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拉丁美洲各國中,秘魯是印第安風俗與文化在日常生活與民間藝術中得到最直接反映的一個國家,它不象墨西哥那樣時常受到旅遊業的影響。這種情況使得秘魯在1960年前後產生一種印加電影,對這種電影我們將在後面另行敘述。
厄瓜多爾
這個國家攝制的第一部有聲片《他們在瓜亞基爾相識》於1950年獲得空前的商業成功,似乎從這時開始,厄瓜多爾每年攝制一二部影片。電影放映業從1950年起發展很快,而在此以前,觀眾人次連平均每人每年購票三張都達不到(全國有人口350萬)。
玻利維亞
在1954年,該國只有60家電影院,總共3個座位,而全國人口是300萬(其中80%為文盲),一半的居民操印第安語,不懂西班牙語。觀眾人次是否達到每年每人平均購票一張,還未能確定。我們不知道該國是否拍過長故事片,也不知道年輕的玻利維亞人豪爾赫·魯伊斯是不是一個傑出的紀錄片制作家。
哥倫比亞
該國在1920年前後就拍攝最初的幾部長片,而根據某些說法,有一個時期這個國家的影片生產在產量方面甚至超過墨西哥與阿根廷。從1940年到1950年哥倫比亞共攝制了10來部有聲影片。
阿爾方索·羅貝茲總統的政府當時頒布過一項保護電影業的法令(在大部分西班牙語共和國家中都有此種法令),但是很快就應美國大使的要求而被撤消。觀眾人次在1957年還未達到平均每人購票4張,不過電影院的數目卻由250家增至641家(1954年),放映的節目多為墨西哥和阿根廷影片。1964年,哥倫比亞可能生產了10來部長片,對這些影片,我們還沒有任何資料。
烏拉圭
烏拉圭由於電影觀眾人次與銀幕密度都相當高,所以成為一個在電影藝術方面有許多愛好者的國家,每年在埃斯特角舉辦電影節,在蒙得維的亞舉辦紀錄片與實驗影片的電影節。該國在短片方面作了一些頗令人感興趣的努力,如恩利柯·格拉斯拍攝的《阿蒂加斯》、《人民自由的捍衛者》和根據拉斐爾·阿爾維蒂和瑪麗亞—戴萊薩·列翁寫的劇本拍攝的先鋒派影片《被拍賣的孤兒》。
盡管在蒙得維的亞有一個制片廠,但由於全國人口太少(250萬人),使它不能經常生產影片。影片產量每年從未超過兩部,質量都很一般,只有幾部紀錄片與實驗性影片是例外。我們要指出的有1947年根據皮蘭德婁原作改編的那部《聽君擺布》(由一個阿根廷人導演)和1952年攝制的《偷夢的賊》,後一部影片是一部由庫爾特·蘭德導演的輕松喜劇片,故事情節是在烏拉圭種葡萄的農民中展開的。
巴拉圭
在這個150萬人口的小國里,只有30家電影院,其中近十家還是露天的。可是在1957年卻完成了巴拉圭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林中風暴》,描寫一個森林企業中的罷工事件。雖然有幾個場景拍得很成功,但就整部影片來說,質量不高,而且影片的劇情抄襲了《血的河流》一片的情節。這部影片中只有群眾演員和外景是巴拉圭的,實際上這是一部阿根廷影片,導演與主演均由演員阿爾曼多·博擔任。
巴西
巴西電影在1925年至1935年間曾在藝術上有引人注目的發展。電影企業早在1900年後就以十分分散的方式開始興起。在這個南美洲大陸上幅員最大的國家里,制片中心散布各地,不僅在里約熱內盧、聖保羅有制片廠,而且在累西肺、貝洛奧里藏特、阿雷格里港、巴西利亞,米納斯吉拉斯州和南里奧格朗德州的各城市里也有制片廠。
弗蘭塞斯科·桑托斯在1913年攝制了第一部重要的長片《巴尼奧斯的犯罪》,把發生在皮洛塔斯城這個大牲畜市場的一樁社會新聞搬上了銀幕。在聖保羅州,富於企業心的弗蘭塞斯科·西拉多爾從1910年起就一連建立了150家影院。拍攝故事片的先驅者有安東尼奧·萊亞爾(曾在1903年左右攝制第一部新聞片)、卡佩拉羅(1916年攝制《瓜拉尼人》)、何塞·梅迪納(1919年攝制《上帝的懲罰》),尤其是那位演員、導演兼制片人的路易斯·德·巴羅斯(1915年攝制《死或生》)。
第一個電影俱樂部於1925年在聖保羅創立,同時在里約熱內盧,佩德羅·利馬在《電影—藝術》雜誌上提出“應該看所有的巴西影片”這句口號。此時出現了一位很有天才的人物,即溫貝托·莫羅。這個熱中於美國電影的自學者是從拍攝一部7.5毫米的西部片《瓦拉達奧火山口》(1926年攝制,由他的親屬演出)開始他的導演生活的。他的一些好友邀他到離貝洛奧里藏特不遠的卡塔加斯去定居,在那里,他和攝影師埃德加爾·布拉齊爾合作拍攝了兩部影片:《灰下火》(1928年)和《礦工血》(1929年)。在那些平庸的浮華劇里,莫羅表現出一種罕有的獨創性和一種強烈的力量,這在他對自然景色與人物內心的敏感上、蒙太奇的手法上和塑造演員的性格上都可以看到。1933年他攝制了他的傑作《兇惡的人》,這部影片可以和電影中那些大膽的嘗試相提並論。
在後期的無聲片中還可以舉出A.小馬格斯攝制的《女奴伊索拉》(1929年攝制),E.J.克里甘的《啟示》(1929年攝制)以及為電影明星卡門·桑托斯攝制的幾部影片,如1925年的《肉體》,1924年的《為愛而受苦》。
應該把《聖保羅,一個都市的交響樂》一片(1929年攝制)同歐洲的先鋒派聯系起來,因為克梅尼和盧斯梯格在制作這部影片時深受羅特曼的影響。1930年攝制的《限界》一片也是如此。在該片中,年僅18歲的馬里奧·彼索托就顯露出不同凡響的天資,這部很受愛森斯坦與普多夫金贊賞的影片是由埃德加爾·布拉齊爾攝影、卡門·桑托斯主演的。
有聲片的流行刺激著影片生產,可是每年產量從未超過10部,這是因為好萊塢控制著上映節目的90%的緣故。老導演路易斯·德·巴羅斯拍了幾部影片,溫貝托·莫羅則攝制了《婦女城》(1936年)、《巴西的發現》(1936年)、《我的情史》(1935年由卡門·桑托斯主演)。此外還應該提到那些歷時短暫的成功作品,它們是演員兼作家的梅斯基丁哈導演的《幸福在何處?》(1939年)、尚卡·德·加爾西亞導演的《純潔》(1940年)、O.G.門德斯導演的《女人》(1932年)和奧德瓦爾多·維安導演的有很多優點的《綢娃娃》(1935年)。
但到1935年之後,巴西的制片業又趨衰落,只依照美國人華萊士·唐奈的樣式,拍攝一些專為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提供歌曲的影片,如《哈羅,哈羅,巴西》或是《哈羅,哈羅,狂歡節》(兩片攝於1935—1936年)。主演這類音樂片的明星卡門·米蘭達不久就被好萊塢所雇用,後者的競爭使巴西的影片生產幾乎降到了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