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國色天香
散發出香味的女性香體具有撩人心魄的力量
嗅覺效應也參與營造了皮膚的美學效果,我們知道如果長久地接受強烈的某種刺激,人體的任何一種感官都會變得麻木。嗅覺也一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對皮膚進行香味美容的時候要註意兩點:一是香味要輕柔、淡遠、模糊、朦朧、似有所無,不能強烈、清冽、濃重;二是進行過香味美容的人不能與他人長時間地近距離接觸,而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並在時間上具有間隔性,這樣才能發揮香味美容的最佳效果。
在我們對皮膚的嗅覺標準進行討論之前,需要先明確兩個概念,一是"體味",二是"體香"。
體味是指人體反映出來的種種氣息。體味主要是由皮膚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所產生,有的也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尿道、陰道等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所產生。人的體味是這些氣息的總和。體味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體味傳遞著不同的人體信息。根據體味的特點可以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和情感性三類。因此人的體味美也是人體的一種生命信息的傳遞、感情的流露和語文的交流,這種體味就是"情感性體味"。所以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體香味的原理在自己的身上或環境中噴灑上一些令人陶醉的香水,以創造宜人的氣氛。
體香從根本上講屬於體味的一種,對女子體香的審美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由女性體味而引起的性欲望與性快感的心理提升。哺乳動物彼此借助體味來尋找配偶、刺激性欲,以完成交配、繁殖的任務。人在性選擇上也通過體味來溝通兩性,女子的"體香"作為一種氣味刺激嗅覺,引起了男性的某種感受和反應,從而促進男女之間生理和心理的聯系。這種聯系與嗅覺的特殊功能有關,有人認為嗅覺是一切知覺中最配叫做想象力的知覺,因為嗅覺接受暗示的力量是最強的,它能夠使人喚起對往事的記憶,並且激起強烈的情緒波動。所以各種體味往往特別容易影響和控制人的情緒;或者因情緒的變化而對這些氣味產生不同的感受。
無論男女都有體味,而不同年齡和不同種族的體味也不同,尤其是所謂的"體香"總是要到青春發育的年齡才會呈現出來。有關研究表明,男女兩性在體味分泌和感受方面均有一定差別。一般來說,女性較男性更強一些。另外,女性分泌氣味的強度也超過了男性。因此,女性對於男性的體味刺激,也大大地高於男性對於女性的體味刺激。女性與體香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男子愛戀的對象,女子身上的香氣具有一種引起對方神經興奮和性欲沖動的暗示作用,使女性在男性眼裏顯得更加美好可愛;而對女性美好可愛的強烈印象,同時又使男性對女性體香產生特別的感受,從而使這芳香體味本身也具有美的性質。
中國古代對於女子的體香十分看重,美女與香氣結下了不解之緣:女子的面頰稱為"香腮",女子的鬢發稱為"香雲",女子的年齡稱為"芳齡",女子的名字稱為"芳名",女子的青春年華稱為"芳年",女子的心境稱為"芳心",女子的精魂稱為"香魂",女子裹過的小腳稱為"香鉤",女子的化妝品有"香水"、"香粉"、"芳澤"等,女子的面容稱"香培玉琢",女子的肌膚稱"香嬌玉嫩",貴婦所乘車馬為"香車寶馬",對女子的溫情愛憐稱"憐香惜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古人認為皮膚的顏色和氣味是有聯系的,所謂"國色天香",李漁說:"名花美女,氣味相同,有國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結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實實在在有此一種,非飾美之詞也。此種香氣,亦有姿貌不甚嬌艷,而能偶擅其奇者。"
女人的體香可以分為天然的和後天的兩種,前者是女性自身所生發的天然體味,稱為"天香";後者主要通過沐浴、熏香等方式獲得,在中國古代,自然的體香在審美價值上要高於後天的體香,趙飛燕的故事就是對這一點最好的說明。
據野史《趙飛燕外傳》所記,飛燕本是漢宮中一名歌妓,由於身輕善舞,深得漢成帝喜愛,召入宮中被封為皇後。飛燕後來又將妹妹趙合德引入宮中,推薦給成帝,封為婕妤。不久,成帝專寵合德,而冷落了飛燕。二人雖都是體香貌美的絕世佳人,但體香的來源卻不一樣,以至竟因此而導致了一場爭寵的宮廷悲喜劇。據說成帝曾私下裏對人講:"後(飛燕)雖有異香,不若婕妤體自香也。"於是飛燕為了和體有"天香"的妹妹爭寵,奪回自己失去的地位,便想盡辦法來增添體香:"浴五蘊氣香湯,踞通香沈水座,燎降神百蘊香,傅華百英粉"。這個故事表明女性的體香有天然與人工之別,但遺憾的是這種"天香"並非人皆有之。
香妃的故事也可以體現對中國女性自然"體香"的推崇,據《清史稿後妃傳》中的容妃,維吾爾族人,於乾隆二十五年入宮,初封貴人,後升為嬪,又晉封為妃。清代野史中寫道:"回部王妃某氏者,國色也;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還說當時乾隆聽說香妃美艷過人,中原無人可比,便命大將軍兆惠舉兵西進,一定要得到香妃。兆惠不負君命,將香妃捉到並送到了京城。香妃入宮後,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但是,香妃並不喜歡宮廷裏籠中鳥般的日子,終日郁郁寡歡,又因為"香"而被人嫉妒,所以很早就香消玉隕了。
一般的女性想要擁有誘人的體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來增添身體的香氣,或者除去身上的難聞氣味,以彌補先天不足李漁承認了"國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認為薰染是正當的,"有國色而有天香,與無國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則薰染之力,不可少也。"
女性對於體香的重視,在《紅樓夢》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在第六十二回中史湘雲醉眠的情節中:
都走來看時,果見史湘雲臥於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沈酣,四邊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嚷嚷的圍著他,又用?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眾人看了,又是愛,又是笑,忙上來推喚挽扶。
史湘雲喝醉了酒,為圖涼快就在石凳子上睡著了,饒是如此,她還記得要"用?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可見薰香已經成為那個時代女性的集體無意識了,自覺或不自覺的希望通過薰香來錦上添花,在這一段中史湘雲酣睡在花香中,就連蜂蝶也被花香吸引,怪不得惹人憐愛。
又如在第十九回中:
寶玉總未聽見這些話,只聞得一股幽香,卻是從黛玉袖中發出,聞之令人醉魂銷骨。寶玉一把便將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籠著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誰帶什麽香呢。"寶玉笑道:既然如此,這香是那裏來的?"黛玉道:"連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櫃子裏頭的香氣,衣服上薰染的也未可知。"寶玉搖頭道:"未畢。這香的氣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餅子、香?子、香袋子的香。"
國色天香
黛玉的體香令寶玉"醉魂銷骨",但是她卻千方百計掩飾這種體香的來源,偏偏不讓寶玉看自己的袖子,這體現了黛玉的一點小小心計,神秘的物件永遠具有別樣的強烈吸引力,如果謎底被揭穿反而有些索然無味,因此女性的閨房中香囊等薰香物件是密不示人的,除非她將自己的未來完全托付給某個男子,才會"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古代女子的增香之法,大致可以分為薰、沐二類。所謂"薰",本義為薰草,又名佩蘭、零陵香。關於薰草,《山海經》中記載說:"浮山有草焉,名曰薰。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薰是一種天然香草,有著增添香氣和祛除臭味的用途,所以獲得了中國人格外的青睞,古人或將它佩戴在身上,或榨出草汁塗在身上,或焚燒來取其香氣。由於薰草的這種特殊的增香作用,後來也用"薰"來泛指其他的一些香草及其香氣。
薰香有幾種方法,一是用香花芳草的花露來塗搽身體,品質最好的是薔薇花做的花露。二是以香花芳草的氣味或焚燒這些花草後的煙氣熏烤衣物,常見的方法是在身上佩戴或在室內懸掛香草或香囊,如《孔雀東南飛》中寫劉蘭芝的嫁妝:"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香囊是用來增添帳內香氣的。宋代詞人秦少遊在滿庭芳中寫道:"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這裏的香囊是佩戴在身上的。
中國女性日常用作薰香的有植物,也有動物的分泌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麝香。麝是一種類似鹿的動物,俗稱"香獐子"。公麝腹部,即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皮下的腺囊可以發出有濃烈氣味的油脂狀分泌物,稱為麝香。其他一些動物(如水獺或麝香貓)產生的分泌物,通常也稱為麝香。麝香是薰香用的上好材料,為古人所喜愛。古詩詞中許多例子表明古代女子喜愛用麝香來增益香氣,"香和麗中蜜,麝吐中臺煙","翠鬟初出繡簾中,麝煙鸞配惹蘋風","搗麝成塵香不減,拗蓮作寸絲難絕"。前面提到,女性的體香有著某種性的涵義。據植物學家分析,諸多香料中麝香的氣味是與人的氣味最近似的,因此麝香對女性身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類增香之法就是"沐",沐浴是古代女子用來增益體香的一個十分普遍的途徑。在沐浴的水中加入蘭香等香料,這樣的帶有香氣的水被稱為"蘭湯",人在其中浸泡可使身體也沾染上香氣。這種做法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了,而"貴妃出浴"則是中國文人情有獨鐘的創作題材,或入畫,或入詩,或入戲,千百年來不絕如縷,踞說楊貴妃所浴的華清池溫泉中就是加了香料的,所以後來的文人詠此事時總是以"蘭湯"稱之,如辛棄疾的《虞美人》寫道:"露華微滲肌香。恰似楊妃初試、出蘭湯。"賀鑄的詞中也說:"薄晚具蘭湯,玉肌英粉膩,更生香。"可見,沐浴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膚的香味。
沐香之法還包括用香皂浴身,這種做法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沐浴時必經的程序。香皂和與香皂有同樣作用的香波、香精及各種浴液,已成為今天人們沐浴時的必需品。
由於薰和沐需要較貴的原料,一般民間女子采用了香茶沁口的方法,在明清還流行在就寢時口含荔枝的方法。但是從現代人體衛生科學的角度看,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茶葉裏的鞣酸和茶堿會對牙齒產生一定的腐蝕和染汙作用。荔枝的果糖形成果酸後也會損害牙齒。
在紅樓夢第八回中,薛寶釵采用了類似"香茶沁口"的方法,但她吃的是丸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寶玉此時與寶釵就近,只聞一陣陣涼森森甜絲絲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氣,遂問:"姐姐熏的是什麽香?我竟從未聞見過這味兒。"寶釵笑道:"我最怕薰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煙燎火氣的。"寶玉道:"既如此,這是什麽香?"寶釵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藥的香氣。"寶玉笑道:"什麽丸藥這麽好聞?好姐姐,給我一丸嘗嘗。"寶釵笑道:"又混鬧了,一個藥也是混吃的?"
寶釵吃的藥丸,不僅有祛病的效果,更有一股冷香,起到了薰香的效果,怪不得寶玉這個整日在胭脂堆裏生活的少年也怦然心動。
皮膚的裝飾美
俗話說"三分人才七分妝",這說明化妝對於皮膚的重要性,因此古今中外的婦女都是依靠化妝來美飾肌膚,滿足自我美化的願望。
對皮膚的裝飾源遠流長,早在人類進化初期,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利用自然界的色素來裝飾自己。古人稱美容為"嫩面""妝粉"。在濃明臣的《竹枝詞》中有"女兒妝粉采蓮來"的詞句。三國的曹操將婦女畫眉稱為"仙娥妝"。在南北朝時代,梁簡文帝有《美人妝師》,書中曰:"嬌羞不肯出,猶言妝未減,青黛隨眉廣,胭脂逐臉生"。清代慈禧太後為了返老還童,更是駐顏有術,在容貌上大下功夫:臉抹雞蛋清,身灑玫瑰汁。如今,化妝對於皮膚質量的維護和提高越來越重要。俗話說"晚上化妝,勝於身上的新裝"。今天的人們已經懂得了實現自我情感表達的一種強有力的方式——修飾美化自己的容貌。
素與妝是對立的兩面。所謂素,就是素面朝天,不施粉黛。所謂妝,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總之不管是素還是妝,都要以突出女人的美艷為目的。我們先來看"素面朝天"的典故。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記:"(妃)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工於諧浪,巧會旨趣。每入宮中,移晷方出。虢國不施脂粉,自炫美艷,常素面朝天。"虢國夫人敢於素面朝天,是以天生麗質為本錢的。《說苑反質》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何也?資有余者,不受飾也。"實在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後來王粲《神女賦》用"質素純皓,粉黛不加"來描寫美人,庾信用"自紅無假染,真白不須妝"來贊美佳麗,實際上都是在強調她們的天生麗質難自棄,也是在反襯她們的驚人美貌。但是,這些只是說明了一個道理:"繪事後素",自然的、先天的、發育成熟的、質地純凈的容顏是女人皮膚美的基礎,但是並不能說明化妝不能增加或是改變女人的面貌。實際上,自古以來,美就是與化妝相伴而行的。
宋高承《事物紀原》:"秦始皇宮人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實際上,從人類學的觀點看,化妝或裝飾的起源要比這早得多,幾乎是從原始人對美有所認識時就開始了。其後,化妝及化妝術便千變萬化、種類繁多起來,並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潮流,一種自覺的認識,一種文化。東漢有啼妝,三國魏有曉霞妝,南北朝有半面妝、梅花妝、額妝、醉妝,唐宋有淚妝,總之是在不斷推陳出新,層出不窮。後世詩文和筆記小說中關於化妝的記載也很多,唯一的一個例外是北周武帝曾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因此除了宮女之外,民間女子清一色的黃眉墨妝。不過這也可見當時化妝風氣的濃厚,所謂禁止天下婦女化妝,只是皇帝的矯枉過正罷了。
一言以蔽之,中國古代化妝風俗體現在:"不太纖,不太秾,得其中。"化妝的基礎是素,是清。"清"是中國古代審美觀念中一個舉足輕重的概念。其滲透力之強,運用範圍之廣泛,在今天的語匯中仍然可以找到例證。比如,我們形容一位以天然韻勝的美眉可以說她清純、清秀,我們描繪天高雲淡、澄澈瑩潔的境界可以說清明、清新,我們感到一種與俗艷大異其趣的氣息可以稱為清香。清,給人的審美感受就像雨後的白樺林,帶露的碧荷,水中的梅影,秋日的晴空,山間的清泉,一種脫俗的超逸感覺。
每一種審美趣味總是與人們的生活趣味相關的。"清"作為界定人物風神情韻的一個美學概念,它首先是與一種人生的終極理想和生活趣味相聯系的,其源頭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凈思想。老莊清凈無為的人生態度,虛心應物的認知方式,超塵脫俗的生活情調,無不圍繞著"清"展開。可以想見,道家思想作為中國思想觀念的主要源頭之一,在深刻影響古代人的生活和審美意識的同時,也通過審美心理的積澱,深深地烙印在當代人的生活觀念和審美趣味當中。
在《詩經野有蔓草》中反映了這種趣味:"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後來阮籍《清思賦》中寫道"窈窕而淑清"、"清言竊其如蘭",曹植《洛神賦》中寫到"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陸機的詩中多用清字來形容他理想中的人物的容貌、心性、聲音。比如"纖手清且閑"、"椒房出清顏"等,宋代周敦頤提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著名觀點,而《紅樓夢》中眾美薈萃,林黛玉便是以"清"取勝的佼佼者。
但是,"清"作為審美理想有其勝場也有局限,古人是深知其中的辯證法的,在他們的認識中,只要這種外在的修飾和改變不超出自然的必然性所允許的範圍,對於皮膚美的強化將是有益的,動人的裝飾,秀雅的衣著雖然是外在的,一旦它們貼近了自然本身,符合自然溢美的原則,不因自身的存在而掩去了自然本人的身體上天然的光輝,就能在審美方面獲得有益的價值。畢竟自然所創造的人的身體,在審美形式上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為了增添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身體上附加必要的裝飾,無疑會深化形體美的審美效應。
今人也應如此,能清則清,不能"清",不具備"清"的底子,就去追求"麗"與"艷"的裝飾美,所謂"人各一面",就是各個展現自己的皮膚資質,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中國女性的皮膚裝飾十分復雜,從廣義上講,髻環、額黃、眉黛、粉脂、花鈿、香飾等都算是對皮膚是裝飾,與皮膚關系最密切的是花鈿、粉脂和香飾。
花鈿又稱壽陽妝、梅花妝、貼花子,始於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壽陽公主在院子裏休息,有花瓣落在額間,三日不褪,更顯嫵媚動人。天下女子爭相模仿,用薄金片等材料剪成星、月、花、葉、鳥、蟲等形狀貼在額間,稱為"花黃"、"眉間黃"、"鴉黃",《木蘭辭》中花木蘭回到家中後,"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帖花黃"成為花木蘭恢復女性身份的象征,可見當時流行之風正盛。
粉脂包括白粉和胭脂,《紅樓夢》中賈寶玉吃胭脂的故事表現了胭脂的魅力,在眾多的物件中,寶玉偏偏選中了女孩子的胭脂,令賈政大為失望,這從另一個角度恰恰反映了當時,胭脂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性,甚至稱為女性或女人氣的代名詞,"脂粉氣"經常用來批評某些帶有女人氣的男子。
香飾在上節中提過,來源於植物和動物的分泌物,方法有薰香、佩香囊、香料搽臉、香皂沐浴和香茶沁口等方法。
代表人物:大S徐熙媛。被臺灣演藝圈人公認為"美容大王"的大S徐熙媛,從17歲就開始瘋狂鉆研各種美容保養技巧,立誓要讓自己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膚都美到不行,她親身試過成百上千種美容保養品,所有民坊間流傳與專業醫師建議的美白秘方都沒有放過,也難怪大S能保養出一身如瓷娃娃一樣的皮膚。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