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管好我的嘴巴》(21)

別輕易濫用口頭禪

口頭禪是常掛嘴邊的話語。人人都有口頭禪,它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習慣。習慣是平常日積月累而養成的。口頭禪一旦形成,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攙在平常說話的語流裏。

口頭禪一般分兩類:一類是職業用語經過縮略而俗成的慣用詞;另一類則完全屬於社會流行用語。

職業慣用語用於職場中,只要對話者雙方能心領神會,則無可厚非,但若是主客雙方非同一職業,就不可爛用本職業慣用語當口頭禪了。尤其是服務行業,內部員工就常用慣用語對話,冷不丁沒管好自己的嘴,也將行業慣用語當做口頭禪與客人去說,那就很可能要鬧出笑話來。

就拿民用航空業來說,飛機在著陸之前,乘務員必須進行安全檢查的同時,把一切留在飛機上的機供品,包括飲料、用具用封條封好,保存。於是某某物品“封了嗎”與“封了”就成了乘務員之間交流的行話。

偏偏有“不明事理”的乘客睡眼惺忪地向乘務員要杯可樂之類,若是乘務員脫口而出:“啊,可樂?我們都封了!”乘客會做什麽反應?要是逢得有喜歡“搞笑”的乘客,很有可能就會趁機大智若愚地驚呼:“什麽,我要杯可樂你們就都瘋了?”這就像乘務員在給客人送餐時,用自己的行話畢恭畢敬地一個個問過去:“要吃魚飯還是雞飯?”要是逢得“要吃人吃的飯”的乘客,這麽一咬文嚼字,豈不又成幽默的段子了?

由此可見,職業行話是不能被當做口頭禪隨便使用的,否則就很容易造成有意無意的別解。

使用社會流行用語做自己的口頭禪的語式就比較寬泛,然而口頭禪有討人喜歡的,但也有討人嫌的。討人喜歡的口頭禪大抵會被視為一種美,因而被人接受。比如較為禮貌的“對不起”“我試試看”“有請”等,體現出一個人的說話素養和文化氣質,沒有人不樂意接受。但討人嫌的口頭禪就不一樣了。比如滿口汙言穢語,開口便是國罵、鄉罵、地罵等口頭禪的人,自然讓人覺得粗魯無教養;比如說話時喜歡插幾句擺老資格的“說句大實話”“我以前……”“想當初,老子……”;再比如逢友張口閉口總說他人“真沒勁”“真無聊”“真討厭”……這些討人嫌的口頭禪或多或少地都有損自己的形象。還有更糟糕的口頭禪,就是輕諾式的口頭禪。比如一些並沒有什麽真本事的人,逢人逢事便以“有事找我”“沒問題”之類,都有可能既誤人也誤事。

我曾經有個助手,人不壞,就是性格特別的“面”,凡事交代

他去做,他都會不假思索地給你來一句“沒問題”;即使一些有難度的事,他在領任務的同時,也是“沒問題”,結果呢?經過一段時間證明,他是我手下辦事最容易出問題的人。

“沒問題”這句口頭禪本身就有問題!不管他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都起到了對事不負責任的效果。任何一件事情在辦理過程中,或多或少地都會出現這樣那樣可預知或不可預知的問題,在對接受的任務做出利弊分析之前,就“很痛快”地來個“沒問題”的口頭禪,實際上就是對布置任務者的一種口頭應付。口頭應付完了並不等於事辦完了,接下去你要為自己的“沒問題”的允諾付諸行動,可是一旦接觸到實際,問題出現了,你怎麽辦?我的那個“沒問題”的下屬於是就不知所措,結果屢屢給我誤事,甚至還給我誤過大事。經過幾次教訓後,現在他終於不敢再輕易妄用“沒問題”這個口頭禪了。

討人嫌的口頭禪甚至會阻礙正常的人際社交。不過這類口頭禪只要沒有成為頑疾,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予以改正的。有個女孩初到一個公司搞公關工作,剛開始大家都很喜歡她,可是沒多久,她的這種“待遇”便發生了變化:很少有人再願意和她交往,這讓她很苦惱,有一種被人摒於圈外的落寞。後來,一個難得的朋友幫她解開了疙瘩:“就是你那幾句討人嫌的口頭禪,才導致人家不願與你相處。”這個女孩終於明白過來了,原來口頭禪對一個人社交生活帶來的影響竟是如此之大!於是她下決心對自己過去常掛於嘴邊的口頭禪進行一番疏理,比如每當別人說起某件新聞時,她把“我不信”改成了“真的?”;比如大家在評論某個人時,她把原來的“討厭死了”改成了“我和他只是有些分歧”……經過一段時間歷練,果然見效,大家又很樂意和她交往了。

同樣是口頭禪,表達的是同一種意思,為什麽二者前後所帶來的結果竟是如此不同呢?我認為是角色和態度起了決定作用。

先說角色。口頭禪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與他的社會角色是否相稱。像前面提到的把國罵、鄉罵、地罵當做口頭禪者,我不用說,誰都可以想像得出來,在什麽樣的地方、什麽樣的群體當中出現得最多。我想,如果一個大學教授當著眾人的面也將如此痞言痞語的口頭禪掛在嘴邊,一定會讓他的學生誤以為這是地震的前兆。為什麽呢?因為他的語言和社會所賜予他的角色定位出現了脫鉤。那個女孩子前一個口頭禪“我不信”顯然不符合社會對一個職業公關者的角色要求,而經她自我調整,變成疑問式的“真的?”這就和她的角色定位靠譜了。

再說態度。一句口頭禪,可能就是一個故事的開頭。前面提到的我那個逢事均以“沒問題”為口頭禪的助手,既說明他容易用嘴輕諾,也說明他對所接受的任務在態度上並不認真。而改“我不信”為“真的?”那個女孩後來能讓人喜歡,關鍵就在於她對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真的?”,很可愛,也很天真,重要的是因此她獲得了親和力。

由此可見,要想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在鑄就自己相應的語言能力的同時,歷練好口頭禪這一環真的不容忽視。

好口才未必能成就溝通

現在有許多人談論好口才時樂此不疲,認為在這個社會上,做得好不如說得好,因為人們做了太多的好事他人未必會知道,只要能說會道,能侃,什麽事都用嘴表達到極致,凡事就能達到話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種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燭之武退秦師靠的是口才;春秋時的毛遂自薦使楚,迫使楚王歃血為盟靠的是口才;晏子遊說秦國時讓恥笑他個矮的文武百官反而蒙羞,靠的也是口才;紀曉嵐N次把將要掉下的腦袋保全不失,靠的還是口才。在這麽多的史實面前,誰敢妄說好口才無益?

好口才當然有益,但不是事事如意!比如溝通,我認為僅有好口才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相應的內秀品質。就像一組被稱為很好看的吊燈,只有在接通電源,看到它的照明後,我們才能接受“很好看”的評價。假如一個口才好的人不具備內秀品質,只會像做官樣文章般地誇誇其談,這種好口才豈能服眾?《水煮西遊記》中有這麽一段情節描寫:

唐僧等人從高老莊出來,沙僧湊到唐僧身邊道:“師傅,徒弟雖然愚笨,但還是好學之人,前幾年靠抄襲師傅混出點名聲,現在在師傅身邊還好說,如果哪天大家都單飛了,我如何立足才好呀?”唐僧輕輕伸了伸腰道:“你能有這個危機意識卻也是不小的進步,凡事你要多觀察呀。”沙僧不樂意了:“昨日我偷偷在師傅房外聽得你給八戒開小竈,都是同門師兄,為何偏心起來?”

唐僧嘿嘿一笑:“你果然比豬還笨,你知道你最缺什麽嗎?”沙僧回答說:“我有點木,反應比別人慢。”唐僧道:“看來你還很了解自己。你們仨當中,數你最不會溝通,這都是由於你內向性格所致。”沙僧道:“昨天晚上我倒是聽到師傅對八戒分析幹系人,那言外之意溝通就是跟幹系人的溝通了?”

唐僧點點頭:“你還真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不錯,我們分析幹系人是為更好的溝通做準備,它是溝通中的重要工具。”沙僧疑道:“口才好不就是能溝通嗎?我看師傅口若懸河,而我這麽愚笨如何去溝通呢?”唐僧道:“口才好是溝通的一個條件,但卻不見得口才好就可以很好地溝通,或有效地溝通。”(這段文字已經本書作者改寫)

唐僧語不多,卻道出了人際關系中好口才的實用價值。

什麽是有實用價值的好口才呢?在溝通中能以真情達到有效的說服目的,就是有實用價值的好口才。要檢驗其實用性,就要看你跟誰說話。好比一個演講家,他在農民面前大談特談國企應該如何清理不良資產,這樣的好口才豈能和農民達到溝通的效果?你為什麽不能談些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三農”問題、“白條”問題呢?也許你對這些一無所知,因此你的好口才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不要緊,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否則便是一種不老實的自欺欺人。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做一本百科全書。如果你不懂裝懂,外行充內行,那麽你不但說不服別人,反而會處處露怯,弄得自己一身騷。即使一個被公認為德高望重、能說會道的人,也不敢妄稱自己凡事無所不知。所以,最有效的說服和溝通應該以襟懷坦白為基礎,而不能光憑所謂的好口才耍嘴皮子。

我們常聽人評價某某某口才很好,指的不外乎是其口語表達能力出眾,口齒清楚,思路清晰。但實用口才的真義是說服對方。具有好口才的人固然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演講家,但卻不見得具有較強的說服能力和溝通能力。要說動對方改變原來的主意,以真情動人遠比高超的嘴皮子更有效。同時還得熟稔心理戰術,通過與他人的語言溝通,了解對方心裏究竟怕什麽,不怕什麽;要什麽,不要什麽;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以此建立起談話的感情基礎,就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溝通說服進展順利。

荀子說:“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意思是說,能達成有效溝通的語言是美好的語言,因為只有這樣的語言,才能光芒四射。穆者,意為形式美,它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能力的本身達到;皇者,意為內容美,必須通過說話者的真情流露來達到。真情是語言溝通的靈魂,沒有真,沒有情,話說得再好聽,也打不動他人之心。怎樣表現自己的真誠呢?說話直截了當且中肯,這是其一;語言簡練、深入淺出則是其二。如果你在各種話題上都做到了中肯、簡練,那麽你就能贏得他人同樣是真誠的尊重。真誠無價!

如果用線來比喻,那麽口才和溝通就是兩條並行線,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依存,但卻不可能互為因果。好口才未必能溝通;能溝通未必好口才。這是規律!

為名嘴快嘴的口誤申辯

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拉裏·金應邀給普來哲兄弟面包店做廣告。客戶要求他連續在3家電視臺的晚間新聞時間插入現場直播激情洋溢的廣告語:“普來哲兄弟給你最棒的面包!(TheBestinBread)”拉裏·金來到第一家電視臺,照著廣告詞竟鬼使神差,脫口而出的卻是:“普來哲兄弟給你床上的乳房(TheBrestinBed)!”這讓他尷尬無比。

到第二家電視臺,雖然一再提醒自己千萬別再出錯,但還是錯了;到第三家電視臺,說的仍是:“普來哲兄弟給你床上的乳房!”

後來拉裏·金說自己那張管不住的嘴“真是爛到了家”,越害怕犯錯越犯錯,那幾個字兒一到嘴邊就“打架”。盡管如此,拉裏·金仍然是全美最偉大的節目主持人。沒有人說他是“缺乏常識”的、“沒有水平的”“不專業”的爛嘴,更沒有人借此大做文章即有計劃、有預謀地揭他語言的硬傷,杜撰出版“恐金”之類的書籍牟取暴利。

中國娛樂圈的主持人口誤現象也是夠讓人爆笑一陣的。比如某省電視臺舉辦司儀大賽,最後宣布獲獎名單時,主持人竟將獲獎者“張靜”說成“張慶”,剛好選手裏就有此人。當張慶為自己意外獲此殊榮欣喜萬分、熱淚盈眶地與其他選手握手擁抱時,主持人歉然一笑,提高聲調改口道:“我說錯了,是請張靜出來領獎。”兩位女選手在極短的時間內飽受了戲劇性大起大落的折騰,臺下更是一片嘩然。

比如前兩年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晚會的公開彩排,其場面頗為熱烈,但女主持人將“向老導演獻花”說成了“向老導演敬獻花圈”,引起全場一片爆笑,老導演們愕然,楞了好半天也緩不過神兒。而另一個男主持人則更絕:他那早先沒伺候好的嘴把頒發某獎項的“頒發”二字竟說成了“揭發”!然而觀眾哄堂大笑之余,這兩位主持人也沒有受到言過其實的詬病。

為什麽呢?大家心往一處想:娛樂這個東西嘛,目的就是為了娛樂,只要獎項最終沒有張冠李戴,主持人出點口誤,倒也活躍了氣氛,豈不讓大家感覺更娛樂?

不過,這種樂子也得有個度。中國大陸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向來以普通話不標準為最大的恥辱。如果棄此而不顧,楞是找個短半截舌頭的人來主持娛樂節目,以此來取悅觀眾,那就過了頭了。2003年南方某電視臺搞了一臺叫什麽“星”的選秀直播節目,該臺有那麽多的主持人不用,偏偏從香港請來一個“大腕”。此仁兄的普通話連“下三爛”的門兒都挨不著,就更別提口誤多到什麽程度了。結果這個節目引起了公憤。觀眾憤怒的不僅是他那奇臭無比的“普通話”和接連不斷的口誤,更有他那下流的臺風利用“脫口秀”之機把一個個美女當眾摸個遍!

如果說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出現障礙,普通話水準不高,相關的專業水平出問題,以至嚴重混淆觀眾視聽,那麽觀眾提出批評,甚至要求電視臺更換其人絕對無可非議;但如果只是因為語速快而發生了口誤,並沒有影響節目的正常進行,個別愛吹毛求疵者卻無事生非地挑起全國上下的口誅筆伐,那就純屬沒安好心了。我個人認為,該把自己的嘴管好的,前者應該是主持人,而後者則應該是觀眾。

中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因為普通話不標準而被觀眾詬病的人少之又少,觀眾最愛詬病的大多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專業水平不夠”“經常講錯話”之類。其實主持人是否專業是相對的,比如體育節目主持人,觀眾最不滿的就是賽事現場直播的解說員頻頻出現口誤。

《南方周末》一位評論員說:“以‘不夠專業’責之,顯然不夠地道。再說,專業就能保證不犯錯誤嗎?論足球,貝利起碼比黃健翔專業吧,然而這絲毫也不妨礙貝利成為舉世公認的‘專業烏鴉嘴’。”其實,主持人出現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口誤都事出有因,只是自己並不覺得。我們不妨對口誤現象做一點分析。

所謂口誤,一般是在語速快時,偶爾不由自主地偏離預想使用的語音、語義或語法形式造成的表達失誤。這和繞口令中叫人繞得越快口誤率越高的規律是一樣的。比如央視主持人在剛剛看完氣象新聞後一上臺就把“中央電視臺”說成“中央氣象臺”等,就屬此類。

但是,廣義的口誤就不僅僅是語音的失誤了,它還包括擇詞不當、語序錯位、語意失當等等。比如在體育比賽的解說中,主持人把某某隊1:2落後說成2:1落後,就屬這類情況。前面提到的“專業水平不夠”,大抵在這裏可以給他扣一頂帽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關緊要的口誤有時會形成幽默,增添生活情趣,比如一個人罵另外一個人:“我真想啐你一臉臭狗屎!”他人聽了大抵會一笑了之,但節目主持人的口誤就不那麽容易“過關”了,當它出現在某種特定節目情境中時,就有眾目聚焦的突顯性,稍有不慎,出現口誤,主持人就很可能要將自己置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主持人敢於上臺當主持人,原因就在於他們在避免或減少口誤發生率方面的能力與自信遠比他人強。也正由於此,觀眾對主持人才會有更高的要求。但凡出現過口誤的主持人,自責之余又感到很困惑:自己的嘴怎麽就那麽管不住呢?心理學專家就其歸因性分析,大致有3個方面:

一是情緒過於亢奮,註意力過分集中。受到某種比較意外的事件刺激,興奮之情突然襲來,過於專註反而會出現強作抑制,造成忘言、失言。比如某女主持人馬上意識到將歌曲名報錯後,在過於緊張的情況下準備鄭重其事表示歉意時,反而“囁囁”成了“我要非常地對大家說一聲道歉”,這和拉裏·金的所謂“越害怕越犯錯”式的口誤如出一轍。

二是過於漫不經心使語覺出現慣性麻痹,致使出現“心口不一”。比如央視的韓喬生將“30公尺”說成“30公裏”、讓“守門員”當裁判等口誤,就屬於心理過分松弛,語態過於輕慢所致。

三是忽視記憶殘留的潛伏幹擾。記憶就像語言的一種陷阱,很容易誤導主持人慣性地把話“說走了嘴”。比如把“電視臺”說成了“氣象臺”,其因就是在此前他剛看完印象深刻的氣象新聞,還沒透過氣來,就帶著氣象記憶匆匆登進新聞演播室,口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管出於什麽原因,主持人出現口誤終歸還是主持人的錯,觀眾對此表示不滿也當在情理之中,主持人的任何辯解都屬枉然。主持人真正要做的是在進演播室之前,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平和狀態,惟有此,才能管好自己的嘴,減少口誤率。

讓無聊者閉嘴的“空口道”

管好你的嘴——這是我撰寫本書的主題。但誰都知道,在如今這個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管好自己的嘴,這是不可能的。就像政府迄今為止還無法勒令“京罵”在工體消失一樣,總有一些無聊的人時時也翕動他那無聊的嘴,向我們的語言自律發起挑戰,給我們正常的社交生活制造各種困難。面對這種人,如果我們僅僅是不折不扣地“管好自己的嘴”的話,那就無異於慫恿無聊之徒愈發放肆地在社會上作惡。

我在前幾年寫過的《智辯空口道》中,對人們平常交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出言無羈者的智辯方法已經做過較多的闡釋,其中就有針對一些惡意挑起“嘴鬥”的無聊之徒的應對辦法。這本書寫到這裏,又讓我想起了“空口道”。說實話,應對無聊之徒的挑戰,巧嘴無疑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銳利武器。以下,我將從《智辯空口道》中擷取5種較為典型的方法再現本書,它與“管好你的嘴”的主題思想並無悖逆,與其相反,只會給人們為管好自己的嘴帶來更多的裨益。

接碴兒駁謬“空口道”對一些惟我獨尊、一說話就拿腔拿調嚇唬人的無聊之徒,靜聽其言,狠抓其悖,接住其碴兒,攻其不備——這種方法就是接碴兒駁謬法。

接碴兒駁謬法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借用對方的荒謬邏輯,通過譏諷式的語言進行引申,讓荒謬推至極致,再斬其後,使發謬論者有氣難消但又無處發泄,從而達到削弱對方銳氣的目的。接碴兒駁謬足顯大智若愚,使那些趾高氣揚者自覺閉嘴。

在西方某國的一個大型機場售票廳裏,許多乘客在排隊購買機票,秩序井然。一個衣著筆挺的“紳士”擠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責售票員工作效率太低,耽誤了他的時間,一副惟我獨尊、不可一世的架勢。當他感覺正在忙碌的售票員沒有答理他時,便火冒三丈地喝道:“你們知道我是誰嗎?”

售票員趁勢發作:“咦?這位先生有些健忘,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接著她又向排隊買票的旅客大聲問道:“你們有誰能幫助這位先生回憶一下嗎?他已經忘了自己是誰了。”

排隊的人群立刻爆出一陣哄笑。笑聲中,那位紳士羞得滿臉通紅,只得悻悻地回到後面,老老實實地依次排隊。

誘敵擇謬“空口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遇到對一件未知的事物必須擇其一而棄其一的現象。比如,當魔術師將兩枚特制成同一圖案的硬幣在我們面前晃來晃去時,我們感受到了“雙擇均謬”的陷阱原來是沒底洞的東西。這個方法對於我們制裁那些語言上的無賴,卻不失為一手高招。

所謂誘敵擇謬法,就是針對一些一時難以澄清明理的話題根據對方的邏輯思路,“投其所好”地設置出若幹“可能”答案供其從中任意做出選擇。然而無論對手怎樣選擇,其答案均屬錯誤。

誘敵擇謬含有極深的智慧語機。即先將對方觀點的謬誤做充分的估計,針對對方的謬誤盡量做能迎合對方心理的發問,但實際發問中,所有的誤點全在隱處。也就是說答案無一不是錯誤的。如果對方心中無數,又缺乏辨別能力,就識不破問話者的用心所在,以致他怎麽選擇答案都只會導致他對自己錯誤的肯定。

明朝萬歷年間,海鹽縣有個紈絝少年想要娶某未嫁女子,但女子的父親不同意。少年便耍出花招,謊說他已娶了這個女子為妻,是她的父親逼她再嫁他人。

縣令把女子叫到跟前,而後突然問少年:“既然你是這個女子的丈夫,那麽你說說你妻子手上的疤痕是在左手還是右手?”

少年目瞪口呆答不上來。

該縣令運用了引誘對方擇謬的手法列舉了兩種可能情況要少年選擇,如果女子真是他的妻子,那麽他就應知道妻子疤痕的情況。其實,此女子無論左手還是右手,根本就沒有任何傷疤。惡少年不管怎麽選擇,其答案當然也都必錯無疑。縣令采用的這種引誘型的誘敵擇謬之道,就使懸案水落石出,揭穿了這惡少年企圖強占他人女兒的陰謀。

現炒現賣“空口道”用兩個“現”字連接,但卻不是成語,更不是什麽專用詞,而是當今社會流行的對人的某種行為的評價。現炒現賣也是由此派生出來的能叫無聊者閉嘴的一種機智說話技巧。

現炒現賣法就是指抓住對方語言中出現的邏輯性失誤(這是炒),再和己方的邏輯思維形成理性的交叉,將交叉點出現的“新思維”反映在和對方切身利益有關的人或事當中(這是賣)。這一整套的程序都只能在一瞬間完成,所以叫現炒現賣。現炒現賣的最大特點在於一切都是現成的,“炒”和“賣”就在一眨眼之間,甚至在同一時間裏。這種辦法通常用於對付一些善於嘩眾取寵,而其言語又具有一定的煽動性或欺騙性的無聊之徒。他們慣常以“貌似有理”的邏輯來蠱惑聽眾。面對這類對手,逼其自行現身、令其當場出醜,無疑是一種妙招。

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青年向別人賣弄他的新觀點——一切都是幻覺。有一回,他招集了幾個人,一本正經地“兜售”自己的“說教”。言語中,左一個幻覺,右一個幻覺,甚至居然說“所有的人在所有的事實面前都是幻覺”。

這時,旁邊有兩個人耳語了一番,其中一個人跑了開去,不一會兒又跑回來,對那個青年說:“快!你的電話!你的妻子被車撞了,現在已送到醫院去搶救了!”

那青年一聽臉色頓時煞白,慌忙站起來就要往外跑。另一個人卻詭秘地一把拉住他:“急什麽?你妻子被車撞不過是幻覺罷了。”

那青年氣急敗壞地直跺腳:“出了這麽大的事,你還開什麽玩笑?”

謊言車禍的那個人接著說:“別著急,確實是跟你開個玩笑。不過你是被幻覺嚇著了吧?”

旁邊的人聽了,全都心領神會地哈哈大笑,而那青年出了洋相又氣又惱,卻又無言以對。

當然,這個玩笑開得有些過分了。但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這兩個開玩笑的人不正是針對那個“幻覺”青年的荒謬觀點,采取“現炒現賣”式的成功駁論嗎?

先順後逆“空口道”這種說話的機巧是借敵力為我力,引誘對方走向荒謬的極端;然後,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轉,集中火力殺回馬槍,使對方冷不丁受當頭棒喝而暈頭轉向,失去招架之功。

先順後逆不在乎力量的強弱,而在於把握語機,語機把握準了,即可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有一些人一說話就喜歡口出狂言,你若與他正面交鋒,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先順後逆就是先滿足對方的表現欲,讓他按他自己的邏輯思維盡情地表現,甚至還可以適當地附和他、慫恿他,直至他的謬點充分暴露出來,隨即來個“突逆”,這樣,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革”期間,某農場召開批判大會,批判一位小學教師打了自己的妻子。

臺下的群眾都知道那位教師的妻子與造反派頭頭有染,但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教師的妻子首先上臺,聲淚俱下地控訴說:“他不把我當人看待,把我當成他的私有財產。”

這時,一位下放的知識分子突然躍身上臺,順著那位教師妻子的話指著教師說:“你也是個讀書人,是人民教師,怎麽能把你的老婆當成私有財產?你的錯誤是嚴重的,必須徹底認罪……”

造反派頭頭和教師的妻子均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這時,那位下放的知識分子又突然提高嗓門接著說:“我警告你,今後一定要把你的老婆當成公有財產,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一席話,頓時把臺下沈默的人群給煽笑了,而造反派頭頭和他的姘婦臉上一陣紅、一陣白、一陣青,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就是運用先順後逆法讓狂妄至極的無聊之徒閉嘴的妙意所在。

連環逼問“空口道”當你遇上一些說話邏輯荒誕無比,但又具極強的隱蔽性的詭辯者時,你會恨不能“宰了他”。為什麽?因為你有理在握但卻無詞可以伸張。然而,光著急頂什麽用?你若實在找不到恰當的語言駁倒對方,那麽,你完全可以從他隱蔽性的悖論中尋找能恢復自信心的突破口,進行邏輯引申。每引申一步,就遞進一個問題,將這些問題串起來,就會形成“扳”倒對方的有力武器。把串起來的問題用問話的形式回擲給對方,讓對方作答,我們姑且稱其為連環逼問法。

連環逼問的最大特點是不以“駁論”進攻,只是問話。即抓住話題的某一點悖謬做引子,設置類推提問,使對方陷入一種難以自圓其說的境地(如果回答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自我否定或自相矛盾之中)。這種方法適用於對付仗勢欺人、倚老賣老者。

有一個富翁在小飯館前下了馬,對走近他身旁的小孩發號施令,結果反被那位小孩愚弄了一把。請欣賞他們的對話——

富翁:餵,看住我的馬!

小孩:你的馬不兇吧?

富翁:不兇。

小孩:踢人嗎?

富翁:不踢人。

小孩:會逃跑嗎?

富翁:不會。

小孩:那要我看它幹嗎?

一個小孩,一個富翁,無論在年齡還是在地位上,相差都很懸殊。富翁在小孩面前倚老賣老,頤指氣使,但小孩卻不因此而生畏懼。他為了不給富翁看馬,肯定要找出絕對站得住腳的理由;這個富翁本以為自己支使一個小孩是順理成章的事,卻萬萬沒有想到,小孩的一段連環逼問,竟使自己高傲的舌頭打起卷來。

在社交場合,不善於說話的人是很可悲的;但只會說話的人也未必就可喜可賀。寡言者縱然會被言寡所困,殊知道,又有多少多語者常常被語多所害呢?所以,我不倡導一個人必須要有出眾的口才,因為一個口才出眾者十有八九要成為社交場合的眾矢之的。我極力推崇以知識儲量為根、有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人多多地出現在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各個場所。這不但是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的必要保障,同時也是增強人與人之間誠信交往的重要砝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集體,不會因為眾人皆有口才而興旺,恰恰會因為大家都把口才當做重於一切的社交路徑,才使得國家、民族、集體的誠信呈反比例地連帶降格。想到此,我心存憂患卻無力解憂,無奈也只得冒昧地做此推崇。我深知我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

Views: 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