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華《中國美女地圖》(18)

天山繁花,大漠風情


【地理:迷人的異域】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美。唐代邊塞大詩人岑參曾描寫過此地雪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此奇麗壯闊的西域風光,已成為千古絕唱。不到新疆不知中國女人之美。在維吾爾族的史詩中,美女的樣子是這樣描寫的:“眼睛像藍天一樣,頭發像流水一樣,牙齒像珍珠一樣”。

如果要我做裁判,評選出中國第一美女地,我會選南疆。無論是在喀什,還是和田,你都會輕而易舉地看見令人驚艷的維族美女。她們身材修長,長長的睫毛,明亮的大眼睛,優美卷曲的長發。這一切,緣於地域的原因,新疆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其出美女的主要原因。

新疆地處中亞、西亞交通要地,毗鄰帕米爾高原,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裏是馬可波羅,唐玄奘,斯文赫定曾經走過的地方,甚至,這裏還有《一千零一夜》中描繪過的場景。南疆與好幾個國家接壤,口岸多,自古商賈雲集。這種異域文化交流,使得優良基因一代代延續下來。

千百年的駝鈴聲,沙漠中踽踽獨行的回鶻商人們與他們金發碧眼的美女們一起,走出了一道五彩繽紛的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香妃早已家喻戶曉,成為異域美女的重要標誌;樓蘭美女已由著名的刑偵專家趙成文教授復原,其美貌讓所有男人嘆為觀止;達阪城的姑娘一直在傳唱,讓多少男士魂牽夢繞。

張騫溝通西域之後,內地漢族的絕色美女和龐大的和親團隊紛紛走進了曾經封閉的戈壁、大漠和草原。最美麗的江都公主劉細君、解憂公主,王昭君等都遠嫁匈奴。她們有著絕代的容顏,她們的成百的宮女也一起來到了西域,同樣了西域落根。烏孫,匈奴,龜茲等地,西域諸王孫與漢家公主、宮女們都是男瀟灑女漂亮。幾萬裏的東西血脈融合之後,絲綢之路上漫天的風沙、天山南北的冰天雪地讓他們的後人出落得更加冰肌玉骨與英姿颯爽。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成為一個多民族集聚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等許多民族。而漢人在這裏已成為當地的少數民族。所以,新疆美女,並不僅僅是指維族女孩,同樣包括了其他的民族。

在我眼裏,新疆是個神秘奇異的地方,對於久居內地的人來說,來到新疆之後,首先感受到的,是濃濃的異域風情。此外還有雪山,冰川等神奇的地理風貌與自然景觀。藍天白雲,森林草原,沙漠戈壁,雪山高原,飛馳的駿馬,成片的果園,這些風景,使本來就迷人的新疆美女,又增添了無限絢麗的西部風情。

盡管新疆地處偏遠,但在大環境下仍然是十分和平安定的。絕大部分各族百姓過著安居樂業、歌舞升平的生活。

1887年,英國探險家揚哈斯本,他從中國北京出發,向西經一條不為人知的路線穿越戈壁沙漠。他花6周時間走了2000千米後,到達了位於戈壁沙漠邊緣的綠洲和貿易中心哈密。他在著作《帕米爾歷險記》中這樣描寫新疆的女子:

一來西域,當地人的臉型就明顯發生了變化。又圓又長的大唐人臉型非常突出。在摩爾蓋,看見了維吾爾族婦女,她們和小腳的漢族婦女有很大不同,與大骨骼的滿洲婦女及大臉蛋的蒙古姑娘都不一樣。有著可愛的臉龐、烏黑的大眼睛,簡直就像畫中的美女。粗粗的辮子遮住了臉的一部分,頭上的紅頂帽子越發增添了嫵媚。


【瓜果與美女】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在民間流傳著一首優美的“順口溜”,對新疆不同地區的不同瓜果加以概括——

吐魯番葡萄哈密的瓜,葉城的石榴人人誇。

庫爾勒的香梨甲天下,伊犁蘋果頂呱呱。

阿圖什的無花果名聲大,下野地的西瓜甜又沙。

喀什櫻桃賽珍珠,伽師甜瓜甜掉牙。

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庫車白杏味最佳。

一年四季有瓜果,來到新疆不想家。

新疆瓜果多,品質優良,在我國甚至在亞洲,都是名列前矛。因新疆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幹燥少雨,但高山冰雪融水卻非常豐富,很利於農業灌溉,尤其是日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大,這些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瓜果作物的生長和瓜果糖份的積累。

新疆水果之甜美,世人皆知。因為“甜”,是新疆水果的標簽。如果我們在市面上買的瓜果不甜,那肯定不是新疆產的,大都是冒牌貨。新疆人最不稀罕吹噓新疆的水果如何甜美,也犯不著天天做廣告,新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新疆的水果含糖量遠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

現代科學證實,水果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含維生素C、維生素B1、B2等。維生素C能使皮膚變得光滑、細膩、白嫩、豐滿,所以是一種理想的美顏美容食品。可以去斑,美白,抗衰老,增強肌膚彈性。

對於新疆的女性而言,水果無疑是一絕佳的養顏護膚品。我們說新疆出美女,新疆水果的豐富多樣性,應該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真羨慕那些新疆女子,除了大飽口福,還能養顏,天然雕飾成新疆美女。


【香花與美人】


到過新疆的人有一點感到很疑惑,因為走到哪裏,女孩們都叫“古麗”。

原來,古麗在維語中,就是“花”的意思。維吾爾族姑娘長的漂亮,又都喜歡花,所以大多數名字都叫古麗。比如:巴哈爾古麗,意思就是春天的花;阿依古麗,意思就是月亮花;西琳古麗,夢一樣的花;阿娜爾古麗,石榴花;萊麗古麗,雪蓮花;齊曼古麗,紅莓花;塔吉古麗,雞冠花等等。

新疆維吾爾族是一個愛花的民族,他們把花看作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愛花、戴花、養花成為他們長久以來養成的一種習俗。在南疆,每到春天,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摘一朵花拿在手上。有的女性把花插在耳鬢邊,姿色更加楚楚動人。而男性呢,有的把花柄銜在嘴邊。甚至,連開車的駕駛員也喜歡把花擺在駕駛室裏。到處充滿花香與明艷的氣息。他們有首民歌《戴花歌》,這樣唱道:

花兒美,花兒香,戴在頭上多漂亮;年輕時候愛種花,年老時候果滿堂。

南疆花市最旺盛的地方,在葉城縣。葉城是經典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故事發生地,其中的許多場景都是在這裏拍攝。現在,葉城的百姓,家家戶戶種鮮花,以此來擺脫貧困。其中,種花能手買買提·吐爾遜是典型的代表。

在葉城縣,買買提·吐爾遜已經是當地的名人了。他原本一窮二白,連媳婦都娶不起,他下決心一定要摘掉貧困的帽子,於是他到巴紮買了30個花盆種了玫瑰,開始從事花卉養殖。剛開始養花時他沒有一點經驗,就虛心向人請教,終於掌握了養花的秘密。現在,他的花卉大棚面積已達到4畝,花卉大棚8座,花卉品種40余種,2萬多盆,每座花卉大棚的年收入達6000余元,全年收入近5萬元。

天天置身花叢中的買買提·吐爾遜,引來了許多蝴蝶般的姑娘。她們覺得天天和花打交道,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漂亮。終於,買買提·吐爾遜抱得美人歸。


【艾得萊斯:此錦只應天上有】


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式樣較多,一般喜歡穿連衣裙,上身套西服背心或穿西服外衣。她們喜歡描眉,戴首飾,染指甲。南疆維族女性的連衣裙大都喜歡色彩鮮艷,特別是年輕女性,最喜歡穿“艾得萊斯”綢的花衣裙。艾得萊斯是新疆人民為中華文化貢獻的一方寶物,使新疆女性固有的美麗之外,又增添了一層輕盈與漂逸。

艾得萊斯綢是喀什極富民族特色的產品,質地柔軟、輕盈飄逸、流暢粗獷、色彩繽紛,維吾爾族女性最喜歡用來做絲巾、手帕、衣裙等。艾得萊斯綢就是和田絲綢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原絲織業,從養蠶、繅絲、織染到手工制作最後成品在西域的新開出的奇葩。

我們常說的絲綢,很多人一下子想到了中原的絲織品與江南織造。以為桑蠶只是中原所特有。在絲路古道上年復一年西行的絲綢,到了南疆,有許多開始融入當地的風俗,當地人將之加工成自己喜歡的色彩,在這個過程中,浸染了更多與當地風習有關的新鮮神秘元素。

艾得萊斯,是維吾爾語,意思是“紮染綢”之意。古絲路南道要沖的於闐(音“tian”,今新疆和田地區)就盛產這種流傳千古、深得新疆女性喜愛的著名絲綢。

艾得萊斯綢產於洛浦縣吉牙鄉,位於洛浦縣西北部,玉龍喀什河中下遊東岸。古代和田,是絲綢之路南路的交通樞紐,是重要的絲綢集散地,是西域三大絲都之一。唐代和田地產的“施綢”多銷往中原,為中原王朝的王公大卿所搶購。

艾特萊絲綢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尤其適於夏裝。布料一般幅寬僅40厘米。圖案呈長條形,有的呈二房連,錯落有致地排列;有的為三方連,交錯排列。艾特萊絲綢色澤十分艷麗,與沙漠邊緣單調的環境色彩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維吾爾族人民對現實和未來生活的熱戀和追求。

愛美是維族女人的天性。她們從不怕大紅、大綠、金黃色的張揚。艾特萊絲綢基本為四大類型,按色彩分為黑艾特萊斯、紅艾特萊斯、黃艾特萊斯,另外還有多色調艾特萊斯。各種綢的基色為一種,但又恰到好處地搭配其他色彩,以凸線圖案、紋格,艷麗中不失端莊,飄逸中不是穩重。

艾得萊斯綢圖案富於變化,采用植物圖案的有花卉、枝葉、巴旦杏、蘋果、梨等。采用飾物圖案的有木梳、流蘇、耳墜、寶石等。各種圖案具有強烈的和田地方特色。圖案中瓜果、樹葉運用得比較多,各種弦琴等樂器圖案也十分普遍。

艾得萊斯綢織造主要在民間,特別是在喀什的鄉間,幾乎家家有織機,許多家庭在男婚女嫁時,都要打聽對方會不會織艾得萊斯綢,會織艾得萊斯綢的女方聘禮也會豐富許多。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街上、鄉村、山野隨處都可以見到許多維吾爾族少女穿著不同花色的艾得萊斯綢花裙,那是田野上最生動的一抹風景。

凡外地來和田的人,幾乎都說和田的維吾爾族姑娘長得漂亮,細細的彎眉,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均勻的身材,再穿上艾特萊絲綢制作的連衣裙,越發顯得婀娜多姿,風姿綽約。所以,每當人們在南疆看到色彩艷麗、對比鮮明的艾得萊斯綢,一種裹著大漠風塵的異域情調就會撲面而來。


【神秘的面紗】


新疆女子讓人感到某種神秘。而這種神秘感來自哪裏呢?想來想去,應當來自她們臉上那一層薄薄的面紗。在她們的服飾中,最具特色的行頭,就是圍著的絲巾,在許多人心裏,西域美女的臉龐始終深藏在神秘的面紗後面,讓人覺得,那層面紗後面充滿誘惑,有著絕世驚人之美。**

一張普通柔軟的絲巾,就能產生如此巨大的誘惑力。

絲巾的出現,緣於兩種情況,一是自然情況下產生的。在西部荒漠裏,除了有高原紫外線,還有無盡的風沙。絲巾成為勞動生活的必需品。新疆維族人大多生活在高原、草原和沙漠邊緣,強烈的紫外線、變幻莫測的風雪天氣、漫天飛舞的飛沙走石,都需要面紗遮擋惡劣自然環境對面部的侵害,面紗成為了維族女人的普遍選擇。此外,絲巾不僅是維族女人的飾品,它也是宗教信仰傳統的標誌,它承載了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的發展與變遷。

新疆維吾爾民族信仰清真教,按照習俗,女孩子12歲就到了融入宗教的年齡。真正的穆斯林不能光頭,男要戴帽,女要蒙頭紗。

傳統的穆斯林女性的穿著,非常莊重講究。維族女性一年四季穿裙子,除了好看,更重要的是把身體曲線掩蓋起來,以免別人看到產生邪念。

同樣,她們也會把美麗的面容深藏在各式面紗之後。伊斯蘭教規定,女人的一切,要避開男人們邪惡的眼睛。在多數情況下,女人不戴面紗是不允許出門的,女人的臉除了丈夫和父親,不允許別的男子看到。

到目前為止,在新疆各地仍能看到蒙著面的維族女人。世人所能看到的,只有她的一雙大眼睛,而看不到她的全部臉龐。其實,這樣的結果,有時事與願違。因為越是深藏不露,就越容易勾起異性的渴望,他們對於面紗後面的女子,充滿了好奇與想象。

因新疆各地環境不同,絲巾的質地、樣式和顏色豐富多彩。如果在南疆地區,為遮陽當紫外線,大多是棉織的,厚而肥大,顏色較深。沙漠地區主要是遮擋風沙,多為純絲制作,薄而透,顏色也是最為豐富。高原上的面紗則更註重抵擋雨雪,主要是棉絲混織,薄厚適中,而顏色更加艷麗。

鮮艷奪目的面紗裏只露出兩只大而明亮的眼睛,你還沒有看到她的面龐,只這雙眼睛,早就把你的魂勾到九霄雲外了。


【瘋狂的胡旋舞】


新疆女性能歌善舞是出了名的。她們動作熱烈,熱情奔放。尤其是那個獨特的頭部左右搖擺動作,很可愛有趣,很多人都想學,卻沒多少人能學得會的。從歷史流傳下來的許多舞蹈中,胡旋舞最能展現新疆女子的個性。此舞的流傳頗廣,在唐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很快,長安城裏立即刮起了一股胡旋舞的旋風。被這種快節奏的舞蹈風格在長安城風靡一時。

胡旋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大詩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詩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唐代中央政權曾在西域康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設置康居都督府。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

白居易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在鼓聲的伴奏下旋轉如風的胡旋女形象。詩中說,胡旋女在鼓點聲中快速起舞,又像雪花一樣輕盈,在空中飄搖;又像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因之遜色,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萬周,轉個不停。轉得太快了,觀者幾乎看不清她的清晰的模樣,只能看到她的旋轉的倩影。

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胡旋舞“逐星掣電、回風狂舞”的精彩舞伎。

楊貴妃是跳胡旋舞的高手。跳得極為出色,所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白居易《胡旋女》)。

有一次,楊貴妃領著一群胡旋舞女,在玄宗面前表演快速如飛的《胡旋舞》,她們穿著彩虹一樣美麗的衣裳,戴著亮光閃閃、變幻無窮的翡翠花冠,柔美的身姿,姣好的容顏讓胡旋舞變得像柳絮那樣輕盈。她們不停地舞啊,跳啊,每個舞女,旋轉成朵朵彩雲;艷麗的容貌,如大地盛開的牡丹。回眸一笑,千嬌百媚,玄宗看得銷魂,他一時興起,接過鼓棰,熱烈地為貴妃擊鼓,最後,竟把羯鼓都擊破了。

現在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的民間舞蹈中,仍然保留著急速旋轉的特點。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納格拉、冬巴鼓等)為主,舞者動作急轉起伏,歡快熱烈,這是胡旋舞的活化石,由這些舞蹈,不能看出唐代胡旋舞的基本風貌。

每到新疆葡萄瓜果成熟的季節,姑娘們穿上民漂亮的長裙,戴上美麗的小花帽,紮上五顏六色的絲巾,跳起歡快的胡旋舞。旋律歡快,情緒熾烈。揚手頓足、扭頸旋腰。長裙和身子一起翩躚旋轉,若鮮花盛開。她們的大眼睛勾人心魄,她們以靈巧的腰肢和扭動的脖頸,令人心神蕩漾,喚起人們的無限激情與夢想。

Views: 1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