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煒《走進耶魯》第10章 校園思見 (12)

耶魯學生眼裏的中國

——耶魯風景線拾零


“心熱”

讀耶魯學生用中文言述的中國話題,時時讀得我心熱,又時時讀得我心驚、心痛。

“……去過中國以後,跟更多從中國來的人交朋友,我就發現我的教育經驗有很大的缺點。我到現在為止,只是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我是有點太驕傲了,我把所有耶魯教的東西都看成是真理。實際上我只是在一個美國的鏡子裏看對中國的反映,用這個方法看不出很重要的部分。我需要了解中國人自己覺得他們的國家怎麽樣,自己有什麽看法。如果我把這兩個部分——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和中國對中國的看法,放在一起比較,就可以自己決定哪個是比較正確的。這樣,就不應該繼續依靠有偏見的教育來學習中國。”

這是我指導的美國學生何矛(MattHuttner)剛剛完成的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開場白。我相信,這大概會是耶魯三百余年歷史中——很可能也是全美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的大學本科生中,笫一篇用中文寫作完成的畢業論文(SeniorThesis)。今年耶魯東亞專業破天荒地批準了四年級本科生何矛提出的特別要求:不用英文、而用中文完成他的畢業論文。為了了解中國人自己怎樣看待中國,他決定做一個選題角度獨特的研究:把中國不同時期的歷史教科書作互相比較,再和美國歷史教科書對相關歷史事件的言述作比較。他選擇了三本教科書:中國“普高版”(普通高中)中國歷史課本,引起爭議的上海新版教科書的中國歷史課本,以及耶魯教授、著名史學家史景遷編寫的中國歷史課本——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現代中國的追尋》),擇取這三個課本裏對四個歷史事件——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文化大革命”——的不同描述作比較分析,從而找出他所認識到的歷史敘述中的“真知”和“偏見”。

那天,何矛的導師——歷史系女教授懷麗爾韓森(ValerieHansen)把他領到我的辦公室,詢問我指導他用中文完成畢業論文的可能性。何矛,這位在校園內廣有人緣、擔任了很多個耶魯義工團體負責人的帥氣洋人小夥子,已經跟我修讀了兩年中國現、當代小說選讀高級中文課程。我記得,兩門課中,我給過他一個“A_”。在耶魯這樣競爭激烈的校園裏,很多學生也許得了一個“A_”,就要打退堂鼓了。論實際中文程度,何矛也許不算我教過的學生裏最拔尖的,但卻是學得最為鍥而不舍、也有最有思想見地的一位。我當然樂觀其成也樂助其成。我問他:何矛,用中文寫15頁的論文,所包含的信息量和付出的心血,可是比你用英文寫25頁的論文(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要求),工作量要大得多也難得多哪!你為什麽要——自討苦吃呢?我特意用了一個中國成語。何矛笑笑說:蘇老師,這個“自討苦吃”對我太重要了。我說我要了解中國人看待中國的觀點,我學了這麽多年中文,用中文來表達我讀中國書的看法,我認為是一種更合理、更有力量的論文方式。當然……他燦然一笑:我是你教出來的學生,你不覺得,這樣很酷——你也很“酷”嗎?


我心頭一熱,大笑。

——酷。這個包含“新奇”、“特別”、“有趣”和“怪異”的字眼,在美國年輕人的生活裏幾乎無所不在。哈,如今也落到“老模哢嚓眼”的“蘇老師”身上噦!——“何矛要用中文寫SeniorThesis!”“何矛實在太酷啦!”這個消息,馬上風一樣傳遍了耶魯學中文的學生圈子裏。男女學生們紛紛向我探問究竟,“蘇老師”搖頭晃腦的,果真是“酷”得不行哩!

承蒙上海老友z君的越洋鼎力相助,我為何矛找齊了他論文急需的全套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何矛捧著中、英文的大厚摞書本日夜苦讀,頻繁地進出我的辦公室,終於在截止日的最後一刻,完成了他洋洋灑灑的中文論文,上交導師。他付出的心血完全是雙倍的——在十幾頁的中文論述前面,還加上了幾乎同樣長度的英文論述。我這裏不便一一細列他對三本教科書所作的非常有趣的比較研究。比方,他舉出文字實例,質疑了鼎鼎大名的史景遷教授對“鴉片戰爭”的描述後面,其實包含了一種“中國不如英國”的偏見;又指出了三本教科書對“文化大革命”的描述都有一個共同點:“大而化之”。史景遷教授的美國版是因為梳理不清楚“文革”的成因而顯得語焉不詳,中國教科書的兩個版本卻因為回避各種忌諱而對“文革”成因含糊其辭,使得這個“最敏感的話題”,反而在表面看來,是三本美、中教科書的描述中“最相似,最一致”的方面。我和韓森教授都給了這篇淪文“A”的評分。

近日獲知,在韓森教授推薦下,何矛這篇耶魯“史無前例”用中文寫作的畢業論文,已經獲得了耶魯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的最高榮譽——“威廉斯獎”的提名(結果將在畢業典禮上揭曉)。

我祝福他——我知道,這同時也是對自己、對我的中文母語的祝福。

Views: 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