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內容提要】 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俄兩國為實現復興而實施的重要戰略。二者不僅存在地緣交叉,而且功能近似;盡管如此,二者又各具特色,存在本質性的區別。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二者可以且必須形成一種通過良性競爭實現穩定的復合型共生關系。為了實現與歐亞聯盟的共生發展,中國應在設計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時充分考慮俄方的利益和歐亞聯盟的制度設計,有針對性地安排自身的制度框架,並在積極參與已有規劃項目的同時,提出獨具自身特色的發展規劃,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功能上的過度重復,增強二者的互補性,提高二者的共生動力。此外,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還應重視人文交流,增進民族間的彼此認同,減少因誤解而造成的非必要沖突和競爭,從而推動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和諧共生。
歐亞聯盟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俄兩國為實現復興而實施的重要地區一體化戰略。由於二者所復蓋的區域有較高的重合度,因此必須深入考察其相互關系:二者是彼此排斥還是相互共生?其關系模式將對地緣政治、地緣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然而,既有研究更多聚焦於對歐亞聯盟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單個戰略剖析,如各自的特點、優劣勢及發展前景等,對二者的相互關聯少有關註。①基於這一出發點,本文嘗試分析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相互關系,並提出構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相關建議。
一、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之異同
歐亞聯盟戰略是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面臨巨大變革,急需重新定位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它是一項以1991年成立的獨聯體為基礎的分階段地區一體化計劃。其首要目的是聯合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實現平穩過渡,從而達到共同發展。根本目的在於實現整個歐亞大陸的統一,建立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歐洲”。
盡管“歐亞聯盟”的概念最早由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於1992年提出,但憑借其特殊的地緣優勢,俄羅斯迅速成為該進程的推動國。俄羅斯認為,要實現上述宏偉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建立統一的經濟聯盟,以便在當今高度競爭的世界中維護所有參與國的利益、保證各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保護各參與國家的經濟主權,這在當今世界中只有通過深化經濟合作才能實現;第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各主要經濟體的合作,不僅有助於促進平等,而且還可避免由單獨經濟力量中心所造成的麻煩。據此,俄羅斯政府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歐亞聯盟的長期計劃。截至2014年,該計劃已經實施了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統一經濟空間、中亞合作組織與歐亞經濟共同體合並以及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關稅聯盟等步驟。目前,俄、白、哈已於2014年簽署了建立歐亞經濟聯盟協議,並於2015年1月1日生效,為歐亞聯盟的全方位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的,是在因經濟全球化加速急需加強國家間高效溝通背景下,以古絲綢之路概念為基礎提出的一種新型跨區域合作機制。按照規劃,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接充滿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貫穿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西聯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志在打造世界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該戰略不僅是我國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提出的跨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是新時代對古老絲綢之路的復興計劃。同時與其他國家提出的絲綢之路計劃相比,它具備最佳的客觀條件與更高的戰略價值,具有巨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符合區域內各國發展需求和歐亞區域合作的大勢,其前景未可限量。②因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是國際戰略與國內政策有機結合的綜合性治理體系。
作為共同面向歐亞大陸的發展戰略,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似之處。一方面,二者所復蓋的區域有重合。2011年,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理的普京提出了將歐亞地區重新一體化的新方案,並命名為歐亞聯盟計劃。該計劃以獨聯體作為實施平台,志在實現以歐亞思想為基礎的後蘇聯地區一體化。盡管普京一再強調歐亞聯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未來將吸引更多的亞洲和歐洲國家加入,甚至實現“大歐洲”體系,但現階段其復蓋的對象仍以俄、白、哈等為主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中亞各國對歐亞聯盟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基本依托來構建,其對象主要包括上合組織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觀察員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並可進一步將該組織的對話夥伴國(斯裏蘭卡、白俄羅斯、土耳其)和輪值主席國的客人(土庫曼斯坦、獨聯體、東盟)納入體系之中。可見,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中亞地區存在地域重合,二者之間包含共同的成員,而且二者之間存在的地緣交叉現象在體系構建初期表現得尤為明顯。
另一方面,二者部分功能相近。普京在《歐亞新一體化規劃——今日誕生的未來》一文中指出,“歐亞聯盟要發揮連接歐洲和亞太的有效橋梁作用”。③同時,從其所制定的四步構建路線,即關稅同盟—統一經濟空間—歐亞經濟聯盟—歐亞聯盟可知,歐亞聯盟首先側重於經濟一體化,旨在建立統一的經濟空間,實現區域內貿易自由化,形成共同的交通服務市場和統一的交通運輸體系,建立共同的能源市場,進而為歐亞地區的政治一體化鋪平道路。與歐亞聯盟相似,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非常強調自身的經濟屬性。為此,中國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目標設定為要建成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交通運輸網絡,消除貿易障礙,縮短貨運時間,增加各國本幣結算貿易規模,並且在此基礎上加強政府間的溝通,促進文化交流,從而最終實現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標。可見,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國家間的互聯互通方面,兩項發展戰略的功能是相近的。
歐亞聯盟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相似不等於同質,並不能抹殺各自的獨特性。事實上,這兩項戰略也有著本質區別。第一,二者的理論基礎各異。歐亞聯盟計劃源於俄羅斯的“新歐亞主義”外交思想。俄羅斯的歐亞主義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的地緣政治理論,並於20世紀20年代一度成為俄羅斯的主流政治思想之一。歐亞主義者強調俄羅斯文明介於歐亞之間的獨特性以及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中心地位,認為“若是去掉這一中心,該大陸的其他部分,它的整個區域體系(歐洲、西亞、伊朗、印度、中國和日本)就會變成‘散架的宮殿’”。④後來受內部分裂以及蘇聯意識形態教條化所累,歐亞主義自20世紀30年代起歸於沈寂,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再度復興,並形成了以亞歷山大•普爾耶維奇•杜金為代表的“新歐亞主義”政治流派。而該政治流派在進入21世紀後逐步占據俄羅斯政治思潮的主流。“新歐亞主義”者強調與鄰國的合作關系,在外交方面秉承地緣高於血緣的務實原則。因此,他們主張加強與近鄰國家的一體化進程,希望建立一個以歐亞主義為思想基礎,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歐亞主義國家聯盟。
基於“新歐亞主義”政治主張,俄羅斯在歐亞聯盟構建計劃中始終強調其核心地位,突出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中亞各國之間的地緣聯系,並以歐亞區域中心獨特的地理、自然、文化、歷史等為基礎,致力於發展既不同於歐洲(大西洋主義),也不同於東方(如泛斯拉夫主義)的歐亞獨特經濟、政治道路。⑤同時,正是因為建構在“新歐亞主義”思想之上,所以雖然普京一再強調歐亞聯盟是各國互利共贏,遵循平等、主權和自願原則的開放性組織,但是歐亞聯盟仍然帶有明顯的大國主義,並表現出強烈的擴張意識。
與歐亞聯盟強調俄羅斯的地區核心地位以及復興俄羅斯大國地位不同,中國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作為體系構建的基礎,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體系內部各主體的地位平等、優勢互補,希望借助構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平台實現各國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和共同發展。因此,與歐亞聯盟相比,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具包容性。
第二,由其理論基礎差異而來的,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終極目標不盡相同。作為復興俄羅斯大國地位的重要措施,普京政府不僅追求歐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更強調各國價值觀的統一,並希望最終將歐亞聯盟打造成以俄羅斯為主導的超國家實體,使其成為可與美國、歐盟、中國並立的強大一極。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則志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⑥的精神,強調互聯互通的功能,以促進各國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能源合作、人文交流、實現和諧發展為目標。
第三,基於不同的目標,歐亞聯盟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路徑和體系模式也存在差別。為了實現歐亞地區特別是後蘇聯空間的高度一體化,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同時突出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地位,歐亞聯盟的構建模式更傾向於勸說型博弈下的國際制度安排,通過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規則來建立一個類似於歐盟的統一經濟、政治、軍事、海關、人文和文化空間的國際組織。此外,由於歐亞聯盟事實上是俄羅斯對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和美國霸權主義的強烈回應,所以采取以對抗為目的的結盟體系模式。而立足於共同發展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匯聚行動者的預期、降低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並為了合作的穩定需要成員之間達成有效的分配協議。⑦因此,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構建過程中更傾向於協調型博弈下的國際制度設計方案,通過務實靈活的雙邊合作和小多邊合作方式建立一個結構更松散、包容性更強的結伴共生體系。
第四,相較歐亞聯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中亞各國中享有更高的接受度。盡管構建歐亞聯盟始於20世紀90年代,同時受益於蘇聯的遺產,擁有一定的建設基礎,但由於其較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表現出與美國在中亞展開地緣博弈的明顯態勢,所以引起了中亞地區各國的擔憂,對其持觀望甚至排斥態度。其中對歐亞聯盟態度最消極的烏茲別克斯坦於2008年退出歐亞經濟共同體,而土庫曼斯坦和格魯吉亞則分別於2005年和2008年退出獨聯體,這些舉動被認為是變相地表示中亞國家對歐亞聯盟建設的抵制。2014年發生的烏克蘭危機不僅導致俄烏關系破裂、俄歐關系緊張,更加大了歐亞聯盟建設的阻力,使一些中亞國家對該機制的熱情降低。目前,實際參與構建歐亞聯盟的國家只有俄、白、哈三國。除此之外,塔吉克斯坦、摩爾多瓦等國對歐亞聯盟持較為積極的態度,而其他國家則持消極觀望態度。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