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管好我的嘴巴》(19)

關鍵時刻可以玩些語言小花招

花招不是絕招。無論在何種場合和任何人對話,人們對成功者充其量也只稱其有巧言妙語之類,而不能恭之以有“絕”。因為語言本身是活的,所以說話是沒有絕招的。即使世界上最著名的人際關系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其所出版的任何一本書中,也未曾把自己的觀點吹成是“絕招”。我更不敢輕用“絕招”,因為“絕招”這個詞是不能隨便亂用的,亂用了會誤人子弟。

面對形形色色的人,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表達各種各樣的感情,因而不可能會有事先被固定好的格式。所謂“會說話”,並不是掌握了什麽絕招,而是深諳因人而異、“隨話而變”的機巧——也就是我所要談到的“小花招”。

如果在關鍵時刻沒有耍點語言小花招的本事,是不能真正地管好自己的嘴的。所謂小花招,並不是教你如何與他人詭辯,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挖苦他人,而是教你如何用智慧的語言去擺脫來自職場的各種語言陷阱。發生在職場上的語言陷阱數不勝數,很多人陷入此種困境後無力自拔,要麽撒潑,要麽沈默,要麽失去理智以拳相向,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因為你吃了一回虧後,很可能會被一些不懷好意者認為你好欺負,以至以你做“樂子”的語言陷阱會越來越多,愈演愈烈,你將如何是好?

依我之見,為避免可能的語言陷阱在你身上重復發生,最好自己要常備一些有針對性的小花招,這樣你掉入陷阱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地減少。以下我舉數例,僅供參考。

巧轉話鋒正如人不會十全十美一樣,口才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每回都成為贏家。俗話說,馬也有失蹄之時。語失、口誤,這是在職場中常常會碰到的事,有的人遇到詰難時搜腸刮肚也找不到合適的答案。碰到這類情況,最好的辦法是以調侃方式巧轉話鋒。就是在和對方對話中對一些看似簡單卻不易回答的問題以“動腦筋,急轉彎”手法進行似是而非的迂回性的語言應對。

運用巧轉話鋒術,可以使你從窘態中得以自我解脫,即使遇到一些難題讓你無法作答,你也可以巧換話題,分散和瓦解對方的註意力和攻擊力。

有一個旅行社導遊帶團到某一歷史名城參觀。遊客問:“請問有什麽大人物誕生在這個城市嗎?”導遊一下子茫然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靈機一動,非常機敏地耍了個小花招,說:“先生,這個城市裏誕生的都是嬰兒。”旅遊團的成員哈哈大笑。

身為一個導遊,陪同參觀團參觀古城,卻連古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這本來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但這位導遊卻耍了個語言小花招,則從另一個方面表現出他巧轉話鋒的智慧。

多說好話我們曾聽到有些人發出類似的感慨:在職場說話不能說得太絕,說得太絕,沒了余地,那是給自己斷了後路。說話留點余地,一旦遇到突如其來的情況,要改口也就不那麽困難了。當你忘乎所以地只顧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時,可別忘了身邊隨時會有人聽了心裏不平衡而站出來向你發難。假如你在吹完自己後,再為迎合對方的求衡心理而順便捧對方幾句,你就容易過關。

某公司經理習慣於別人稱他為“頭兒”。一天,公司招來一位新雇員,他對這位新雇員訓話時說道:“在公司裏我是頭兒,所以,你以後只管叫我‘頭兒’即可。”他只管說得痛快,不料,平常極少出現在公司的董事長偏巧在這個時候走進辦公室裏來,他顯然覺得有些“不對味”。

此時,這位新雇員也不識好歹地將他一軍。問道:“你是頭兒,那麽你還有上級嗎?”

經理看看董事長,又看看雇員,立即改口道:“當然有啦,那就是頭兒的脖子——董事長!”

新雇員這才附和:“當頭需要轉動的時候,它確實是必須服從脖子啊。”

這個例子中的經理初衷是為了吹噓自己。如果不遇到別的因素的幹擾,他的吹噓自然沒有改口的必要,可他卻偏偏遇到了比自己還要厲害的董事長。為了不使自己丟盡臉面,又能讓上司心滿意足,他采用吹此又捧彼的語言小花招,至少在當時他還是圓滿收場了。

王顧左右在職場遇上難以解答的事經常會碰到,甚至有時候還會讓你猝不及防。而這時候,你明知問題本身就是陷阱,你該做什麽選擇呢?耍耍小花招吧——王顧左右而言他。

某公司市場助理朱小姐遇到老板這樣的問話:“你覺得薪水夠用嗎?”她不知老板的用意何在,於是張嘴就是一句“慌不擇舌”的真話:“我不敢說不夠用……”

身處市場、公關這種花錢的部門,老板自然會擔心你大手大腳。他看似不經意的一問,卻是在“考驗”你的理財觀。

有些老板喜歡聽手下說薪水不夠,因為他以為抓住了你的“軟肋”,對你施以小恩小惠你就會甘當座前走狗。但有的老板則會由此想開去:“不對嘛,一個小姑娘,開銷這麽大?花自己的錢都這樣,花公司的錢不就更……”這個朱小姐事後頗有感觸地說:“遇到此類事,最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以謬制謬使用這種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大逆不道,但社會現實和人際關系的日趨復雜,使得許多經典性的說教淪於迂腐,甚至已經變得無甚意義。行使職場的職權進行語言上的類比制謬,蓋因對方無理挑事而不得以而為之。恰當地抓住對方語言的破綻,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這種即時的以謬制謬術只要用得貼切入理,不應受太多非議。

某城市汽車站候車室內,有個男青年一口飛痰吐在潔白的墻壁上,車站管理員見狀,便上前指責說:“餵,同誌,‘請勿隨地吐痰’的標語你看到了嗎?”那青年道:“看到了,但我的痰是吐在墻上,不是吐在地上啊。”管理員說:“照你這種說法,那麽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了,因為衣服也不是地上啊。”男青年啞口無言。

對於這樣的青年,你和他講道理顯然是徒勞的,你耍個小花招,借對方的荒唐邏輯來以謬制謬,即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推導出“有痰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的同樣“正確”的結論,從而準確而有力地駁倒對方詭辯的邏輯。

跳槽了,給老團隊多留點口德

就像一個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好事,但只要有一個壞事纏身,就足以毀掉他一生所做的所有好事一樣,一個口德差的人,無論他的能力有多強,這個社會都不會給他提供理想的棲身之地,而他自己也就像一個“魔”——永遠融不進這個社會。

傳說,有個寺院的住持給一個新來的和尚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他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所說的“魔”,就是指新和尚心裏有沒完沒了的抱怨,只考慮自己要什麽,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麽。這種“魔”一旦生成,在一個地方待的時間越長,他就會越不滿,及至最後只能離開。

類似於如上那個新和尚的人在當今職場中真不少見。由於這種人抱怨成性,且不從自己身上發現問題,這就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在職場裏有所作為。他們有一張封不住的嘴,天天都在發牢騷、講怪話,無論走到何處,都會覺得別人欠自己的太多,社會欠自己的太多,因此他們腦子裏的“魔”便會不分人前人後地從那該死的嘴裏往外竄。更糟糕的是,他們每到一個新的團隊總是要對老團隊不留口德,對老團隊上上下下指指謫謫、說三道四,以此來擡高自己,貶低他人!

但凡跳槽者,都應該給自己跳槽一個充分的理由:為什麽要跳槽?為什麽要離開原單位?這是一個職業者離開A團隊而應聘於B團隊時常常要面臨的答卷。招聘者問這類問題,無非是想借此來了解你在原單位的表現、人際關系等。對這類問題的回答,明智的人會說一些原單位在機制、產品等方面的局限性,或自己崗位工作的局限性;但最忌諱的就是一接觸到這樣的問題就管不住自己的嘴,滔滔不絕地把原單位說得一塌糊塗,通過貶低別人來反襯自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現在很多公司在招聘跳槽而來的員工時,都增加了詢問原來單位情況的題目。其目的有三:

一是考察跳槽者對新公司能否認忠誠,而這種忠誠的態度往往能從應聘者對原單位的評價中側面地反映出來。招聘單位顯然對那些過河拆橋的跳槽者懷有戒心:今天你為了新工作可以把原單位說得一無是處,誰能保證明天你不會把新的單位也罵得體無完膚呢?

二是考察跳槽者在對原單位評價時帶有多少個人情緒的色彩。當這種評價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色彩時,極可能成為一種為達到個人某種目的而進行不留口德的語言攻擊。招聘者敢錄用你嗎?

三是基於重要崗位重要人員的跳槽者,新公司就會通過各種手段、渠道來了解其在原單位的表現。當你的攻擊傳到原單位後,那麽別人對你的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即使你有幸被新單位吸納,如果你對原單位管理層某某人留下的反感仍耿耿於懷,這樣形成的一道心理陰影同樣會像著了“魔”似的影響你在新單位的為人處事。

有一個女青年憑著一副秀麗的外表成功跳槽到B單位,和她同科室的一位“同類”不但不欺生,而且還主動地上前問她:跳槽後最大的願望是什麽?她長籲一口氣說:“我暫時還談不上什麽願望,我跳槽的原因就是再也不想見到那個令人討厭的男上司。”人家又問她那個男上司為什麽如此讓她討厭,她說:“他心眼極小,喜歡指使人,愛搬弄是非,他的最大樂趣就是當著眾人的面把別人指責得一無是處。”殊料她現在的頂頭上司也是一個男士,他在一邊聽了她的話後,心裏就開始嘀咕:對原來的男上司如此說三道四,指不定哪天離開這裏,我也要成為她嘴中之食了。罷了罷了,我還是趕緊找老板把她搞掉算了。

第二天,她接到了被公司炒魷魚的通知。

跳槽屬於人才流動,是當今社會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並不為奇,而跳槽者屢屢能在新的團隊裏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創造更佳的業績。如果這一步還沒有達到,你就急急忙忙地大耍“嘴功”,以貶低老團隊的手段來擡高自己在新團隊的人緣和地位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人的一生必須面對三大說話平臺:一是家庭;二是社會;三是職場。而在這三種平臺中,職場這個平臺無疑是最不“平”之“臺”。在家庭面對的是親人,對象單一;在社會面對的是陌生人,對象模糊。而在職場,你必須無可逃避地去直面形形色色的眾生相;只有在職場,你才能親身體會到妙言與拙嘴和利與害之間的內在聯系。人在職場,身系於嘴。管好你的嘴,你的能力就可以正常發揮;管不好你的嘴,你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委屈和誤解之中。一張巧嘴可以增加你成功的籌碼;一張拙嘴卻可能把你從成功的頂點上拉下馬來。當然,誰都不可能保證自己一生不說蠢話,但如果在職場上你一蠢再蠢,以至蠢嘴不斷、蠢話連篇,那你就真的無藥可治啦!

和陌生人得體說話

人都說一回生、兩回熟。“兩回”不難,要說難就難在頭“一回”。難在哪兒呢?難在面對的是陌生人,不知該從什麽話說起,不知該說什麽話,不知該說的話會不會讓人聽了感覺不悅……

我在一家公司搞人力資源管理時,招收過一批新員工。讓我感到不解的是:他們在應聘時一個個都是侃侃而談,對我的各種提問都應答如流,可是進入公司後,很多人不善言談的弱點“原形畢露”,即便讓他們說些迎言送語式的話,也是面紅耳赤,羞澀得不得了。後來,我找他們談話,問他們是不是對新環境感到不適應,他們大多低著頭,小聲囁嚅:“不習慣和陌生人說話。”倒是其中有一個人反問我:“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把自己融入集體?”

我笑了。隨後問另一個把嘴管得死死的新員工:“你是不是每次跟人說話都像趕考?”他點頭表示“是”。我說:“你這是患了語言怯生憂郁綜合癥了。”

語言怯生憂郁綜合癥大多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出來。戴爾·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中提到了人際關系的抑郁癥。是什麽導致抑郁?是怯生。因為怯生,所以就會出現舌頭打滾、語無倫次,越想把話說得盡善盡美,越是說得言不達意。這就像一個初次登臺的演唱者準備得越充分,演唱效果越是打折扣一樣——怯場所致。

怯生是一種思想狀態。自卑是這種狀態的源頭。很多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大感不適應,其主要原因就是害怕在與生人進行語言溝通時說錯話而被人恥笑。這種自卑心理自然會使他們經常無端地默默地指責自己某個時刻某句話說得唐突了,因而破壞了與人溝通的氣氛。有些人想起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戰戰兢兢地偶說一兩句話居然還是沒有管好自己的嘴,真是恨不能咬掉自己的舌頭。可是,這種“自恨”只能使自己更緊張,絲毫無助於自己人際關系能力的提升。越是提醒自己下次不可再說錯話越說錯話。

怎樣避免因為怯生而給語言交流造成的尷尬呢?我這裏提供幾種方法,不妨一試:

問話探路法把對方假設成一般過路人,然後像問路一樣,找一些自己心裏有數卻佯裝不知的問題請對方來回答,這樣你就取得了語機上的主動。無論對方的回答對與錯,你均需認真地洗耳恭聽,即使對方說錯了,你也應該“將錯就錯”地表示謝意。因為,這種問話探路的目的並不是要找到什麽答案,而是為了打開你和對方語言交流的閘門。

一旦雙方對話的閘門被打開,順流而下,原先那種陌生感就會自然消失。

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會惡意地拒絕一個虛心請教者。只要對方願意搭你的話,你所預期的社交方案便已經成功了一半。當然,這種方式聽起來好像有點兒虛偽,但對怯生者來說,不失為樹立自己說話自信心的有效辦法。

問話探路法只適用於和一個陌生者搭話,若和一個團隊接觸,則不適用。

輕松探微法和一個陌生人初識,有時只需抓住對方工作或生活的某個細節,就會很順利地叩開雙方溝通之門。

仔細觀察一下你身邊的陌生人,看看他們是否有比較特別的地方,比如對方穿著上是否有異族風情的配飾,比如對方使用的手機款式讓你非常青睞,比如對方所抽香煙的牌子……談論這些細節很可能立刻吸引對方的興趣。聊天的話題最好選擇節奏感比較輕松明快的、無需費盡思量的,這樣就不會讓人對你的搭話產生反感。有時候,即使無語,只需向對方抱以會心的一笑,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第一次搭話順利過關,就給第二次見面的進一步溝通做好了鋪墊;到了第二次,你就不妨直呼對方的名字,講一些無傷大雅的笑話。但不管講什麽,話都宜少不宜多,話一多,露了怯,你就贏不得對方的尊重了。

當對方有意和你溝通時,無論對方的話是對是錯,切忌否定對方,因為畢竟你們還不熟,一旦被否,余下的溝通就很難繼續,前面你所做的一切細節探微的努力也會因此而徒勞。

開門見山法如果你經人介紹和一個群體初識(或你剛到一個團隊上班),你所面對的是許許多多陌生的面孔。你不知道他們,他們也不了解你,你的心跳會不會比參加應聘面試時還要快?盡管這些新面孔都和藹可親地紛紛圍上前來,主動和你搭話,但你依然緊張得手心出汗不止,搜腸刮肚也找不到一句恰當的話。這可如何是好?

逢此情況,心裏不要有顧慮,更不要回避大家的提問。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一回你就怯生而不語,何來第二回的相熟?要想盡快和一個群體相熟,不說話是不行的,但說話也要看怎麽說。面對你一言我一語的探問,你可千萬別忙著去應答任何一個問題,這樣你就很容易失去語機,因為你還沒答完一個問題,第二個、第三個問題又在等著了。那麽怎樣才能把握好與陌生群體對話的語機呢?有幾種開門見山的“開場白”,你可以試著用。比如“初來乍到,請大家多關照”;比如“今後我們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麽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包涵”;比如“作為新人,能得到大家的如此熱情,真讓我感動不已”;比如“認識大家很高興”……

對一個陌生的群體而言,故意回避或有問不答,均被視做對這個群體的拒絕;說話太多也難以讓陌生的群體所接受,而且還會讓人感到害怕。第一印象是帶有根本性的。如果你沒有管好自己的嘴,在一個陌生群體當中出現“言失”或過分表現自己的所謂口才,那麽你在這個群體當中會很難生存。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