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軍:思想研究的一種德勒茲主義進路(11)

然而能夠在國內學界真正“熱”起來的,卻總是各種真理式的宣稱——就這類基礎主義閱讀而言,施特勞斯的微言大義論,不正是當年“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消滅各種“修正主義”的熱情之再續?由於能指永遠無法完善地表征出所指,因此每一種以達致完美表征的闡釋,註定是一個先天的失敗。然而,這不必導致我們對自身的沮喪感與無能感。對於德勒茲來說,這種先天性失敗,恰恰使得我們可以以否定性的方式——什麼是它不能做到的——來界定闡釋:它永遠無法成為總體。而對於什麼是它能做的,則是一個先天性的無窮:文本在各種既有闡釋之外的虛擬向度,結構性地使得重新閱讀與重新闡釋成為一個創造性的行動。

 

是以,如果說鄧正來的哈耶克研究,“背叛”了“哈耶克”而弄出來一個“鄧正來式的哈耶克”,我的反應便是:why not?是謂——溫故而知新:沒有新的哈耶克(“鄧正來式的哈耶克”)出現,又何必再去機械性地重申那些已失去“對立性參照系”的“哈耶克思想”,因為誰能講得比那個“意識形態哈耶克”本人更好?機械性的“重復”,只會無止盡地制造出鄧正來本人所痛恨的垃圾社會科學——一堆陳腐的文本垃圾,哪裏會有真正的“知識增量”產生?在鄧正來看來,今天中國學界的“知識生產”,正是由以下這兩種模式支配:要麼是意識形態式的自行編造,在這種編造(印象式、標簽式的理解方式)中,文本之“作者”被縮簡成“留聲機”,“他們認真且嚴肅地講述著或描述著根本‘沒有他們’的各種觀點或理論,進而認真且嚴肅地講述著或描述著根本‘沒有他們’的各種問題,甚至是理論問題”;要麼是機械復制式的垃圾生產,在這種生產中,文本之“讀者”實質上只是“復印機”,“他們認真且嚴格地復制著根本‘沒有他們’的各種觀點或理論,進而認真且嚴格地復制或放大著根本‘沒有他們’的各種問題,甚至是理論問題”。 

與此相似,曾有不少評論文章,指責我在自己前幾年發表的數篇論鄧正來的文章(從短評《鄧正來的兩張面孔》、《政治,與政治理論》到論文《“狼口”中的快樂,或“中國的主體性”》、《“何處去?”》、《全球化的“地質學”》等)中,將鄧氏的思想大大地激進化了。對於這樣的批評,我的回答同樣是:why not?從我對鄧正來思想作品的讀解與闡釋中,為什麼不能顯現出一個吳冠軍式的鄧正來,顯現一個或許比鄧正來本人的寫作更忠於真實的鄧正來、“in Deng more than Deng himself”的“老鄧”出來?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