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找条生路:沙巴网络电台访谈录(2)

              两代互联网有何分别?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给予人们更自由、更即时的传播信息。可是,第一代互联网(Web 1.0)所采用的HTML编码工艺,对一般民众来说可一点都不user-friendly。一个在今天看来非常原始、粗糙,再简单不过的网页,几段文字,三两张照片,谁对HTML若无所认识,是无从下手的。

        文字的大小、字形、颜色、照片大小、排版、背景设计……,都得靠编码来完成。在一个页面出现之前,我们在电脑桌面上所看到的,或着手处理的,是一连串的编码程序。发布信息的人本身要是不懂得HTML语言,便得求助于懂得这工艺的网页设计师、程序员。

        第一代互联网使我想到,今天的年轻一代很可能不知道,当PC在1980年代开始普遍起来时,它居然是没有滑鼠的。想在黑白屏幕上打几行字,固然有键盘帮忙,可是,要改变字体大小、字形或颜色,得在每行字的前头、後头,打上几个编码符号。那程序指示正不正确,还得等到打印机把东西印出来了才知道。

        今天,我们所采用的第二代互联网工艺(Web 2.0),基本上就是我们眼前电脑工作桌面的延伸。图象触面的工艺,让我们在屏幕上所处理的文字、图片、音乐与视频,直接变成互联网面上的东西。干净利落,无需一位程序员来帮忙。

        大家可随心所欲的使用互联网,上载内容,资讯爆炸是必然的结果。从前有人形容这无限量的增长为“泛滥”,“浪潮”;现在能想到的比喻只是“海啸”,恐怕找不到自然界的其他现象来形容其迅速与冲击。

 

        资讯海啸很明显的造成两个後果:

       

                信息的可信度下降

        今天的网民普遍面对一个问题:电子邮箱、社交媒体和常上的网页,充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或信息的链接;商业的、政治的、社团的、私人的……,抢着得到你的关注、兴趣以至于支持,成为它的粉丝。可是,真真假假,杂七杂八的,“混乱”、“穷于应付”,是许多人都有的无奈。

        有心集团甚至采用人海战术,发动网上的造势、造谣行动,混淆整个局势以博得他们所要的结果。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今年4月16日所举行的砂拉越州选举,投票当天中午,选举才进行到一半,网上已是“波涛汹涌”、“一片大好”:某某反对党已经赢得28席选区,某某阵线已经执政……。吉隆坡咖啡座里拿着iphone、ipad、黑草莓手机上网的人们,充满着“胜利的呼声”。

        实际的战情如何,已经是历史,也就不说了。不过,回想选举成绩揭晓当晚的网上情况,可是另一番的“群情汹涌”。反对党派支持者针对某个族群展开信息围剿,说他们“头脑简单”、“轻易被买”,还有其他许多不堪入耳的东西。竞选期间,大家都说选民是成熟的,明智的,眼睛是雪亮的;同一票人,回过头又把选民骂得狗血淋头。

        网上是丛林,不放真姓名,谁也不知道是谁,似乎谁不高兴了或太兴奋了,都可以去放火烧山。分析下去,这一些网民其实是电子暴民(e mob)。我们都想了解真相,可是现有的网上世界,恐怕让我们离开真相很远很远;而远离真相的人,并不可能解决自己切身的问题。吊诡的是,我们能没有互联网吗,它可是中立的一个工具?

       

              鱼目混珠,重点信息变成沧海遗珠

        2003年,google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搜索器。当时在整个互联网里的资讯数量,只不过是5个exabytes。也就是1个5,後头添上18个0。那是从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起,一直累积到2003年才有的数量。今天,人们在网上所创造的内容,只要两天就达到了这个数量。

        也有人说,互联网的内容数量,每72个小时就增加一倍;google虽然还是搜索器龙头大哥,可是,任何信息若想进入谷歌以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资讯海啸每日无限度掩没下来的年头,是越来越困难了。

        大众媒体可能已是过去式,现在是小众或分众媒体的年代。我们需要建立本身的资讯社群,参与这社群的是有着共同议题的特定群众;在这平台里互通与彼此密切相关的信息。

                

               聚焦能量,实现共同议题

        无用的信息是垃圾、噪音;唯有及时派得上用场的内容,才能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意义、模式、方案与具体步骤,产生能量聚焦的效果。对全球沙巴子民来说,沙巴网络电台可以是这个聚焦点。


Views: 3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22, 2011 at 7:22pm

有了电脑或智能手机,現在的信息受眾,確實是“利器在手”,信息随时在他們“手中”,對當政者、企業界都是一種沖擊。大家有更充分的知识,去做关乎他们利益的决定。以前是說,顧客可以货比三家,現在豈是三家,三十家都綽綽有余,而且不必出門。当他们货比三家、三十家的时候,其中有没有我们的故事?我們是不是在他們的選項中呢?

傳統媒體非常的有力量,是因為他們過去掌控了信息流動的渠道,現在渠道已經來到每個人的手里,繞過了傳統媒體與管制單位的過濾、刪檢。有意傳播本身故事的團體,雖無需再仰仗傳統媒體給予版面或時段,但需要負起創造、管理本身故事的責任。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July 21, 2011 at 5:29pm

智能手机的录音、录影与数码摄影,突破了新闻广播的时空限制。新闻才爆发,事情还在发生中,读者透过网路便能“即时分享”、好像“现场见证”,无需等待傍晚电视的新闻快报或今晚的晚报,即可掌握第一手消息,还可以当场透过面子书、维特发布意见。

709那天,朋友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睡床上,护士要给他打枝针,他还说:“等一等,我打完140个字send了,你才注射吧!”

老爸说,他们那一代对政治最畏忌,因为经历过513事件,大家都不太敢说反话,好像随时近旁就站着一位便衣卧底。可是,网路媒体让年轻人大量接触大众议题,反而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兴趣。

无论如何,回到根本,网络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好,媒体受人尊重,乃基于它是民主的第四权。不管任何党派议程,据实报导与监督的原则不可丢弃。一党、一族坐大,令人难容;一种媒体独尊、目中无人,一样令人唾弃!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July 21, 2011 at 5:28pm

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只是在提供平台,讨论共同的议题,它其实也是动员的工具。读者逐渐离开传统媒体,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们提供的资讯保守,并落在时间後头;更大的因素是它们缺少即时且及时的动员作用。

网络媒体的崛起,是因为近年来得到许多主流媒体的人才的落力经营,他们来自平面出版与影视广播界,从编辑、写作人、评论家到记者,对新闻有一定的嗅觉与判断,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而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在网络上长大的,没有上一代人替爷爷、爸爸到屋前拿报纸,到路边买报纸,然後陪爷爷爸爸读报纸、讲报纸的生活经历;不习惯握报纸,只喜欢按键盘。因此,很明显的,他们十之八九的消息来源都是电子媒体。

当然,传统媒体也搞电子媒体,可是那不过是当天报纸的贴板;众所周知,报馆得面对《1984年印刷机及出版法令》等恶法的钳制。少了新闻自由,不管它们用了多好的电脑与设备,与斑斓多彩的油墨,文字、图象、内容和编采的视角都难免老态龙钟。

智能手机的录音、录影与数码摄影,突破了新闻广播的时空限制。新闻才爆发,事情还在发生中,读者透过网路便能“即时分享”、好像“现场见证”,无需等待傍晚电视的新闻快报或今晚的晚报,即可掌握第一手消息,还可以当场透过面子书、维特发布意见。

709那天,朋友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睡床上,护士要给他打枝针,他还说:“等一等,我打完140个字send了,你才注射吧!”

老爸说,他们那一代对政治最畏忌,因为经历过513事件,大家都不太敢说反话,好像随时近旁就站着一位便衣卧底。可是,网路媒体让年轻人大量接触大众议题,反而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兴趣。

无论如何,回到根本,网络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好,媒体受人尊重,乃基于它是民主的第四权。不管任何党派议程,据实报导与监督的原则不可丢弃。一党、一族坐大,令人难容;一种媒体独尊、目中无人,一样令人唾弃!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July 21, 2011 at 12:58pm

去过沙巴,朋友带我带加雅街逛周日市集,真是琳琅满目,大开眼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在一家咖啡店吃当地很有名的咔里啦莎,从西马的观点来看,那是宗教局所谓non halal的地方,可是偏偏许多土族,包括马来人在店里用餐。他们不吃猪肉,可是他们可以在华人店里吃没有猪肉的咔里面,不会说那筷子是华人用过的,不符教义不能用。

邻桌一位嘉达山朋友在吃叉烧饭,一位马来人就坐在她面前吃着椰浆饭,两人言谈甚欢,我感动得不得了。因为我一位婶子告诉我,他的一位远亲在街边做流动小贩卖猪肉,有一天受到市议会的驱赶,因为他在一摊椰浆饭小贩旁摆卖,苍蝇叮了猪肉,会去叮那位马来小贩的椰浆饭。马来小贩没说什麽,倒是市议会执法人员一派虔诚得不得了,死後一定上天堂的样子。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