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作者簡介:程蘇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2022 年 01 期《中國社會科學》)
叙事生成;诗史关系;天籁;叙事概念;概念界定;口头诗学;叙事辨析;叙事理论;诗性文本;作者;叙事批判;诗人;叙事框架;文本生成;诗叙事;叙事动力机制;叙事语言机制;口头诗学;
注釋:
①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0、63頁。亦可參《文史通義·文理》《古文十弊》諸篇。
②阮元:《文言說》《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05、609頁。
③龔自珍:《古史鉤沈論二》,《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頁;章太炎(署名章絳):《諸子學略說》,《國粹學報》第2卷第8期,1906年。
④劉師培(署名劉光漢):《論古學出於史官》,《國粹學報》第1卷第1期,1905年;《論文雜記》,《國粹學報》第1卷第2期,1905年。
⑤劉師培(署名劉光漢):《補古學出於史官論》,《國粹學報》第2卷第5期,1906年。
⑥胡適:《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太平洋》第1卷第7號,1917年10月15日;羅根澤:《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管子探源》,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第143-231頁;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17頁。
⑦參見過常寶:《製禮作樂與西周文獻的生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⑧參見格羅塞《藝術的起源》、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尚未見中譯本的重要論著有Francis B.Gummere,The Beginnings of Poetr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8; Richard Green Moulton,The Modern Study of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15; Louise Pound,Poetic Origins and the Balla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1.
⑨陳凡:《中國文學演進之趨勢》,《文哲學報》1922年第1期;郭紹虞:《中國文學演化概論》,《文藝》第1卷第2號,1926年。
⑩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13頁。
(11)參見周作人(署名豈明):《〈冰雪小品選〉序》,《駱駝草》第21期,1930年9月;《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平:人文書店,1932年,第34-35頁;朱自清:《詩言志說》,《語言與文學》第1期,1937年;聞一多:《歌與詩》,《中央日報》(昆明)副刊《平明》第15、16期,1939年6月4、5日。
(12)參見詹安泰、容庚、吳重翰:《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8-19頁。
(13)參見趙敏俐:《論〈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創作論意義》,《東方論壇》1996年第2期;錢志熙:《從群體詩學到個體詩學——前期詩史發展的一種基本規律》,《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
(14)參見Hans H.Frankel,"The Formulaic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Ballad 'Southeast Fly the Peacocks',"《「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39本下,1969年;王靖獻:《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謝謙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15)參見理查德·鮑曼:《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楊利慧、安德明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19頁。
(16)參見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第3-32頁。
(17)William G.Boltz,"The Composite Nature of Early Chinese Texts," in Matin Kern,ed.,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pp.50-78; Christian Schwermann,"Composite Authorship in Western Zhōu Bronze Inscriptions:The Case of the 'Tiānwáng guǐ' 天亡簋Inscription," in Christian Schwermann and Raji C.Steineck,eds.,That Wonderful Composite Called Author:Authorship in East Asian Literatures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y,Leiden:Brill,2014,pp.30-57.
(18)參見龔鵬程:《文化符號學》,第28頁;宇文所安:《「活著為了著書,著書為了活著」:司馬遷的工程》,《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9-84頁;柯馬丁:《孔子:漢代作者》,王能憲等編:《從遊集:恭祝袁行霈教授八秩華誕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20-122頁;孫康宜:《中國文學作者原論》,卞東波編:《中國古典文學與文本的新闡釋——海外漢學論文新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5頁。
(19)參見羅蘭·巴爾特:《作者之死》,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507頁。
(20)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第296頁。
(21)參見過常寶:《製禮作樂與西周文獻的生成》,第135-137頁。
(22)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18、946、993、979頁。
(23)嚴格意義上來說,樂、舞並不能稱之為文本,但文化人類學研究早已指出,人類早期文化中的詩、樂、舞高度融合,這在早期中國文獻關於詩歌生成機制的論述中也得到充分體現,故本文將其作為一種整體的文本形態加以討論。
(2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276、4336頁;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85頁。
(25)關於「詩言志」最初主要是一種閱讀理論,參見戴偉華:《論五言詩的起源——從「詩言志」、「詩緣情」的差異說起》,《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6)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頁。
(27)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0頁;釋文參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7頁。
(28)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63頁。
(29)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10頁。
(30)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080頁。類似說法亦見於《墨子·非攻》:「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惡失,欲安而惡危。」《孟子·告子》引告子言:「食色,性也。」《荀子·正名》:「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韓非子·難三》:「人情皆喜貴而惡賤。」(孫詒讓:《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33-134頁;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79頁;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27頁;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371頁)
(31)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頁。
(32)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晨報》副刊《詩刊》第1號,1926年4月1日。
(33)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276頁。
(3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53頁。
(35)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49-50頁。
(36)《三國志》卷28,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795頁。
(37)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0頁;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85頁;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第110頁;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1頁。
(38)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64頁。
(39)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7頁。
(40)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897、4580頁;徐元誥:《國語集解》,第388頁;《漢書》卷27,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376頁。
(41)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84頁。
(42)《漢書·藝文志》有《黃帝長柳占夢》《甘德長柳占夢》《嚏耳鳴雜占》。《太平禦覽》引蔡邕《廣連珠》:「臣聞目瞤耳鳴,近夫小戒也。」(《漢書》卷30,第1772頁;李昉:《太平禦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112頁)
(43)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第93頁。
(4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30頁。
(45)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94頁。
(46)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63頁。
(47)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1頁;釋文參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第138頁。
(48)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92頁
(4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3頁;釋文「隱」字參見李學勤:《談〈詩論〉「詩亡隱志」章》,《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143頁;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330頁。
(5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0頁。
(51)王弼《論語》注:「情動於中而外形於言,情正實而後言之不怍。」(皇侃:《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71頁)
(52)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486、5997頁。
(53)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79頁。
(54)徐元誥:《國語集解》,第387頁。
(5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116頁。
(56)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0、591、630、700頁。
(57)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8頁。
(58)《漢書》卷24,第1123頁;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4965頁。
(59)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0、182頁。
(6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79頁;釋文參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第137頁。
(61)王先謙:《荀子集解》,第133頁。
(62)《史記》卷47,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333頁。
(63)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849、5981頁。
(6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74頁。
(65)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66-567頁。
(66)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製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96-97頁。
(67)《史記》卷14,第641頁;《後漢書》卷2,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12頁。
(68)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0頁。
(6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1-212頁。
(70)《史記》卷130,第3978頁。
(71)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92頁。
(72)《史記》卷4,第147、154、178頁;卷14,第641頁;卷110,第3464頁;卷130,第3977頁。
(73)《漢書》卷56,第2521頁;卷36,第1934頁;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253頁;洪興祖:《楚辭補注》,第48、49頁。
(7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67頁。
(75)《漢書》卷30,第1756頁。
(76)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79頁。
(77)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314-3317頁。
(78)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314頁。
(79)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79頁。
(80)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60頁。
(81)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70、189頁。
(82)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60頁。
(83)《系辭》「天尊地卑」至「一寒一暑」與《樂記》「天尊地卑」至「而百化興焉」兩段本就存在互見關係。(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56-157、3319-3320頁)
(8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65、186、188頁。
(85)《系辭》以《離》《益》《噬嗑》等重卦為伏羲所作,可知「人更三聖說」是漢儒為了整合《系辭》中兩位「作《易》者」而建構的彌縫之說。(《漢書》卷30,第1704頁)
(86)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114頁。
(87)《漢書》卷62,第2735頁。關於戰國秦漢士人對於孔子「作者」形象的塑造,參見程蘇東:《書寫文化的新變與士人文學的興起——以〈春秋〉及其早期闡釋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88)李昉:《太平禦覽》,第2679頁。
(89)《三國志》卷21,第608頁。
(90)參見陳良運:《中國古代的詩人論》,《詩探索》1998年第1期。
(91)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96頁。
(92)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69-70頁。
(93)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944頁;《史記》卷61,第2571頁。
(94)王先謙:《荀子集解》,第480頁。
(95)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94、95頁。
(96)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32頁;《漢書》卷30,第1756頁。
(97)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1頁。
(98)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03頁;洪興祖:《楚辭補注》,第48頁。
(99)《史記》卷130,第3977頁。
(100)《史記》卷23,第1365頁。
(101)參見德比亞齊:《文本發生學》,汪秀華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30頁。
(102)《史記》卷47,第2340頁。
(103)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85、4154頁;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第38頁;《史記》卷84,第2994頁;卷130,第3978頁;卷31,第1749頁。
(104)《史記》卷84,第2994頁。
(105)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500、501頁;《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578頁;王士禛:《王士禛全集·(三)詩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第1560頁。
(106)《張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506-1507頁;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413頁;祝尚書編:《宋集序跋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500頁;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23頁。
(107)《梁書》卷49,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766頁;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389頁。
(10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300頁;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39、240頁。參見張健:《義理與詞章之間:朱子的文章論》,《北京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109)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241頁;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26頁。
(110)湯顯祖撰,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80頁;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88、149頁;《曾國藩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12年,第372頁。
(111)除前文所舉朱光潛《詩論》外,亦可參見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第54-55頁;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3-24頁;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杜國清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0-132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