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風·骚·曲~~中國《詩經》的「風」、楚辭的「騷」,與意大利但丁《神曲》的「曲」,雖然出身於不同時空與文化,但若從文學類型、抒情方式與文化象徵意義來看,三者之間可見一些頗具啟發性的對應與聯系。以下從幾個層面進行解析:
名稱 | 來源 | 定義與特點 |
---|---|---|
風 | 《詩經》三百篇之一部分 | 「國風」是收錄各地民歌(如《周南》、《邶風》),多為抒情短詩,反映民間生活與情感。 |
騷 | 《楚辭》以《離騷》為代表 | 賦體文學,抒發個人情懷與政治理想,語言瑰麗,感情濃烈,風格浪漫。 |
曲 | 但丁《神曲》中的「歌」或「篇章」 | 《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各有33首「歌」(canto),以詩體敘述靈魂旅程。 |
面向 | 風 | 騷 | 曲 |
---|---|---|---|
抒情主體 | 集體/民間 | 個人(屈原) | 個人(但丁) |
情感表現 | 樸素、直接、含蓄 | 激烈、哀怨、象徵豐富 | 深邃、寓言式、哲理化 |
表現手法 | 對話、比興 | 象徵、神話、比喻誇張 | 宗教象徵、寓言、歷史與神話並列 |
風(國風):表現人間情感與倫理秩序,如孝道、愛情、婚姻、社會矛盾。雖出自民間,但承載儒家理想,是「詩教」的一部分。
騷(楚辭):抒發忠臣被讒、理想破滅的哀愁,融合浪漫主義與愛國情懷。屈原的《離騷》象徵知識分子與權力之間的矛盾。
曲(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穿越三界,象徵靈魂的淨化與真理的追尋。寓宗教救贖、哲學探討與歷史批判於一體,是中古歐洲人文精神的總結。
文學功能與時代精神
功能 | 風 | 騷 | 曲 |
---|---|---|---|
教化與批判 | 是(含蓄批判現實) | 是(直接批評政局與命運) | 是(批評教會、政治與人性墮落) |
宗教或精神導向 | 儒家倫理 | 天命與忠誠 | 基督教神學(救贖之路) |
對後世影響 | 詩詞格律、儒家文學傳統 | 文人風骨、辭賦風格 | 文藝復興、現代敘事詩體系 |
相通之處
抒情與精神追尋:無論是《風》中樸實的鄉土情懷、《離騷》中忠誠的哀歌,還是《神曲》中靈魂的探尋,都展現了人對價值、真理與美的追求。
象徵與形式創新:三者都運用了當時最創新的詩歌形式與象徵手法,開創了各自語境下的詩歌傳統。
文化與時代的代表:「風」代表周代民間與士人文化;「騷」是戰國士人的政治抒懷;「曲」則是中古基督教文化與理性哲學的結合體。結語
總結來說,《詩經》之「風」、楚辭之「騷」、但丁《神曲》之「曲」,雖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都代表了某一文化體系中詩歌從集體到個人、從現實到精神、從倫理到形而上的演進。它們不僅是詩的形式,更是時代與民族靈魂的象徵
泰德·庫瑟的詩:瓷器畫工
他們備好了有刮擦凹痕
並濺有粉紅和藍色的點跡的
黑色馬口鐵盒子;
還有那茜素紅、鉻綠、
鋅白、天青藍的
捲起並乾了的顏料軟管;
盛了金粉的半滿的小瓶;
以及蠟筆頭;
柄上有咬痕的磨損的畫筆;
以時尚優雅的方式
把漂浮的雲、繁茂的玫瑰
水仙、三色堇、藍花耬斗,
細細描繪在茶壺、巧克力罐、
碟子、杯子上,這些優質的哈維蘭牌餐具
盛開猶如一座花園
會擺放於白色蕾絲的主日台布
好像他們的靈魂是蜜蜂
而世界只是花朵。
愛墾APP:《梨泰院Class》的文創影响~~影劇《梨泰院Class》對韓國青少年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與心理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激勵青少年追求夢想與正義
劇中主角朴世路不依靠背景、學歷或關係,靠著堅持信念與努力創業成功,這一形象成為許多青少年的榜樣。影響:激發年輕人挑戰階級結構、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尤其是在高壓競爭的韓國社會中,這類「逆轉勝」的故事提供了一種希望。
2.引起對社會不公與階級固化的思考
該劇聚焦於財閥壟斷、教育不平等、就業困境等現實議題。透過劇情呈現的壓迫與抗爭,讓許多青少年更具社會意識。影響:促使年輕世代關注社會議題,強化對「公義」與「制度改革」的期待。
3.多元文化與包容性觀念的推廣
劇中包含跨國族(如黑人韓國人金東熙)、性少數(跨性別主廚馬賽兒)等角色,呈現出多元與包容的價值觀。影響:對韓國青少年而言,這是少見的正面呈現多樣身分的主流劇集,有助於培養更開放的世界觀與性別意識。
4.對“成功”定義的反思
主角並非從菁英學歷或傳統成功路線出發,而是憑著誠信與堅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影響:給予壓力巨大的韓國學生一種非主流但正當的成就感參照,有助於舒緩“升學至上”壓力。
學術觀點補充:根據韓國的研究(如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報告),該劇的「反主流菁英」敘事風格對MZ世代(Millennials與Z世代)具有高度共鳴,特別是他們對「個體價值」與「社會變革」的重視。
愛墾APP:AI「幻覺現象(Hallucination)」
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Bard、Claude)中,「幻覺(hallucination)」指的是:
AI生成了表面看起來合理、語法正確,但實際上虛構、不正確、甚至不存在的內容。
這種虛構內容可能涉及虛構的文獻、錯誤的事實、杜撰的人名、編造的案例、捏造的數據等。
簡單說,就是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包括:
模型是基於概率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詞或句子,而非真正理解。
訓練數據中的矛盾資訊或資料不完整。
使用者輸入模糊或暗示性的提示,迫使模型「補齊」答案。
可以理解成:AI的本質是善於「模仿」語言,但它自己不具備「驗證真實性」的能力。
參考資料:
[Anthropic on AI Hallucinations]
[OpenAI Technical Report on GPT-4 Limitations]
(延續閱讀)
七個著名的AI幻覺個案
下面列出實際發生過且引發討論的七個案例:
1. ChatGPT編造虛假的法律案例(Mata v. Avianca案,2023年)
紐約一名律師使用ChatGPT輔助撰寫訴訟文件。ChatGPT提供了虛構的6個法律案例作為引用依據,這些案例根本不存在。法官要求核對後,確認這些案例全是假造的,該律師遭到法院紀律處分。詳細新聞:[BBC報導]
2.Meta的Galactica模型虛構科學文獻(2022年)
Meta(Facebook母公司)發佈了科學文獻生成AI「Galactica」。公開測試時,Galactica寫出格式正確但科學內容虛假的論文,如虛構物理理論與假冒數據。因為幻覺太多,Meta被迫48小時內下架Galactica。詳細新聞:[The Verge報導]
3. Google Bard發佈錯誤天文資訊(2023年)
Google Bard在產品發表會中被問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現」。Bard回答:「該望遠鏡拍下了第一張系外行星的照片」,事實上那是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在2004年拍的。因回應錯誤導致Google母公司股價一度暴跌7%。詳細新聞:[Reuters報導]
4.Bing Chat捏造餐廳評論(2023年)
微軟新版Bing AI(基於GPT-4)在推薦餐廳時,生成了不存在的評論文字與用戶心得。有記者查證後發現,Bing列出的好評全是自己虛構的,而非來源於真實顧客評論。詳細新聞:[The New York Times報導]
5. CNET網站使用AI寫財經文章爆出錯誤(2023年)
CNET新聞網站秘密使用AI寫了數十篇財經知識文章。
外界發現這些文章中,有大量基本財務計算錯誤(如錯算年化利率、誤解負債與資產概念)。最後CNET被迫撤下多篇文章,並對外道歉。詳細新聞:[The Verge報導]
6. AI生成的「不存在的學術引文」(多次案例)
學界中多次出現研究者或學生用ChatGPT尋找參考文獻,結果收到根本不存在的學術論文、虛假的期刊文章。比如,查找「社會心理學中的情動轉折理論」時,GPT-3會杜撰出聽起來學術正確但根本沒出版過的文獻。詳細說明:[Nature文章]
7.AI誤判醫療資訊(2023年多起)
在醫療應用中,當要求AI提供病症診斷建議時,出現了:編造不存在的藥物療法、建議過時或已被禁止的治療手段。如,有一次AI建議使用已被FDA禁用的某種減肥藥物,導致嚴重誤導問題。詳細報導:[STAT News分析]
幻覺(Hallucination)不是小失誤,而是AI系統內建結構性風險。在開發和應用AI(尤其是生成式AI)時,必須認識到:
「生成語言」不等於「生成事實」;AI看似有邏輯,實則只是「湧現概率的語言流」;需設置強大的「驗證、追溯、標記幻覺」機制來保障使用安全。
目前,有些「防幻覺技術」正在開發,比如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Hallucination Detectors 等。
(延續閱讀)
愛墾APP:回應李彦宏25.4.2025對DeepSeek的談話~~中國百度創建人李彦宏的評論反映了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普遍現象:各家技術都有自己的專長與不足。以下從幾個角度進行評議:
1.功能範圍的局限
李彥宏提到 DeepSeek 主要處理文本,尚無法解析聲音、圖片或影片等多媒體內容。這一點體現出現階段許多專注於語言模型的系統都有類似的局限:
專注度與專業化:許多模型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往往會先集中於某一領域,進而累積技術優勢。在文本處理領域達到較高水準之後,再考慮擴展到多模態處理。
應用範疇:例如,ChatGPT 和 DeepSeek 在文本應用上可能都有獨特的優勢,但當用戶需求涉及語音識別、視覺辨識等時,這類純文本模型就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多模態處理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2.面臨的痛點
評論中提到 DeepSeek 的痛點主要包括“幻覺多、速度慢、成本高”,這也是目前許多前沿 AI 系統常見的挑戰:
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語言模型在生成文本時可能會產生不準確甚至虛構的信息,這不僅影響用戶信任,也為真實應用帶來風險。如何降低這類現象、提高答案的真實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速度與效能:在追求高準確度的同時,如何平衡系統的反應速度仍是一大挑戰。這牽涉到後端架構、硬件資源以及模型優化等多方面因素。
高成本挑戰:訓練和部署大規模模型通常需要巨量算力,這意味著運行成本和能源消耗都不容忽視。這也引起了業界對於更高效模型和更優化算法的需求,既要保持競爭力,又要考慮經濟與環保成本。
3.技術競爭與發展前景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DeepSeek 與 ChatGPT 等領先技術的競爭,其實是一場技術與資源、成本與創新之間的博弈。幾個值得關注的方向包括:
多模態能力的拓展:未來能否成功整合語言、視覺、聽覺等多模態信息,將決定一個 AI 系統的實用範圍和市場接受度。
技術穩定性與實用性:降低幻覺問題、提升運行效率是普遍挑戰,這也關乎用戶體驗和廣泛應用的推進。
技術經濟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成本效益最高的解決方案,對於大規模部署和商業化都十分關鍵。
結論: 李彥宏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業界和用戶,沒有一個 AI 系統能夠全面覆蓋所有應用需求,每一款產品都有其專注點與改進空間。DeepSeek 目前所面臨的技術瓶頸和市場挑戰,其實也是整個人工智慧領域正在努力解決的共同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這些系統無論是專注文本還是跨模態,都可能逐步克服目前的局限,真正做到多元而穩定的智能應用。
愛墾APP:經濟地思考~~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史學家與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在《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一書中,其中提到科學家的任務包括「經濟地思考」(英文:to think economically),其德文原文、英文翻譯與中文翻譯對照如下——
德文原文: "Die Aufgabe der Wissenschaft ist es, ökonomisch zu denken."
英文翻譯: "The task of science is to think economically."
中文翻譯:「科學的任務是經濟地思考。」
馬赫在他的哲學與科學觀點中談到「經濟地思考(to think economically)」,並不是指財務或金錢方面的經濟,而是指以最有效率、最簡潔、最少資源投入的方式來組織與理解經驗與知識。
具體來說,「經濟地思考」在馬赫的脈絡中有以下幾層意義:
馬赫認為,科學理論的目的不是去發現一種「絕對真理」,而是幫助我們整理感官經驗、做出預測。因此,理論應該盡可能地簡潔、有效地描述現象,去除不必要的假設與概念。這種做法就是「經濟地」處理知識。
馬赫認為人的感官與心智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好的科學思維或理論應該要節省心智負擔,幫助我們更快速、直觀地理解與掌握現象。這種對認知資源的節省,也是「經濟地思考」的一種表現。
在馬赫看來,理論只是工具,不是對世界「真相」的鏡像反映。所以,一個理論有用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經濟有效地整理了經驗並指引未來的實驗或應用。他強調科學理論的價值是實用性與效率,而非是否對應某種形上學的實體。
馬赫所說的「經濟地思考」可理解為:以最少的概念、最簡練的邏輯、最有效的方式來組織與應用我們的經驗,使得理解世界變得更容易且高效。
例如,我們鼓勵墾友們以星系碰撞来類比詩性,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李健吾《咀華集》評沈從文的《邊城》
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科學的,我是說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隻眼,一直鑿到創作者和作品的靈魂的深處。一個作者不是一個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片罪供狀。把對手看作罪人,即使無辜,尊嚴的審判也必須收回他的同情,因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歐陽修以為王法无非乎人情,實際上屬於一個常人的看法,不是一個真正法家的態度。但是,在文學上,在性靈的開花結果上,誰給我們一種絕對的權限,掌握無上的生死?因為,一個批評家,第一先得承認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靈性生活的可能,所有人類最可貴的自由,然後方有完成一個批評家的使命的機會。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證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釋。他要公正,同時一種富有人性的同情,時時潤澤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於過分的乾枯。他不僅僅是印象的,因為他解釋的根據,是用自我存證別人一個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謂靈魂的冒險者是,他不僅僅在經驗,而且要綜合自己的所有的觀察和體會;來鑑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隱然的關系。也不應當只用他自己來解釋,因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較人類已往所有的傑作,用作者來解釋他的出身。
所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甚關緊,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倘完全毀以赴之,往往不足為證那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會起淨問與人世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唯一無二的標准:一個批評家應當從幽中的人性追求高,不應把公法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摹杜上去。普通如是,最壞而且相反的倒行,把一個作者由較高的地方抬下來了,撒到批評者自己的狹泥坑裡。他不善議,也不妄計。在批評上,尤其基於在財務上,他更明自人我之分。
這就是為什麼,稍不加意,一個批評者反而批評的是自己,指摘的是自己,暴露的是自己,一切不過是絆了自己的腳,丟了自己的醜,返本還原而已。有人問他朋友:「我最大的奸細是誰?」朋友答道:「最大的奸細是你自己。」
我不得不在正文以前唱兩句外音,唯其眼前論列的不僅是一個小說家,而且是一個藝術家。在今日小說獨尊的時代,小說家其多如聊的現代,我們不得不稍示區別,表示各個作家的旨趨。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性質的不同。例如巴爾扎克(Balzac)是個小說家,偉大的小說家,然而嚴格而言,不是一個藝術家,更遑論宇偉大的藝術家。為了便起見,我們甚至於可以說巴爾扎克是人的小說家,然而福樓拜,卻是藝術家的小說家。前者是天真的,後者是自覺的。 同是小說家,然而屬於不同的來源。他們的性格當然不同,而一切完成這種性的也各各不同。
沈從文先生便是這樣一個漸漸走向自覺的藝術的小小說家。有些人的作品叫我們看,想,了解;然而沈從文先生一類的小說,是叫我們感覺,想,回味;想是不可避免的步驟。龐宏先生的小說似乎可以歸入後者,然而他根本上就和沈從文先生不一樣。龐宏先生仿佛一個修士,一切是向內的;他追求一種超脫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種交織在文字上的思維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著目前色身。沈從文先生不是一個修士。他熱情地崇拜美。在他的藝術的制作裡,他表現一段具體的生命,而這生命是作者的,經過他的熱情再現。大多數人可以感覺的作品,因為他們所謂的理解,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的生命裡的。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種具體化的抽象的意境,僅僅限於少數的敏感的讀者。雖然少,卻是有了福的(耶穌對他們說這樣說)。
他知道怎樣調理他需要的分量。他能把醜惡的材料提煉成功一篇無瑕的玉石。他有美的感覺,可以從亂石堆發見可能的美麗。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小說具有一種特殊的空氣,現今中國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種舒適的呼吸。
在《邊城》的開端,他把湘西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寫給我們,自然輕盈,那樣富有中世紀而現代化,那樣富有清中葉的傳奇小說而又風物化的開展。他不分析;他畫畫,這裡是山水,是小縣,是商業,是種種人,是風俗是歷史而又是背景。在這真純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深厚……」我必須邀請讀者自己看下去,沒有再比那樣的生活和描寫可愛了。
沈從文先生從來不分析。一個認真的熱情人,有了過多的同情給他所要創造的人物是難以冷眼觀世的。他曉得怎樣揶揄,猶如在《邊城》裡他揶揄赤子之心的老船夫,或者在《八駿圖》裡,他摹摹他自主人公達士先生: 在這裡,揶揄不是一種客觀的游戲,而是一種造化小兒的轉變(命運)。司湯達(Stendhal)是個熱情人,然而,他的智慧(狡猾)懂得怎樣撒誑,甚至於嘲笑自己。喬治桑是個熱情人,然而博愛為懷,不唯抒情,而且說教。沈從文是個熱情人,然而他不說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詩的。(沈從文先生文章的情趣和細致不管寫到怎樣粗野的生活。能夠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瓏無比的靈魂!)《邊城》是一首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情歌。《八駿圖》是一首絕句,猶如那女教員留在沙灘上的神秘的絕句。然而與其說是詩人,作者才更是藝術家,因為說實話,在他制作之中,藝術家的自覺心是那真正的統治者。詩意來自材料或者作者的本質而調理材料的,不是詩人,卻是藝術家。
可愛,這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另一個特徵。他所有的人物全可愛。仿佛有意,其實無意,他要讀者拋下各自的煩惱,走進他理想的世界,一個肝膽相見的真情實意的世界。人世壞呢?不!還有好的,未曾被近代文明沾污的,看,這角落不是!——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熟悉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感情,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份的奢想。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為了他的孫女,大佬為了的兄弟,然後倒過來看,孫女為他的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有人後一一無己。這些人都一顆偉大的心。父親聽見兒子死了,居然掟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體貼到別人的不安:「船總順順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處,說:「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這裡有大興場送來的好燒酒,你拿一點去喝吧。:一個伙計用竹筒上一筒酒,用新桐木葉蒙著筒口,交給了老船夫。」是的,這些人都認命,安於命。翠翠還痴心等著她呢,可憐的好孩子!」
沈先生描寫少女思春,最是天真爛漫。我們不妨參看他往年一篇《三三》的短篇小說。他好像生來具有一個少女的靈魂,觀察的不是識別人們,而是自己。這種內心現象的描寫是沈從文先生的另一個特徵。
我現在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屈於一個共同類型,不是個個分明,各具有一個深刻的獨立的存在。沈先生在畫畫,不在雕刻;他對於美的感覺叫他不忍心分析,因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惡。
《邊城》便是這麼一幅Idyllic傑作,這裡一切是諧和,光和影的適度配置,什麼樣人生活在什麼樣空氣裡,一件藝術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藝術的。一切凖乎自然,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著一個藝術家的心理。細致,然而絕不瑣碎;裝飾,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現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險這是一副可口的良藥。
這一切,作者全叫讀者自己去感覺。他不直口道出,卻無微不入地寫出。他連讀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的一種空氣裡,在這裡讀者不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齊用——靈魂微微一顫,好像水面粼粼一動,於是讀者打進作品,成為一團團無間隔的諸和,或者,隨便你,一種吸引作用。
《八駿圖》具有同樣效果。沒有一篇海濱小說寫海寫得像這篇少了,也沒有像這篇寫得多了。海是青島唯一的特色,也是《八駿圖》汪洋的背景。作者的職志並不在海,卻在藉海增濃悲哀的分量。他在寫一個文人學者內心的情態,猶如在《邊城》之中,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四面八方烘染出來的。他的巧妙全在利用過去反襯現時,而現時只為推陳出新,仿佛剝筍,直到最後,裸露一個無常的人性。「這世界沒有新」,新卻不遠而至。真是新的嗎?達士先生勿需往這裡想,因為他已經不是主子,而是自己的奴隸。利用外在烘染內在,是作者一種本領,《邊城》和《八駿圖》同樣得到完美的使用。
環境和命運在嘲笑達士先生,而作者也在捉弄這位知識階級人物。「這自以為醫治人類靈魂的醫生(他是一位小說家),以為自己心身健康」,「寫過了一種病(傳奇式的性的追求),就永遠不至於再傳染了!」就在他譏誚命運的時候,命運揭開他的瘢疤,讓他重新發現他的傷口——一個永久治愈不了的傷口,靈魂的傷口。這種藏在暗地啼弄的心情,主宰《八駿圖》整個的進行,卻不是《邊城》的主調。作者愛他《邊城》的人物,至於達士先生,不過同情而已。
如若有人問我,「你歡喜《邊城》,還是《八駿圖》,如若不得不選擇的時候?」我會脫口而出,同時把「歡喜」改做「愛」:「我愛《邊城》!」或許因為我是一個城市人,一個知識分子,然而實際上,《八駿圖》不如《邊城》豐盈,完整,更能透示作者怎樣用他藝術的心靈來體味一個更其真淳的生活。
——一九三五年八月七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