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1)

四、美國荒野文學之於美國荒野保護

通過肯定荒野的美學價值,喚醒民眾對於荒野的關注與了解,美國荒野文學推動了美國的荒野保護運動。此外,從經濟適用的角度或是從文化殖民的角度看,美國荒野文學在某些批評家的手中成為反對荒野保護的武器。但總的來說,在環境保護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同時也在美國荒野文學與藝術的傳播和推動之下,贊同荒野保護的觀點既受到美國大眾的接受,又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因此保護荒野成為美國20世紀直至今日的主要聲音。

首先,熱愛美國自然的文人和藝術家們從美學的角度肯定了荒野的美學價值,從而推動與傳播荒野保護的觀念。「早期采用采用原始主題的實驗者們——如梭羅、梅爾維爾和惠特曼,他們為這種對野蠻文化的興趣的增長提供了直接的文學背景」⑦。惠特曼在詩句中說道:「這個友好的、飄飄然的野蠻人,他是誰?他在等待文明,還是已經超越了它並掌控者它?」將荒野之美推向頂峰者當數約翰·繆爾,他在美國超驗論的浸潤下,創立了一種贊美荒野的風格,在他看來,荒野是美與精神事實的源泉。1914年,當他去世時,他贏得了「美國最偉大的自然愛好者和所有我們戶外信條預言者中最癡迷的一位」的聲譽①。接下來,荒野文學在美國異常流行,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埃德加·賴斯·伯勒斯的《人猿泰山》將荒野愛好推廣到普通民眾之中,使之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直接促成了美國20世紀初的荒野熱潮。

20世紀中後期以來,美國荒野保護日趨理性與成熟。一方面,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通過劃定國家公園等方式來保護實際荒野的行動雖然仍在繼續,但人們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提升其管理理念與加強工作規範方面;另一方面,由於實際荒野幾乎消失殆盡,人們在抓緊保護現存荒野的同時,開始更多地思考荒野的潛在價值與意義,並試圖從認識論的層面上轉變人們對於荒野的理解,從而可以做到在現代化社會中找到如荒野中存在的野性與活力。很多學者與文人在這一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20世紀美國文學中荒野自然文學的欣欣向榮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荒野仍然是作家們和詩人們熱愛的主題,不過比起此前的荒野文學,這些作品都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一些轉變。首先,比起此前普遍將荒野理想化的做法,當代作家和詩人們更願意直接而客觀地表現荒野的美好與可怖,約翰·海恩斯(John Haines, 1924—2011)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他通過詩歌與散文的方式記錄他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十幾年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向人們呈現由荒野之美與荒野之怖交織而成的荒野之魅。

其次,在生態學被廣泛接受的背景下,比起此前對待荒野表現出的功利態度,當代作家和詩人們更多地關注荒野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係,試圖從倫理學與美學的角度肯定荒野的價值所在,奧爾多·利奧波德所倡導的「土地倫理」②被學界廣泛接受,羅爾斯頓提出的「美學走向荒野」③也成為事實。最後,對於荒野的理解,比起此前將之視為一片特定區域,當代的作家與詩人們更願意將之視為一種狀態,甚至是一種心態,諸如加里·斯奈德等當代大詩人將荒野的本質視為一種帶來生命力與美感的「野性」,從此「荒野」(wilderness)變成了「野性」(wildness),甚至號召人們通過在「自家的後院發現野性」的方法來保存荒野。

說到荒野保護,當然也存在反對的聲音,一方面是來自歐洲田園傳統的反對,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第三世界後殖民理論者的反對。持歐洲田園傳統的羅伯特·沃尼克(Robert Wernick)認為:「一切德行都依賴於將自然和人類內心的荒野力量擊退,並讓它無處可去。」和潮汐一樣,文明也會退卻,因而「人一定要努力控制敵對的力量:野性」④。不過,沃尼克似乎只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處於敵對關係的荒野與人上,沒有考慮到人與荒野其實都是這個星球上的一部分,有著共聯共生的關係。2017-10-28,鄱陽湖學刊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