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頭詩歌19首:為緘默者安上舌頭 (3)

9、《鹽的用途》
  
  暴雨下了三天。停了
  春筍被拱動的泥巴喊醒,同時喊醒的
  還有野蘆蒿,細巴茅,和細巴茅根部匍匐的鼻涕蟲
  這些把水晶掛在身上的蟲子
  被春天催喊著
  順著巴茅上的雨水往上爬
  巴茅的針型葉子像擁有彈力的弓
  把它們成群結隊送向小二家的露天竈臺
  
  小二也被巴茅的響動驚醒
  這個9歲的孩子,“咯呀”一聲推開柴門
  發現鍋臺已被軟體動物爬滿
  他不慌不忙從竈臺取下一罐鹽巴
  把鹽巴的粉末撒在鼻涕蟲亮晶晶的身體上
  守在那裏,看它們不一會
  分解成了水
  
  2015年3月21日
  
  【溫柔刀評】鼻涕蟲——鼻涕乎的記憶
  
  現在才讀到這個作品,感到十分地惋惜和遺憾。惋惜的是童年的幸福時光一去不復返,遺憾的是現在才知道:對付鼻涕蟲,竟然有這麽高的妙招——“把鹽巴的粉末撒在鼻涕蟲亮晶晶的身體上/守在那裏,看它們不一會/分解成了水”。
  
  而那時還是“鼻涕乎”的我,總是一籌莫展,望“蟲”興嘆。只會一只只的捉來,裝進瓶是,又整瓶整瓶將他們遷移出去——這鼻涕蟲本生活在潮濕的環境,卻總愛往暖和的竈臺爬過去,繁殖力特別強,若一次性捉不凈,次日便有更多的“子弟兵”卷土重來,蜂擁而上,而小布頭卻說它們是“將水晶披掛一身”,所到之處,如水漫金山,白花花一片,堪是令人厭惡,當時的我可以說到了痛心疾首的地步。不成想,一把鹽巴就能讓它們煙消雲散,魂歸故裏!這麽管用的“知識”也來得太晚了一點。
  
  詩中勾畫的小二及其家境,是那麽熟悉。而在那貧窮的生存環境中,又充滿著其樂無窮的生活趣味,令我們耿耿於懷。小布頭以詩歌的形式,為我們揭開的童年趣事,寫得絲絲入扣,讓我們在重溫昨日生活同時又心生了依依不舍之意。而只有九歲的小二,其從容,淡定,機智,沈著,最是愛不夠。詩歌,這種短小精悍的體裁與形式,潛伏著無窮的魅力,這或許正是詩歌經久不衰的真正原因吧。


  10、《木屐》
  
  小布頭
  
  木屐束之高閣
  時間剝落它身上的舊泥與
  銹釘。它的自足安寧,呼應樓外
  平原鳥鳴,風吟,喧嘩世聲
  
  作為舊物,木屐獲得了時間眼:
  比如釘眼、裂縫眼、蟲蛀的洞穴眼;
  獲得復原平原的一種方式,比如
  踏過木屐的腳趾
  早已在異鄉腐爛,木屐卻存留了
  它們抵禦暴雨泥濘的記憶
  
  它由此得到視野的廣角
  線性故事的悲喜交集:鴻雁成行
  悅耳的童音在門口打問,緊接著
  樓板響起,即將開啟的月光寶石之門
  
  為這宿命的相見
  木屐激動得,隨樓板的抖動而
  顫抖不已
  
  2015年2月27日
  
  【溫柔刀評】沒腳的木屐也動人
  
  想起兒時住在鄉下,民間藝人們制作的一道謎面:你家有條大黃狗,臥在床前死不走,你說要出門,撒丫就開溜——這謎面,就是草鞋。之於木屐,雖少了些優雅高蹈,卻多了輕盈靈動。小布頭將木屐納入詩行,既釋放出個人的生活情趣,又讓我們從中窺見了詩之妙趣。穿木屐這種方式,我以為只在東洋日本一直沿襲了下來,不知是不是這樣。如今木屐發出的嗒嗒聲,仍然是老一輩日本人在現代生活中十分懷念的一種聲音。
  小布頭說“木屐束之高閣”,難道她也曾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我們不得而知。但它作為舊物,一定關聯著一段浪漫的生活。用小布頭的話說“木屐獲得了時間眼”——存留了它們抵禦暴雨泥濘的記憶。
  為準確傳達出對那段生活懷念的豐盈之意,詩人以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木屐生動活潑的形象:緊接著,樓板響起,即將開啟的月光寶石之門,為這宿命的相見/木屐激動得,隨樓板的抖動而/顫抖不已。
  中日兩個民族(大和與大漢),本來就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地理上又一衣帶水,有著十分緊密的地緣政治和邦交,但由於日本現行政府對歷史問題不能正確面對,導致出現了較為緊張的對峙。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作品的問世,既有著歷史的懷念與紀念,又有著現實的覺悟與反省。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木屐作為“橋梁”所起到的紐帶作用,將會日益凸顯。


 11、《羽毛枕頭》
  
   小布頭
  
  天使圍著妻子病榻
  這一夜,她不再說夢話
  
  有許多的嘴吃她
  從太陽穴,到頸項凸起的藍色月牙
  
  它那麽渴,以至於每條觸須都重復一個動作
  吮吸。它尖喙上的愛,帶著古老的敵意
  
  誰也沒有發現,彌留之際的夢話包藏真相
  羽毛枕頭裏有一張貪婪的嘴
  日夜以她的血液當鴉片
  
  兩條終將相忘於荒漠的河流
  交錯於枕上人各自的掌紋
  
  生命如此而已。孔雀收起羽毛,王者
  褪下花冠;食指漸涼,恩怨消退於瞳孔
  守靈人的痛,如空洞所見
  
  死亡讓他如此近地嗅出她,辨認她,銘記她
  這種近,仿佛來自遠古,來自他們各自的心房
  也仿佛是,沒有被言辭指認的愛
  
  2013年3月31日早晨
  
  【溫柔刀評】天堂——天使之愛的呼喚?
  
  悼亡詩格最高,情至綺靡者,我首推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而今識得小布頭的《羽毛枕頭》,不由自主就想起來了,可以說在某些方面,這兩個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請允許我們在賞析小布頭的作品之前,不妨先溫習一下東坡為懷念亡妻寫下的千古流芳詩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我目前所見到的現代詩歌中,能將生命彌留之際的眷念得如此縹緲、玄幻,充滿神奇之力的,唯小布頭一人。她的筆一會羽毛般柔軟,吹進你的心田;一會又尖銳如針尖,紮進你的血管。而她的“絕活”就在於找到了一個得體的界面作為突破口——羽毛枕頭。羽毛,為天使降臨人間接走升天的靈魂提供了契機;枕頭,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臨終遺言提供了場景與道具。
  詩人大膽驅策著想象的車馬,把這惜別場面寫得溫馨卻不乏甜蜜的苦澀。“有許多的嘴吃她/從太陽穴,到頸項凸起的藍色月牙”——這是生命體征逐漸消亡的過程,著重從人物體貌特征著手;“羽毛枕頭裏有一張貪婪的嘴/日夜以她的血液當鴉片”——此處,從生命失去的本質入手,狀寫人的意識和精神層面。在從外入內,由形到神基礎之上,詩人又以詩性之筆,將生命現象作了詩意的詮釋——
  
  生命如此而已。孔雀收起羽毛,王者
  褪下花冠;食指漸涼,恩怨消退於瞳孔
  守靈人的痛,如空洞所見
  
  行進至詩歌的結尾,詩人小布頭說:“死亡讓他如此近地嗅出她,辨認她,銘記她,,也仿佛是,沒有被言辭指認的愛”——這種愛到無言,痛到無語的兩難、極致之境,其實就是對“生死兩茫茫”最真實的寫照。整個作品沒有無盡的溢美之詞與感嘆,也沒有無止境的悲痛與傷感,仿佛生死本身一樣自然,仿佛上天入地皆在情理之中,正常而有序。筆者以為這種冷抒情,零情感視角,正是詩者滲透生死大徹大悟的釋然,及對宇宙“物質、生命、意識”三位一體客觀施識的坦然。


小布頭詩歌19首:為緘默者安上舌頭
發表時間:2016-01-26 來源:中國文明網字體:[大][中][小][打印][關閉]
分享到:
0
  12、《收集雨水的塔》
  
   小布頭
  
  雨刮器發出鈍器之聲
  剛剛分別的母親,忽然出現在後視鏡裏
  
  她小跑,揮臂,張嘴叮囑什麽
  我不用猜也知道,那是對我將去的地方
  充滿過多的憂慮
  
  我沒停,也沒喊
  朝她比劃,揮手。看她腳步終於緩慢下來,緩慢下來
  雨水堆砌成積雨塔
  她依著慣性向前斜傾的身子
  構成支塔之力
  
  輪胎碾著泥濘
  命我向前,或者向右,向左
  消失的塔身,常常在夜空凝成一道閃電的白刃
  終於我大喊一聲母親
  大雨如削如註
  
  中年以後,生命開始轉塔
  倒走的人,枕著南方高速公路
  先是一瓣羽毛、其次是肺葉、心室、肝腎和脾胃
  接著一件一件,手腳連著骨肉,飛向收集雨水的塔頂
  
  母親在塔尖晾一竿的布匹
  我一身的草葉領受滴水的恩惠
  
  2013年12月3日
  
  【溫柔刀評】以母愛塑造成形的塔身
  
  現代生活布景進入詩人視野不太多見,詩人骨子裏似乎都有著對傳統的堅守並用這種蓄積的力量對各種先鋒現代的入侵進行著有效的抵禦。一反常態的是在這個作品中,我們難得一見汽車這個城市新貴被小布頭收編進了自己的詩行,而更有趣的是這個“例外”所流露出的詩意仍然把守在傳統的陣地上,倒也讓這意外又反轉了意外,乖順地進入了意料之中。
  我是說詩人從駕車這件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發現母親身上的善良,足見詩人心眼之細,正因如此,才能正好將母親的慈愛盡收眼底,這也應了那句“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老話。可見愛是可以互相照見並永續傳承的。小布頭詩歌中構建的“收集雨水的塔”,不僅讓我們見到了塔身的偉岸與崇高,也看見了那塔底塔基的牢實、艱辛與不易。
  而只有到了中年以後的“轉塔”這種身體力行,才會設身處地領悟到“塔”收集雨水的無怨無悔,這雨水是自然的,更有來自於社會層面生活及心理的。為此“消失的塔身,常常在夜空凝成一道閃電的白刃”的自然景觀,將一顆感恩的心喚醒就成為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詩歌的最後一節,詩人又將從寫實開始的寫意筆法,回歸到寫實又寫意的序列中:“母親在塔尖晾一竿的布匹/我一身的草葉領受滴水的恩惠。”——由此,也為塔,草葉,滴水系列意象註入了有了新的內蘊,虛實變換之間,顯示了小布頭書寫的嫻熟、自由、與從容。

Views: 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