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紅白相間的藝術
女性的皮膚是感官之美與神韻之美的結合
白裏透粉,毛細血管充盈度好,血中含氧血紅蛋白多,表皮層黑色素含量少,色澤鮮明,紋理細膩有光澤
皮膚的含水量為25%左右,PH值為5~5.6。皮脂分泌量適中,呈自然光澤,不油不幹;血液循環豐富,皮膚紅潤,膚質細膩;毛孔較小,富有彈性,對外界刺激不敏感。
皮膚的定義:皮膚被覆於人體的表面,形成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皮膚除了可以保護機體,抵禦外界侵害外,還有感受刺激、吸收、分泌、調節體溫、維持水鹽代謝、修復及排泄廢物等功能。對保障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從重量和面積的角度來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重量占體重的14%~16%。它好像一件嚴實的天然"衣服",把身體遮蓋得天衣無縫。盡管皮膚很薄,表皮和真皮加起來也不超過0.5~4.0毫米。成人皮膚總面積有1.5~2.0平方米。
皮膚的類型:油性皮膚、幹性皮膚、中性皮膚、敏感性皮膚、問題性皮膚。
1.油性皮膚:油性皮膚的表面脂肪分泌旺盛,呈現出油亮的光澤。含水量適中,PH值為4.5~5.5之間。皮膚紋路粗、毛孔大。皮膚紋理粗糙。皮膚油膩,水分不易蒸發,很少起皺紋,對外界刺激不敏感,不易發生過敏現象,易長粉刺,進而演變為痤瘡性皮膚。
2.幹性皮膚;幹性皮膚表面脂肪分泌少,含水量在10%左右,缺乏光澤,皮膚紋理細膩,可造成缺水性幹燥,易長小皺紋。對外界刺激敏感,易出現紅斑。出斑部位一般為眼周、額部、頸部。毛孔細而不明顯,皮膚不濕潤、粗糙、對外界刺激缺乏抵抗力。夏天曬後易發紅、起皮屑,冬天易幹裂、脫皮。
3.中性皮膚:中性皮膚油脂分泌適中,表面光滑滋潤,含水量為25%左右。PH值為5~5.6。對外間刺激不敏感,多見於14歲左右的少女。
4.敏感性皮膚:多由幹性皮膚發展而來,皮膚皮脂含量低,含水量少,毛細血管豐富,皮膚紋理細,皮膚較薄。
5.問題性皮膚:問題性皮膚又分為暗瘡性皮膚、色斑性皮膚、衰老性皮膚。問題性皮膚多由護理不當演變而成。
不同膚色皮膚的化妝修飾:
1.黑皮膚的修飾方法:粉底不要打成全白。而應選擇與膚色接近或略深於皮膚透明度柔和和粉底霜。
2.深色面容的修飾:切記"同類色並列起柔和作用"的色彩原理,要選擇透度好的暖色調粉底。
3.白皙面容的修飾方法:可選用偏冷、偏白的粉紅、粉白色系基礎底色。
4.橄欖色面容的修飾:可選用帶粉紅色且透度佳、光澤度好的液體粉底塗敷面部——
一般認為正常的或健康的皮膚就是美的,但是不同膚色的人群對於女性皮膚的評判標準也有一些差異,基本上,每個民族都把自己身邊的女性特征當成具有普遍性的標準,黑種人生長在赤道附近,在陽光充足的非洲大陸生存,體內的黑色素自然增加以適應紫外線輻射,他們的膚色黝黑透亮,非洲美女都擁有健康的深色皮膚。白種人膚色白皙但毛孔較粗,女性的皮膚衰老很快,早期歐洲人是以皮膚白皙為美的,但是在新大陸發現以後,歐洲的貴婦人和少女們更傾向於到海邊沐浴陽光,曬出一身小麥色的皮膚。
符合美學標準的皮膚(尤其是面部)應該是表皮薄,透明度好,毛細血管充盈度好,血中含氧血紅蛋白多,表皮層黑色素含量少,色澤鮮明(中國女性以白裏透粉者最為理想);皮膚表面光滑而富有彈性;紋理細膩,有光澤;皮膚清潔,無汙垢、斑點、贅生物等瑕疵;皮膚所含水分、脂肪比例適中,既不油膩,也不幹燥;皮膚末梢神經感覺正常,對冷、熱、痛等刺激反應靈敏;皮膚耐老,即隨著年齡增長皮膚不衰老或衰老緩慢。
相對而言,中國女性的皮膚在色澤和質感上都恰到好處,粉裏透紅的淺色調皮膚在視覺效果上更鮮明,與白種人相比,中國女性的皮膚質感要好得多,毛孔細小使皮膚顯得膩滑粉嫩,皮膚與骨骼之間緊密的結合避免了皮膚的松弛,相比於同年齡段的歐洲女性,中國女性的皮膚皺紋要少得多。歐洲女性21至25歲在眼周,26至30歲在雙眉間,5年後在嘴的四周出現皺紋,而這些跡象在中國女性的皮膚上會晚10年顯現出來。
正如中國文化強調和諧的特點一樣,女性皮膚的色澤、質感甚至體香都要達到完美的統一,為了彌補冷色調的白給人帶來的疏離感,"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中國人完美的掌握了紅白相間的藝術,蒼白沒有血色的皮膚也是不美的,正是白色向紅色的靠攏,以紅色作為補充,才產生了審美張力。
錢鐘書《管錐編》說:"'粉肥雪重,燕趙秦娥',古人審美嗜尚,此數語可以包舉",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女性皮膚美的標準:在色彩上素艷結合,粉裏透紅;質感上講究細膩,珠圓玉潤;味覺上還要有淡淡的香味,"一枝秾艷露凝香"。在本色與妝點上講究自然和恰到好處,"淡妝濃抹總相宜"。
皮膚的生理基礎
皮膚覆蓋在人體的表面,成人的皮膚面積約為1.5~2平方米。從重量和體積而言,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的總重量約占體重的5%,體積約為2400毫升。皮膚的厚度因人、年齡、部位而異,一般在0.5~4毫米之間,四肢和軀幹伸面的皮膚比屈面厚,後枕、項、臀、掌、跖部的皮膚最厚。
皮膚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最外層為表皮,中間一層是真皮,最裏層為皮下組織。我們進行皮膚審美的對象主要是表皮,它屬於副層鱗狀上皮,最外層是角質層,最裏層是基底層。基底層的細胞具有強大的分生能力,不斷生成新細胞向上推進,逐漸演變成表皮各層,這個過程一般為28天。角質層細胞在風吹日曬中不斷老化脫落,但是只要皮膚的基底層沒有損傷,表皮都可不留痕跡的恢復。表皮層中沒有血管、神經,在基底層細胞之間散布著黑素細胞,它能產生色素,所含黑色素顆粒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皮膚顏色的深淺。
表皮層下是真皮層,內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及感覺末梢。皮膚的附屬器(毛囊、汗腺、皮脂腺)也在真皮內。
皮下組織由疏松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構成,也稱皮下脂肪層。它的厚度與性別、年齡、營養及身體部位有關。腹部、臀部、乳房、股部的皮下脂肪較厚;女性的皮下脂肪一般較男性多,故具有曲線美。但如果皮下脂肪過多則造成肥胖,有礙形體美。
皮膚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保護、分泌、排泄、吸收、感覺等五種。皮膚像一張不透水的韌膜,富有理性和張力,完整地覆蓋在身體表面,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收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因素的侵襲。一方面,皮膚可以防止體內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的喪失,另一方面可以阻止外界有害的或不需要的物質的入侵。因此,皮膚在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皮膚通過汗腺排泄體內的水份和體內代謝廢物。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中還有脂酸,具有殺菌作用。皮膚還通過毛孔來有選擇的吸收脂溶性物質,因此,從理論上講藥品和化妝品是可以通過皮膚來吸收的。
皮膚大致可以分為幹性皮膚、油性皮膚和中性皮膚,按照皮膚顏色的深淺,可以分為白、黃、黑、棕等四種皮膚。中國人屬於黃色皮膚。
膚色的深淺是由毛細血管的密度、血流量和血液所含黑色素的數量及分布狀況決定的,其中黑色素最為重要。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色都是由黑色素決定的。當黑色素主要集中在生發層時,皮膚表現為褐色;若黑色素延伸至顆粒層時,則為深褐色。反之,如果生發層所含黑色素少而且分布分散,則皮膚顏色淺。在陽光照射下,黑色素在含銅的酪氨酸酶氧化作用下,易使膚色變黑。故皮膚顏色與陽光照射關系密切。皮膚顏色還受毛細血管密度、黃色的胡羅蔔素和膽黃素、膽紅素影響。需要註意的是,皮膚的顏色和表面的光滑度是結合在一起的,凡是皮膚黏連或凹凸不平處,在散光作用下膚色發青。
受人類的各個分布地區的環境、季節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膚色因種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膚色也與性別和年齡有關,有研究表明在一個同種族的小社會裏,影響皮膚差異的主要因素就是性別,同族中男女膚色差異的規律是,女人一般比男人要白皙一些,因為婦女血液裏更少血紅素,皮膚中更少色素沈著。
皮膚的色質美
美麗的皮膚白裏透粉、神情清秀不失生命的氣息
色彩是人們視覺感官能感知的美。健康的人體的膚色在光的作用下,富有誘人的魅力。膚色能反映人的健康情況和精神面貌。
白皙、紅潤的膚色代表青春。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最美麗的顏色是少女面頰上可愛的紅潤,它是天真無邪的、青春的、健康的、樸實的、純潔的色彩。這句話不但說得精巧、動人、微妙,而且真實。因為畫筆所難以表現的正是皮膚的色澤;那是那種潤澤的白,是純凈的白,而不是蒼白,不是暗淡無光的白。這就是為什麽各個年齡段的婦女都要竭力保持這種膚色的原因。她們試圖模仿那些剛剛成熟的少女的美,保持住青春的豐采和靚麗,因此普遍的希望自己的皮膚光潔潤澤,中國女性的皮膚以白裏透紅為美,神器清秀而不失生命的氣息,是感官之美與神韻之美的結合。
中華民族對於素色有一種偏愛,《論語》用"繪事後素"四字簡短概括了"白"(素)作為一切色彩基礎、輝麗萬有的地位,白既是美色的一方面,同時也是美色的基礎;老子則從反面出發毫不客氣的指責"五色令人目盲",主張守拙抱樸,荀子更是痛惜"如白染墨"的情景,後來的中國繪畫藝術則強調"空白",在大片的空白中營造一種煙霞滿紙、氤氳四射的境界,這是任何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的藝術無法想象的。那麽"素"或"白"自然就成了中國女性膚色美的依據。
從莊子筆下的姑射山神人開始,白就和美麗息息相關。前面提到的《碩人》詩不僅著意描寫了女主人公"凝脂"般的肌膚之美,而且在"手"、"領"、"齒"的描寫中都突出其"白"的特點,"葇荑","蝤蠐","瓠犀"都是白色的。這並不是偶然所致,其中透露出了傳統文化在女性審美中"以白皙為美"的觀念。從此,詩人筆下幾乎所有的美人全都有了如"冰雪"般白潔的肌膚,"冰肌"、"雪肌"、"玉肌"(這裏肌顯然指的是皮膚)成了古代詩詞及小說戲曲中描寫女性美色最常用的字眼。
在色彩的選擇中,我們可以透視人們的社會習慣和心理機制,實踐證明兒童和原始民族的色彩觀主要立足於感官刺激,聯想成分較少。他們追求色彩的熱烈,如濃度大,明度擴展,色調對比鮮明強烈等,這樣容易滿足幼稚粗獷的心靈需要。中國文化較早的進入了文明時代,穩定的農耕生活和封閉的內陸環境賦予了中國文化一些女性特征,塑造了一種超穩態的嫻靜平和的心緒。表現在民族性格和氣質上,中國人屬於內傾情感型性格:含蓄、內向、謙和、保守,而在認識模式上,中國人重意境而不重象,在藝術上重線條和意蘊,不強調精確的模仿和描繪,可以說幾千年來這種"繪事後素"的認識模式一直延續下來。人們心目中的美女完全符合對"素"的執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不僅僅是皮膚顏色的問題,更是一種沈澱在民族深層心理結構中的生活方式與藝術理想,追求如玉石般微茫、木質般溫暖、山水般清澈的女性柔美。
從世界範圍看,正如前面提到的,同一種族中女人的皮膚一般要比男人要白皙一些,古埃及、克裏特島和日本的藝術家都曾在人物畫中用不同的顏色來強調男女之間的這種差別,他們用白色、黃色或金色等較淺的顏色來表現女人,而用橘黃、紅色或棕色等較深的顏色來表現男人。
男人與女人膚色的差異是性激素作用的結果,它直接預示著一個女人是否豐產。這是因為婦女在每月的排卵期膚色會白一些,而在其他的時候黑一些。一個婦女皮膚顏色的相對變化,就是她的荷爾蒙分泌情況的直接反映。神經學家拉馬錢德蘭提出,女人膚色之所以白皙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生存選擇的壓力更多地偏向那些皮膚白皙的女人。男性在性伴侶上更傾向於選擇皮膚白皙的女人,這是因為,白皮膚比黑皮膚更像一扇透明的窗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年齡狀況和性感的程度,生物學上的優勢就這樣轉變成了美學上的優勢。
男性偏向選擇淺膚色的女性作性伴侶,是普遍存在於亞歐文化中的現象。社會學家註意到日本男人將"皮膚白皙看成是日本女性美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婦女卻更喜歡帶點淺棕色皮膚的男人。
就中國歷史而言,對於素色的偏愛是民族心理成熟的表現,民族的精神生活也漸趨深沈精微。炎黃子孫的生活方式節奏緩慢,按部就班,四時有序,道法自然,但求溫飽,不尚奢華,欣賞趣味傾向於靜謐、和諧,色彩感覺偏重質樸感、恬靜感和溫暖感,色調趨向淡雅。
白作為女性的標誌吸引了無數雙審美的眼睛,正如畫家馬蒂斯所說:"線條是訴諸於心靈的,色彩是訴諸於感覺的",離開了色彩,審美活動很難維持太長時間,在整個人類感覺系統中,視覺是第一位的,"白"正好起著吸引觀賞者視覺註意力的誘餌作用,從魏晉到明清,這種活潑生動、散發著青春氣息的素白之美日趨壯大,形成了一種持續不斷的美學思潮。
唐代以豐腴為美,豐腴的女子自然是滑而且白,《風俗通義》中說;"膚如凝脂,既白且滑冰脂以滑白言。"白與腴不可分,離開了白,美就是不完整的。明代繪畫中的"三百"藝術更是將以"白"為上的審美觀推到了極致。無論以豐腴見長的唐代美女,還是以纖細為美的明代為美,都少不了"白"的裝飾、點染。而《紅樓夢》第八回裏的一段話則使我們明白膚色對男人的誘惑有多大。
可巧寶釵左腕上籠著一串,見寶玉問他,少不得褪了下來。寶釵生的肌膚豐澤,容易褪不下來。寶玉在旁看著雪白一段酥臂,不覺動了羨慕之心,暗暗想道: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或者還得摸一摸,偏生長在他身上,真是恨沒福得摸。
"雪白一段酥臂",竟引得終日在姑娘堆裏的寶玉想入非非,可見"白"在男子心目中的地位。膚色之白在諸美之首;有了白凈的肌膚,其他方面甚至可以降低標準。總之,古代的美女形象似乎都有著"冰肌玉骨",大有"無白不成美"的味道。
中國人在推崇"白"之外,找到了另一種象征生命永恒活力的顏色——紅,完美的演繹了紅白相間的審美藝術。
女性的膚色不僅要符合審美的標準,也要能夠將欣賞者從純粹審美狀態拉回到現實狀態,白裏透紅的觀念背後是一種信念,美必須能夠象征生命的活力與激情,女性的身體應該"約略瑩體,血是榮膚,膚是飾肉,肉足冒骨,長缺合度",這是一種對自然和生命必然性的認識。
"素面常嫌粉汙,洗妝不褪唇紅",一語道破了中國女性紅白色彩運用的原則。所謂"素以為絢兮",以被動的白色為底色,襯以若隱若現的主動的紅色,產生出一種積極的、有生命力的情感態度。人們在處理白與紅的關系時,不是把這兩種色彩劃分為兩個互相對立的陣營,而是使色彩在每一個局部的位置上都能揭示出整體的特征,從而使女性皮膚在整體上有一種圓滿的美。
黑人女性以細膩光滑的皮膚為驕傲
白與紅的背後其實是素與艷,白色代表優雅、秀麗等情感狀態,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崇尚收斂而輕張揚的內涵相一致,紅則帶給人們飽滿崇高與刺激,富於感官與視覺的沖擊力,它凸現了突破傳統束縛的生命力。素與艷這兩種色彩的沖突在影響著女性皮膚的審美標準。
本來,女性的美就應該是絢爛奪目、流光溢彩的,紅色作為生命的象征,有一種天然的親合力。同男性的美主要依靠形體線條相比,女性的美主要就依靠色彩,"艷麗不可方物",在任何色彩中也找不到紅色中所見到的那種強烈紅色的出現使得女性的皮膚在"冰清玉潔"之外,多了一些誘惑和嫵媚。
《詩經桃夭》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以桃花桃實的飽滿光澤來形容新嫁娘的"艷麗",後來就用"艷若桃李"來形容女子的美艷。王粲《神女賦》描摹神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出照屋梁。"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綠波。""桃李"、"紅日"、"芙渠"都是紅色,是一種健康明媚的色彩,它首先給人一種視覺感受。但從色彩學來說,能創造出"艷"的效果的,一般是暖色調。康定斯基發現,某些色彩看上去是向外擴張的,另一些色彩看上去是向內收縮的。相比於冷色調,暖色調就具有向外輻射和擴張的視覺效果。相應地,以暖色調堆疊起來的艷美也會散發出一種照耀四方的活力與生機,它是生命活動中心靈的運動或交響,這種生命的運動常常能夠展現出人物內在的青春與激情,因此,"艷"的皮膚對於男性的吸引力是強烈的。
除了膚色和光澤外,女性皮膚的質感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認為中國女性的皮膚在這一點上很有優勢,滋潤、細膩和彈性評價皮膚質感的重要標準。
滋潤是皮膚新陳代謝良好的標誌。它展示出皮膚的細膩、光滑、柔潤、彈性等生理特征,是神經體液、新陳代謝等處於最佳狀態的標誌之一。而代謝功能的好壞,除了與生理和年齡有關外,更為令人關註的是心理狀態和社會因素的和諧以及美滿的性愛。因此皮膚的滋潤與否是對皮膚功能和心境狀態的真實描寫。
細膩的皮膚無論是從視覺還是從觸覺的角度來講,都給人以無限的美感。那細淺的皮溝,小而平整的皮丘、細小的汗腺孔以及毛孔,帶有柔嫩、光滑潤澤的皮膚,是皮膚美學特點的重要表征之一。
具有彈性的皮膚,堅韌、柔嫩、富有張力。無論從視覺或觸覺的角度來看,都能給人以一種充滿生命活力之美感。它具有質感、動感與起伏感。它表示皮膚含水量及脂肪的含量適中,血液循環良好,新陳代謝旺盛,它展示的是具有誘人的性魅力的質感與動感,為人體美增添了無窮的美感信息。
女性的皮膚天然的就比同種族的男性要柔嫩,女性與男性生理特點的不同,決定了女性皮膚與男性皮膚的不同。女性激素分泌狀況對皮膚的影響很大,女孩從發育開始,雌激素分泌逐漸旺盛,皮下脂肪趨於發達,皮膚變得潤滑、光澤,富有彈性,身體也逐漸顯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這種狀況一般可保持至40歲左右,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激素的分泌量隨之減少,皮膚慢慢傳遞出衰老的信息。另外,成年女性皮膚隨著激素分泌周期性的變化而變化,在月經期皮膚特別敏感,顯得粗糙,而在排卵期皮膚特別光滑細柔。同時,懷孕期的女性容易出現黃褐斑,皮膚也較粗糙,而進入哺乳期後黃褐斑會慢慢消退,皮膚又會變得亮麗了。總之,女性皮膚較男性皮膚細柔、嬌嫩,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傷害,皮脂的分泌量較少,毛囊皮脂腺開口較小,毛發少,有害物質和多種微生物在皮膚表面積蓄的機會少,不易引起感染,因此滋潤、細膩和彈性作為女性皮膚質感的標準,在世界上幾乎是被公認的。
黑人女性以自己細膩光滑的皮膚為驕傲,尤其是她們的皮膚表層汗毛很少,被稱為"黑珍珠";西方女性也希望自己的皮膚飽含水分,光滑潤澤,和西方人比起來,中國人的皮膚要更富有水份、更加細膩、更有彈性。中國女性的皮膚,如同藍田暖玉一般光潔、溫潤,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中提到"婦人嫵媚多端,畢竟以色為主",但是很快又提出了"嫩","肌膚之理,亦若是也。故知嫩者易白,而粗者難白",皮膚只有"嫩"了,才可能變白,粗糙凸凹的皮膚是不可能白的。因此中國女性皮膚的質感和色澤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開來的,許多常見的意象如"凝脂"、"皓月"、"玉臂"、"冰雪"等,都兼顧了皮膚的色澤和質感,這樣的統一才能營造出潔凈淡遠、風神蕭散的韻致。
為了獲得凝脂般的肌膚,西方女性創造了許多美膚的竅門,這些美膚方法都是為了縮小毛孔、減少雜質和斑點,使皮膚顯得光滑細膩,影視明星們對這一點十分註意。
又如伊麗莎白泰勒雖已年過60,依然美艷動人、容光煥發,她保護面容的方法是冷熱法加薄荷油:把熱毛巾敷在臉上和脖子上,待皮膚發紅後,塗上一層薄荷油,15分鐘後把這層油擦掉,再用冷水洗臉,這樣可以保持皮膚的韌性和容顏的美麗。
相比而言,中國古代的民間智慧則從食物與膚質的聯系入手,總結了許多美顏護膚的經驗,其中有句話叫做"豆腐坊裏出西施",意思是說豆腐坊裏的姑娘、少婦大都體型健美、皮膚白嫩,大豆的蛋白質高達36%~50%,而且都是優質蛋白質,而豆腐則是大豆的精華,保留了大豆中的大部分營養,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豆腐坊裏的姑娘、少婦們,之所以出落得像西施,原來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無論"豆腐西施"的傳說是否真實,它都說明一個問題:對皮膚的保養,中國女性有著樸素而有效的經驗。
古代的美人,特別是深宮的妃子,通常有中醫的美容"偏方",終日食用以獲得姣好面容,取悅主子。據《醫心方》卷二十六美色方第二收錄的《隋煬帝後宮諸香藥方》載,將桔皮、白瓜子、桃花合藥服用,可令神面俱白。美容食療是由來已久的,不少醫學典著都有關於美顏藥物的註解,例如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如此給茯苓定性:"甘,平,無毒。延年耐老,面若童顏",使"面體玉澤"雲雲。由此看來,女人要"為悅己者容",源自傳統的食療畢竟還是最好的辦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