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伶·吳晟《吾鄉印象》研究 2

在都市隨地可見的電線桿卻成了伸入農村掠奪的大爪,電線桿所帶給鄉人的電卻掩蓋了農村恬淡的星光和月亮。詩中「探入」、「叫囂」、「押」等動態的字詞,以擬人化寫出了現代化對於農村的衝擊。「路」,原本應該是一種溝通、趨前的意象,但是當它成為「現代」和「吾鄉」的溝通者時,「進步」就失去了想當然耳的觀念,而成為「反思」的符號:「一一引向吾鄉的公墓」,吾鄉的路,是否是一條「末路」?現代化文明的進入改變了吾鄉人們的價值觀,在這方面,吳晟在〈入夜之後〉就有適切的描寫:


入夜之後,遠方城市的萬次燈火

便一一亮起

亮起萬千魅惑的姿態

寥落著吾鄉的少年家15


吳晟認為其筆下「遠方魅惑的姿態」,是都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相對純樸農村的象徵,而「寥落著吾鄉的少年家」則意味著農村年輕勞動力人口外流的嚴重情況16。現代化對於臺灣農村嚴重影響,在《吾鄉印象》中便能看到作者的憂心。

在面對臺灣農業經濟節節敗退下,吳晟不加入詩社打筆仗,也不對當時政治時局高談闊論,他唯一所做的就是緊握詩筆,寫下自身對於現代化對農村造成衝擊的不滿。田野,吳晟要努力找回它最真實的存在感,即便連「詩藝」、「談論」都得退位於它――因為它是如此的沉默;只能用「詩」去言說「沉默」的無力感。在〈木麻黃〉中,吳晟則寫出了現代化造成農村人口外移,工廠廣設的現象:


晚霞依然殷勤的送別

在同伴越來越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城市的工廠、工廠的煙囪、煙囪的煤炭

瀰漫吾鄉人們的臉上17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 28。該論文中對於吳晟對此詩中的意象的解釋是根據論文作者訪談吳晟而得知。

詩中寫出了臺灣農業即將被工業取代的前兆。林廣說:「當人口不斷外移,日漸稀少的木麻黃,就為鄉村的沒落,拉開了沉重的序幕。作者有意無意藉著木麻黃的日漸稀少,來暗示人口的流失與鄉村的沒落」18。當越來越多工廠和煤炭進入鄉村,農人所擁有的只是不在踴躍的腳步。詩中充分表現鄉下人的堅定與執著。而且間接反諷都市生活的奢華。這種對城市事物的抗拒心態,經常出現在吳晟的筆下。


2.小結


吳晟在地的鄉下人以懷鄉為題材,寫下對當時大時代裡臺灣人在面對國家問題時所秉持的態度的不認同,否認那些出國後,便「忘了」回國耕耘臺灣的人。他在此系列的詩中以書信的方式寫下對他們的深深勸戒,而這些源自他對家鄉根深柢固的感情才能寫出由家鄉土地的眷戀到愛國的情懷,也只有從都市再返回故鄉,讓故鄉成為自己的家鄉的吳晟才能觸及的。


三、詩歌行事的探討——「音樂性」的探討


胡克(Richard Hoker)認為:「能夠將音樂和格律寫入詩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詩人』。」

而吳晟在2008年時曾發行過一張專輯--《甜蜜的負荷:吳晟詩.歌》,此專輯有兩種版本,第一種是經配樂後成歌的詩歌版,另一版是由吳晟親自朗誦,透過自己的聲音,獨特的韻律,並搭配配樂錄製而成的詩誦版。以下將針對詩誦版加以分析。

雖然吳晟表示他在寫詩時並無特別注意押韻,但由此可見其詩中仍是有音樂性的。所以我們在吳晟的詩中仍可以看見極富韻律的詞彙使用及入樂現象,以下將探討吳晟詩歌中的音樂性。


(一)從入樂現象談起


《禮記‧樂》:「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詩大序》:「動情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從詩經、樂府、唐詩……到民歌時期我們仍可見詩詞中有入樂現象。當我們仔細探究吳晟詩歌入樂現象時,可以發現有其本土的歷史脈絡。在1975~1995年是民歌興盛時期,由於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台語歌受到限制,從1970年帶起開始興起一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潮,學生開始寫歌作曲,而吳晟的詩恰好就落在這個時間點上。現代詩和民歌的結合,導致吳晟作品也受到青睞而入樂。雖然吳晟在接受訪問時說道:

我在寫詩時並不會刻意去注意詩的押韻,但以自然韻律為主。……此外還有一部份的原因是,我寫詩比較偏向口語化,而口語化相對於現在詩就比較會有韻律,因為我們的語言中蘊含著很自然的韻律,只是我們比較沒去發揮而已。19

該論文作者提到在 2007 年 8 月 28 日訪談時吳晟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在詩的方面所受的教育為古詩詞和早期的白話詩,後來在學生時代,也曾受妻子的影響,聽一些美國鄉村民謠歌曲和音樂小品,雖然聽不懂,但會受其旋律的影響。其中最受啟發的還是傳統的詩詞及早期的白話詩,故作品中韻律感較重。

但是除了歷史脈絡之外,吳晟作品本身有無積極適合入樂之條件?是本節想要更進一步探討的。而吳晟詩歌文本本身,是否已具有相當之形式上的「音樂性」,而成為其被選擇入樂的背景,值得探討。

在全專輯22首詩作中,有10首收錄自《吾鄉印象》詩集中,其中〈曬穀場〉詩有兩版,分別以國語及臺語朗誦。

 在朗誦詩作時,可以聽出與其相對應之歌曲的曲速是輕快緩慢之別的,在〈雨季(臺語)〉中吳晟以符合詩意的語調詮釋此詩:


燒酒嘛來一罐

伊娘咧 即款天氣

開講開講

伊娘咧 即款日子

怨嘆三聲 工錢罔算款將

伊娘咧 即款人生

想東想西 愛人走逗去

伊娘咧 總是愛活落去

愛活落去 總嘛愛活落去


吳晟以無奈卻灑脫的口氣朗誦出詩中出現較為淺白與口語化的「伊娘」字眼,表現屬於家鄉的語言,以較為輕快、不拖拍的音樂結合此詩中對於生活無可奈何卻只能接受的心境。

雖然吳晟曾說他在寫詩時,不會特別聚焦在詩作的音樂性,但現代詩在其本身存在詩中的節奏及旋律的音律,仍能支持其詩作進而具有入樂的條件。以下將分析詩歌文本之音樂性。


(二)分析詩歌文本之音樂性


以下將就吳晟詩文中的「節奏」範疇分析其音樂性。


1.節奏


(1)復沓


○ 1 字詞的復沓——以疊義詞為例

 蕭萬財在其論文中提到:「透過重疊構詞是漢語常見的語法現象,也是漢語很重要的一個特色。在詩中運用重疊詞,更可造成聽覺上的美感,又可以增強其表達效果,以及語言的形象性。」20。

 經過統計之後發現在全詩集48首詩中,僅有〈野餐〉、〈秋末〉、〈狗〉和〈木麻黃〉四首詩未使用雙字疊義詞,其中尚不包括重複句式。由此可見吳晟在其詩詞中確實頻繁使用重疊字詞與字詞復沓進而具備入樂的條件。底下將接著分析在雙字疊義詞中使用最頻繁的字詞。

 「默默」是出現在《吾鄉印象》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詞,次數高達十七次,其又可歸納出不同意涵:


詩作 使用意涵 

1 手(頁10) 描述母親默默付出辛勞的不求回報,其意涵近於⑨

2 苦笑(頁59、60兩次) 描述農民面對生活逆境,只能默默苦笑

3 牛(頁76) 描述牛只能留淚面對外國牛的進口,象徵面對外國商品進入臺灣的衝擊

4 羊(頁77、78四次) 描述羊安靜的生活,象徵人民面對威權政府不敢有所做為,使用

亦似於⑥、⑨

5 水稻(頁82) 描述吾鄉的農人辛勤耕耘

6 含羞草(頁85、86) 描述含羞草的怯而非羞,以象徵人民面對威權政府而的恐懼,其用法似於④、⑥

7 野草(頁94兩次) 描寫野草只能讓人任意踐踏,而默默接受一切,其象徵似於④、

8 美國籍(頁117) 描寫大哥在美國獨自一人工作

9 歸來 (頁138) 描述先民為後代辛勤奉獻,其用法似於①


若將「默默」一詞串連於吳晟的詩作中,不難發現其實「吾鄉的人們」就是這樣「默默」耕耘一輩子,「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他們「默默」接受一切來自政府的威權與不公。所以不論是在字詞復沓及其使用的意涵上,我們都可以窺見吳晟使用「默默」一詞如此頻繁的意義。


○ 2 結構復沓——以句式重複為例


劉現強先生認為所謂的「節奏」具有以下的特質:

節奏是事物本身週期性交替出現的一種規律,存在著某種對比,這週期性規律出現、且具有對比的特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這種對比和規律能被人的感官所知覺,因而在人的感官上形成了「節奏感」,若不被人的感官知覺,則無法被知覺為節奏,所以主觀的感知,是節奏存在的依據。21

而我們常可在一些吳晟詩中發現其句式或段落的規律,本文將就同時收錄在《甜蜜的負荷:吳晟詩.歌》和《吾鄉印象》的 10 首詩加以分析其詩中結構的復沓。

 在分析出這些重複句式後可發現,吳晟在其中大量的使用結構復沓一寫作手法,而當這些相同結構的句子一再的出現在詩詞之中使其產生了一週期性,便容易讓人讀來富有節奏感,而這因結構復沓的使用所形成的節奏感也是使吳晟的詩作能有其音樂性的積極條件了。

Views: 1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