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壹、前言
筆者在附中高一選修開名家散文選,閱讀作家的所有散文作品,希望對作家有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一者可了解作家的人格特質、一生的根本關懷,再者亦可由不同階段的作品,追蹤作家思想與語言的成長過程,甚至可理解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如此對作家的評價,或許可以趨近公正客觀,對於有意從事寫作的學生,更能「以人為鏡」,省視自己的生活背景、生命的關懷,思考個人能把握的題材,朝一個明確的寫作方向努力嘗試。從作家題材的運用與發展、表意的方式、語言的特質,學生可體會文學創作的方法,而有所學習。
筆者向來反對台灣國、高中國文科教材一位作家只選一篇文章的模式,美其名可博覽古今名家名作,其實乃浮光掠影,水過無痕。選文也許是作家的代表佳作,深入鑽研的教師可加以延伸,思及作家整體作品,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從未讀過此位作家作品的學生,僅閱讀一篇作品,豈能留下什麼印象?若教師於作家其他作品從未接觸,如何能將此文教好?文章並非單獨存在的個體,時代背景、作家的性情、思想與遭遇,其創過歷程、思想變遷,都有助於文章的理解。此外,古文、古詩,因文字與學生有所隔閡,教師們必字字句句細加詮釋;現代文學以白話寫成,願意匆匆帶過的教師已屬少數,大多是留給學生自學。所以高中現代文學教學恐怕接近空白。身為現代人而不能欣賞當代作家的作品,無法參與、共體時代的心境,關懷時代的問題,不只令人惋惜,更是一大缺憾。所以筆者以補償缺憾的心情,特別介紹現代散文家,期待有興趣的同好,一起來閱讀分享。
筆者先選擇吳晟的散文,做閱讀報告,其原因在於他是我最熟悉的作家,不只閱讀他的作品,也閱讀他的人生,參與他的部分人生。他是筆者的國中老師、生長在同一塊土地的鄉人、一輩子的朋友,所以他書寫的內容,於筆者而言,不是文字構成的文學作品,而是人生的真實內涵。此外筆者以為吳晟的創作與人生是可以學習的典型。吳晟選擇返鄉教書,以一個農鄉的國中生物、化學老師,立足農鄉,能以文字關懷農村,進一步關懷社會、國家的問題,反映台灣終戰五十年的時代現象,紀錄土地的歷史,留下沿襲數千年即將消失的農業耕作方式,更致力於搶救自然環境,但願留給子孫一個綠化的生活環境。施展個人的文學才華,也盡到知識份子關懷社會、批判現實的責任。吳晟平凡的出身,質樸的行事風格,亦可成為時代的光,社會的鹽,芸芸眾生中的你,亦可如吳晟期許一份不平凡的文學使命。
筆者選取<農婦>、<店仔頭>、<無悔>、<不如相忘>,作為報告內容。其實吳晟尚有<一首詩一個故事>、<筆記濁水溪>兩部散文,未曾列入,乃因前者為吳晟紀錄詩作相關的趣聞故事,後者書寫濁水溪,各有特別的功能,性質與此四本書有所不同。
「人格即風格」,作家的人格特質,決定作品的風格與內涵。吳晟曾經談到如果他和大部分的農鄉子弟一樣,選擇遠離家園,定居城市,他的人生可能有所不同。或者書寫的內容也許不再是農鄉,筆者以為那是可能的。內容也許不同,但是吳晟的性情真實坦率,因而取材的寫實性、對現實的批判性,是不可能消失於無形的:吳晟誠懇溫厚、重視人間的情意,必轉為真誠面對自己、對人有情、對土地有愛。身為詩人,不喜浮誇,文字精練素樸。筆者以為這正是吳晟散文的基調。
貳、思想內涵
一、真誠面對自我
吳晟在作品中不斷地省察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逼視自己內在的情思,甚至心靈生命力量的狀態。無所遮掩粉飾,因此讀者可以勾勒出清晰的輪廓。內視自我、剖析自我,對作者而言,從反省中認識自己,或許可以修正自己,提昇自己的生命層次。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一個不能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的人,誰能期待他確實了解別人,看清社會的真相?不能理解別人,不能看清真相,一切的評斷,有何參考意義?對讀者而言,作者的生命經驗,可以參考,以避免重蹈覆轍;作者的心境呈現,可使我與作者情親如相見。
(一)坎坷的求學歷程
從書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吳晟對於少年的追憶,自小「久怪」「調皮」,受到父親、老師的責打,遍嚐各種刑罰,「我的童年是在一巴掌又一巴掌,一藤條又一藤條之下長大的」<不如相忘˙小池裡較大一尾魚>。外向活潑的孩童轉為孤獨憂鬱的少年,或者與過於急切嚴格的教育有關。小學六年都是全校第一名,更是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進入彰化中學之後,沉迷文學,無心顧慮功課,成績因而一落千丈,父親含淚規勸,依然無動於衷。無法畢業,轉學,重考,幸而考上屏東農專。但是仍然專注於文學與校刊編輯,無法兼顧課業,專一寒假父親因車禍過世,家道迅即衰落,債務沉重,但仍然無法覺醒,農專讀三年畢不了業,「因而服完兵役後需再返校重修學分,重修期間我仍不知警惕,...以致隔年又需重修」<無悔˙期待>,這一切是<農婦>母親經常述說責備的。中年思醒往事,只覺自己「不只無知而且虛妄,只顧沉緬在自己的虛幻世界中,只知追逐自己的空思夢想,...父親的操心憂慮,非但不理會,反而當作現實俗氣。」<不如相忘˙陪伴>。以今視昔,不免有些許遺憾,而深感追求知識的重要。吳晟年少癡狂而造成坎坷的求學歷程,應當能給年輕人許多啟示。
(二)選擇返鄉任教
到台北擔任報社編輯與返鄉教書,吳晟對前者較有興趣,但是他最後選擇留在家鄉。為什麼?為了陪伴母親。父親車禍喪生之後,母親獨守家園,辛苦耕種,以負擔兒女的學費、生活費,「不只勞苦,而且淒傷寂寞」,「為了心安」,而決定留在故鄉教書。<無悔˙期待>此後白日上課,下班與假日與母親一起耕作,接受母親權威式的管教、嘮叨。除了讀書與寫作之外,不管母親的看法有理或不合時宜,都盡可能順服;任何外出遠行,都先向母親報備。<農婦>、<店仔頭>正是與母親鄉人共處的實錄。追憶往事,想像如果父親健在,也許自己的人生會完全不同。
(三)參加愛荷華作家寫作坊的衝擊
一九八0年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的邀請赴美,客居異國數月對吳晟的思想造成極大的衝擊,心情轉為消沉頹廢。因為在國外接觸許多國內無法看到的文章資料,「往往忍抑不住錐心的刺痛而哽咽而流淚,繼而大哭出聲,良久不能止息。我為台灣滿懷憂慮悲憤,也為中國大陸無比傷痛。」對祖國的嚮往憧憬一夕崩潰,對中國政權與顯露的醜惡人性無比震驚:「我很難理解,到底是怎樣的政治體制、社會條件、文化傳統,竟將人性中的惡,發揮得如此徹底。」<無悔˙衝擊>對自己思想的轉折與心所受到的衝擊,有真實深刻的描述。返台之後,心情陷入極端地消沉無望,「對文事非常失望,對自己非常灰心,對紛擾的世事非常厭倦」<無悔˙期望>。作家之所以創作,之所以願意提出批判,其實還是對人世懷抱一份熱情、信心與希望;如果對世事人生絕望,認定一切努力都是徒勞、都無意義,那麼他根本不想再寫什麼了。於是吳晟「不再熱心教育,不再關心社會,渾渾噩噩無詩無文。」<無悔˙期望>喝酒、打牌,徹夜不歸。雖然內心痛苦不堪,深受良知譴責,卻欠缺足夠的毅力振作起來。妻子芳華的勉勵期待,才使他走出頹唐。追憶往事,吳晟直抒「最可痛心的是,永遠無可追回的大好時光,和品德的敗壞啊!」自我批判至深至真啊!
(四)中年的哀感
人到中年,開始陷入回憶,吳晟為人父親,而能體會父親當日嚴責、陪伴、苦勸的深情與用心,對父親懷念特別深。「人到中年,生活的艱辛體會漸深,承擔家庭責任,在在不容絲毫放任」<不如相忘˙退隱>感受自己的責任深重,更能理解父親當年的一切辛勞。「有了子女之後,才深切體驗到父母的心思,往往大部分維繫在子女身上,子女卻大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少顧及父母的心情。」<不如相忘˙人到中秋>,由自己對兒女愛的牽掛,領悟父母的繫念之深;從兒女專注自己的世界,看見自己只顧追逐夢想,未曾顧念父母的心情。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