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民間文藝·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
1950年3月29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時,首任會長郭沫若先生的講話。他開宗明義講道: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學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就是民間文藝,或是經過加工的民間文藝的作品。原來關於民間文藝的這三個“最”的卓越見識,是這位文化巨匠從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概括而來的科學論斷。
.........反思中國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不充分、不成熟,也正是表現在對其中華文學特質的認識與開掘尚不深入,還未能把這一口頭語言藝術財富作為“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中國文化寶藏來對待。
筆者致力於“故事詩學”的倡言和耕耘,用意即在於此。近日讀到劉錫誠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一書,深受啟迪。新中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民間文藝學雖然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而著力於民間文藝學詩學傳統的探求,仍擁有堅實基礎和顯著成績,劉錫誠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就是以“詩學傳統”為中心,對自己學術成果的系統展現和進一步倡導。(劉守華《走向故事詩學》)
弗洛伊德的“釋夢”開啟了情節的欲望解讀
囚禁於無意識的欲望伺機化裝出逃,各種象征性意象組成了夢的情節,從而實現欲望的代償性滿足。弗洛伊德將“釋夢”引申至文學解讀,《俄狄浦斯王》即是他的著名例證——如果沒有“俄狄浦斯情結”的普遍存在,人們怎麽可能沈溺於如此怪誕的劇情?
(Sigmund Freud on skateboard LIVE-DRIVE Elena Mildner)
通常的大眾電影之中,“女人”與“槍”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意象,二者或顯或隱地指向了“性”與“死亡本能”——盡管這種弗洛伊德式的觀念,隱含了明顯的男性中心主義。
當然,許多人對於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表示強烈異議。他們的心目中,欲望無非就是企圖實現的各種渴求。這個意義上,情節的發展很大程度地隱含了欲望的邏輯。人們普遍期待的情節是曲折離奇、大開大闔,主人公歷經艱險,最後功德圓滿,平安著陸,“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於大多數社會成員說來,這種令人神往的經歷即是欲望。
情節內部若干常見的修辭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無巧不成書”,作為一種小概率事件,巧合突如其來地開啟了人生的轉折機緣,情節驟然獲得“花明柳暗又一村”的開闊天地。
然而,多數作家熱衷於運用巧合頒佈特殊的“運氣”:偶遇貴人、化險為夷、因禍得福、吉星高照,如此等等。巧合負載的欲望通常在“大團圓”的結局贏得徹底的釋放。
“大團圓”是情節的另一個修辭策略:終成眷屬、家道中興或者獲取功名、事業有成這些交代與其說展現了社會歷史的必然,不如說滿足了讀者的內心期待。相對地說,借助巧合疊加厄運——“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的狀況遠為稀少。
現今的網絡小說之中,“玄幻”與“穿越”如出一轍。堅硬的現實架構無法突破,作家選擇“玄幻”或者“穿越”擺脫社會歷史。遁入另一個時空的主人公不再含辛茹苦或者碌碌無為。他們輕而易舉地改變了自己的卑微身份,要麽身為公主,周圍簇擁一批白馬王子;要麽武功蓋世,征服所有的對手繼而權傾天下。
考察情節的時候,因果關係與欲望的想像性滿足成為一個特殊的話題。
陳明發釋讀:我們需要一套本身的獨有語法,協助亟須提升競爭力的地方敘事納進詩性解讀,以促進其廣泛而深入流傳。
陳明發《不是故事沒落,而是生命關係已消失》
有關生命註釋這件事,不是等自我這個主體的故事說完了,再由其他人在篇後做些筆記。那一刻,我們已經無從校對、謄寫。哲學家班雅明認為,一個人的故事,關係到他的生死。畢竟,故事就是生命。班氏曾感嘆故事已沒落,那是因為他心目中真正的故事,是由多重元素交會而生的記憶:在地;微觀的自然與人際關系;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之間的聯系,以及彼此在敘事後自發的繼續交流。便捷不過的移動網絡媒體,正無時無刻地把排山倒海的影視與文字內容,傳達到我們眼前的眼下世界,他對“故事已沒落”感歎,是否還是這時代的暮鼓晨鐘?一個最貼切的提問,就是:“這些故事與自己的生命有何關係?”若無關系(或說,直接的、有機的關係),那,記載我們真實經歷與體驗的生命故事,在哪裏?(15.4.2021) (Source:https://www.pinterest.com/pin/144185625562225803/)
陳明發《叙事: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要成為旅遊產品,最關鍵的因素是“敘事”,怎樣將相關的地方與遊客建立起“聯繫”與“交會”,使到客人不只是從表面上看來平常無奇得到物質、觀感上的體驗,拍了照還有深度素質的感受,還有依依不捨的心靈親近感,覺得物有所值,附加價值高,不虛此行,超越期望,甚至打算再來一趟,需要讓故事成為一個媒介,拉近心靈。 ( 2017年8月11日 陳明發博士《文化旅行》 研究筆記)
https://www.pinterest.com
陳明發《生活誕生於故事》
不是故事誕生於生活,而是生活誕生於故事,有了故事,才有生活 。在我們能說出故事以前,生活並不存在,我們只是消耗日子(06.05.2001)
陳明發《挖掘故事》
每個人去旅遊,總會體驗到一些有趣的事。遊玩回來,除了給親友派手信,最喜歡的,就是拿沿途聽來的故事和人分享。最令人心甘情願多給tips的,是那些很會說故事的導遊;他們讓開車時間不會枯燥,讓景點忽然有生命、有情趣起來。當然最令人討厭的,是那些老是帶人去購物的導遊。不會說故事,只懂得說什麼藥能醫百病,讓人覺得自己病得很嚴重;或說那個摸骨、算命的奇靈,去給他一看保你飛黃騰達。每個地方總有它的故事,名勝、美食、土產、人物、民俗、建築……,為何不把它們挖掘、整理出來;讓人感覺得它們值得一遊、一看;甚至一再回頭來玩。(陳明發 院士)
陳明發《生命饋贈:發現繁複的生活世界》
人,同時間過著好幾種人生。私人的、家庭的、事業的、團體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蘊含著難以化約、豐富和多重的“真實”(reality)(胡紹嘉,頁2)。能進一步發現這繁複的生活世界,對個人而言,我們無疑能更好的體會這生命的饋贈,欣賞其意義;同時,也可能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有助於建構懂得珍惜、愛護生命蘊藏的文化。
許多學術領域為何關心生命、研究生命?不就因為這是人類面向自我主體,領會生命於時空中存在的豐盛與完整,從而彰顯生命實踐的智慧?(陳明發院士)
要探討個人生命與自我認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式是“敘事”(narrative)。胡紹嘉指出,“敘事”一詞可以用來指稱“說故事的過程”、“對於故事的認知或重構”或“敘說的內容和結果”,簡言之,其同時包含對事件及情節的安排、認知和重構的過程和結果。當涉及“過程”時,有時行文會與“敘說”交互使用,而若用以指稱“結果”時,則與“故事”(story)同義。(陳明發院士)
台灣心理學者翁開誠說:“生命終究是生命,即使被壓積在巨大的石層之中,總有幾顆種子,在石縫中,發出了芽,長出了枝葉,甚至開花結果。生命的敘說與書寫,紛紛在關心生命的不同領域冒芽,生命終於又有了機會,呈現其空間性與時間性的豐富、細緻、深刻與完整性。更有機會,藉著敘說與書寫展現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實踐智慧開顯。”(《應用心理研究》,2005: 27)
一九八○年代,人文科學典範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把「敘事」看作是體現人類存在感與時間意識的主要型構(Ricoeur, 1984),其中含括了人行動的目標、動機、行動者、情境中發生的事件、與他人的互動,及行動的結果所帶來的命運的改變(Polkinghorne, 第一章 緒論 51988),並將它視為世俗知識(customary knowledge)最重要的形式,所傳遞的是一整套構成社會契約的語用學規則(Lyotard, 1984),人類的決策與溝通的範式乃是在不同的情境、文類與傳播媒介中尋求「好理由」(good reasons),而好理由的產生與實踐則受歷史、傳記、文化、人物等語言行動典範的力量所影響(Fisher, 1989)。(胡紹嘉)
陳明發《故事:文化載體》
故事是文化載體。而我們對文化最普遍的認識,它是人的生活方式。往這個方向想深一層,文化也就是我們生命/生活的積累與反映。積累在哪裏?反映在哪裏?最隨意、便捷的方式,就是故事了。在人與人的交談與互動中,故事在流轉;文化信息在流轉。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經歷/際遇,當事人本身很可能完全不放在心上,極可能也忘記了,但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網絡裏,故事內容所接觸到的其他人,或因為種種很個人的體會,比方說自己在此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或正在關注類似的現象等等,反而牢記了此事。往往,還加上個人的詮釋與補充,演變成自己的故事。有其特別意義的故事。當我們考慮到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綿延”作用,它在時間的演變中結合其他的生命/生活境遇,遂演變成我們文化涵養的一部份。因此,我們可以說,就因爲故事是文化載體;當人與人在說故事時,彼此是處於不知覺的“教學關係”中 (pedagogical relations)。延伸下去,它也是文創核心體驗之一的學習活動。(25.3.2021) (Getty Photo)
泰.蒙塔古:如果你想抬高售價,先想個好一點的故事吧!
Ty Montague:If You Want to Raise Prices, Tell a Better Story
若你問任何一位執行長,想不想花一大筆錢來分析他們公司的故事,他們可能會把你趕出辦公室。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說,你有很獨到的深入見解,能幫助他們提高所有產品的售價,他們可能會邀你到家裡吃晚飯。換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幸的,大部份的公司仍不太知道故事對定價策略的影響力,或至少並未充分運用這個方法。
定價策略通常採取以下四種做法當中的一種。1.由下而上:計算出製造一項產品的所有成本,然後再加上不錯的利潤率。2.由側面切入:分析並採用競爭者產品的價格。3.由上而下:以某個人口或經濟能力族群為目標消費群,然後依據預定的產品售價來設計產品。4.動態做法:進行複雜的即時計算,來衡量供需狀況,這種做法常需仰賴演算法。
你應該從沒聽過第五種做法,我把它稱為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分析某項產品滿足人類某個深層需求的各種能力,向顧客訴說一個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的故事。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你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些什麼固然重要,但重要性遠不及產品對他們的意義。而後者,也就是你產品的故事,能夠產生最大的定價力量。
半信半疑嗎?參考以下的故事。
2006年的夏天,《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羅伯.渥克(Rob Walker),想探究為什麼一個物件會比另一個物件更有價值。有哪些因素讓一雙鞋的價格高過另一雙,雖然兩雙鞋都能夠提供基本的功能,像是舒適、耐穿、保護雙腳等?為什麼會有藝術品一件要價八百萬,而有的只要一百元?是什麼原因讓一台烤吐司機只賣20美元,但有的卻賣到400美元,它們的功能不都是烤吐司?渥克在反覆思量過這些問題後做出結論,他認為,創造價值的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情境(context),也就是物件的由來。換句話說,價值並非包含在物件裡,而是在故事裡、或是物件對擁有者所代表的意義裡。
渥克決定用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來測試他的結論。他和一位朋友開始在低價商店隨機買一些無用或低價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售價從一到四美元不等,包括老木槌、遺失的飯店鑰匙、塑膠香蕉等。這些東西真的都是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可以隨手丟棄的東西。
下一步,渥克找來幾位匿名作家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包含一件上述物品。故事不是直接以這些物品為主題,但讓那些物品處於一個與人有關的情境裡,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然後,渥克把這些東西放到拍賣網站eBay上去賣,並且附上那些故事。結果相當令人詫異。平均而言,東西的價值升高了2,700%。我沒打錯字,真的是2,700%。一個美奶滋小罐以不到一美元購入,卻賣了51美元。一個有破損的陶製馬頭用1.29美元買到,賣出的得標價是46美元。這些原本被丟棄的破銅爛鐵,搭配了一個故事之後,身價突然神祕地一飛沖天。
渥克的計畫相當成功(且有趣),因此他們連續做了五次,並將成果放在網路上,最後甚至寫成書。
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真正的定價力量,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全世界,產品和品牌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激增,定價的力量也隨之持續提高。1997年,世界上只有250萬個品牌。那麼今天呢?這數字已逼近一千萬。因此當前的趨勢,就是任何東西都迅速大量商品化。在人們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富裕年代,一個真誠、充滿意義的故事,就變成推升公司利潤率的最重要因素。
有誰想邀我共進晚餐嗎?
(陳佳穎譯,2013/8/20 哈佛商業評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