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平:文化的主體性:誰在焦慮?如何認同?怎樣自信?(2)

界定了基本概念後,現在回到“文化的主體性”這個正題上來。在本文設定的“焦慮—認同—自信”的語境里,“文化”明顯是指此前一代又一代的無數人們創造出來,然後又在歷史的長河里逐步得以積澱,以致到了今天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都不得不面對的“價值理念”“習俗制度”和“器物成果”的既成結晶。大概就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通常傾向於認為,“文化”的“主體”只能是由這一夥人那一撥人構成的“集體”;像“古希臘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這一類的流行術語,更是火上澆油地加深了這種印象。結果,當人們嵌入到上面說的那根因果鏈條之中的時候,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習慣於拿某種集體性的身份說事,動不動圍繞“我們的文化焦慮”“你們的文化認同”“他們的文化自信”的話頭高談闊論,仿佛不在“我”“你”“他”的個體性稱謂前面加上一個人多勢眾的“們”字,就配不上“文化”的宏大體量似的。
盡管這種先入之見聽起來不無道理,本文還是想特別指出一點:無論就原初性的創立者而言,還是就歷史上的傳承者而言,或是就當下我們這些面對者而言,文化的“主體”歸根結底其實都在於張三李四這一位那一位的“個體”;只有當其中的若干“個體”在創立、傳承或面對這樣那樣的文化傳統的時候,形成了“英雄所見略同”或者“惡棍臭味相投”的情景,他們才有可能以這樣那樣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這一夥人那一撥人的“集體”,然後再打出“我們的文化焦慮”“你們的文化認同”“他們的文化自信”之類的堂皇旗號。換言之,正像在人生在世的其他方面,如果不是先在性地存有一個一個的“個體”的話,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憑空冒出“印度人”“穆斯林”“非洲人”之類的“集體”那樣,在本文的語境里,如果不是先在性地存有趙錢孫李的“焦慮”、周吳鄭王的“認同”、馮陳諸衛的“自信”的話,現如今也根本不可能憑空形成“我們的文化焦慮”“你們的文化認同”“他們的文化自信”之類的集體性心態。或者在某種更抽象的哲理維度上說,倘若沒有了“一己個性”的個體性“我”“你”“他”,根本就談不上任何“主體間性”的集體性“我們”“你們”“他們”。

這樣的論說只是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斷言,明顯缺乏說服力,所以還需要來點理性的論證。問題的關鍵在於,無論是作為核心要素的“價值理念”,還是像“習俗制度”和“器物成果”這類往往需要人們的結夥合作才能創造出來的玩意兒,“文化”在任何時候都只有落腳到這樣那樣的個體那里,才會在歷史上產生形成,才有自身的存在意義。


先拿創立者來說。“儒家文化”為什麼又叫“孔孟之道”呢?還不是因為他們作為個體性的“至聖”和“亞聖”,首先闡發了那些對於這種文化思潮具有命根子意義的“標志性”價值理念;所以,今天不管是談起“仁者愛人”,還是說到“事親為大”,我們當然都只能夠回溯到這兩位活生生的具體之人那里。按照同樣的道理,不但“基督宗教”或“伊斯蘭教”必須以“耶穌基督”或“穆罕默德”作為代表性的主體,而且乍一看貌似找不到原創性個人的“猶太教”,說穿了不也還是沒法離開亞伯拉罕和摩西這樣的個體性人士。

再來看傳承者吧。撇開其中極少數同樣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談(諸如儒家文化的程朱陸王,基督宗教文化的奧古斯丁阿奎那之類),即便歷史上的大多數今天已經不知道姓啥名誰的普通追隨者們,其實也不應當被籠而統之地簡化成“一堆”混沌的集體,因為當年的他們照樣也是作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才不僅將自己特定的理解和想法悄無聲色地融進了自己認同的那些價值理念之中,而且也為了生成相關的習俗制度和器物成果奉獻了很有意義的一己之力;只是由於他們不像大師名人那樣擁有自己的“標志性理念”的緣故,今天才變得默默無聞了,又叫“名不見經傳”。所以,雖然我們現在肯定沒法辨識出是誰誰誰鋪下了金字塔頂端的那塊大石頭,或者某地喪葬習俗的某個細節最初起源於哪個朝代的哪一個人,但當今人們在認知方面的這種疲軟乏力、虛弱不挺,顯然不足以構成我們從事實性的視角斷然否定這些文化主體的一己個體特征的正當理由。

說到今天我們這些面對者,事情就更清晰了:究竟是把“我們”區分成一個一個的個體,還是大而化之地看做是一整個集體,才有助於我們不但從理論上把“文化焦慮”的問題說清楚,而且在實踐中也達到“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目的呢?答案無疑是前者:難道不是只有搞清楚了“我”是在圍繞哪一種價值理念產生焦慮,“你”是在針對哪一種習俗制度表達認同,“他”是在由於哪一種器物成果感到自信,“我們”作為這根因果鏈條的集體性嵌入者,才有可能找出問題的癥結,厘清彼此的差異,尋求解決的方案、實現最終的目標嗎?哪怕朝最壞的結局想,在拼命掙扎之後,“我們”之間最終還是沒法達成任何共識(這樣的情形絕非罕見),但經過這樣一種“個體化”的精細努力,至少也能更精確地了解彼此的分歧在哪兒吧。不然的話,非要以“己欲立而立人”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硬把自己才有的個體性傾向說成是大家夥共同承載的價值理念,豈不是有強加於人的嫌疑麼。

Views: 1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