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13)

(三)空間的美感之二


為了豐富對於空間的美感,在園林建築中就要采用種種手法來佈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鏡借等。總之,為了豐富對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頤和園的一部分,這是“借景”。蘇州留園的冠雲樓可以遠借虎丘山景,拙政園在靠墻處堆一假山,上建“兩宜亭”,把隔墻的景色盡收眼底,突破圍墻的局限,這也是“借景”。頤和園的長廊,把一片風景隔成兩個,一邊是近於自然的廣大湖山,一邊是近於人工的樓臺亭閣,遊人可以兩邊眺望,豐富了美的印象,這是“分景”。《紅樓夢》小說里大觀園運用園門、假山、墻垣等等,造成園中的曲折多變,境界層層深入,像音樂中不同的音符一樣,使遊人產生不同的情調,這也是“分景”。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自成院落,另辟一個空間,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大園林中的小園林,叫做“隔景”。對著窗子掛一面大鏡,把窗外大空間的景致照人鏡中,成為一幅發光的“油畫”。“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鏡中”(王維詩句)。“帆影都從窗隙過,溪光合向鏡中看”(葉令儀詩句)。這就是所謂“鏡借”了。“鏡借”是憑鏡借景,使景映鏡中,化實為虛(蘇州怡園的面壁亭處境偏仄,乃懸一大鏡,把對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內,擴大了境界)。園中鑿池映景,亦此意。

無論是借景,對景,還是隔景,分景,都是通過佈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擴大空間的種種手法,豐富美的感受,創造了藝術意境。中國園林藝術在這方面有特殊的表現,它是理解中華民族的美感特點的一項重要的領域。概括說來,當如沈復所說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記》)。這也是中國一般藝術的特征。

 (原載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藝論叢》1979年第6輯)


註:


①中國古代的繪畫和雕刻是一致的。(畫,即古“畫”字,郭沫若認為下面不是“田”字,是個“周” 字,“周”就是“田琱”。可見古代的畫,就是琱,畫與琱打成一片。)這一點,希臘也是同樣。不過希臘的繪畫和雕刻是統一於雕刻,中國則統一於繪畫。敦煌的雕塑,背後就有美麗的壁畫。雕塑的線條色彩和背後壁畫的線條色彩是分不開的,雕塑本身就構成為壁畫的一個部分。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