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樵夫《百度:如此專注》(11)

Google注資“隱藏”並購企圖?

Google在上市緘默期突然大打出手,註資百度,究竟意欲何為呢?參照此前就曾廣為流傳的百度要麽被收購要麽上市的說法,Google此舉不得不引人遐想。然而,在接受了Google的註資之後不到一年時間,百度卻出其不意地席卷了納斯達克。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施密特收購百度企圖的徹底失敗抑或只是暫告一段?

Google舞劍,意在百度?

Google突然出手

2004年6月15日下午,就在Google上市前夕,百度向海外媒體確證,包括Google在內的八家公司組成的海外財團正式向百度註資。當時李彥宏拒絕透露具體的融資數目和這些海外財團所擁有的股權比例。而現在我們得到的消息是Google用499萬美金換取了百度2.6%的股權。有海外媒體將此條消息解讀為Google全力爭奪中國市場的前奏。一業內資深人士認為,註資在先,收購必然進行,“Google不會花錢養大一個競爭對手。”此前Ebay對於易趣也是先註資再收購。而國內媒體的解讀是“中國搜索市場群雄並起,強強聯合、資源整合顯然成為這場競爭的主流”。當時還是雅虎中國總裁的周鴻祎表示,在中國搜索市場上,Google和雅虎中國兩強對峙的格局已經開始。同時,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總經理張謙個人認為,兩者的競爭將集中與品牌和技術的較量。而百度的另一個競爭對手中國搜索總裁陳沛稱,Google註資百度並不影響大局,“對中搜而言,只是兩個對手變成了一個”。因為其時正值Google上市前的緘默期,Google久久未對此事加以確證。

對於外界的種種傳言,李彥宏堅定地表示,Google沒有取得對百度的控股權,也並沒有任何運作層面的投資意向。百度只是期望能借助跟Google的合作來增強它的技術、品牌能力,並大力擴展市場。他同時表達了對競爭對手的尊敬,“Google是一個成熟的搜索引擎”,“它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百度的價值”。不過,眾所周知,Google是百度在中國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而現在它又同時搖身一變為百度的股東。Google的雙重復雜身份不由得人們不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感覺微妙。對此,李彥宏的回答是,Google和百度的關系遠遠沒有外界想像的那樣復雜,一方面Google作為百度的一個股東,跟其他股東一樣是一個股東,但另外一方面它又是百度的競爭對手,也提供中文搜索引擎服務,在這兩個層面上還是分得很開的。他還說,作為一個股東來話,Google其實很被動,它並不經常與百度就一些事情交流一些看法。

如果百度被收購

Google在上市緘默期突然大打出手,註資百度,究竟意欲何為,不能不引人遐想。而李彥宏的說法顯然無法滿足人們窮根究底、狂追猛打的好奇心。於是,關於百度接受Google註資後未來命運如何的故事不斷被演繹出來。

從百度方面來看,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購,這是當時百度不得不面對的兩個選擇。有觀點認為,雖然在國內百度擁有的搜索市場份額最大,但在整體的技術、品牌、資金上,百度與Google、雅虎、甚至微軟都不在同一級別。雅虎的YST技術即將推出,又通過並購3721得到了遍布中國的渠道網絡。而Google上市在即,據稱將融資27億,伴隨其巨大的資金、技術、品牌實力,大舉進入中國在所難免。尤其在資金方面,雖然百度號稱已經實現盈利,但其資金實力相對Google、雅虎而言顯然太過單薄。

雖然通過上市圈進資金是百度的一個選擇,但業內人士評價百度上市有多種不利因素。原因在於:第一,中國概念股在海外被普遍看淡,2004年左右上市的盛大、Tom在線、掌上靈通都被稱為“流血上市”,尤其是盛大,預籌的2.5億美金整整縮水1個億;第二,盛大、Tom在線等擁有較大的市場規模,而相比之下,百度的營收估計還處於一個比較小的階段;第三,由於當時正值Google即將上市,百度與Google、雅虎在中國的競爭關系會使投資者對百度難有信心。

既然上市並不看好,那麽被收購就成為選擇。只是出於業界普遍預料之外的是,Google在上市前的敏感時期出手註資,可能顯示市場競爭態勢比預料的激烈得多。而此前關於百度即將登陸納市的傳言已經流傳已久。

從Google方面來看,它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面臨著收購抑或“親征”的兩種選擇。Google上市在即,即將受到非常大的利潤增長壓力。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本土的在線廣告增長率逐漸放緩,而擴張歐洲、日本、亞太等市場是必然選擇。在Google的招股說明書中,Google稱國際化對於其長遠的成功非常關鍵。目前Google銷售收入的1/3來自於美國市場之外,一年前這一比例還是26%。Google官方曾表示,“在美國本土以外缺乏運作經驗使Google很難在國際擴張中取得勝利”。同時文化因素也成為擴張瓶頸之一。

與雅虎相似,Google此前在中國處於“無作為”的境地,雇員人數很少,甚至服務器都設在美國。有觀察人士指出,“在中國壓低投入正是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他們(Google和雅虎)應該對通過收購進入中國早有盤算”。而與Google一樣靠“競價排名搜索”業務打天下的百度,自建立之始就與Google風格“神似”。近兩年,百度投入大量資源在渠道營建上,並在全國的中小企業中逐步開拓市場。這對於Google而言是非常難以建立的資源,同時與雅虎看重3721的渠道能力也如出一轍。

如果Google並購百度,將一舉多得,同時將百度的流量、渠道、本土團隊攬入懷抱。而同時,百度也幾乎是Google惟一的可能收購對象。因為在中國市場3721已有歸屬,另一搜索商中國搜索的母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慧聰,三大門戶則已經上市,同時缺乏搜索的核心技術和運作經驗。相反,如果Google收購百度失敗,讓百度上市成功,那麽Google在中國的處境將會非常尷尬。一方面,百度上市圈進資金之後,肯定會與Google、雅虎激烈競爭。另一方面,雅虎中國攜YST技術和3721的本土渠道和團隊,是Google短期內無法自建的。所以Google在此敏感時期出手註資,顯示出其誌在必得的雄心。

後Google、百度時代暢想

此前曾有觀點認為,迫於互聯網業務在各地區的文化和運作差異,外國巨頭很難充分本土化,所以選擇並購進入中國市場是必然之舉。從Ebay、雅虎到現在的Google,都一一驗證。一旦Google收購百度成功,國內的搜索格局將更加趨於簡化和定型。雅虎(3721)和Google(百度)在整體上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以微軟當下的實力和在中國的投入,和中國搜索等一道只在二線陣營。這樣就有了後Google、百度時代的猜想。

應該說在品牌和技術上,Google(百度)和雅虎(3721)都在伯仲之間,但Google(百度)無疑擁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就搜索領域而言,Google是世界第一品牌,百度是中國第一品牌。雅虎則更多在門戶領域有號召力,加之其在中國多年不為,品牌在搜索上的力度並不堅挺,而3721作為中文實名商,在搜索上的品牌號召力亦尚需構建。就技術而言,Google和百度一直分別在英文和中文領域代表著最強技術含量。雅虎YST技術雖然打磨日久呼聲很高,但目前還沒有太明顯的市場業績。而在渠道上,Google(百度)相信就要遜於雅虎(3721)。Google和雅虎在中國都並無渠道可言,而雖然百度的渠道經營已有時日,但其渠道力量顯然要弱於3721。據稱,龐大的渠道網絡正是雅虎相中3721而非百度的關鍵因素。

而另一個重要因素來自合作夥伴。網易、新浪、搜狐、Tom、中華網等手中握著極其珍貴的大額流量,這是必須加以爭奪的市場資源。在此之前,除新浪與Google合作以外,其余都與中國搜索保持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而對合作夥伴的爭奪已經開始。在之前對雅虎的采訪中,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總經理張謙表示,雅虎已經開始讓中華網和網易使用其YST技術。張謙稱,中華網已經基本決定采用雅虎的YST技術,而目前網易的四分之一流量也由雅虎承擔,“以觀其效”。但在合作夥伴的爭奪上,Google(百度)和雅虎中國(3721)的兩強對立很可能會給中國搜索以可乘之機。當年中搜成功從百度手裏搶走門戶的流量支持,就是因為門戶害怕百度日益強大而形成威脅。而眼下無論在資金、品牌、技術等等都遜於兩強的中搜,很可能會成為門戶扶持的對象。

但是,有觀點認為,門戶為了自己的搜索質量和品牌忠誠度,顯然應該考慮與Google和雅虎中國的合作。網易目前把流量分攤至不同搜索商的作法是一種平衡,也是日後各門戶可能普遍采取的一種方法。而中搜的趕超之路,除了繼續打磨目前並不突出的技術以外,更重在對行業細分搜索和桌面搜索等特色形式上下功夫。同時,在百度被Google攬入懷中後,中搜成為惟一的純粹民族血統的搜索商,其背後的“中國搜索聯盟”也成為其博弈市場的一個優勢。但顯然,中搜的突圍是要以核心搜索技術的突破為前提,這仍然是其最大瓶頸。

因此,假如Google入主百度,則中國的搜索格局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兩強並立的格局。而這不排除中搜依靠自己的特色在一些細分市場發起挑戰,以及微軟借助其基於文本的搜索技術和壟斷優勢卷土重來的可能。

不過,關於後Google、百度時代的暢想雖然美妙,終究經不起現實風暴的洗禮。在經歷了百度瘋狂上市以及阿裏巴巴大手筆收編雅虎中國之後,中國的搜索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再一次被打破,英雄誰屬,現在下結論恐怕還為時過早。

李彥宏智鬥施密特

百度與Google之間的收購與反收購之爭,雖然現在以百度選擇獨立上市暫告一個段落,但是個中曲折卻是錯綜復雜、不足為外人道。在與施密特的這場較量中,百度的掌門人李彥宏顯示出了高超的智慧和手法。

瞞天過海

2003年之前,Google無論是在世界還是在中國市場上都一直遙遙領先,對於像百度這樣的“後進青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00年,李彥宏和創業夥伴徐勇回國創業時都還是無名之輩,他們借鑒美國搜索公司Infoseek的模式,為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服務,不久卻發現這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從2001年起,李彥宏自立門戶,網站初創時,其日點擊流量不過寥寥可數的一千左右。但李彥宏鍥而不舍,逐漸網羅到一批對互聯網搜索技術有興趣、也有激情的技術天才加入百度團隊。由於成功實施了“閃電計劃”——在用戶體驗之上不斷改進中文搜索技術,2002年的百度開始奮起直追,不少網民開始發現使用百度搜索“很快,也很方便”。此後,百度在中國互聯網的搜索流量一路飆升,開始把3721等搜索對手—個個甩在後面。

從2003年起,Google在中國市場上的流量就開始落後於百度。到了2004年,Google開始意識到百度不可小覷。於是施密特立即放下架子開始了與百度的“親密”接觸。施密特的如意算盤是控制百度——因為這將意味著Google兵不血刃地拿下中國市場。如果按照流行一時的“IT新思路”——做個好網站套現的話,李彥宏們將永遠難登大雅之堂。但實力、財力都還欠缺的百度,也不能將業界老大拒之千裏之外——那說不定會激怒對方,引致被扼殺於繈褓之中。因此這意味著李彥宏與施密特的交往不得不深謀遠慮,保持“競合”。

經過談判和妥協,在新一輪1470萬美元的融資中,百度接受Google的投資499萬美元——即讓Google擁有百度2.6%的股份。Google一時頗為得意,隨後立即忙於到納斯達克上市。在買到百度的大約2.6%股權後,不僅施密特,連外界也普遍認為,作為美國搜索巨頭的Google拿下微小的中國百度,將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事後的發展卻讓人們大跌眼鏡。李彥宏深埋心中的誌願是走獨立發展和獨立赴納斯達克上市之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李彥宏所謂的“與Google競爭與合作”可能是“緩兵之計”——誘使Google在“合作”的迷魂陣下,推遲大舉開拓中國市場的步伐。

士別一年,形勢大變。在中文搜索引擎領域,百度可謂一騎絕塵。2005年首季,百度把Google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在中國國內互聯網市場的網站搜索流量份額(市場占有率)為44.7%,相比之下,Google位居第二,為30.1%;同時,百度在首季取得了520萬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147%。施密特聞之大驚。

Google註資“隱藏”並購企圖?(3)
東山樵夫

矢誌不渝

此前,施密特還“振振有辭地”表示,Google2005年將鐵定進軍中國市場,但具體的形式還要取決於與百度的談判結果。對於百度,Google目前有兩種選擇:其一,Google單純地持股百度;其二,雙方展開深入合作,Google將擁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資公司。

但是Google的這個如意算盤隨著百度的日益強大而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施密特的“一朝失足”終於釀成“大禍”,估計他頗有“養虎為患”之嘆吧。為了彌補自己犯下的戰略錯誤,施密特於2005年6月秘密赴京,直奔中關村理想大廈12樓——這是百度總部所在之處。此舉被認為是Google收購百度的續演。

在百度的辦公室,想必施密特感受到了“Google中國版”的舒適環境。但是他的好心情立刻變壞了。在李彥宏的辦公室裏,兩人談了什麽無從了解。據說是施密特提出了收購與合作的建議,而且開出的收購條件很優惠。但是精明的李彥宏在這幾年示之以弱、瞞天過海之後現在突然間強硬起來了。對於施密特開除的條件,李彥宏似乎並未心動,他只是更堅定地希望百度能走在美國納斯達克走獨立上市和獨立發展之路。

很快外界就收到了百度獨立發展的聲明——這讓施密特震怒。李彥宏曾經對此驕傲地聲稱,“百度的中文搜索技術是強大時,人才是最好的,渠道是最完善的”。而這是Google在中國的軟肋之一。基於用戶體驗的中文搜索引擎技術是需要經年累月長時間積累得到的,決非Google一朝一夕就能開發出來。Google在美國擅長直銷模式,而在中國更多采用代理模式。相比之下,百度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銷售網絡和渠道,而Google重新打造銷售渠道也需要時間。

如今在中國,搜索引擎的用戶都已擴張到一億人以上,而在美國,其普及率更是高達67%。毫無疑問,在今後的相當一個時期,搜索引擎將逐步取代門戶網,成為互聯網的主角,而搜索,盡管是由機器操作的,但其操作系統卻是由人設計的,這意味著,最終的搜索結果,可以因設計人而有異。“搜索引擎可以通過搜索結果的差異,將設計者的意誌強加給用戶,這才是百度寸土不讓Google最為本質的原因——抵制美國信息霸權主義。”

步步為營

在百度登堂入室,直奔納斯達克時,施密特終於發現自己失算了。在收購百度的計劃落空之後,施密特雖說有些亂了陣腳,但還是迅速推出了自建中國區總部的計劃,並冒著與微軟正面沖突的的代價挖來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李開復將負責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的運營,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對於Google來說,無疑是張實施其本土化策略極好的中國牌。熟悉中國市場的李開復,被Google寄予厚望能打造一個“夢幻中國版的Google”。Google搶在百度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之前發布“啟用李開復”的中國策略,也有業內人士猜測:這是Google在資本市場和公共關系上雙重還擊百度。這樣一來,Google只要用很小的代價就可以壓制百度的上市效應以及股價表現。

只可惜施密特“一招不慎”,接下來步步陷入被動的境地。百度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其股價借著Google的東風一路飆升,漲幅甚至超過了Google當年上市的風光。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李彥宏對於百度上市做了更周全的布局,徹底斷絕了施密特收購百度的後路。作為持有百度2.6%股權的股東,Google並未出現在獻售股東之列,也就是說,Google無意套現手中的2.6%股權。為了防止施密特的惡意收購,李彥宏特地預留了“錦囊妙計”——也就是一個針鋒相對的“牛卡計劃”。這種計劃和新浪防止盛大收購而推出的“毒丸計劃”不盡相同。按照百度在納斯達克公布的招股說明書,百度上市後的股份將分為A類股票、B類股票,即新發行股票為A類股票,所有原始股票為B類股票。10股B類股票表決權相當於1股A類股票表決權。這一股權結構還規定,一旦Google或其他收購方買下B類股票(即原始股份),B類股票立即轉為A類股票。

從招股書看,百度IPO完成後,A類股票(即新發行股票)約占總股本10%左右,李彥宏及百度高管擁有35%之多的股份,包括Google在內的原始大股東持有54.1%的股份。如此一來,就算Google買下除李彥宏及百度高管之外的所有股份,由於B類股轉為A類股的機制,Google擁有的表決權還是低於李彥宏及百度高管——換句話說,Google無法用收購來有效控制百度。

李彥宏在“牛卡計劃”上略施小計,再次給施密特迎頭一擊。這也許將成為MBA教材的收購與反收購的經典案例。回過頭來看,這也解釋了為什麽一家前景如此光明的公司首次募股計劃如此保守。此前,市場普遍估計,百度將實施二至三億美元的IPO計劃。但七月中旬發布的此次募集資金約為7500萬美元,兩者相差甚遠。

接下來的就是後話了。據說Google對百度仍未死心,施密特的老板——Google最大的兩位個人股東布林(SergeyBrin)和佩吉(LarryPage),對百度依然“癡心不改”。據內部人士稱,Google依然通過各種方法來找李彥宏,表達“合作”的意願。李開復在2005北京之行中仍向李彥宏和百度拋出了橄欖枝:“我們願意跟所有的公司合作,包括競爭對手。”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