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哲生:盛世下的憂患——中西關係視角下的康雍乾盛世(14)

當時被指派隨行者甚眾,僅有兩人願往;而此兩人中之一人因病止於中途,別一人在道數頻於死”。其二、“中國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負其政治、其學識、其財富皆優於他國;則其不願聲稱求救他國可知也。是故不願遣華人赴歐洲”。其三、“中國商人不甚解葡萄牙語,如何能用此種語言與之交談國事。”[40]蔔氏所述隱情到18世紀其實也沒有什麼改變。身體不健、自負心強、不通西語,這是阻止國人遠赴歐洲的三大障礙。

 

17、18世紀中國人赴歐洲者多為跟隨西方傳教士的中國教徒,見諸史載者有:順治七年(1650年)隨衛匡國赴羅馬的鄭瑪諾,他在羅馬加入耶穌會,並晉升司鐸,成為耶穌會華人晉司鐸第一人。1671年返華,隨閔明我、恩理格入京。1673年歿於北京。[41]康熙二十年(1681年)隨柏應理乘荷蘭商船前往歐洲的沈彌格(又名沈福宗),1694年隨紀理安返回中國,死於中途。[42]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隨傳教士艾遜爵赴意大利的中國教徒樊守義,他在歐洲呆了十余年,1720年回到中國。[43]樊守義的旅歐見聞詳載於其《身見錄》一文,是為國人最早的大西洋遊記,文中對所見意大利諸地稱贊備至。[44]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另一名中國教徒胡若望隨耶穌會士傅聖澤踏上了赴法國的旅程,他在法國閑居了三年後,1726年回到廣州。[45]雍正二年(1724年)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帶領五名中國人(其中有三人知名:殷若望、顧若望、尤路西奧)從廣州乘船前往英國倫敦,經倫敦再返回羅馬,1732年馬國賢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那不勒斯建立了一座中國學院,並收留了殷若望、顧若望兩名中國學生,這座中國學院稱得上是歐洲最早專門培養中國人的教學和研究機構。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啟程赴華訪問時,即從該學院延請了兩個中國學生隨船翻譯。[46]乾隆五年(1740年)法國耶穌會士吳君自澳門回國時,率中國青年康斐理、劉保祿、藍方濟、曹貌祿、陶□五人前往,這五名中國學子到達巴黎後,進入路易大王學院學習,這是中國人留學法國之始。吳君後來擬增加求學人數,遭會督赫蒼璧反對,耶穌會會長亦禁止中國學子赴法。沙如玉接任赫蒼璧會督一職後(1745—1747年),1746年11月16日自北京致信法國耶穌會會長,“言及中國與澳門未能養成中國青年,擬遣赴法國學習,請求自法國或附近教區遣派新人來華”。[47]

[40](法)沙不烈撰、馮承鈞譯:《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蔔彌格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2、84頁。

[41]參見(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80頁。

[42]參見(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冊,第313、480頁。

[43]參見(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下冊,第680—683頁。據載,1720年“守義抵華後,康熙皇帝欲知艾遜爵神甫消息,召守義赴京,垂詢一切。嗣後守義在京,終其余年,曾傳教近畿、山東一帶”。1753年2月28日歿於京師,終年七十一歲。

[44]是文為閻宗臨先生在羅馬圖書館拍攝攜回,載1941年桂林《掃蕩報》“文史地副刊”第52—53期。《山西師範學院學報》1959年2月號復刊。收入閻宗臨:《中西交通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198頁。

[45]有關胡若望的歐洲之旅,參見JonathanD.Spence,TheQuestionofHu,NewYork:Knopf,1988.中譯本有(美)史景遷著、呂玉新譯:《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8世紀中國天主教徒法國蒙難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年版。

[46]參見(意大利)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導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2頁。

[47](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下冊,第745頁。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