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如主人一般]
旅館里用來接待來訪的場所,最合適的莫過於閱覽室,這場所往日是那麼可怕,如今,我每日出入有十次之多,來去自由,如主人一般,就像那些病情還不甚嚴重的瘋子,在瘋人院關得久了,久而久之,醫生就把大門的鑰匙交給了他們掌管。
[唯一豐富而真實的歡樂]
那些復活了的過去,在它們所持續的一瞬間是那麼的完整,致使它們不只是迫使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近在咫尺的房間,而去觀望夾在樹木間的道路或者上漲的海潮;它們還強迫我們的鼻子去呼吸時隔久遠的場所的空氣,強迫我們的意願在這些場所向我們提供的種種計劃中作出選擇,強迫我們全身心地相信自己處於它們的包圍之中,或者至少相信自己蹣跚在它們與現時場所之間,因為難以斷定而暈頭轉向,宛如有時行將入睡前出現難以名狀的幻覺的時候所感到的那樣迷惘。
所以,三番四次在我身上復蘇的那個生命剛才體味到的也許正是逃脫了時間制約的存在片段,只是這種靜觀雖說向來就有,卻轉瞬即逝。然而,我感到在我的生活中,它難得給予我們的歡樂卻是唯一豐富和真實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捲)
江柏煒·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
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年出版了《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中譯,1995),書中闡述了源自古羅馬的人所認為「場所精神」,認為「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本質。」而這就是「場所精神」。諾伯-舒茲提醒場所(地點,place),不是物理學向度的空間(space),而是與社會文化連結,進而產生意義與認同的地方。
這樣的概念呼應了海德格在思索西方文明的危機、笛卡爾式理性主體的去身體(disembodiment)問題以及現代人無所依歸的荒涼感時,所提出來「棲居」、「存在」、「空間」與「地方」等哲學概念。海德格:「詩的首要任務是將人帶回到土地上,使之歸屬土地,因此將人帶進棲居(dwelling)的狀態」。在疏離、片斷化、資訊爆炸的當代,文學與場所的交互閱讀,是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方法,是安頓身心靈的棲居之所。
顧蕙倩的《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寫,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路徑。認識她的文字,是通過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保存的報導。她來辦公室採訪我。我龐雜地提供了一些資料與線索,分享了我過去30多年來的金門研究經驗與視角。她離開時,我暗自反省,今天的討論能否真正幫上她?但沒有多久,蕙倩寄來了她的初稿,我細讀之後發現,文章不但條理清晰,細膩的觀察與文字的書寫更體現了故事的溫度,讓原本可能失控成政令宣導的文章頓時間成為優美易讀的作品。她的寫作能力令我折服。
這種寫作能力不是用「文筆很好」這麼簡化的一般性讚嘆所能描述,而是作者本身的人文素養對於場所精神的充分認知與再現能力。她將土地、社群的互動聯繫起來,再與經典的文學作品對話,使之成為一種時空交織的詮釋方式,不但讓臺灣的地方(場所)重新被看到,也讓華文的重要典籍重新被理解,更讓讀者可以順著她的書寫覓得棲居的歸屬狀態。
在《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中,我讀到了她在文學與場所之間、雙線交織的書寫功力,喚起土地與人群之間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在〈八十八番與楚辭〉一文,她帶著屈原的《楚辭》出發,帶著我們探索1925年設置於臺北市區、芝山岩、草山、竹子湖以及北投郊區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回溯殖民時期煙雲飄緲的靈場,也重新搭建了記憶與渴望。在〈新高山與史記〉中,她看到了殖民時期臺灣的山林記憶、原住民在人類學家森丑之助等人筆下的樣貌,也掌握到殖民現代性下的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設、植物學知識建構的開端,這樣的認同、記憶與時空相遇的追尋正如同司馬遷《史記》對於歷史曠野中的想像與重構。
接下來,蕙倩書寫了海洋國家公園的南方四島、玉山國家公園的塔塔加。在〈南方四島、塔塔加與莊子〉中,她刻劃了澎湖南方四島的風土、玉山塔塔加的生態,也採擷了國家公園第一線同仁們用生命的力量推動工作的動人故事;而此時,《莊子.齊物論》是作者面對這樣真實故事的書寫隱喻,莊周夢蝶中的人與物的轉換,不就是盡心盡力投入國家公園保育研究的文學寫照?最後,在金門的時空走讀中,作者連結了《禮記》。不論是宗族聚落的倫理紋理、僑鄉洋樓的移民牽繫、甚至鸕鶿候鳥的識途歸返,在她的寫作中,都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禮儀之邦」具體而微的實踐。
不自量力地應允了推薦序的寫作,給我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使我享受了閱讀上的快樂。壓力是面對這樣一本時空交織的書寫,我能不能為它多談點甚麼?幫助大家認識這本書甚至是我國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快樂則是優游於這些流暢且易讀的文字中,給了我許多的養分與啟發。無疑地,這本書是一種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雖然不是詩而是散文,但仍帶給我們心靈棲居的可能性。(2023/04/23 金門日報)
Yeh Oliver【軸線上的觀察日記】建築現象學
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所提出的建築現象學系立基於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現象學之上,認為我們在建構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著自己的身份,藉由探討建築是如何存在於世界中,找出人與環境間最根本的聯繫,因此他強調讓建築本體回歸事物本身,重新思考建築所展現出的意義是如何被彰顯出來。
從現象學到建築現象學
現象學(Phenomenology)詞源自於希臘文(Phainómenon)意為顯現的東西,在十九世紀時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正式提出,認為現象即是本質,現象既非唯物論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論的知覺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觀念在內的能夠呈現在意識中的一切東西,是對經驗結構與意識結構的研究,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以此擺脫任何天真的偏見或假設,並研究事物作為形相(apperances)呈現於我們日常體驗中的各種不同方式,因此現象學可以說是奠基於存在主義上才得以彰顯。 Husserl 認為應該要「訴諸事物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朝向事物的本身,而不是朝向我們預先杜撰,用來取代的觀念 。
「在建造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自己的身份」
在 Husserl 的基礎上,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擴展了 Husserl「回歸事物本身」的現象學理論,認為「真理就是事物的本性」,主張不要將一個事物歸納為另外的事物,或者用一個事物來解釋另一事物,而是讓事物本身自己闡釋自己為何,設法讓事物替自己發言,唯有不套用我們現成的狹隘概念,事物才會彰顯自己。 Heidegger 引入本體論的方法,理解與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強調世界是由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人們可以通過世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Heidegger 試圖將主體(對世界的意識)與客體(形相)之間的關係描述為一種複雜的體驗和闡釋過程,考察人類世界中最基本、最本質的日常生活世界。
受到 Heidegger 的啟發,挪威建築學家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在二十世紀初將現象學的思想用於建築學的領域中,以人本主義的思想探究建築精神及本質上的含義,而非實用上的層面,超越早期機能主義給予建築的定義。
Norberg-Schulz 的建築現象學理論,視建築為生活世界中的形式結構,即空間與介面、定向與認同,並形成場所精神。由空間特性、領域與歷史記憶去做討論,他以現象學的角度將「地方」、「場所」、「環境」(place)分為兩種,即「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而無論是自然環境抑或是人為環境都需要依存著一個神邂(Genius)維繫大家的團結,因此在 Norberg-Schulz 的場所精神中,必須滿足兩個定向(orientation) 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的指認,在下一章節會更詳細的討論建築現象學。 (Feb 15, 2023 Medium)
周學榮·多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城鄉關係經歷了早期以鄉村農業為主體支撐城市發展、中期以工業推動城市發展反哺鄉村發展和近期以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融合發展三個主要階段。城鄉融合發展是發揮城鄉比較優勢,在經濟、社會、制度、空間和生態等多維度的融合。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目前面臨要素雙向流動空間不足、制度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基礎設施差距較大、空間生態融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措施。
經濟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
農村經濟發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而城市經濟發展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引擎。經濟融合關鍵在於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城鄉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等。要提高要素流動效率:一是建立城鄉統一市場體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信息化建設以降低人口、土地、資金等要素精准匹配和流動的成本;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為經濟發展打通城鄉乃至國際市場空間。二是產業是要素流動的載體,要大力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在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革命背景下,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結構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文化與旅游業、健康業與養生業的協同發展,加速提質推動城鄉一二三產業的協同融合。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根據產業類型,延伸產業鏈,加強農業生產、經營、貿易、服務、線上線下等全產業鏈建設,用品牌帶產業,鼓勵賣產品的同時賣服務,打造城鄉聯動的產業集群,實現城鄉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協同發展。三是構建城鄉融合金融服務體系。為此,需要實現銀行網點全覆蓋,加強數字金融建設,建立現代數字金融體系,推進互聯網金融和移動金融服務,打通城鄉金融網絡通道;健全城鄉金融監管體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穩健有效運行,為實現城鄉經濟融合提供資金服務支持。
社會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
社會融合主要體現在文化、教育、醫療、社保、優撫與救助等方面。其中,文化融合是城鄉文化互嵌的過程。城市文化是城市區域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活動中,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觀念形態、典章制度、知識體系、風俗習慣、技術和藝術成果等。其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認知可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經驗和借鑑。而鄉村文化同樣是先進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比如鄉賢文化、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田園文化、農耕文化等,這些是根的文化、是創作思想的來源、是放鬆身心的樂土。公共圖書館、文化站、農村書屋、智慧廣電、非遺和藝術工作室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鄉文化融合的載體,可推動城鄉文化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加快城鄉教育設施建設,通過信息技術賦能鄉村教育,推動城鄉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促進城鄉人口素質的共同提升;提高偏遠貧困地區教師的福利保障水平,吸引和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建立城鄉醫療服務網絡體系。通過醫聯體、醫共體、互利互惠醫療等,推進城鄉醫療協同發展,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優化;推進電子化醫療服務,實現醫療服務的遠程就診、遠程診斷、遠程咨詢、遠程醫療監護等服務,開展「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覆蓋率。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的無縫對接,建立城鄉優撫及救助一體化體系。
制度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保障
雖然中國已經取消了農業和非農業戶籍管理制度,但各種社會保障制度仍需繼續完善。為此,一是要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保障范圍,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均衡;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和福利保障,提高相關信息傳遞、接收、處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建立進城落戶服務機構,加強服務保障和後續管理,包括居住安置、就業創業、社區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制度,切實解決遷入人口的實際困難。三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制度。總的來說,只有讓城鄉融合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瓶頸。
空間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
空間融合為城鄉各種資源自由流動提供了橋梁,因此要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建立城鄉統一規劃體系。一是根據城鄉空間格局和特點,注重農村空間產業發展和新型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區域景觀規劃、鄉村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等;扶持現代農業、農村旅游、特色小鎮等元素在農村空間中的培育和發展。二是推進城鄉交通、水利、電網、通信網絡、燃氣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信息通信網絡和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是實現城鄉空間互動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三是加強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優化城鄉用地布局;推動人口空間融合,農民群體是農村空間發展的關鍵參與人,盡可能實現農民群體和農村區域空間發展的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構建城鄉勞動力流動的產業空間和市場空間,實現城鄉人口的互動與融合。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重點是提高農村地區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在城鄉區域間建立互聯互通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鏈,在空間上打破距離感和建立融合的橋梁。
生態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依托
從行政區劃上來看,城市和鄉村有區域上的差別。但從空間上來看,大氣、水、土地等是連成一體的。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生態融合的關鍵在於尊重並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和自我再生能力。為此,一是注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制定政策和法規,建立環境監測和管控體系,加強對污染源的管治,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提高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可持續性,科學規劃城市綠地、公園和旅游景區等生態資源。二是建立農業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農業園區。支持和鼓勵農業生態化和有機農業的發展,促進精准施肥、科技覆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廣農業循環利用、綠色有機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三是設立生態保護優先區、紅線區等特殊保護區。鼓勵建立低碳生態示范區,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和休閒業,利用生態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綜上,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多維推動,其中經濟融合是關鍵,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是重要任務;制度設計是保障,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各項制度瓶頸是前提;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事業向鄉村延伸和覆蓋是重點;合理規劃空間和生態布局是城鄉融合生命共同體的橋梁和依托。總之,多維推動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以縮小城鄉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
(原題:多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2024-06-18;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周學榮;單位: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中國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八大以來推進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和經驗研究」(22ZDA064)階段性成果。)
林遠澤*哲學:為建立臺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
當代新儒家徐復觀與牟宗三都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因而當我在上個世紀八○年代晚期就讀東海大學哲學系時,基本上即沉浸在新儒家的學術氛圍中。新儒家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在方法論上則強調中西哲學的會通。這對我的學術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從那時開始,我無日不思考的問題,即在於應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以及如何能為中國在現代的挫敗,找到未來文化發展的出路。經歷三十年多來曲曲折折的探索,直到現在,對於這些問題,我才慢慢能將我的看法表達出來。這次能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獎勵,我因而首先必須感謝在這一路上護持我成長的師友,以及學界對我目前尚嫌微薄之研究成果的肯定。
在學術的分工領域裡,我一向沒有被歸類為中國哲學的專業研究者,而我的確也不具備那樣的資格。之所以心嚮往之,但力不能至,主要是因為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尚未能 「一口吸盡西江水」 的話,那麼我如何能找出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哲學的核心內涵與思維特色所在。是以當我在大學時代通讀唐 (君毅)、牟、徐等新儒家諸先生的大作,並從中獲得很大的精神感召與思想啟發之後,我還是隨即就轉向西方哲學的研究。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康德、羅爾斯、現象學,自此一頭栽進西方哲學二千多年的浩瀚汪洋中,一去不返。我在研究所碩士班階段,就讀的是第一年新成立的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當時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 「黑格爾的社會存有論」(在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這個論文題目與我大學親炙的授業老師蔣年豐教授的博士論文完全一樣,雖則他談的是黑格爾的法哲學,而我談的是精神現象學。蔣師英年早逝,此後未有機會再求教論學,遺憾長留)。
在臺灣,我在西方哲學方面的興趣,受當時師長的影響,主要在於德國觀念論與現象學。但當我在1999年獲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助,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後,我卻發現德國學界的哲學研究興趣,已經有相當大的轉移。特別在哲學的語言轉向後,如何透過語言溝通取代以意識為主體的哲學典範,成為當時學界主要的思考議題。我在柏林自由大學躬逢其盛,因而在德國留學期間,主要研究以德國哲學家阿佩爾與哈伯瑪斯為代表的語用學─溝通行動理論。
取得學位回臺後,我先後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期間致力於擴展與拓深有關溝通理性與責任倫理的研究。特別是近年來,我一方面上溯溝通行動理論在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中的理論根源,另一方面則下探溝通行動理論與對話倫理學在當代社會中的具體應用。最後再與中國哲學進行比較,以闡發儒家哲學的現代性向度。其具體的研究成果,結集成我最近接連出版的三本專著:《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這三本專書分別代表我在 「應用倫理學」、「中國哲學」 與 「德國古典語言哲學」 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我研究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所闡發的溝通共同體理念為基礎,日後我將在一方面,進一步撰寫一部以溝通理性為基礎的實踐哲學專書,書名暫定為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當代實踐哲學的對話理論定向」。這部專著將梳理從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倫理學到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承認理論之間的發展,以回應有關康德的 「道德性」 與黑格爾的 「倫理性」 之間的爭議。若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有關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論體系,就有重新建構的理論基礎。對此我將接著在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一書探討儒家倫理學的觀點之後,進一步以《儒家禮治國原則》 的專著,來探討儒家的政治哲學觀點;在另一方面,我在 《從赫德到米德》 一書的附錄中,已經開始展開我對於漢語與漢字之語言世界觀的探索,假我以數年,我希望能從 「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 的向度,對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進行再深一層的探究。
當然,說來好笑,有時我自己也不禁莞爾,孫悟空似乎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我現在正在撰寫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 這一本書,在這本書中我又回到我在碩士論文中所探討的黑格爾社會存有論。繞了地球一大圈,年亦過半百之後,我的研究終究又回到最初接觸哲學時,透過新儒家拋給我的,關於內聖外王這些最基本的儒學問題。我只能啞然失笑,顯然我終究還是大一那個狂簡地不知所以裁之的小子!
學術應是一種生命,而不僅是一種工作。研究應是一種使命,而不僅是一種興趣。學術研究的問題,至少就哲學來說,絕非只是如何選定研究議題、撰寫專題研究計畫之類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深切關注哪些人類或民族文化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思索解決之道。如此的研究的成果,才會是真正有意義的貢獻。當前雖然很遺憾的,哲學研究愈趨門前冷落車馬稀。但一個國家,若不能找到一批人,能為文化的根源問題,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那麼一個沒有文化靈魂的共同體,就既缺乏內部凝聚的力量,也對未來的發展盲目。但相對地,今日的哲學研究也應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哲學研究,真的不能再只滿足於引介西方學說,或在所謂的國際化中,被整合到西方的學術體系中,只談在別人界定下的哲學問題,或只研究在別人的社會文化中產生出來的議題。而應勇於思考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生活世界所產生的問題,以免真的被社會邊緣化成為無關緊要的、聊備一格的 「基礎研究」。哲學不應冷門,哲學在今日應致力於攜手臺灣的民主與科學,為建立臺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我們能以此自期,臺灣的哲學研究風氣才會再有復興的展望。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0卷3期.108年6月)
愛墾評註:未来華人的世界,空間在那裏?南海東籬就在那裏。
江南·讓城市因歷史而美麗~~2018年3月31日上午,由浙江省社科聯、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杭州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開講儀式在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倉前大樓舉行。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理事長王國平作題為《讓城市因歷史而美麗》的講座。
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陳先春,杭州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沈翔,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方亮,杭州城研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江山舞,浙江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馬力宏,浙江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陳榮華,杭州市社科聯副主席張旭東,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喜凱等出席開講儀式。300余名省市區有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人員、高校師生、社區居民聆聽講座。
陳先春在致辭中說,浙江歷史文化厚重,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來,堅持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不斷地傳承歷史、守正出新,迸發出全新的活力。「浙江人文大講堂」是推進「文化浙江」建設的重要品牌活動。在集聚阿里巴巴、夢想小鎮、人工智能小鎮、海創園等一大批高新企業、高端人才的未來科技城,推出高品質的社科普及講堂——「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意義重大、恰逢其時、大有作為。
相信通過各方的協同創新,「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一定能成為城西科創大走廊的「人文高地」、全省社科普及的「金字招牌」、智庫咨政啟民的「樣本工程」,為推動浙江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書寫新時代的文化自信作出更大貢獻。
王國平在講座中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是一種歷史責任。我們沒有任何權力和理由使文化遺產在當代消失,只能不遺余力地保護與傳承。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產生於,也只能產生於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差異性、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這種特色,這種差異性、獨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來自於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要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西湖、京杭大運河已分別於2011年、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良渚遺址申遺工作也已進入倒計時。南宋皇城大遺址、西溪濕地、錢塘江古海塘與錢江潮、湘湖與跨湖橋文化遺址,國內外專家都認為具備申遺的條件。杭州必須要樹立雄心壯志,通過1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努力使杭州成為中國第一座擁有五處、六處乃至七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從而推動杭州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知名度與美譽度再上新台階,成為真正的「人間天堂」、「世界名城」。
王國平指出,「拆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化模式,正在吞噬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摧毀老街、老宅、老樹等歷史遺產,造成傳統風貌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鄰裡社區的解體,城市記憶的消失,使城市成為水泥叢林,從而抹殺了城市個性。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扎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首先要樹立以下科學理念:第一,牢固確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最大政績的理念,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作為第一責任來抓;第二,牢固確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理念,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作為第一要務來抓;第三,牢固確立保護和發展「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理念,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結合點;第四,牢固確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人人有責的理念,形成政府、媒體、專家、市民良性互動;第五,牢固樹立「城市有機更新」理念,走可持續城市化道路;第六,牢固確立打造「建築歷史博物館」的理念,當好歷史文化遺產的「薪火傳人」;第七,牢固確立「保護第一、積極保護」的理念,在保護與利用之間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
王國平指出,城市需要創新驅動、動能轉換,更需要人文關懷、文化自信。杭州要與其他城市一樣,要以搶救的姿態,打贏一場歷史文化名城保衛戰。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規劃引領、研究先行,不斷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杭州模式」。具體而言,一要堅持「保老城、建新城」模式,保護好城市的「根」和「魂」;二要堅持「城市有機更新」戰略,大力推進城市形態、街道建築、自然人文景觀、道路設施、城市河道、城市產業、城市管理的有機更新;三要堅持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體系,對歷史文化遺產實行「應保盡保」;四要堅持破解「錢從哪裡來和去、地從哪裡來和去、人從哪裡來和去、手續怎麼辦」等四大難題;五要堅持以「最小干預、和而不同」為准則,積極打造「建築歷史博物館」;六要堅持研究先行,以高層次研究帶高起點規劃、高強度保護、高標准建設、高效率治理和高水平經營。
講座前,王國平、陳先春共同為「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揭牌。據悉,「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擬每季度舉行1講,邀請國內權威城市學專家學者主講,旨在搭建一個「科技」與「人文」碰撞的舞台,不斷提升未來科技城的人文氛圍,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社區居民以及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提供精神食糧、文化大餐和思想盛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原題:(「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開講第一場 I 王國平首講《讓城市因歷史而美麗》;2018-04-17 來源:城市怎麼辦;延續閱讀:地方文化營銷 0.9:國内遊;韵文化:鄉韻 ;愛墾慕課·在地篇; 韵文化:我求;在江南發現詩性文化)
江南:經濟人文化是現代化必然趨勢~~杭州在人文經濟發展方面有著生動而豐富的實踐,需要在經驗總結、理論研究、學理闡釋方面進一步深化拓展。2024年5月11日,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第十三講在杭州城研中心舉行,聚焦杭州人文經濟發展的探索和實踐,由浙江大學教授、杭州城市大腦研究院院長羅衛東作專題講座。他提出,經濟的人文化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
本期講堂是省市社會科學普及周重要的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共同探索中國人文經濟的城市范例。活動由浙江省社科聯指導,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余杭區社科聯聯合主辦,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協辦。講堂由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藍蔚青主持。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山舞等專家學者出席。
新世紀以來,杭州始終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探索高質量發展道路,既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韻文化,又有經久不衰的浙商「四千精神」以及胡慶余堂、張小泉、西泠印社等傳統老字號品牌,同時也是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數字之城。杭州如何踐行人文經濟學?未來人文經濟向何處去?
羅衛東認為,人文經濟是杭州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杭州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新時代人文經濟的城市典范是杭州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要守正創新,開創杭州人文經濟發展新局面。
關於今後杭州人文經濟的發展方向,羅衛東從不斷提高賦予經濟活動人文價值的自覺性、著力深化對發展人文經濟必然性的認識、緊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中外文明互動互鑑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他認為,推廣杭州經驗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發揮文化因素在激活發展動能、創新要素配置、提升服務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通過文化傳達價值觀念、人文素養和思想情感,並使人文經濟更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是浙江省社科聯與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品牌講堂,迄今已舉辦12講,邀請了王國平、潘公凱、俞可平等專家學者分別圍繞「讓城市因歷史而美麗」「筆墨藝術、美術理論、裝置藝術、建築設計的創意實踐」「傳統謚法的政治學意義」等開展主題講座,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
(原題:浙江人文大講堂:經濟人文化是現代化必然趨勢;見:新華社浙江頻道|2024-05-24| 來源:余杭社科聯;延續閱讀:在江南發現詩性文化)
星洲日報訪元首后
国家元首后东姑阿兹莎阿米娜喜欢烹饪,而且会煮中餐!
食物是她的话匣子,一打开啊便说得七情上脸,眉飞色舞。即使是记者唐突发问:“哦?你真的会煮中餐啊?”,发现忘了使用宫廷敬语“陛下”而不是“你”时,她完全不在意。
元首后配合第16任国家元首阿都拉陛下7月30日登基,在国家皇宫接受中文报联访时说:“从小,家里就这样这样煮……那样那样吃……”。
常用咸菜豆酱煮牛肉杂菜
“在王宫里,我煮了很多菜,都像华人家庭里的菜,我常用咸菜、用豆酱煮牛肉煮杂菜,我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象征,你看我的兄弟姐妹也有华人脸。”
东姑阿兹莎虽然是元首后,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都表现出现亲民与随和的态度,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身穿一袭象牙白素服,除了眼镜,就只在右手腕上戴著一只翡翠玉镯当首饰,元首后就坐在王宫一间会客室的软垫沙发上,对记者闲话家常,不带一句宫廷用语。
“对啊,我那么爱煮菜,常煮中餐啊,嗯,下回你来,我就煮给你吃。然后啊,我来出一本食谱,书名就叫《Recipe dari Istana》”。她停了一下补充:By Permaisuri(元首后的皇家食谱)
她風趣地解釋為何邀請中文報訪問她。
她說:「我告訴王宮裡的侍從,我今天跟中文報說我有華人血統,明天就刊登3大版了。哈哈沒有啦!這就是我叫中文報來的原因啊,如果我告訴其他報章,可能只有一段。」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會客室挑高2層樓高的落地窗口外是花木扶疏的「御花園」,花樹開得正好;會客室裡擺著碩大的蝴蝶蘭,空氣裡浮動一股暗香,聞著舒暢。這裡就只有她和記者,
「我叫侍從和保鑣都在外面等著就好,我不喜歡他們在裡面,我要跟你自由自在的說話啦。」
配合國家元首登基,國家元首后東姑阿茲莎阿米娜(右)邀請星洲日報高級記者許俊傑(左二)到國家皇宮進行長達3小時的訪問,更首次攜帶記者到「深宮內院」參觀一張古董椅。
有許多華裔好友
元首后本身也有好多華人朋友。
她說出一連串的華裔朋友名字,如數家珍,還開設了不同的群組,將友誼保溫。
除了廣州,東姑阿米娜也很想去上海。
「我跟你說,我很想去上海啊,我去過北京和香港,就還沒到過上海哦!」
元首后指出,她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宋氏皇朝》。;
「宋家三姐妹是美齡慶齡藹齡,而我是玲玲,哈哈!」
東姑阿茲莎:「我都是親自去采購食材,當了元首后還是可以去買菜。」
「Permaisuri」擁「至尊女士」含義
與元首被尊稱「陛下」
在奉行君主立憲制的馬來西亞,國家元首后(Raja Permaisuri Agong),是國家元首的法定配偶,與元首一樣被尊稱為「陛下」。
「Permaisuri」一詞源自梵語,擁有「至尊女士」的含義,故被尊稱「第一夫人」,享有無比尊貴與殊榮地位。
除了陪同元首出席官方活動、進行國事訪問、接待來訪的外國元首及其配偶,東姑阿茲莎躊躇滿志,要在5年任期裡一一完成的事,可多了。
「我想要做好多的事,5年時間好像很長,其實一下子就過了啊。」
香妃城取名來自黃亞嬌封號
香妃城(Bandar Maharani)的由來,和黃亞嬌有關。
1887年,蘇丹阿布峇卡攜帶蘇丹娜法蒂瑪(黃亞嬌)及他們的女兒東姑布蒂禮(Tengku Puteri)抵達麻坡,在當格峇都(Tangga Batu,舊渡輪碼頭)主持麻坡開埠大典,並將新建的市鎮,以黃亞嬌的封號取名,這是香妃城(Bandar Maharani)的由來。柔佛州宮廷理事會主席拿督拉欣所著的《柔佛王室禮俗》明確記載了這段故事。
新山華社曾在2016年舉行一場講座會,細說蘇丹娜法蒂瑪的故事。(下續)
(原題 [你不知道的元首后]谈吐风趣与记者闲话家常·元首后爱煮中餐),许俊杰报道;苏长国摄影;27.07.2019 星洲日報)
彭亨苏丹全称:Kebawah Duli Yang Maha Mulia Sultan Pahang Al-Sultan Abdullah Ri’ayatuddin Al-Mustafa Billah Shah Ibni Sultan Haji Ahmad Shah Al-Musta’in Billah
彭亨苏丹后全称:Kebawah Duli Yang Teramat Mulia Tengku Puan Pahang Tunku Hajah Azizah Aminah Maimunah Iskandariah Almarhum Almutawakkil Alallah Sultan Iskandar Al-Haj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