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韵是指声韵、触韵、形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6 hours ago

文化會:中國文化創意行業市場~~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它指的是在文化領域創出新意,或指文化創新的成果。其核心在於「創造力」,即「人的創造力」以及「較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這些創意必須是獨特的、原創的以及有意義的。

文化創意產業鏈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的複雜系統。從廣義上講,可以將其分為三個主要環節:創意、加工和提供。

創意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將文化元素、知識、技術等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或服務的概念、方案、設計等。這個環節需要豐富的創意資源和創意人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加工環節:這一環節將創意環節形成的概念、方案、設計等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或數字形態的產品。這可能包括設計、制作、生產、包裝等過程,需要專業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加工環節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提供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下游,主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平台將文化創意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提供環節需要考慮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銷售渠道等多種因素,以實現產品的市場化和商業化。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鏈還涉及到多個相關領域,如版權產業、文化產業、休閒產業、體驗經濟等。這些領域與文化創意產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已經將文化創意產業放在文化創新的高度進行了整體佈局,並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文化創意行業現狀分析

市場規模與增長: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和消費者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穩步上漲。到2023年,文創產品市場規模已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佔全球市場的比例也從2020年的10.67%上升至2023年的11.56%。這一增長趨勢預計將在2024年繼續保持。

行業發展亮點:國潮崛起、非遺煥新以及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創行業的三大亮點。國潮風的興起是民族自信提升的具體表現,非遺作為文化傳承的媒介,文旅作為文化傳播的渠道,三者共同推動文創產品市場的發展,對弘揚中華文明、凝聚思想共識具有正向激勵作用。

與數字時代的融合:中國文創行業與數字時代同頻共振,釋放文化、經濟與社會價值。近年來,文創產品在品質和設計上顯著提升,與國際品牌的距離逐漸拉近,這主要得益於政策支持、居民收入提升、市場需求釋放、技術進步、文化自信、國貨崛起等因素。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yesterday

文化創意市場規模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市場調研數據,2023年全球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約為14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9.5%,預計2024年將達到1551.33億美元。這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愛墾網評註:這個數字與國際組織所公佈的的有出入,可参考: unctad

從地域分布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洲、日本等。這些地區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和較高的消費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中國、印度等。

具體到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目前已經建成了大量的文化創意園區,主要分佈在一、二線城市,如南京、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這些園區聚集了大量的文創企業和創意人才,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同時,中國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


在產業結構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文創設計、文化科技、非遺傳承、數字娛樂等多個子行業。其中,文創設計行業是主要的產業領域之一,佔據了文化創意園區產業結構的較大比重。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娛樂等新興產業也逐漸嶄露頭角。

文化創意行業發展相關政策

為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各國政府紛紛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下是中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的相關政策:

財政支持:政府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貸款貼息等方式,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資金支持。這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稅收優惠:政府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如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這有助於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

人才培養:政府加強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和研究。同時,政府還通過設立人才獎勵機制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擊侵權盜版行為。這有助於保護創意人才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

國際合作與交流:政府鼓勵文化創意產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這有助於拓寬企業的視野和思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出台相關政策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未來文化創意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文創產品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同時,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等因素也將為文創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元化發展:未來,文創行業將更加注重多元化發展,不僅涵蓋傳統的手工藝品、藝術品等,還將拓展到影視、游戲、動漫等領域,形成更加豐富的產品線。

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是文創行業未來的重要趨勢。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創產品將更加注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創新應用,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國際化發展: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文創行業將更加注重國際化發展。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等方式,提升中國文創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自信與國潮崛起: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和國潮崛起將成為文創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創品牌和產品,提升中國文創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2024年文化創意行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並面臨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企業也需要關注市場變化、加強創新、提升品質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以應對市場的挑戰和機遇。(原題:2024年文化創意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趨勢分析2024-05-27 文化會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October 25, 2024 at 5:17pm

(山東)張振鵬:中國第五代旅游產品代表:文創景區~~

旅游的本質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尋求「差異化」體驗。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所在,旅游景區必須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但旅游資源的特點是並非所有的旅游資源都具有「差異化」賣點。而且,中國的旅游資源經過這幾十年的大開發,好的尤其是顯性的差異化旅游資源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依托創意尋求特色和差異。

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游業亦是如此。可以說,「創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一般旅游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係,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游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游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在這種大背景下,文化創意旅游景區(本文簡稱「文創景區」)的出現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且將來一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寵兒,並引領中國新一代旅游產品的大開發、大發展。這「新一代」,准確講,應該是「第五代」。

「文創景區」成中國第五代旅游產品代表

在中國,旅游景區的開發發展過去大體經歷了如下四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資源經濟」時代。這個時代大概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其典型特征是以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基礎,在外面做個停車場、在門口建個游客中心、在裡面修條游步道。迄今為止,中國很多景區開發依然采取這種模式,很多名山大川和名城名鎮名村如武夷山、華山、鳳凰等則依然停留在這個階段。它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是靠資源本身的差異化賣點。

華山

第二個時代:「區位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其典型特征是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靠區位優勢人為打造各種主題公園、復古城鎮、影視城等,內容以微縮型景觀、復古再現式古鎮古城、集錦薈萃式園區和機械游樂為主。華僑城系列、宋城、橫店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這些項目一開始因為「從未有過」,並能給人們帶來或刺激或新鮮或復古的體驗,所以曾風靡一時,迄今很多依然受歡迎。但因其相對投資比較大、可復制性比較強,所以往往比較適合建在客源量非常大的大城市周邊甚至裡面,靠「區位」吃飯,且通常都有地產或者商業配套。

橫店

第三個時代:「資本經濟」時代。這一時代是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在中國經濟大繁榮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一時代,人們結合各種有一定開發價值但天生不是特別麗質或者缺乏顯性特征、一般人難以體驗的旅游資源,投入巨資開發各種旅游產品,其中包括旅游演藝、新造或者改造式古鎮、旅游綜合體等等,以印象系列旅游演藝、古北水鎮等為代表。這些旅游項目往往是高起點開發、大手筆投入、大資本運營,不是依托項目所在地的旅游大流量、大市場生存,就是靠資本運作、地產平衡得以可持續發展。

印象西湖

第四個時代:「旅游+經濟」時代。這一時代其實基本上是與「資本」時代同時起步,只是近幾年在國家旅游局的倡導下如雨後春筍般得以遍地開花、迅猛發展。其基本特征是百花齊放,有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很多很多東西,還有各種各樣的主題化旅游產品,如主題酒店、主題餐廳、主題度假村等等。產品形態五花八門,投資有大有小,資源有強有弱,很好滿足了旅游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主題樂園代表:環球影城

而今,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自然而然地促使旅游產業邁入了 第五代——文創經濟時代,這一時代的旅游產品代表便是 文創景區。這種文創景區可能沒有很好的自然景觀資源做依托,也可能缺乏顯性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它有文化靈魂,而且有文化主題統領,通過創造性開發,不但使隱性的文化資源變成顯性,讓人們得以體驗新奇特的差異化文化,而且會創造出具有眼球經濟效應或者注意力經濟效應的文化景觀,同時會創造出一系列能夠很好滿足當前與未來旅游消費需求——互動性、體驗性、參與性、休閒性等的文化旅游項目。(2021-02-20 原載:搜狐)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October 9, 2024 at 10:23am

文創出彩又「出圈」的背後 聚焦這個新職業

「您好,請問您要微辣口味還是中辣?」甘肅省博物館藝術生活館內的「麻辣燙」銷售攤位前排起了長隊。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正在為游客們講解毛茸茸「食材」,「這是來自天水的炸洋芋丸子,麻辣燙是我們最新推出的文創『甘肅(不)土特產超級市場』系列之一,像現在比較火的隴西黃芪、甘肅軟兒梨玩偶等都是我們『絨化博物館』IP的產品。」

崔又心從事的職業為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是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發佈的19個新職業之一。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文創產品市場需求變化,文創產品相關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折射出文創市場規模的增長態勢。

崔又心所在的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在文創行業耕耘已有近十年,開發了七大文創IP系列產品近千種。其中,以中國旅游標誌銅奔馬為原型打造的文創玩偶成為「網紅」產品,截至2023年年底,該系列文創產品銷售額達700萬元。

「人文價值、創意設計和情緒價值是人們購買文創產品的主要動因,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更要圍繞新需求研發新產品。」崔又心表示。

作為新一批19個新職業之一,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的定義是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的策劃、結合市場需求設計具有文化元素的產品、對文創產品進行營銷運營的人員。

談及當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的工作,崔又心表示,對於開發團隊而言,既要打磨自身文創產品設計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提高產品宣介運營的能力,更要時刻保持對潮流熱點的捕捉力。

「我們的日常工作包括文創設計開發、文創活動策劃以及文創業態延伸等不同方面。每一次文創產品設計前,團隊成員都會對文物歷史資料進行詳盡收集和梳理,加深對文物本身的認識,設計過後也會反覆推敲產品設計理念與文物是否相符。」崔又心介紹說,現在大家也特別注重短視頻新平台的傳播力,會同步策劃視頻剪輯、圖文編寫等創意形式,讓產品推出後走得更遠。

近年來,各大博物館的文創頻頻「出圈」,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引發持續不斷的「博物館熱」,與此同時,旅游景區、美食餐廳、非遺工作室等也都推出了獨有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市場又一新熱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創產品消費群體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年輕人。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1990年後出生的消費者佔比超過53%,其中「95後」佔比達30%。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對於文創產品的需求與要求同步增長,特別是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與情緒價值,這也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團隊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文創從業者數量持續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並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人才需求的增長也折射出文創產業的發展態勢。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指出,從傳統文化保護到商業化、藝術化再到數字化,文創產品行業正在經歷業態的轉型升級,2023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

與此同時,實用性、審美性與趣味性成為文創產品轉型升級的關鍵點,而這也對文創產品相關從業者和人才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典型的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業,也是新興的交叉性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復合型知識背景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掌握創意設計、舞台美術、人文歷史、旅游管理、項目運營管理等多項技能。

「文創產品經歷了『1.0』到『5.0』的發展版本,從最開始注重文化屬性,即借助產品傳播文化元素到如今更倡導產品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其市場需求變化對於我們的實際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戰。」崔又心表示,隨著數字文化消費浪潮迭起,文創產品開發也要兼具科技屬性和社交屬性。

「大眾對高質量文創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仍面臨所需人才緊缺的問題,尤其是掌握設計與運營等複合型技能人才缺口仍較大。」崔又心表示,期待伴隨新職業公佈,未來大學專業設置、行業協會建立、政策支持等方面能夠同步推進,讓文創產業相關人才儲備更加充足、文創產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經濟參考報 | 2024年10月09日;原標題: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讓文創出彩又「出圈」)

相關: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3 》:雙子塔:兩條玉蜀黍而已?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September 28, 2024 at 4:43pm

愛墾APP: 德勒茲“BODY”視角下的海外華團

在德勒茲的理論框架下,身體(「body」)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實體,更是一個流動的、開放的、能量交換的場域,是感知、體驗、力量和欲望的交匯點。在華人傳統文化繼承中,身體可以扮演一個多層次的複雜角色,將個人的感官、情感和歷史文化經驗聯系起來,成為文化傳承、創新和重塑的重要媒介。更是中國新文創、2035文化强國願景的思維工具——

文化體驗的載體

身體作為感知的中介:
德勒茲認為身體是感知和感受的核心。華人傳統文化中,許多文化元素(如禮儀、戲曲、武術、茶道、書法、傳統舞蹈等)都是通過身體實踐來傳承和體驗的。身體通過參與這些文化活動,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到文化意義的生成過程中。因此,身體成為了文化體驗和認同的具體化媒介,通過動作、姿態、節奏、氣息等方式體驗文化本質。


文化儀式的具象化:
在華人文化的儀式和禮俗中,身體的姿態、動作和行為是文化規范和倫理的具體體現。比如祭祖、婚禮儀式中的跪拜、敬茶等動作,不僅是禮儀性的行為,更是將歷史、倫理和精神力量通過身體的行為傳承下去。

文化記憶的沉淀場所

身體作為文化記憶的容器:
身體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存在,更是記憶和歷史的沉淀體。在德勒茲的「身體無器官」概念中,身體被視為一個流動的場域,包含著不同的力量、歷史和影響。華人文化的身體承載著祖輩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倫理觀念和社會規范,這些記憶深深嵌入在身體的日常實踐中。舉例來說,太極、氣功等傳統練習中,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攜帶著文化的記憶和對生命的哲學理解。


無意識的文化傳承:
許多文化記憶並不是通過文字或語言傳承,而是通過身體的無意識行為延續下去的。比如,某些家庭烹飪習慣、手工藝制作技巧等,常常是通過身體的反復實踐自然傳承下來的。這些身體行為承載著華人文化的獨特技藝和生活方式。

文化轉化與創造的場域

身體作為文化創新的工具:
德勒茲認為身體是變化的、開放的,可以在不同力量的作用下生成新的形態和意義。在華人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碰撞中,身體可以成為文化創新的場域。舞蹈、戲劇、當代藝術等通過身體的再造與表現,可以重新詮釋傳統文化。例如,傳統舞蹈中的動作符號可以通過現代編舞重新解構與重組,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和現代性表達。這種創新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身體上的通過「身體的表演」來實現文化的更新。


文化混融的媒介: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身體也成為了文化混融的媒介。比如,在跨文化的表演藝術中,身體可以承載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身體表演中交織和碰撞,產生新的文化形態。

情感與倫理的體現者

身體與情感的交互:
華人傳統文化強調身體和情感的統一,如儒家思想中的「身心合一」觀念。德勒茲的身體理論也暗示了情感通過身體的傳導和表現。華人文化中的孝道、親情、師徒關系等倫理價值,往往通過身體行為表達出來。例如,向長輩鞠躬、擁抱、送別的儀式等,通過身體動作表達出文化中的情感深度。身體成為文化倫理與情感的承載工具,讓文化的價值觀通過情感的方式得以傳承和深化。


身體的倫理實踐:
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強調了身體的倫理角色。個人通過對身體的修煉和控制,反映出對道德、倫理的遵從。比如,傳統武術中的「武德」,不僅是對技藝的掌握,更是通過身體的修為來提升道德素養。通過身體的行為,文化中的倫理規范得以被實踐和傳承。

抵抗與生成的場所

身體作為文化抵抗的空間:
在德勒茲的理論中,身體可以作為對主流意識形態和規范的抵抗場域。在華人傳統文化中,身體有時也成為了文化抵抗的象征。例如,在特定歷史時期,某些傳統身體行為或習俗(如某些宗教儀式、戲曲表演)曾受到壓制和禁止,但通過地下、私密的方式繼續傳承。身體的這種「隱秘行為」成為對抗外來或強制性文化力量的象征,是文化自我保護和延續的工具。


身體的生成與變異:
身體也是文化生成與變異的場所。德勒茲強調身體在多種力量的交織中生成新的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華人身體文化如飲食、運動、舞蹈等,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不斷變異和更新。例如,武術在現代格斗、電影中的表現方式,已經遠離了傳統形式,而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符號。這種通過身體生成的文化變異,也是一種文化的再生。


在德勒茲的「身體」概念中,身體不再是被動的文化承載工具,而是文化記憶、感知、轉化、創新的核心場域。華人傳統文化中的身體承載著歷史與倫理,同時也是文化創新與表達的場所。在全球化的當代語境下,身體的角色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媒介,更是跨文化、跨時代對話的重要工具,既能保持傳統,又能參與現代性和全球性的文化再生產。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September 28, 2024 at 11:27am

愛墾APP:中國「新文創」的概念

中國「新文創」台灣部分)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文化創意產業,而是以數字化、科技化和全球化為基礎,提出了文化生產新模式——


文化IP的開發與賦能: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IP,並進行多維度的開發,如影視、游戲、動畫、音樂等。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引入文化創意產業,使得文化產品和體驗更加互動、沉浸式,推動「文化+科技」的創新。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結合:一方面輸出中國文化到全球市場,另一方面將全球文化資源與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形成跨文化對話。

「新文創」的戰略意義

在2000年後,中國政府逐步意識到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特別是在2014年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後,文化創意產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以騰訊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提出了「新文創」概念,意在打破傳統文創產業的邊界,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文化資源的升級和全球化傳播。

「新文創」強調的是通過「泛娛樂」的方式進行文化IP的深度開發,推動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並存的創新路徑。

IP生態化發展:不僅局限於單一形式的文化產品生產,而是通過開發一個IP,進行跨界、多平台的全方位開發。如《王者榮耀》這一游戲IP,通過不斷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開發皮膚、周邊、文創產品,甚至與博物館合作,將文化內涵進一步擴展。

科技賦能文化:例如,VR/AR等技術可以使博物館、文化遺產等體驗更加互動化,讓用戶不僅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成為文化的「共創者」。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新文創還承擔著輸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責任。通過創新的文化表達方式,增強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新文創」與傳統文創的區別

「新文創」相比於傳統文創,具有更強的科技依賴性和全球化視野。傳統的文創產業更多是基於物理產品和文化內容的開發,而「新文創」則注重通過科技和互聯網,打造數字化的、可持續的文化生態系統。例如,以故宮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通過新文創方式被重新包裝,通過數字手段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參與。

傳統文創: 強調的是文化與創意的結合,產品多為實物和線下體驗,如手工藝品、文化商品、博物館展覽等。

新文創: 更強調IP的開發和數字技術的融合,重視線上傳播和互動體驗,如手游、虛擬現實博物館、虛擬偶像等。

文化與情感的融合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背景下,「新文創」也關注如何通過文化產品引發情感共鳴。借助故事敘事、游戲體驗、互動藝術等方式,文化產品不再只是單向的消費品,而是能夠與消費者情感產生聯結的媒介。這種情感的共鳴成為了「新文創」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敘事與情感共鳴:例如,通過游戲或者影視作品中的中國文化故事,讓用戶在參與文化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脈絡,進而形成文化認同。

情動體驗:
新文創產品通常會借助沉浸式體驗,打破觀眾與文化作品之間的屏障,如虛擬現實技術讓文化歷史變得觸手可及。

「新文創」的未來趨勢

跨界融合:新文創將繼續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教育等產業的跨界融合,創造更多維的文化體驗。

個性化與參與感:用戶不僅是文化的消費對象,也可以通過新文創產品參與到文化的創作與傳播中,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共創」。

全球化傳播: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新文創」產品將更多地向全球市場推廣,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橋梁。


「新文創」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在新世紀的重大變革,結合了科技、文化與情感體驗,推動了文化的多維傳播和體驗方式的轉型。它不僅延續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還通過創新技術使文化成為全球共享的「神話」與情感共鳴的媒介。這一動向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獨特的影響力,也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路徑。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September 25, 2024 at 7:28pm

愛墾APP: 段義孚 vs 德勒茲

段義孚(Yi-Fu Tuan)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理論確實可以為我們當前的討論提供深刻的理論支撐,尤其是在涉及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地方認同、和文化創意的背景下。

段義孚的「地方感」和「拓撲情感」

地方感(Sense of Place):
段義孚是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他在研究中提出了「地方感」這一概念,強調個人與特定地理空間之間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不僅來自物理環境,還包括社會關係、歷史記憶和個人經驗的積累。「地方感」對我們討論的「鄉愁市集」以及地方文化的情感意義具有直接的影響。通過「鄉愁市集」,人們可以強化他們對地方的認同與情感聯系,使地方成為情感寄托的核心。

拓撲情感(Topophilia): 段義孚還提出了「拓撲情感」,即人們對特定地點的情感依戀和歸屬感。這種情感可以通過文化活動、藝術創作等方式得到強化。「鄉愁市集」作為一個文化場所,可以通過展示地方文化和傳統來強化參與者的拓撲情感,進而增強他們對地方的情感認同。

德勒茲的「流動性」和「生成」

流動性(Becoming): 德勒茲的哲學強調事物處於不斷的流動和生成之中,而不是固定不變的。這一思想可以應用於我們對地方文化和情感的理解。地方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而是在不斷的互動、重塑和再創造中生成的。在「鄉愁市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文化通過各種創意形式(如手工藝、音樂、故事)不斷被重新詮釋和再生。這種文化的生成不僅維持了傳統,還賦予其新的意義和活力。

情感和欲望的機器(Assemblage): 德勒茲與加塔利(Félix Guattari)提出了「欲望機器」這一概念,描述了社會、物質和情感如何相互交織,形成復雜的網絡。在「鄉愁市集」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情感和物品的「組合體」(assemblage),每一件展示的物品都不僅是物質存在,還包含著復雜的情感網絡。通過市集,情感與物品、空間和社會關係交織,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情感意義。

將段義孚與德勒茲的理論應用於「鄉愁市集」

情感地理學的深化:
段義孚的「地方感」和「拓撲情感」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鄉愁市集」能夠喚起人們對地方的深厚情感。在市集中,通過對地方文化的展示和互動,參與者能夠加強他們的地方認同和情感聯結,深化他們對家鄉的情感依戀。


文化生成與再生: 德勒茲的流動性和生成理論則提供了理解地方文化動態變化的視角。在「鄉愁市集」中,地方文化通過不斷的展示、互動和再創造得以再生和演變,這不僅是文化的保留,更是文化的更新和擴展。參與者通過市集的互動,成為文化生成過程的一部分,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具體的應用與擴展

地方感的創造與強化:
在市集中,可以設置與地方歷史、自然景觀相關的體驗項目,如參觀古老的村莊、山川,或是講述地方的傳說和歷史故事。這些活動能夠強化參與者的地方感,使他們在情感上與地方更加緊密地結合。


生成的文化實踐: 在市集中,可以鼓勵地方居民和外來者共同創作文化作品,如共同編織一塊大的掛毯,或是共同參與一場音樂演出。這種共同創造的過程正是德勒茲所說的生成,它可以打破固定的文化形式,使地方文化在新的語境下得到更新。

段義孚的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人們與地方之間的深厚情感聯系,而德勒茲的思想則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地方文化動態變化的框架。通過結合這兩位思想家的理論,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鄉愁市集」如何作為一個呼喚型造物,既承載了地方文化的情感內涵,又推動了文化的再生與變革。這種結合不僅使地方文化在情感上得以延續,還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意義。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9:01pm

APP Iconada: Hermeneutics of CCI 

In a hermeneut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 fitting term to sum up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might be "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erm encapsulates the idea of generating meaning and value thr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It emphasizes the interpre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creating and understanding cultural artifacts and experiences, aligning well with the hermeneutic focus on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making in human activities.

Certainly! The term "cultural production" effectively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from a hermeneut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Here's a breakdown of why this term is fitting:

1. Generative Nature of Meaning: In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the creation of art, media, and other cultural artifacts involves generating meaning. Hermeneutics focuses on how meaning is constructed and understood. "Cultural production" reflects this process by highlighting that cultural artifacts are not just made but imbued with meaning through creative acts.

2. Interpretive Processes: Hermeneutics emphasizes interpretation, both in the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Cultural production" aligns with this b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artifacts involves interpretive acts—whether it's how creators envision their work or how audiences understand it.

3. Value Creation: Cultural products are valuable not only for their utility but for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they carry. "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scores that the value of cultural artifacts is deeply tied to their capacity to convey ideas, emotions, and cultural narratives.

4. Human Activities: Hermeneutics is concerned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ir meaningful dimensions. "Cultural production" directly ties to this by framing cultural activities as central to human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reflecting how people engage with and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 through creativity.

By using "cultural production," we encompass the full scope of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s role in shaping and expressing human experiences, aligning well with hermeneutic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making.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24 at 12:55pm

中國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實踐育人改革

2024年7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和江西財經大學共同承辦的「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在南昌舉行。

會議主題: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實踐育人改革。
主動對標教育強國建設目標,加快推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研討人工智能背景下文科領域實踐育人新路徑,全面提升文科學生數字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推動高等文科教育「脫虛向實」,培養實戰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表示,面向2035年教育強國建設目標,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深入探索構建中國自主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實戰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以數字化構建文科教育教學的新形態,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大力提升文科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回答好「強國建設、高教何為」的時代命題。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小強表示,江西省近年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探索建立新文科建設「1+5+X」工作機制,開展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三年專項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希望江西高校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學習先進經驗,持續推動新文科建設各項任務走深走實,加快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複合型文科人才。

山東大學副校長、青島校區校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曹現強表示,高等文科教育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切實回答好教育強國建設,高教何為、文科何為的時代課題。他介紹了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機制及成效,希望未來中心能與江西省、全國各高校加強合作,共同培養實戰型新質文科人才。

江西財經大學黨委牽頭負責人、黨委副書記袁雄介紹了近年來江西財經大學改革發展的成績以及新文科建設情況,並表示,新時代新形勢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新文科實踐育人的創新舉措和重要經驗,為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碰撞出新觀點、新理念和新思路。

在主旨報告環節,全國新文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業界專家圍繞各自領域的探索與建設作報告。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黃有為作了題為「數智科技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報告,介紹了數智科技對文科教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提出了數智科技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曹萍作了題為「工科高校新文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分享了新文科與新工科融合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舉措,以及面向人工智能新文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典型經驗。

江西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王喬分享「三擎引領 五新驅動——人工智能背景下江西財經大學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從重塑實踐教學新理念、鍛造實踐教學新基礎、建設實踐教學新資源、實施實踐教學新范式、拓展實踐教學新空間等方面介紹了江財人工智能時代的實踐教學改革舉措與成效。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強分享「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轉向」,從學科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方案重構、實踐模式創新等方面分享了人工智能時代法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思路和實踐經驗。

溫州理工學院副校長孫芙蓉分享「知識圖譜版AI數字教材的編寫與應用」,從教學內容契合度、教學應用有效度、教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拓展性等方面分享了AI數字教材的編寫經驗,以及數字教材的應用領域。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楊建科分享「學科交融、數智賦能,西安交通大學新文科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介紹了學校在課程思政、專業佈局、課程建設、通識教育、智庫與文科實驗室建設、國際交流、競賽鍛煉等方面的建設經驗。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翻譯學院院長馬文分享「新文科背景下高層次複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兼談多語數智科學新文科實驗室建設」,以及山東大學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重點介紹了多語數智科學新文科實驗室以數智賦能、實踐育人的運行情況與建設成效。

用友集團總裁陳強兵分享「數智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分析了新一代數智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面向新產業、新范式、新能力的三大發展趨勢,並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三個「變」與「不變」。

分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代表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並結合各學校新文科建設情況、經驗做法、困難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分組討論結束後,各小組召集人匯報了本組發言交流情況。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原校長樊麗明在總結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會議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時性。她認為,立足新階段,要充分認識新文科建設的新背景新形勢。

一是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要回答好「教育強國、文科何為」這重要命題。二是立足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因勢調整,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文科人才。三是當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擁抱新技術、探索新變革,守正創新,加快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

她強調,面向未來,新文科建設一要更加注重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要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出發,加快推動文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文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服務力和貢獻力。二要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促進文科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向「能力塑造」轉變,強化學生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加快推動高等文科教育「脫虛向實」。三更加注重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要系統考慮人才培養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統籌謀劃、一體設計,構建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要基於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歷史傳統等,概括提煉出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概念、新理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江西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全國新文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業界專家,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來自全國80餘所高校的新文科建設分管負責人、教務處處長、相關部門或院系負責人、一線教師和企業界人士共240餘人參加研討會。

[原見:山大視點;原題: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承辦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有修改);發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供稿單位:本科生院 作者:於喜娜 張瀟月 編輯:新聞網工作室 責任編輯:馮剛 王莉莉 趙宏恩]

新文科專頁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上)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下)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July 1, 2024 at 8:23pm

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會議主要是要討論學術界不太知道的情形,像是宗教文創這件事在台灣的市場情況到底是怎樣?以及未來的發展性如何?

比如周經理的神斧全台已經開了4、5家分店,不是這領域的人會覺得很神奇,賣神明衣也可以開這麼多分店?台灣的宗教工藝還是有許多潛在的市場,吳榮老師的交趾陶很多是使用在寺廟,那到底台灣是很多新廟在蓋所以有很多市場?還是市場其實已經跑到中國大陸去了?另外對雲林縣來講文化處想要發展宗教文創要怎麼開始?還有很多疑惑都需要各位一起來討論。


這次會特別辦這個座談會是因為雲林縣有三大方向可以發展,各別是宗教、觀光及農業。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15大類來分雲林也有將近900多家的數量。以工藝方面來說縣府方面就已經蒐集到200多位的工藝家,很多在北港,因為北港朝天宮的關係。


今天主要著重在宗教工藝方面的議題來討論,借用各位的經驗來探討宗教與市場行銷,以及民俗如何轉變為文創。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雲林縣的文創可發展成宗教、觀光、農業以及工藝的結合,但真正文創的核心其實是各位的腦袋及各位的手,。


文化處扮演協助支持及服務的角色。等一下就各位的經驗來談文創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來談文創發展的困境與問題,給團隊更多刺激,激發更多想法,文創越被重視才能越做越大。

宗教文創發展相關經驗分享

工藝之家 吳榮老師:

以交趾陶來說,交趾陶八卦獅,從古至今還不斷的在製造,它不只是裝飾,在古時候甚至是個必需品,當然現在意義也加上藝術品,比較不一樣。


所以可以說從交趾陶到八卦獅為什麼可以銷售的那麼好? 就是因為它的典故!典故包括從傳統文化、藝術、廟宇信仰的關係的面向去探討。


期望學術界可以從宗教找出早期有意義的典故,來提供給藝術家或廠商開發新商品。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廷經理:

我們的產品都以神明衣(上圖)為主,現在看的到的大甲媽,還有一些其他媽祖廟,他們裡面的刺繡都是我們做的,,但如果只做裝飾性的東西淘汰率太高,因為像是乩童身上穿的肚兜,還有出巡用的旗子都是用一兩次就要換了,我們的產品也都是用棉花做的不易保存。我本身是家族企業的第三代,目前是扮演傳承的角色。前陣子有和電影「陣頭」合作,開發出三太子公仔娃娃周邊商品,業界很多人不看好,但後來有賣出3000隻。全在台灣做,目的在培養台灣人才,請師傅教代工媽媽做,目前大約有培養約20位代工媽媽,有低收入戶、單親家庭,也有小兒麻痺的。那些代工媽媽在做的同時會去看廟會,了解廟會文化,討論要怎麼改比較好。

(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