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益龍:後鄉土性:理解鄉村社會變遷的一個理論框架(1)

鄉村社會從歷史到今日,已發生了諸多的變遷。如何理解當下鄉村的形態、問題和未來方向,是鄉村社會研究領域理論探討的重要方向。鄉土性概念是基於20世紀上半葉的經驗現實從社會結構-文化功能的維度對中國鄉村社會基本性質的理論概括,後鄉土性是為分析和解釋經歷系列改造和轉型之後鄉村出現空巢社會、兼業生計、〖JP+1〗自治與建設並行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現實形態、特征、性質、成因及其應對提供一種理論框架。相對於過密化論、二元發展論、新鄉土社會論、“空心化”論或城鎮化論,後鄉土社會論把後鄉土性的維續和鄉村的變遷視為現代化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社會的一種新常態,從而為理解鄉村社會的現實、問題和趨勢提供了一種客觀中性和建設性的分析框架,可有效地解釋鄉村變遷的歷史原因、現實問題的根源,以及建設與發展的可能路徑。

理解和認識中國的鄉村社會,不只是了解當下鄉村是怎樣的形態,把握現實形態下鄉村社會的基本性質以及是怎樣變遷而來的,意義更為重要。關於鄉村社會的結構與變遷問題,實際上是鄉村社會研究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對鄉村社會變遷的理論探討,將有助於增進對鄉村現實問題的認知,對推動這一研究領域的理論進展也有著積極意義。


一、解釋鄉村變遷的幾種理論視角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或將來,鄉村都是中國社會的重要構成。鄉村社會從歷史到今日乃至未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移動,發生著這樣那樣的變遷。如今,鄉村社會是什麽樣的形態?是由何種形態變遷而來的?又是怎樣變遷的?這些關於鄉村社會變遷的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既有從社會史角度,也有從社會學、人類學視角,還有從政治學、經濟學等角度,來考察和探討鄉村社會變遷諸問題,形成了諸多理論解釋。下文梳理和回顧其中幾個主要的理論,目的在於說明後鄉土性的概念框架所要解釋的鄉村變遷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在理論脈絡中的意義。


1.鄉土社會


中國的鄉村社會變遷研究曾受功能主義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影響較大。功能主義人類學重要代表人物拉德克里夫-布朗在中國講學交流期間,就曾提出“對於中國鄉村生活社會學調查的建議”,認為“在中國研究,最適宜於開始的單位是鄉村,因為大部分中國人都住在鄉村里;而且鄉村是足夠小的社區。”布朗建議開展鄉村社區研究要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共時性研究,二是鄉村社區外部關系的研究,三是歷時性研究。①中國社會學的社區研究倡導者吳文藻較為認同布朗的建議,在中國大力推進了鄉村社區的社會人類學調查研究。費孝通在雲南和江蘇農村開展的村莊研究,是鄉村社區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社區學派對鄉村社會變遷的考察與分析,主要采取功能主義的策略,也就是對鄉村社會主體的行動以及與其相應的制度的功能加以分析,如費孝通提出:“如果要組織有效果的行動並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對社會制度的功能進行細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們意欲滿足的需要結合起來分析,也要同它們的運轉所依賴的其它制度聯系起來分析,以達到對情況的恰當的闡述。這就是社會科學者的工作。”②

鄉村社區研究以村落為考察對象,將社區視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整體,通過對其社會文化制度的功能分析,揭示微型社會的結構,以及所發生的變遷和變遷的機制。

在對鄉村社區的經驗考察基礎之上,費孝通作了“鄉土社會”的理論概括:“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③鄉土社會理論主要是從社會結構-文化功能的維度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鄉村社會的總結,鄉土社會在結構上是傳統的,與現代社會呈鮮明對照,與鄉土社會關系結構相對應的,則是鄉土文化在其中所發揮的功能。

Views: 1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