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22》企業未來劇本

不時在課堂或咨商室,聽見企業主說:“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我就感覺得額頭的紋路又深入些。有的企業主則嘆口氣說:“過去的都已經過去,我們談談未來好嗎?”未來?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皺紋折壓到一定程度,就清晰得立體起來。

我走到白板前,沿著水平線,畫了一道線條說,對,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然後,我又垂直、打斜、不規則的,隨意畫了許多道線條。有的與其它線條平行,有的交叉而過,或銜接起來。


沒有過去 何來未來


在停下畫筆的那幾秒,我看進他們的眼球,有人笑笑說了:“沒有過去,何來未來?”有時,故事就這樣靜靜的,完成了我們的學習。


人的腦瓜,原來就是如此構成與操作。腦細胞的形狀,就像是塊莖長出許多枝椏。靠著這些枝椏,每個腦細胞連接著另外的一萬個腦細胞;整個腦瓜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枝椏接枝椏接枝椏,鋪開處理生理與心理信息的網絡,錯綜複雜得沒人能想像。


可是,我們要把它變得簡單,好讓自己找到開拓未來的路徑。一條路徑是一條線,總有兩頭;一頭是未來的話,另一頭就是過去;眼下的時刻,則在線上的某個點。從當前這個點往回看,在過去的那頭,或連接著那兒的許許多多條線上,我們看見什麽?想起什麽?窩心或灰心;關心或不死心什麽?


我們會發現,多少體驗,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故事要沿著原來的情節,還是以截然不同的新內容、新面貌發展下去?未來的劇本要怎麽創作,答案往往就在那追問中。不管現在是什麽情況,挖掘過去的故事,能讓我們學到新功課,對未來感到踏實。



有了故事心就踏實


故事給人信心與仰望,這點自小的學習體會,影響了我今天從事創意潛能開發的許多觀念與方法。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住在新村,就像其他大部分村民,家裏沒幾樣印刷品。僅有的“學前教育”,是從鎮上戲院揀回來的新片傳單。往這些單色印刷的紙張,去找認得的字,不懂的就問大人,或胡亂猜測,幾年下來,從劇情大綱中讀了不少故事。


後來,家裏買了收音機,也有了些書本,我對一個不知名的外在世界,開始充滿想像;說不上在遙遠的什麽地方,什麽年代,有一些人一些事物,居然是我所認識的;很可能,他們也認識我,多神奇――


在意大利有個叫皮諾丘的木偶;美國有個叫湯姆的頑童;巴黎聖母院住著醜怪但心地善良的鐘樓怪客;丹麥的海域上有個美麗而多情的美人魚;印度森林裏有個小孩,和野獸生活在一起;宋朝有個名將叫嶽飛;月亮上那個嫦娥,原來有個丈夫叫後羿;牛魔王的妻子是鐵扇公主……。


後來,鉆進榮格的《自由聯想》、喬治凱利的《貯藏方格》等創想技術,我對自己吹噓,這些事,我進學校以前就懂得了。



同一社區 多重角色


再舉個例子。兒時看見每天從家門口騎著腳踏車,或挑著擔子經過的各色人,賣了豬腸粉或豆花,碰上村裏有人過世,他們夜裏就是念經的道士,有人病了,便跳童畫符開藥單;派過報紙或幫人閹了豬,有人辦喜筵,他們轉身就在紅毛丹樹下抓起鍋鏟當廚師……。故事看多了,我就猜想,時機到來,這些男女也會騎在掃把上飛行,或把鄰家的椰樹變矮,任誰伸手就能摘下椰子。


很多很多年後,我研究社區、團隊的功能,忽然失笑;我們原來的生活形態,不就是很好的社區嗎?不管是菜販還是木匠,平時各有分工,但相互支援著彼此的生活;碰上特殊情況,某家子的事,也是一村人的事。大家變成了一個團隊,把應辦的事辦得妥妥當當。


把“菜飯”、“木匠”這些名詞空出來,填上“廠長”、“店長”、“服務員”或“財務主任”; “家”變“部門”,“村”成“公司”,社區、團隊的定義還是不變的。“時機到來”,大家甚至能飛。


聽個故事,生活從而蛻轉,這樣的機遇當然不常有;從故事中去學習,卻是一般人都有的體驗。最奧妙的是,有些功課,看似在瞬間完成,往腦神經的枝椏追溯回去,卻是幾許年歲的洗練。然而,要是少了故事,我們就與過往的體會接不上線。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