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鳳鳴:《柚子樹》
橋頭的柚子樹
柚子花隨了流水
青果留在樹上
安心等待
那個手執命運之剪的人
決定誰長成柚子
北野武《死了二萬人這件事》
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或八萬人這樣一件事,
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
發生了兩萬次。
藍藍《現在》
我寫字的手 擱在地板上的腳
離陽臺一步遠。
我是說:現在。已是秋天。
我給你寫信。我說:
現在。
這現在我從沒有得到。
親愛的,從沒有。
谷頻:《被埋藏的火種》
如果你砍伐下一排水杉林
這隱密的火苗在陽光下尖銳
我在屋子裏寫詩,大寒卻穿透厚墻
落滿紙面,而溫暖像從未出生的孩子
早已在體內恢復視力,善良的人們
在遠處的光照裏突然藏起仇恨
飛奔的火種是過時的徽章
而它鑽進手心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連樹枝上的烏雲也跟著燃燒起來
其實你應該向大地的恩情獻媚,哪怕
生活多麽無禮,請朝風向偏西的戶外
大聲喊出:快下雪吧
年微漾:《小城故事》
大體是平靜的:榕樹的濃陰
覆蓋公路。偶有汽車開過
帶來轉瞬即逝的幻想
從西河到四橋,有段廢棄已久的江面
夜裏,船隻屈指可數
仿佛正熨著一件發皺的紀念品
是的,禮物有時替我們說出
難以啟齒的感情。一件布偶、一塊石頭
或一隻鐵罐,都是來自身上的器官
那年十月,三角梅凋謝
城中小小的房屋,窗戶向北
沒有可供發愁的明天
你站在巷口簡短告別
巷子裏有家雜貨鋪
女店主靠生火捱過寒冬
小火爐上火焰在跳舞
我也想有這樣的妻子
她愛這個家愛得劈啪作響
冷盈袖《在別處生活》
有隱居之念
不是一日兩日了
人群中不能久待
不妨試著
在植物中間生活
聽一日的鳥聲
見最少的人
清泉細長
釀整甕的酒
透過枝葉看月亮
院子裏的籬笆
不可編得過於齊整
葉子落下來
就讓它們積著
這何嘗不是一種美德
用草木煮一日的粥食
最好的人間
便是父母健在,糧食清白
像料理一棵青菜一樣
料理自己
籲度:《你媽媽喊你吃飯了》
他在辦公室獨自加班,門口走過一輛送餐車
濃郁的飯香四處蕩漾,和夜色攪在一起
他對此渾然無覺,
就像對自己的過去,一片朦朧
這是一個不斷消解的過程
一同消解的,還有他兒時唯一的乳名
嶺南的秋天是一位陌生的女性
夜色讓這種距離感無限飽滿
他像一名成功的逃犯,總在懼怕被傳喚
很多個夜晚沒有月色,他和他的影子早已不分彼此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手機響了
他沒有接聽,而是起身走去門口
他知道,是外賣到了
康雪:《蘑菇》
今日寒露。如果下點雨就好了
往年這個時候,我們挎著籃子或桶
走遍了每一片樅樹林。
蘑菇不需要真的存在,在溫柔的
俯身中
我們與大地坦誠相待,並獲得
一種生活之外的深情
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與天真的自己
獨處。這蘑菇呀,可愛的、天賜的童年
這神秘的孤獨
我們有幸,在尋求中就得到滿足。
童慶炳:“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
內容提要—文學理論的危機在於脫離現實文藝狀況。文學理論的新發展要從聯系現實問題入手。“文化詩學”是要求把對文學文本的闡釋與文化意義的揭示聯系起來,把文學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貫通起來,在文學研究和批評中通過對文本的細讀,揭示出現實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終追求現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發展。“文化詩學”有三個維度、三種品格和一種追求。
在文學理論和批評領域,提出“文化詩學”這樣一個新命題,並不是理論家突發奇想,這是現實文化存在狀況提出來的一個問題。當前,現實文化存在的狀況,既讓我們感到十分的欣慰,同時又讓我們感到非常不安。欣慰的是,中國人在20多年以前開始的改革開放,讓我們擺脫了貧困的日子,解決了吃住穿這些問題,人們生活質量的確有了很大的提高,綜合國力大增,中國的和平崛起震動了全世界;但是令人不安的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讓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貪汙受賄屢禁不止,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貧富距離不斷拉大,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文物遭受破壞,精神生活失范等等。那麽,現實中的這樣一些負面問題是怎麽產生的呢?
我的看法是,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有物質文化,有制度文化,有精神文化,當三種文化形態發展不平衡,出現一種畸形的時候,例如物質文化迅速發展,而精神文化則嚴重滯後,那麽社會精神文化道德失范的問題就產生了。我以為,經濟的發展是要有人文精神的引導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絕對不是那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必然要在很大的程度上作用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沒有社會的經濟發展,是萬萬不可的;但是沒有社會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的發展,也是萬萬不可的。在物質文化發展的同時,我們需要人文的理想和健康的精神文化的關懷。這種關懷應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更加重要的是,現代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深度的精神文化的引導,經濟的發展要體現出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如果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不利於人的精神建設,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不利於人性的完善的話,如果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讓人們感到機器的壓迫、環境的汙染、文物的破壞、信仰的失落、欲望無窮的膨脹的話,那麽這種經濟和市場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的精神文化的發展,並不總是統一的,恰恰相反,這兩者的發展,往往會形成一種矛盾。在人類歷史上,工業文明所代表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常常出現一種二元對立的現象。英國17世紀開始工業革命時期就是這樣。(童慶炳:“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原載《愛思想》2015-12-14)
文化詩學也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積極的回應。對於文學理論來說,文化詩學的旨趣首先在它是詩學的,也即它是審美的,是主張詩情畫意的,不是反詩意的,非詩意的,它的對象仍然是文學藝術作品,而不是流行的帶有消費主義傾向的大眾文化作品,不是什麽“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不是“街心花園”,不是“模特走步”。
為什麽要強調審美,為什麽要強調詩情畫意,這難道僅僅是對於作品語言的審美性的追求嗎?實際上,審美是人的天性,只有人才審美,所以在審美和詩情畫意追求的背後,是對人性的完整性的渴望和對人的生存意義的追問。
其次,它的研究和批評的視野是文化的。有人可能要問,你說的這種文化詩學不就是我們以前曾經很熟悉的文藝社會學嗎?傳統社會學不就是從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來審視和考察文學藝術的嗎?對此我們應該看到,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出現了兩次轉折,第一次是80年代初期的所謂審美的轉折,那時鄧小平提出以後我們不繼續提文學為政治服務了,但文學是什麽,人們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意見,爭論得很激烈,最後比較一致的是把文學看成是一種審美反映,或審美意識形態。這是一次轉向。
到了90年代,文學藝術被說成是一種語言,出現了一種所謂的語言論轉向,自審美的轉向與語言論轉向以後,文藝社會學已經沈寂了相當一段時間。現在,由於新的文化研究的勃興,我們似乎看到又回到了原點,開始關注文學之外的問題。
實際上,現在新興的這種文化詩學,與原來的那個舊的文藝社會學,已經有很大不同。首先,文化詩學它所面對的對象比過去要寬廣得多。過去的文藝社會學僅解讀傳統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作品,而現代的文學詩學要解讀的對象大大擴大,包括文學藝術中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作品,包括現在發展起來的、流行的大眾文化,如影視作品,這些都是解讀的對象。
另外觀念也更新了,比如說現在有什麽東方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等,這都是觀念的一些變化,是很複雜的,不能一下子說清楚。自從審美的和語言的洗禮以後,文化詩學找到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即從作品的語言出發,揭示作品的思想文化意義,而不是像那些過去的社會學批評家那樣,脫離開作品的形式和語言空談意義。
文化詩學的基本訴求是通過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的文化解析,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關懷,提倡詩意的追求,批判社會文化中一切淺薄、庸俗、醜惡、不顧廉恥和反文化的東西。深度的精神文化,應該是本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世界的優秀文化的一種交融的產物,它追求意義和價值。這種深度的精神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人文的品格,即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保證人的心理的健康,關懷人的情感的世界,促進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全面的發展。
文化詩學是具有當代性的一種文藝理論,具體地說它的基本訴求,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第一,文化詩學關懷文學的現實的存在狀態,具有一種現實性的品格,它緊扣中國的市場化、產業化以及全球化,折射到文學藝術中出現的問題,要加以深刻地揭示。近年來的一些文學藝術作品,隨著市場經濟漂流,為了賺錢,不惜鮮廉寡恥,一味熱衷所謂“原生態”的性描寫,迎合人的那種低級的趣味,把人的感覺動物化了,或者是宣揚暴力,把搶劫、綁架、斗毆這些東西當成英雄的事業,影響我們的青少年,使青少年不知不覺地走上了歧途。或者是一些大眾文化、流行文化,表面看來是無害的,實際上是用糖衣裹著毒藥,把肉麻當有趣。文化詩學就要有一種批判精神,要義不容辭地對這些東西加以揭露與批判。
我一直認為,當代的文學藝術應該有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追求,這就是歷史理性和人文精神這兩者之間的一種張力。歷史主義要有人文的維度,人文主義要有歷史的維度。作家和藝術家是在人的情感這塊園地里工作的,他們與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等是有所區別的。
作家、藝術家的追求和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的追求是有所區別的,對於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這些人來講,他更加關心的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他們甚至認為為了經濟的發展,犧牲一些人文的東西,付出一些人文的代價,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歷史的進步,打破一些壇壇罐罐,傷害一些人的情感,損害一些人的尊嚴,甚至犧牲一些人,都沒有什麽了不起,他們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歷史理性,而往往忽視人文關懷。
而作家、藝術家就不是這樣,作家、藝術家伸出兩隻手,他既要歷史理性,也要人文關懷,他不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他兩者都要,魚要,熊掌也要,這就是作家和藝術家在價值追求上的特性。(下續)
(上續)俄羅斯作家拉斯普金,在前蘇聯時期發表過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告別馬焦拉》。這是一篇描寫人與自然關係的作品。馬焦拉是蘇聯遠東地區安加拉河上的一個小島。春天,馬焦拉島上的人們懷著不同的心情,在那里等待著一件事情的發生。就是這個島要修水電站,水電站修好之後,馬焦拉島的水位一下子要提高幾十米,整個島都要被淹沒。島上的年輕人和老年人對此態度截然不同,發生了爭論。年輕人覺得這太好了,過去一直封閉在這個小島上,現在終於可以搬遷了,可以到外部的世界去開開眼界,過一種現代化的生活了,所以恨不得立刻就走。但是老年人不是這樣,老年人覺得馬焦拉島上的一草一木都這麽的親切,這里有他們的初戀,有他們的田園,有他們的綠色的森林,有他們的已經非常熟悉了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不願意離開,其中的一個人物叫達麗亞大嬸,就對她的孫子安德烈說,你們搬到大地方去,過什麽工業文明的生活,可這個工業文明還不如舊的生活安定呢,機器不是為你們而勞動,而是你們為機器而勞動,你們整日跟在機器後面奔跑,你們累不累呀,你們圖什麽呀。老年一方與年輕一方爭論不休,這里關鍵是作者的立場和態度。作者的同情究竟在哪一方呢?原來作者既同情年輕人,認為他們這種棄舊圖新的向往現代化的感情和追求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同時又覺得這些老年人的懷舊情緒,不願意離開綠色的小島,也是有價值的,也是需要同情的。結果焦慮的是誰呢,是作家,作家既同情年輕人,也同情老年人,搬出去很好,留在這里也很好,“熊掌”要,“魚”也要,兩者都要。歷史理性,要,人文關懷,也要。可是“熊掌”與“魚”不可兼得,這就產生了歷史與人文的二律背反。作家、藝術家與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的不同特性,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就從這里顯示出來。
根據瓦西里耶夫中篇同名小說改編的前蘇聯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寫的是人和戰爭的關係。在這部電影中,劇作者也是采取價值的兩個維度,一方面它是堅持歷史理性的,認為這一群姑娘為了保衛祖國,為了反對法西斯,英勇善戰,跟法西斯斗爭到底,最後她們全部犧牲了,這種犧牲是值得的,這是歷史理性的維度,作家和編導對此加以肯定;但另一方面,這部作品也給我們一種感傷和失落,覺得這麽多漂亮的姑娘,本應擁有幸福生活的一切元素。她們應有美麗的青春、愛情,美麗的工作,但是戰爭把青春、美麗、愛情甚至生命全部毀滅了。生命被毀滅以後,是不可能再尋找回來的。電影以活著的男連長給她們掃墓開頭,表達了一種憂傷的情緒。盡管是一種正義的戰爭,但是,它也給人帶來一種感傷和毀滅,這就顯示出作家和導演重視人的生命、關懷人的幸福,這是一種人文關懷的維度。《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這樣的作品,既有歷史的維度,肯定正義戰爭,又有人文的維度,譴責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兩個價值維度形成了一種悖論。我覺得我們國家這樣的作品還太少。關懷現實,這是文化詩學的第一個要求。
第二個要求,文化詩學開辟了文化的視野,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提煉出一種文化精神來。對於文學藝術作品,我們要進行一種價值的閱讀。西方學者提出,閱讀文學作品有兩種閱讀,一種叫做“品質閱讀”,一種叫做“價值閱讀”。[1]“品質閱讀”主要是通過對文本的細讀,衡量這個作品的藝術性的高低,而“價值閱讀”主要是要揭示作品所隱含的文化的意義。如果自覺地對作品進行一種價值閱讀的話,就會發現作品里面一些很新鮮的東西。
季羨林先生用儒家的文化解讀朱自清的《背影》,那麽他的發現跟我們不同,按照一般人的解讀,《背影》寫的是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但是他用儒家思想解讀,說這篇作品主要寫的“父慈子孝”、“孝”,英文是翻譯不出來的,這是屬於中國自己的,如果硬要翻譯,大概可以翻譯成“對父母的虔誠”,很囉嗦,英文里沒有這個詞,只有儒家文化有這個詞,用儒家文化解讀這篇作品,就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