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講授內容摘要

1.前言:歷史寫作無法脫離歷史敘述而完成,其間牽涉到許多知識論與方法論的內涵。在分析哲學及法國年鑑學派影響下,二次大戰以前的史家談論歷史敘述問題時,習慣上將形式與內容加以區隔,認為二者能夠兩分。這種觀點以實在論(realism) 為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即肯定事物的流動變化間,蘊藏著真相甚或某種真理,而真相或真理一旦被發掘即不再改變,是故歷史敘述可以趨進真實,而其終極命題即在關懷「歷史敘述的建構究竟是為了歷史之真實, 還是為了建構真實外的其他目的?」,並注重歷史解釋(historical  explanation)、因果關係(causality)與通則(covering law)的建立。但是,七十年代以後的歷史學,傾向於將歷史敘述作為本體論來思考,認為歷史敘述本身也具有歷史性(The historicality of narrativity)、歷史也有其敘述性(narrativity of history):歷史如無法經過敘述,就無法被解明。中國史學雖以敘述見長,然其敘述理論卻是傳統史家所較少措意的,因此,本講將深入探討歷史敘述的相關問題。

1:1 任何完整的史學作品通常都會包括三個部份:1.歷史事實的敘述;2.因果關係的釐清;3.通則的導出或討論。然而在實際操作時,這三者卻很難清晰地區分,主要是因為選取史料此一行為本身,實已蘊藏了史家個人的價值判斷; 

某一事件之所以會被肯定具有歷史意義,正在於史家認為它與人類行為之前因後果與通則,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換句話說,史實之敘述與歷史之解釋經常是合而為一的。

1:2 多數的歷史撰著,總是夾敘夾議,寓論於史、史中有論。

1:3 為了討論的方便,這一講先分析有關歷史敘事的原則及若干常見技巧,最後再分析歷史敘事幾個方法學上的謬誤。


2.歷史敘事的要素:


2:1 時間觀念:康德在《純粹批判理性》中指出,時間是一種感性而直觀的形式,「時間」是建立在人們心中的抽象概念;1儘管各人的時間意識緩急不同,然時間仍是標誌事件發生流程的有效座標。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過去種種情事的因果與演變進路,因此歷史敘事首先必須注重事件發生的時間序列。以杜預〈春秋左氏傳序〉為例:

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時繫年,所以紀遠近,別同異也。(竹添光鴻箋曰:前年遠於後年,後月近於前月,異其年月則遠近明矣。共在月下則同月之事,各繫其月則異月之事,觀其月則異同別矣。)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收藏自《历史知识与历史思考·第六章》


1   康德著,牟宗三譯註:《純粹批判理性》(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年),頁 135-151。

Views: 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