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如果說,之前的“專題片”的目的就是為了直接向觀眾傳達一個“主題”,那麽大多數獨立制作則更願意向觀眾呈現一種生活的“狀態”,尤其是生活在底層的普通人、邊緣群體的生活狀況,而且這種狀態往往沒有戲劇性,沒有故事化的矛盾和沖突,因而對於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它們是“不好看的”,甚至可能是“看不懂的”(事實證明這些作品在電視台播映時收視率大多不高)。通過對於這些生活場景的呈現,獨立制作在價值觀念上想要傳達的,主要還是對於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性在困境中所呈現出的堅韌力量的認同,當然,也不排除對非常態生活的獵奇和展覽的傾向。對於邊緣群體的關注,對於某些創作者來說存在刻意“獵奇”的可能性。“人道主義”與“人文精神”可能有時僅僅只是一個“幌子”,他人的痛苦和掙紮也可能成為一些作者獲得國外認可的一種策略和為自我牟取名譽和利益的工具。因此,關於攝影機對於那些底層民眾、邊緣群體的“暴力”和“剝削”的爭議在這些制作者內部也一直沒有停止。
2. 類型
正如電影可以大致分為商業片和藝術片兩大類一樣,紀錄片也可以進行類似的劃分(盡管與電影相比,紀錄片作為一個整體似乎都可歸入藝術片一類)。
一種是商業性紀錄片。不論是人文歷史之謎,還是自然科學探險,這些作品大量使用情景再現和特技效果,講求故事性、奇觀性,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它們是大眾化的紀錄片,往往由財力雄厚的頻道機構(比如DISCOVERY、BBC)出資制作,單片成本都可能高達幾百萬美元甚至更高,但因為具有播映平台和全球性的營銷平台,雖然是高投入,也可以實現利潤回收。更極端的是一些大制作的商業性紀錄片,比如《遷徙的鳥》、《帝企鵝日記》等等,這些影片投資可以達到幾千萬美元,由數百人的團隊制作完成,而最終的票房回收也很理想。近兩年來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正在朝這種大制作的商業化類型發展,比如《探索·發現》系列,比如《鄭和》、《故宮》等等。
另一種則是寫實風格的人文藝術類紀錄片(比如社會寫實題材,或反映少數民族的人類學影像,或邊緣題材等等)。在國外,這些作品大多由獨立制片人來制作,經費由制作人向電視台(基本上是公共電視台)、政府文化基金、民間文化基金申請經費,再加上少量自籌資金進行制作。這類作品故事性、奇觀性相對較差,其目標觀眾只是小眾群體,但是它們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藝術或人文價值,因此在制作與播映方面也往往具有非市場化的特點,完成以後主要在小範圍內播映,比如電影電視節、社團活動,也有一部分在公共電視台播映。從總體上來講,美國的紀錄片創作基本上以商業性紀錄片為主,歐洲的紀錄片相對藝術性更強,各種公益基金對於此類作品的支持也較為完備。
中國的獨立影像制作基本上都是寫實性的政治、社會、文化類的小眾化作品。在題材選擇上,基本上以普遍人、社會邊緣群體為主,以一種人道情懷關注他們的生存境遇,或展現他們在困境中的人性因素。在美學風格上趨於寫實,在觀賞情緒上相對壓抑,總的來講,認識價值要高於娛樂價值,批判功能大於教化功能,許多作品近於社會學文本。以2003年3月由雲南博物館主辦的“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為例,在從90部參展片遴選出的22部入圍片中,大多不約而同地呈現出灰暗的色調與灰色的感覺。死亡、西藏、農村、青春記憶、邊緣人群的生活依然是許多紀錄片人偏愛的主題。不僅是獨立紀錄片,甚至“浮出地表”之後的許多獨立電影如《世界》(賈樟柯)、《孔雀》(顧長衛)、《青紅》(王小帥)等影片皆是如此。可以說,中國獨立影像在題材選擇、藝術傾向、美學趣味上比較符合歐洲紀錄片和藝術片的既有傳統,與大眾化的商業性影像則有較大的距離,所以這些作品也大都在歐洲國家的專業電影電視活動中被播映。
當然,中國的獨立制作中現在也出現了一種由境外機構“外包制作”的模式,即由境外的機構出資,委托中國的制作人,按照他們的要求制作節目。這種形式,既有非市場目的的制作,也有一些完全是市場目的的制作。
3. 態度或立場
獨立制作的作者群體是比較復雜的,他們的創作立場和姿態也不可能保持一致。
從表面上看,除了《藍風箏》等作品,絕大多數獨立制作中並沒有直接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內容,但是,不可否認這些獨立作品的確帶有——至少是隱含著與主流意識形態“對抗”的色彩。盡管這種色彩常常是以隱喻的方式呈現出來。那些主要表現社會底層,表現邊緣群體的作品,盡管大多數創作者的出發點是基於人道主義、人性立場和對於社會的責任感,盡管他們描述的也是一種“真實”,但在客觀效果上,他們的作品的確與主流文化對於社會的描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且不可否認的是,的確也有部分獨立制作人將這些內容作為取悅海外電影節,並以此作為牟取個人利益的工具。
對於早期的大多數獨立影像制作者來說,“獨立”不僅僅是一種制片方式,更是一種姿態。這似乎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合法性與道德上的神聖感,以及繼續創作的一種精神動力。許多獨立紀錄片作者明知創作幾乎沒有什麽回報,但多年以來一直堅持創作,靠的就是這種精神動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