郭宏安·翻譯一百朵“惡之花”始末—波德萊爾誕辰200周年 3

與“雅”直接有聯系的一個問題是所謂“文采”。何謂“文采”?答案也許有許多種,但肯定不是堆砌辭藻,不是硬造四六駢句,不是任意使用修飾詞(如遇雪必稱“皚皚”,遇雨不是“霏霏”便是“滂沱”之類),不是濫用成語,也不是文白相雜或其他什麽古怪文體。華麗很容易被認為有文采,然而只有適度的華麗才是一種文采。素樸很容易被認為沒有文采,然而適度的素樸未嘗不是一種文采。中國畫論中有“墨分五彩”的說法,我看可以移來說文。還有,“流利漂亮”也往往被認為有文采,殊不知茅盾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說過:“就一般情形而言,歡迎流利漂亮想也不用想一想的文字的,多半是低級趣味的讀者。換一句話說,即是鑒賞力比較薄弱的讀者。”他說得對。 

總而言之,譯事三難:信、達、雅。信者,真也,真者,不偽也;達者,至也,至者,無過無不及也;雅者,文學性也,文學性者,當雅則雅當俗則俗也。信、達、雅齊備,則入“化境”,然而“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於是而求“神似”。因此,我認為,對文學翻譯來說,信、達、雅仍是可用的標準,仍是“譯事三難”。

 

這個標準不妨用於詩的翻譯。如此譯詩,則不唯詩的意、言、象、境不能改變,就是形式如音韻格律、詩句的長短,詩行的數目順序等也不能置於不顧,換句話說,不妨依樣畫葫蘆。由於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及其他許多因素的巨大差異,完全做到形似也是有困難,首先字母換成了方塊字,便已不似,即使譯某一首詩時做到了形似,也終歸還是“似”,不是等同。因此,我的譯詩也只能是力求在形式上與原詩一致,例如,原詩是十二音節的亞歷山大體,譯詩便出以十二個漢字,原詩為十音節詩,譯詩便出以十個漢字,餘類推。韻式亦與原詩一致,如交韻(abab)、隨韻(aabb)、抱韻(abba)等。譯者本不精於法國詩律,所謂“在形式上與原詩一致”,也只是“力求”,求其大體不差,例如,押韻,求的是順口順耳,不曾去查外國或中國的韻書;而精微之處,如行中大頓、跨句等等,實難做到亦步亦趨、如影隨形,只好對不住波德萊爾了。例如,波德萊爾是寫十四行詩的大家,所作雖多為不規則十四行詩,但用韻並不含糊,而我的譯詩只能在音節、韻式上求仿佛,而不能盡照其陰陽韻的安排,甚至原詩五韻而譯詩則六韻,等等。試舉一例。《流浪的波希米亞人》,十四行,每行十二音節,五韻,韻式為abba/abba/ccd/eed/,譯詩欲亦步亦趨而不能,只好應以十四行,每行十二個漢字,韻式則改為abba/cddc/eef/eef/,不是五韻而是六韻了。力求肖似其形,無非是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想見原詩的形貌,窺個仿佛也好。

 

法國格律詩向來稱八音節詩、十音節詩、十二音節詩等,如我國稱五言、七言等,足見音節在法詩中的地位。有人對以漢字應音節頗不以為然,理由是法語為多音節,漢語為單音節。其實不然,現代漢語中單音節的詞是很少的,甚至在翻譯中不敷使用,總嫌其少,而不嫌其多。用十二個漢字模仿法詩的亞歷山大詩行常常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包括節奏、停頓、重讀等等。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