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28, 2021 at 10:04pm


後現代旅遊消費:形象和象征的增殖與擴大

後現代的這種消費主義時尚,在“遺產旅遊”中“發現”了更多符合現代遊客口味新的遺產地和遺產景觀; 而這樣的消費趨勢,又會在“新遺產”中,附麗更多“人工”的元素和元件。

需要指出的是: 後現代主義在“遺產旅遊”的社會現象中,呈現給我們一個悖論: 它以與日俱增的“多樣性、分裂與異質性”為特征, 取代了曾經是現代主義和大眾社會的標誌的同質化與標準化,邏輯性地, 後現代主義的遊客在有些情況下,被稱為“後旅遊者”(post-tourists) —— 具有後現代主義的特征 [11]


有學者認為,“後現代主義”的旅遊中的一個突出標誌,是“形象和象征的增殖與擴大”, 也有學者認為,“我們不僅無法否認視覺形象和視覺經驗,在旅遊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甚至在旅遊工業範圍內有的時候,還可能出現“超視覺化”(over-visualisation) 的旅遊話語。” [14]

尤里認為, 應該從具體的社會形態,來理解後現代主義, 或者說, 從社會的總體形勢的某一個特定情境中去看待它; 把它看成是一個由“符號”(signs) 和“象征” (symbols) 構造的系統。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具有特定的含義 [15]。正如拉斯所描述的那樣,這一系統可以在特定的領域,表現出其特殊的品質。

這一系統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在一個特殊的範圍被接受和傳播。當然,這些文化產品也包含著,相關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功能性意義。

如果說,兩個人對“後現代主義”有什麼認識上的差異的話,那就是,拉斯認為,後現代主義對特定範圍內的基礎性結構的意義特征,是所謂的“解異”  (dedifferen-tiation)


以這樣的理念去看待“遺產旅遊”,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遺產熱”在當代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動力,來自於大規模的群眾旅遊活動,遺產的形象在後現代主義的“放大鏡”中被擴大, 並成為“他者化”的一個品牌符號,其指示功能和結構呈現出“解構-
再建構”的變遷現象。


[11] GRABURN N. H. L earning to Consume: What is Heritage and When is it Tradition In N. AL Sayyad (eds) Consuming tradition Manufacturing Heritage. New York: Routledge.1995. Tourism Modernity and Nostalgia. In Akbar S. Ahmed and Cris N. Shore (eds) he Future of Anthropology[M]. London & Atlantic Highlands NJ: Athlone 2001.

[14] TUCKER H. The Ideal Village: Interactions through Tourism in Central Anatolia. In Abram. S. & WALDREN J. (ed. ) Tourists and Tourism: Identifying with People and Places[M]. Oxford New York: Berg 1997.

[15]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 GA Publications2002: 75.

(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27, 2021 at 9:37pm


遺產消費現象

現代社會的再生產“需求”,提高了遺產的可“消費”性。有的學者據此稱之為“後現代主義遺產”(post-modernist heritage)  ,並構成後現代主義的社會景觀。

在這樣的背景和“產業化的生產模式”推動下, “遺產旅遊”(heritage tourism ) 必然出現。誠如學者所說: “旅遊成為引導遺產行進的旗艦”; “遺產敘事是一種為了旅遊目的,而被選擇的特殊表述方式。”

換言之, 在現代語境中, 遺產成為旅遊中的一個品種、品牌進入到大眾消費領域。


反過來,旅遊文化中的這種遺產消費現象,與傳統的旅行文化相比,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後現代性的另一個特征是: 膚淺的認同、復製品的泛濫與歷史的崩潰,導源於技術革命的一種發明,以及隨之而來的電子技術革命等, 都附和著資本主義消費至上的明顯痕跡。這些特征對旅遊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12, 2021 at 4:43pm


文獻:省記編次成集


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後生往往妄生不然。僕恐浸久,論其風俗者,失於事實,誠為可惜。謹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
(宋·幽蘭居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


白話翻譯:我默默回憶當年情景,京城裏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風流倜儻,民間風俗和悅美好,一切都已成為惆悵遺恨。近來我和親戚朋友會面,談及過去的往事,那些年輕人往往隨意輕忽、不以為然。我擔心時間久遠後,談論東京風俗的人,會遺失當時的真實情況,那就太可惜了。我謹根據回憶記錄下這些內容並編輯成書,大概可以使人打開這本書就能了解當時東京的繁華盛景。

《東京夢華錄序》為宋人孟元老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作者所著《東京夢華錄》的序言。東京即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宋首都,“夢華”即黃帝夢華胥之國,書名中已見南渡後緬懷北宋盛時的情懷。文中先追憶汴京之繁盛,從人物繁阜和四季佳節著筆,極而揚之;繼而轉為靖康之後避地江左的情懷,又見抑之。一揚一抑,從“後生往往妄生不然”,則可見對茍安的不滿和警示,非獨抒發《黍離》之悲而已。此文善於以駢句鋪排,又作長短變化,在前後對比中可見感情起伏的節奏。陳述雖多,卻言簡意賅。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10, 2021 at 11:18am


李佩甫·老娘土


“李縣長,鄉里幹部捎來件東西,說是家鄉的人捎給你的……”

國趕忙站起來,可女人已搶先接過來了。東西看上去沈甸甸的,用一塊大紅布包著。女人匆匆解開了包著的紅布,竟是一塊土坯!…·

女人望著那塊根粗俗的紅布,眉頭不由地皺起來了。女人不耐煩地說:“哎呀,跑這麼遠,啥捎不了,捎塊土坯?真是的!……”接著,女人又擺出“縣長夫人”的架式說:“算了,就放這兒吧。不帶了。”

城里女人不了解鄉俗,不知道這塊土坯的貴重。國是知道的。這土坯是繪出遠門的人備制的。土要大田里的,水要老井里的,由最親的人脫成土坯,用麥稭烤乾爾後用紅布包著讓遠行的人帶上。這樣,無論走到哪里都有塊家鄉的熱土伴著你。帶上它可以消災免禍,還可以為出門人治病。有個頭痛腦熱的,摹一點土沫放在茶碗里喝,很快就會好的。過去,凡是出遠門的鄉人都要帶上一塊家鄉的土坯。有了它,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會平安的,所以,按鄉俗,這叫“老娘土”,也叫“命根兒”…… (李佩甫《無邊無際的早晨》)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7, 2021 at 4:12pm


李佩甫·生死環鏈緊緊相扣

市裏修一條公路,這條貫穿六縣一市的公路在大李莊受阻了。這條公路恰巧穿過大李莊的祖脈,先人的墳地受到了驚擾。於是,村人們全都坐在墳地的前面,阻止施工隊往前修路。工程被迫停下來了。交通局的人無法說服他們,鄉里做工作也沒有說通。後來連市長、市委書記都驚動了,匆匆坐車趕來,輪番給鄉人們做說服工作。可鄉人們以沈默相對,不管誰講話都一聲不吭……

這局面已經僵持一天一夜了,市長、市委書記都被困在那里,而工程仍然無法進行。秋夜是很涼的,鄉人們全都披著被子坐在墳地里,以此相抗。於是市委責令縣委書記大老王出面做工作,限期恢復施工。大老王慌了,也急急地坐車趕往大李莊村,臨行前,他吩咐國跟他一塊去,讓國好好做做村人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國是不能不去的。就這樣,國又回到了大李莊村。


在路上,縣委書記大老王嚴肅地對國說:“好好做一做思想工作,不行就處理他們!”國無言以對,心里像亂麻一樣。又要面對鄉人了,他說什麼好哪?

下了車,不遠就是老墳地。那里有黑壓壓的人群,市長、市委書記都在那地站著,縣委書記大老王快步迎上去了,國一步一步地跟在後邊。眼前就是先人的墳地了,一丘一丘的“土饃頭”漫漫地排列著,每座墳前都豎著一塊石碑,一塊一塊的石碑無聲地訴說著族人的歷史。那歷史是艱難的,因為這里排列著死人的方隊……死人前面是活人。活人的陣容更為強大,幾千個鄉人黑鴉鴉地在墳前坐著,他們維護死人來了。這里有他們的祖先,有他們的親人。他們不願意讓祖先和親人受到驚擾。人苦了一輩子,已經死了,就讓他們睡吧。鄉人們就這樣默默地坐著,一聲本吭地坐著。做為後代子孫,千年的傳統制約著他們,使他們不得不站出來。可是,他們卻阻擋著一條通向六縣一市的公路…… 


……前面是活人,後面是死人,這是一支族人的軍團,是一條黑色的生命長河。在這里,生與死連接在一起了,生的環鏈與死的環鏈緊緊地扣著,那沈默分明訴說著生生不息,那沈默凝聚著一股巨大的凜然不可侵犯的力量!

面對死人和活人,國一步一步硬著頭皮往前走。可是,他又能說什麼呢?


走著走著,國一眼就看出了鄉人的淒涼。鄉人一堆一堆地聚在那里,一個個像冷雀似的縮著,頭深深地勾下去,十分的惶然,偶爾有人擡頭一眼,又很快地勾下去了。鄉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領導,鄉人知道理屈呀。鄉人的負罪感清清楚楚地寫在臉上,驚動了這麼多大幹部,他們已感到不安了。但他們更感到不安的是對身後死人的驚擾。那是老祖墳哪!多少年來,一代一代的先人都躺在這里,他們每年清明都來為先人焚燒紙錢,祈求平安。可現在突然有一條公路要從這里過了,他們能安寢麼?(李佩甫《無邊無際的早晨》)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26, 2021 at 3:54pm


龍舟歌


端午節,當然少不了賽龍舟和吃五月糉。這兩個項目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麼, “龍舟歌”大家又知道嗎?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 "唱龍舟" 或簡稱 "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在端午節前後特別盛行,一般都唱一些吉祥的歌文。



龍舟歌是一種吟誦式的歌謠,據傳是順德人首創的,所以演唱時要以順德腔才為正宗,演唱者如果不是順德人就必須先學順德口音。龍舟歌行腔樸素簡練,歌詞通常帶有詼諧意味。一般沒有音樂伴奏,演唱時敲著小鼓和鑼,即 "一鑼一鼓"。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原籍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平時能說會道,為了糊口,在木魚的基礎改革腔調,胸前掛個小鑼鼓,手提木雕的龍舟,邊敲邊唱賣藝度日,首創了這種說唱體的龍舟歌。大家覺得這種唱法非常獨特而且很有味道,腔調明快悅耳,通俗易懂,便鐘情其中。於是,不少人爭相仿效,龍舟歌便漸漸流傳開來。


也有另一種說法,指龍舟歌由廣東天地會等反清團體始創。清代康熙年間,一批反清志士以通俗的歌謠作為團結群眾 "反清復明" 的媒介。天地會活動初期,就編了六七百首那樣的歌,他們在水網地帶往來演唱,並以龍舟作為標記,後來稱為 "龍舟歌" 。甚至有人說,他們掛著的鑼代表 "日",鼓代表"月", "日" "月"合起來就是一個 "明" 字。這種說法又為龍舟歌加添了不少政治色彩。



歷史上的龍舟歌多數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據《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記載:"珠江三角洲河湧縱橫,人們都喜歡扒龍舟、賽龍舟,而且喜歡聽龍舟歌,過去,一些被稱為'龍舟佬'的賣唱藝人,手持木雕龍舟、胸前掛著小鼓和小鑼,邊唱邊敲,沿門賣唱……"


龍舟歌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曲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余福智老師對“龍舟歌” 的介紹:


(Sagebooks HK 臉書 2013年6月12日)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7, 2021 at 9:55pm


渝帆:龍舟說唱廣東版的Rap

深秋時節,北方層林盡染的秋色迷倒了眾多遊客,也謀殺了攝影師們無數的快門,而南方的嶺南地區卻依舊綠意盎然,絲豪找不到一點秋天的影子,甚至人們連衣著都還與夏天一樣,一套短裝都已經穿了大半年了。難道廣東就沒有秋色了嗎?有的,而且熱鬧非凡,比北方最熱門景區的遊客還多,那就是佛山一年一度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秋色》巡遊了。

本次秋色作為非遺周的主體活動,迎來了56個國內外項目,參演人數更是多達到1000餘人,這些巡遊隊伍中,除了佛山各地本土文化展示以外,還有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江西等地也派出表演隊伍前來佛山助陣,甚至國外的德國因戈爾施塔特市派出了舞蹈表演團來表演巴伐利亞傳統舞蹈,可謂盛況空看。 

  

然而,渝帆在這裏要向大家介紹的並不是秋色巡遊,而是秋色主題活動的配套項目——廣東非遺項目活態展示裏面的一項廣東傳統藝術——龍舟說唱

115日,我們在秋色巡遊的主會場——祖廟邊上的嶺南新天地拍攝,只見一位老人整理一個小縮小版的龍舟,當時並不知道有龍舟說唱這一藝術,於是便上前詢問,後經老人介紹及邊上的資料展示,才得知這是順德獨有的龍舟說唱藝術,又被稱為廣東的rap。 

老人名叫梁永昌,出生的1944年,今年已經73歲,是龍舟說唱的非物傳承人,他見我們對這項藝術感興趣,於是索性給我們展示一番,只見他耳麥一戴、鑼鼓一敲,便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悠揚的韻律、渾厚的腔調讓人不自覺地上來圍觀。

有韻無譜算是龍舟說唱的特色,和梁永昌一起的老藝人們會根據一定的韻律,填上一定的歌詞,來一段即興表演。雖說是說唱,但是龍舟說唱與其他的不一樣,節奏不如一般說唱快,也很隨性,簡直就是廣東版的rap

老人給我們介紹說,他是62歲的時候開始接觸龍舟說唱的,“我以前是建築工人,退休後杏壇鎮舉辦了一個龍舟說唱的培訓班,結果一接觸就感覺很有意思。”老人表示,如今已經堅持下來十來年了。龍舟說唱最早在過年的時候起助興作用,用說唱的形式把你想表達的東西唱出來,叫做龍舟腔

說起龍舟說唱的傳承,老人說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會唱的基本都是像他一樣的老年人了,他們到是想多教一些年輕人,但願意靜下心來學的卻可遇而不可求,好在這些年政府越來越重視,近5年來,他和夥伴們一直都在學校教孩子們學習龍舟說唱,目前已經教了有30人左右。”


梁永昌出生於19449月,目前擔任杏壇鎮龍舟說唱協會副會長。他師承已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伍于籌,掌握龍舟說唱的鼓點和唱腔技藝要點。後來又與呂地俗稱“龍舟仕”的劉仕泉探討研究龍舟歌的技巧。並於2006年參加杏壇文化站舉辦首屆龍舟說唱培訓班,並得到佛山市非遺專家陳勇新和區龍舟說唱專家黎庭棟等人傳授技藝。

其演唱特點是,吐字清楚,行腔簡樸婉轉,不花俏,酣甜自然,鼓點簡樸自然,鏗鏘有力。明快悅耳,通俗易懂,韻味醇厚,能把粵曲的優點巧妙地融入龍舟說唱中,使之鏗鏘有力,能在不同的時間、場合演唱時即景生情、即席發揮,緊跟時代形勢。


老人能自編自演作品,主要有;《藝海尋龍》、《做個好義工》、《家鄉新貌》、《汶川賑災》、《順德名鎮話樂從》、《逢簡觀光》、《恭賀北帝誕》、《歡樂端午》、《集體婚禮在東湧》、《和諧村莊樹新風》等等。 自2007年龍舟說唱協會成立後任副會長至現在,梁永昌一直致力於龍舟說唱的傳承與傳播。(原題:遊在李小龍的故鄉,欣賞廣東版的rap,感受非物遺產的魅力2017-11-06  来源:https://www.163.com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1, 2021 at 9:39am


龍舟歌(龍舟說唱)

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

級別: 國家級
類型: 曲藝
批次: 第1批次
區域: 廣東省佛山市 (667)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相傳為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所創。

龍舟歌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詼諧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龍舟歌一般是以走唱的形式表演,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等因素限製了觀眾的數量,其單調的藝術形式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也就削弱了它的藝術影響力,並不為眾多人所熟悉。時至今日,唱龍舟已出現後繼乏人的窘境。


這種本來是家境貧寒的藝人用來賣唱糊口的說唱方式,特別是吉利龍舟,帶有行乞性質,對於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一輩來說,他們都不屑於繼承唱龍舟這一門古老而缺乏生氣的技藝,龍舟歌瀕臨失傳。

後人只能通過錄音或錄像,把老藝人演唱的曲目保存下來,以留住這種傳統的民間記憶。要把龍舟歌傳承和發揚光大,唱詞裏需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唱段,在表演形式和風格上大膽嘗試,既保留傳統,又不乏現代氣息,並與時俱進,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倘若等閑視之,人去曲終就不可能避免了。


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龍舟歌或龍舟。歷史上的龍舟歌多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很容易覓見他們的身影。

現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續閱讀 》

韻文化:我求(文化遺產)

沙巴海丝故事館

《九伯後生下南洋》客家山歌

陳明發·神山傳奇 I

陳明發·神山傳奇 II

陳明發·神山傳奇 III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8, 2021 at 7:27pm


維基百科《龍舟歌》

龍舟說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分類:曲藝

序號:267

編號項目 V-31

登錄:2006年廣泛分布於珠三角地區


概述

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龍舟說唱,藝人多在渡船上以廣州或周邊地區方言在渡口、大街或酒樓等公眾場所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頭部有木雕龍船的木杖,胸前掛著小鑼和小鼓,邊敲邊唱。[1]

佛山周邊地區河道交錯,人們喜歡參與龍舟活動。龍舟說唱正是利用這個風俗,利用攜帶「龍舟杖」的表演形式吸引客人[2]


龍舟說唱的說唱詞由七字句組成,即每句話七個字,內容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勸善祝頌為主。目前流傳下來的古說唱詞有《八仙賀壽》、《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鳳儀亭訴苦》等。

辛亥革命前後,曾有評論時局的「社會龍舟」(或稱「政治龍舟」)說唱詞,代表作為《社會龍舟庚戌年廣東大事記》[1]


對應順德的鄉土式龍舟,南海區(前南海縣)西樵鎮也有龍舟說唱,又稱「文人龍舟」。這裡的說唱據說源自「謳歌大王」黃魯逸,他將「粵謳」、「班本」結合到龍舟詞中,自成一格。與順德地區的相比,南海的龍舟說唱並無每句字數限制,比較隨意[3]


據稱在惠州地區也曾有客家方言的龍舟說唱。演唱者多為行乞藝人,基本表演方式相同但使用客家話說唱。有表演者會用竹板代替鑼鼓打拍子。其演唱的作品主要有《梁四珍》、《金葉菊》、《王老贊》等[4]



參考文獻:

1 順德龍舟說唱. 廣佛都市網. 2009年7月22日 [2010-07-22] (中文(簡體)).

2 嶺南文化之龍舟歌. 中華國學網. 2010-01-18 [2010-07-22] (中文(簡體)).

3 南海西樵龍舟說唱充滿詩情畫意. 佛山資訊(轉自《廣佛都市網-佛山日報》). 2009-07-18 [2010-07-22] (中文(簡體)).

4 客家龍舟說唱介紹. 愛程網. [2010-07-22] (中文(簡體)).


愛懇編註:確定了白垚《中國寡妇山》組詩原文本源頭,華南地區確實有“龍舟三十六拍”街頭表演艺术形式,唯曲目漏了《中國寡妇山》,恐失傳了。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6, 2021 at 10:24am
陳逸士·盂蘭

慶祝中元例已然,善男信女貢金錢。

設齋獻果孤魂慰,爭钁饅頭各向前。

堪笑世人性蠢然,求靈庇佑費多錢。

不如堂上供活佛,裕厥後昆光厥前。

禱求餓鬼枉徒然,深勸人間莫使錢。

如果幽魂能降幅,自身何不保生前?

葷菜雜陳實侈然,中元才過苦無錢。

鬼雄一飽歸陰去,須待明秋再進前。



1918年9月3日《檳城新報》“文苑”

李慶年編《南洋竹枝詞匯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