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休閒(2中)

鐘馗已不再是那種猙獰厲鬼模樣,而是像一位胖墩墩的老官吏,端坐輿上,袖手回眸,悠然自得,只是兩只巨眼圓睜,鼻孔碩大朝天,仍顯露出神威凜凜。小妹及其侍女,則均以墨當作胭脂塗抹面頰,出人意表,妙趣橫生。但詼諧之中亦見端莊,只見小妹長裙曳地,高髻朝天,少女老婦,簇擁隨後,儼然貴人模樣。

二十余個奔走趨行的小鬼,大小胖瘦,高矮不齊,黑白分明,各具神態;或光頭,或戴帽,或側首回顧,或仰面昂首;有架輿的,有肩壺的,有扛寶劍的,有挑行裝的,有挎包裹的,有背葫蘆罐的。他們多為赤背裸體,與小妹、侍女的麗服靚裝互相映照。

在驅儺隊伍中,還出現了與市民日常生活最為密切的品級最低的神只“土地”。宋代有一幅佚名所作《大儺圖》,有專家認為這是迎春社火舞隊而非驅儺隊,其實,驅儺本身就是政府組織的社火舞隊形式。筆者倒是覺得,這一《大儺圖》更確切地說,應是表現土地神,也就是俗稱的“土地老兒”驅儺時的情景:

圖中12個人,除一手執響板伴奏者稍為年輕一點,其余均為莊家村老面目。他們所著服飾,所執道具,無一不和土地收成、水產食物有關,有的戴竹笠,有的頂畚箕,有的戴糧鬥,有的頂牛角,有的將水瓢、炊帚懸掛腰間,有的用鱉殼裝飾膝蓋,有的手擎一裂開露出籽實的長瓜,有的袍腳繪滿嬉水的龜、蛙、蝌蝌。

12位土地老兒,9人頭簪雪蛾、蝴蝶、雀翎、松枝、柳葉、梅花,真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只見他們瘋瘋顛顛,張張狂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呈遊龍擺尾之勢,驅儺而行。這使我們想到整個驅儺的千人隊伍——

他們也都是經過一番化裝,戴著面具,穿著繡畫雜色衣裝,手執金槍、銀戟、畫木刀劍、五色龍鳳旗幟,頗具觀賞性。而且驅儺活動,已滲透進了更多的歌舞、百戲、雜劇等藝術樣式的因子,娛樂的成份得到了大大的加強。這就使土地、鐘馗、小妹、門神等等,這些形象的活潑性和伎藝性更加突出,他們已不再是專司鎮妖辟邪的神,而是食人間煙火,有血有肉、有情致有性靈的神,他們更接近於現實中的市民,更符合市民的理想和願望,這就使驅儺這一宗教性的歲時節日更富賞心樂事的意味。

當我們將目光從宗教性歲時節日再轉向宋代城市另一種較頻繁的節日——政治性節日時,就會發現這類節日也具有賞心樂事的性質,而且程度也很高。所謂政治性節日,不外是朝廷的慶典、政府的祭祀、皇帝的生日,等等。

以北宋皇帝生日為例,他們的生日就是節日。

太祖二月十六日生,此日為長春節。

太宗十月十七日生,此日為乾明節,後改為壽寧節。

真宗十二月二日生,此日為承天節。

仁宗四月十四日生,此日為乾元節。

英宗正月三日生,此日為壽聖節。

神宗四月十四日生,此日為同天節。

哲宗十月十日生,此日為天寧節。

徽宗十月十日生,此日為天寧節。

欽宗四月十三日生,此日為乾龍節。

皇帝的生日,不僅全國上下都要慶賀,而且百官要入宮“上壽”,並舉行盛大宴會。宴會上的伎藝演出,是集中了全國伎藝精粹的大匯演。其中“小兒隊舞”尤為有趣,共兩百余名十二三歲上下的兒童參加演出,分為十隊:

一為柘枝隊,穿五色繡羅寬袍,系銀帶,戴胡帽。

一為劍器隊,穿五色繡羅襦,裹交腳襆頭,戴紅羅繡抹額。

一為婆羅門隊,著紫羅僧衣,緋褂子。

一為醉胡騰隊,著紅錦襦,系銀,戴氈帽。

一為諢臣萬歲樂隊,著緋綠羅寬衫,渾裹簇花襆頭。

一為兒童感聖樂隊,穿青羅生色衫,系勒帛,總兩角。

一為玉兔渾脫隊,著四色繡羅襦,系銀帶,戴玉兔冠。

一為異域朝天隊,穿錦襖,系銀束帶,戴夷冠。

一為兒童解紅隊,著紫緋繡襦,系銀帶,戴花砌鳳冠,綬帶。

一為射雕回鶻隊,著盤鶻錦襦,系銀,射雕盤(盛箭囊)。

兩百多名兒童,紅紫銀綠,色彩斑斕,綿襖寬衫,著裝多樣,戴玉冠,裹襆頭,舞劍器,執錦杖,捧寶盤,挎雕箭,扮外夷來朝,裝異域獻寶,亦莊亦諧,亦歌亦舞。如果再對照宋代的《百子嬉春圖》來看,那種熱鬧壯觀的場面,無不會使人陶然而醉,樂不能禁,使過生日的皇帝龍顏大悅。

宋代城市慣興以兒童來祝福、來祈禱、來歡樂的風尚,尤其重大的社會活動都要讓兒童來參加以烘托氣氛。像北宋熙寧年間東京久旱不雨,皇帝就下令東京的兒童著青衣,圍繞著各坊巷貯滿水插柳浮蜥蜴的大甕,呼喊著:“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降雨滂沱,放汝歸去!”用兒童寄托吉祥,驅災降福,即使是久旱不雨,人們也會將此當成賞心樂事。這同北宋美術史家郭若虛所講“今之畫者,但貴其姱麗之容,是取悅於眾目”,道理是一樣的。一言以蔽之,皇帝生日動用“小兒隊舞”表演,就是為了使賞心樂事的氛圍更濃……

以此觀察,宋代城市中的政治性節日,也將賞心樂事這一觀念,像一條鮮明的紅線貫穿其中。這也是由於宋代城市中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尚奢華、重遊玩的風氣的擡頭,市民們競相把節日裏的賞心樂事作為表現富足的標志。在宋代城市七十余個大大小小的時序性節日、宗教性節日、政治性節日中,莫不以賞心樂事為指歸,根本原因正在於此。

尤其是那些傳統的節日,從宋以前看,如寒食、七夕等早已存在,但其內容和表現形式均無宋代這樣全面、豐富。從宋代以後看,傳統節日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均未超過宋代。綜觀310年來的宋代城市生活,除卻戰亂、災害外,傳統節日始終被市民當成一種賞心樂事來進行的,而且進行得都是那樣雅致,那樣井井有條,那樣生動,那樣入情入理。我們不妨擷取端午這樣一個片斷來看——

一入五月,市民們便紛紛湧上街頭,爭相購買鼓、扇、百索。鼓,都是小鼓,有的懸掛架上,有的放置座上。扇,都是小扇,分青、黃、赤、白四種顏色,但或繡或畫或縷金或合色,式樣不一。百索,是用彩絲線結成紉的“百索紉”。這些端午節物,其源出於夏至陰氣萌生,市民恐物不成,故制作鼓、扇、百索,用來避兵鬼,防病瘟。如百索,自漢代傳來,每到五月五日,人們用五色朱索裝飾門戶以防惡氣。宋代市民卻把“百索”系在胳臂上,以增祝願成份,正像一首宋詞所道:“自結成同心百索,祝願子更親自系著。”

市民們都在被稱為“端一”的五月初一那天買來百索,準備在“端午”即五月初五那天饋贈至愛好友。端午雖未到,“節物”卻要預先備好。城內每家,竭盡所能,弄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蘇,切得細細如絲,撒上鹽曝曬,大做這種名為“百草頭”的端午果子,或者將梅用糖蜜漬浸,做釀梅香糖。端午最主要的是食物,則是從春秋戰國時傳下來喚為“角黍”的粽子。在漢代人們只是用菇葉裹著粘米,用栗棗灰汁煮熟了吃,其含義“取陰陽尚包裹之象”。因為五月初五正當夏至,寒氣漸消,熱氣將臨,人們吃涼粘粽子,最適宜強健身體。

端午吃粽子已成為一種必須。宋話本《菩薩蠻》敘述南宋高宗母舅吳七郡王,將粽子送到靈隱寺布施僧侶即是一證。而且城市中的粽子品種已非常多,有角粽、錐粽、菱粽、秤錘粽、九子粽、松粟粽、胡桃粽、姜桂粽、麝香粽,還有一種把粘米放在新竹筒裏,用艾灰淋汁煮,其色如金的筒粽。

市民們還把粽子搭成樓閣亭台式和車船形狀,以供觀賞。有趣的是,臨安習俗認為端午這天為馬的“本命日”,凡是上乘駿馬,鬃毛尾巴,全用五彩線裝束修飾起來,並配上奇鞍寶轡。這些高頭大馬,華美異常,被牽上街,目的是讓市民觀玩。

最熱鬧的是,從五月初一到端午,一連數日,從早到晚響徹大街小巷的賣花之聲。據統計,僅端午一早,臨安城內外的花錢就可以收入一萬多貫。因為市民都買桃柳、葵榴、蒲葉,用大盆把這些花兒植成一團,放置門前,上掛五色錢,排釘果粽,以示供養之意。

無花瓶的人家,也要找個壇子插花。平時無花無人恥笑,惟獨端午不能不供養花。一時間,家家都是葵榴鬥艷,處處皆聞艾梔香。甚至皇家殿廊上,也環立著數十個大金瓶,插滿艾梔葵榴。一陣陣花草的香氣和著內廷制作的糖霜蜜果、閃金似的粽子溢流出來的香氣,又匯入了一種“雜氣”之中,它來自:

Views: 10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