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理論與實踐(16)

1988 年我在日本春日神社見到一個茶室,讓人久久難以忘懷:一條看不出人工雕琢自然貼切的花園回廊,曲徑通幽,引導我們來到一座泥土墻,茅草頂的小屋。2—3 米外看去,似乎是一個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茅草屋。

走近一瞧,一陣陣青草和泥土的芳香撲鼻而來,泥土墻似乎是黃泥巴摻了香草砌抹而成,一段段寸把長的草明顯地微露墻面,屋外鳥語花香,讓人頓時感覺仿佛進入了屈原《離騷》中所描繪的神仙境地。走進室內,和服侍女,古式茶具,和整個茶室相宜得彰,交相映輝。

更令人驚異的是,大熱天,一股幽幽的清涼氣悄然襲來,顯然是空調的冷氣,可是它們又不知從哪兒冒出,眼望四周,看不到任何空調設備的影子。我納悶又好奇,不經意地摸了摸墻壁,感覺馬上上來了:它又硬又光滑,肯定不是泥巴和草,而是新型的人造復合材料,墻很厚,再仔細掃描周邊的墻角,驀然發現一墻體的底部有一個不大的網框,一團團氣霧從中流出,原來一個窗框式的空調,藏在墻體的底部。

令人高興的是,這些技術手段在中國的民間文化保護和開發中,已逐步得到借鑒和應用,各地用地域民間文化元素重組的民居、餐飲場所,已有不錯的成果。


3
.現代的展示手段

在中國各地各類民間文化遺產的展示,還是比較陳舊的。大多停留封閉式的方式:

在室內采用電燈、櫃臺、玻璃框架等傳統的布展陳列;在室外,也常變成一個空蕩蕩的空房,手法單一,設施陳舊,對民間文化不能起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特別是一些不可再生的民間文化遺產,放在這樣的環境中,結局肯定是不好的。

如何改變?

首先不是錢,而是觀念上要更新。要以人為本。我們說過,民間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也是我們現實生活的“生活相”,即生活的一種樣式。所以,像古鎮、古村落、老街一類民間文化形態,完全可以生活化采取開放式的展示。世界文化遺產雲南麗江古城,保護和開發,就是在居民現實生活流中自然流溢。即使是館藏的形式,也不應排除其生活化的再現。多讓遊人有直接的參與和體驗。

另外,館藏的展出,形式可以豐富多彩。現代的聲、光、電,及多媒體皆可參與組合,以適應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習慣。在現代小型的展現地域民間文化特色村鎮博物館中,前面提到的上海青浦朱家角的幾個觀,在嘗試現代的展示手段上是頗為成功的。歐洲的文化部長們都贊口不絕,值得推廣。


作者簡介: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 華東師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對外漢語系教授 博導 系主任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