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已經是好一段時間前的故事了。

傳奇底片 Kodachrome 已經停產,而最後一卷作為歷史的遺物,最終就由當代著名攝影師 Steve McCurry 親自操刀。

為甚麼?因為家傳戶曉的「阿富汗少女」就是由他以 Kodachrome 拍攝的,以此作為終局,也算是一個帶著遺憾的圓滿結局。

另有影片 (有字幕功能) 講述了攝影師拍攝這底片的故事,以下則有部份最後的作品「Last Roll of Kodachrome」,不少是拍攝於印度。

鮮艷的色彩可說是這款菲林其中一個重要特色,對於喜愛拍攝人物的攝影師來說,這種突出的影像一如“阿富汗少女”般深深吸引著讀者的目光……

更多有關這最後一卷Kodachrome膠卷的故事,請欣賞錄像 ~~
http://iconada.tv/video/onocsob026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3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鮮拿哥 4 hours ago

愛墾APP:無器官身體の從文化資產到新文創教育

海外華人現有的會館、宗祠、總商會、行團,他們的實踐經驗所累積的智慧,可以怎樣在德勒茲的理論下,成為「文化資產」,並滿足「新文創教育」的需要?

海外華人的會館、宗祠、總商會和行團等組織,在歷史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社會智慧,既是維系華人社群的文化紐帶,也是我們民族應對海外生活挑戰的文化機制。這些組織累積的智慧可以在德勒茲的「生成」(becoming)和「多重性」(multiplicity)理論框架下轉化為一種動態的文化資產,並為「新文創教育」提供支持——

去中心化的文化再生產

德勒茲的去中心化思想主張打破固定的中心化結構,強調文化的流動性和創造性。海外華人組織本質上已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網絡,因為它們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同時又通過文化和商業等活動保持聯系。這種去中心化的社群結構,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再生產的一種原型。

文化資產的流動:這些組織並非固定的「傳統文化儲存庫」,而是通過互動和實踐不斷創造和更新文化。因此,在新文創教育中,可以將這些組織的歷史和活動視為文化生產的流動體系,展示它們如何通過多元的文化實踐(如節慶、儀式、商業活動)來再造傳統文化的意義。例如:通過記錄和分析海外華人會館的活動(如春秋祭祀、傳統節日慶祝、商會交流),可以展示文化如何在不同時空中生成、變化,並與當代需求相結合。這種文化流動性符合德勒茲的「生成」概念。

社區文化實驗:海外華人的社區組織可以通過文化實驗推動新的文化形式與實踐的誕生。每個社團可以成為一個文化創新的場域,允許在本地文化、全球化趨勢以及數字技術的交匯中重新定義身份與文化。例如:可以在這些組織內推出新文創項目,通過社區成員參與創意工作坊,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形成新的文化表達形式,如數字藝術、VR文化體驗等。

「身體」作為文化場域

德勒茲在其理論中將「身體」視為一系列力量的交織場,具有創造性和變動性。海外華人組織的身體實踐,如集體儀式、傳統工藝傳承等,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身體的具體體現。

Comment by 鮮拿哥 4 hours ago

儀式與身體記憶:會館和宗祠中的集體儀式,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活動,也是「身體」文化的再現。通過儀式化的行動,個體與集體共同生成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些儀式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文化如何通過身體實踐得以傳遞和再造。例如:通過VR技術再現傳統的宗祠儀式或商會聚會,讓學生體驗這些身體實踐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從而理解文化的身體性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持續運作。

手工技藝的身體傳承:行團中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文化的「身體化」實踐。在新文創教育中,可以通過實際的工藝課程或數字化的工藝再現,將這些技藝與學生的身體互動結合起來,讓他們通過身體記憶與實踐來理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例如:開設基於行團傳統技藝(如木雕、刺繡、字畫等)的課程,同時使用3D建模技術或增強現實工具,幫助學生在數字環境中實踐並創新傳統工藝,延續文化傳承的身體性。

多樣性的「文化生成」

德勒茲強調「多重性」,即文化或身份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生成的。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各類會館和商會成員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區和社會階層,形成了複雜的文化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正是德勒茲所描述的「文化生成」的典型體現。

文化身份的流變性: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華人組織中的多重身份互動,展示文化身份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生成和變動。例如,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移民如何通過會館和商會的活動共同塑造新的身份認同,這種流變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中的靈感源泉。例如:設計一個「身份生成」的文創課程,邀請學生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如何在會館或商會活動中重構他們的身份,鼓勵學生在創作中表現這種多重性與流動性。

文化的混合與創新:這些組織中的文化實踐往往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結合體。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種文化混合性,鼓勵學生探索如何將不同文化元素結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文化形式。例如:通過工作坊形式,引導學生從傳統華人文化元素(如龍燈、書法、風水)與現代設計、數字藝術中找到創新點,設計跨文化的文創產品,展示文化如何在碰撞與融合中生成。

新媒體在「文化生成」中的作用

新媒體在德勒茲的生成理論下,扮演著一個加速文化生成和傳播的角色。海外華人組織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文化的數字化和全球化傳播。這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能為新文創教育提供更多的數字化工具和資源。

文化檔案的數字化與傳播:通過將這些華人組織的歷史檔案、活動記錄、儀式視頻等數字化,可以為新文創教育提供寶貴的文化素材,學生可以基於這些數字檔案進行二次創作。例如:創建一個在線平台,將會館、宗祠的歷史故事、儀式、節慶活動通過數字媒體展示,允許學生或用戶進行互動和參與,甚至為這些文化元素設計新的應用場景,如文化游戲或VR體驗。

文化創新的全球傳播:新媒體可以為海外華人組織提供跨地域的文化傳播渠道,使得本地的文化創新可以通過全球網絡迅速傳播。在新文創教育中,這種全球化傳播視角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新媒體創造文化產品,使之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認可和共鳴。例如:組織學生創作基於華人文化的短視頻或網絡動畫,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如YouTube、TikTok)進行傳播,讓他們體驗如何通過新媒體渠道將地方文化推向國際。

「新文創教育」的本地化與全球化平衡

新文創教育需要在地方性與全球性之間取得平衡。海外華人組織本身具有很強的地方性,但它們同時也深深嵌入了全球化的網絡。因此,新文創教育應當通過這些組織的實踐,探討如何在尊重本地文化傳統的同時,進行全球化的文化輸出與合作。

本地文化的創新與保護: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些華人組織的文化實踐,鼓勵學生深入本地文化,探索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文化創新,同時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例如:設計文化創新項目,學生通過調研本地會館、宗祠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出如何在全球市場上推廣這些文化元素,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如應用程序、游戲、影視作品等。

全球文化對話平台:新文創教育還可以通過這些組織搭建全球化的文化對話平台,推動跨文化合作,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和創意者參與到共同的文化創作中。
例如:通過跨國文化交流項目,邀請不同國家的學生與海外華人社區合作,共同開發具有跨文化意義的文創項目,如紀錄片、展覽、文化節等,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對話與合作。

在德勒茲的生成、多重性和去中心化理論框架下,海外華人的會館、宗祠、總商會和行團等組織的實踐經驗可以成為動態的文化資產。這些文化資產可以通過新文創教育的數字化、跨文化合作和文化創意實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創新。新文創教育不僅要注重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創新,還應當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全球化視野,將這些文化資產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產品,實現文化的持續生成與傳播。

Comment by 鮮拿哥 yesterday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社交媒體

現階段的社交媒體生態確實反映出Z世代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之間的一種微妙關係。這種關係表現在社交媒體平台如何運作、Z世代如何在其中參與、以及個體與集體身份如何生成、解構、再生等方面。

社交媒體與無器官身體的動態生成

去中心化與身份流動
 


Z世代是社交媒體原住民,他們在網絡世界中的表現通常是多重身份的流動與生成。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即時構建、修正和再生成身份,而非像傳統社會結構中那樣追求固定的、穩定的身份。與「無器官身體」的去中心化特性一致,Z世代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往往是去疆域化的、靈活的。不同於傳統的科層式結構,社交媒體本質上是一個多點網絡,允許用戶在不同的興趣、身份和集體中自由流動,這與德勒茲所提倡的「生成」狀態非常契合。

平台作為欲望機器

德勒茲和瓜塔里在他們的理論中討論了「欲望機器」(desiring-machines),而社交媒體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一種現代的欲望機器。平台通過無盡的內容生產與消費,使用戶在其中參與欲望的流動、轉化與再創造。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表現他們的情感、個性、興趣和社會參與,而平台不斷誘發他們的欲望,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使這種生成過程永不停息。社交媒體是一個沒有明確終點的欲望流動場域,正如無器官身體所呈現出的無限潛能和去邊界的特質。

即時性與情感流動

Z世代高度依賴社交媒體的即時互動性來表達和傳播他們的情感、觀念和經驗。這種即時性創造了情感的快速生成與流動,符合德勒茲對生成過程的強調。Z世代通過一系列動態的情感表現(如通過社交媒體分享心情、進行討論、參與社交運動等)不斷生成新的關係網絡和身份。這種情感流動和無器官身體的概念相呼應,Z世代在不斷轉變他們的情感疆域和社會邊界。

分散的創造力與集體表達

社交媒體的一個關鍵特征是它允許去中心化的創造力和集體表達。通過UGC(用戶生成內容)和在線社區,Z世代能夠參與集體性創作,並在其中體驗「無器官身體」的分散和開放性。無論是通過TikTok、Instagram還是Twitter,Z世代的創造力是分散的,且不依賴於某一個具體中心或權威,這種創造力反映了德勒茲提出的去疆域化的集體創造。

微觀政治與社交媒體運動

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參與微觀政治,從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到環保、性別平等等議題,社交媒體成為了他們表達社會關懷和價值觀的平台。與無器官身體的非階層化和多維流動相似,這些社交媒體運動往往是去中心化、跨國界的,並非由傳統的組織架構或領導體系主導。這種微觀政治的形式是流動的、網絡化的,通過個體和集體的情感共鳴而生成,而不是固定在某個單一的運動或地點。

Comment by 鮮拿哥 yesterday

微妙的張力:社交媒體作為生成與控制的場域

盡管Z世代在社交媒體中體驗著去中心化、情感流動和身份生成,社交媒體也同時構建了一種新的控制機制,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德勒茲的去疆域化過程產生了張力。

算法的控制

雖然社交媒體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平台,但算法在其中發揮著控制與規訓的作用。社交媒體平台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使用戶的體驗變得更具導向性,而這種導向性可能限制了「無器官身體」的自由生成過程。Z世代雖然能夠在社交媒體上體驗自我表達的自由,但他們的行為、內容消費以及情感流動往往被算法所操縱和規訓,成為「欲望機器」中的一部分。

虛假生成與表演性

社交媒體鼓勵個體持續創造,但這種創造有時可能變成一種表演。Z世代在追求社交媒體上的身份認同時,可能陷入一種不斷追求外部認可(點贊、評論、關注等)的循環中。這種表演性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無器官身體」所追求的真正去疆域化,而是讓個體在某種新的「虛擬疆域」中再次被限定。

社交媒體的資本邏輯

雖然社交媒體表面上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但它本質上仍然受到資本邏輯的驅動。平台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廣告和數據收集,這意味著Z世代的情感表達和生成過程常常被用於商業化目的。無器官身體的潛在自由生成因此被置於資本邏輯的框架內,個體和集體的生成被收編為消費的對象。

社交媒體生態中的BwO與Z世代

Z世代在社交媒體中的體驗可以看作是無器官身體的一個實際表現,尤其是在身份流動、情感生成、去中心化的創造力和集體行動方面。然而,社交媒體生態同時也暴露了BwO與資本邏輯、算法控制之間的緊張關係。Z世代的去中心化、自我生成與身份流動,雖然具有無器官身體的特質,但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交媒體的控制機制和商業化需求所規訓。因此,這種關係既有創新的潛力,也存在生成過程被約束和重新規訓的危險。

最終,Z世代在社交媒體上的活動展現出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他們在生成新的身份和情感共同體時,也在不斷挑戰和應對算法和資本的隱性控制。正如「無器官身體」所表述的那樣,生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但在社交媒體上,這種生成過程常常面臨著新的邊界和限制。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Thursday

APP Iconada: Vocative Object vs Evocative Object

The terms "affective object" and "evocative object"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differ in how they interact with the observer, specifically in their modes of engagement and the responses they elicit. Her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two concepts:

Affective Object

Definition:
An "affective object" is something that directly influences or engages the emotions, moods, or affective states of the observer. The term "affective" is derived from "affect," which refers to the experience of feeling or emotion. These objects are not just passive triggers; they actively shape or alter the emotional landscape of the observer.

Function: Affective objects work through direct emotional impact, often tied to sensory experiences, moods, or visceral reactions. They are central in discussions of affect theory, where the focus is on how objects, environments, or images can directly affect our emotional states.
Examples:

A comforting blanket that provides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warmth.

Music that can alter your mood, such as a melancholic tune that induces sadness or nostalgia.
An artwork that instills a sense of tranquility or unrest simply through its colors or composition.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Thursday

Evocative Object

Definition: An "evocative object"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elicits specific memories, emotions, or thoughts in the observer. It doesn’t necessarily shape emotional states but instead acts as a catalyst, bringing forth feelings, images, or ideas from the observer’s past experiences or imagination.

Function: Evocative objects stimulate a response that is often personal and interpretative, rooted in memory or association. They don't directly alter mood or emotional states but rather provoke an inner journey, evoking what is already within the observer.

Examples

A faded photograph that brings back memories of a past event or person.

A seashell that evokes memories of a beach vacation.

A familiar scent that recalls a specific time or place, such as the smell of freshly baked cookies evoking childhood.

Key Differences

Mode of Engagement


Affective Objects engage the observer by actively influencing or altering their emotional state in the present moment.

Evocative Objects engage by stimulating a reflective or associative process, calling forth something from within the observer.

Nature of Response

Affective Objects elicit direct emotional or mood responses, often visceral or immediate.

Evocative Objects elicit responses that are interpretative, imaginative, or memorybased, often requiring some degree of personal reflection or connection.

Emotional Impact

Affective Objects impact the observer’s current emotional state, influencing how they feel in the moment.

Evocative Objects often bring forward past emotions or thoughts, serving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remembered or imagined.

Sensory vs. Cognitive Engagement

Affective Objects often engage sensory and emotional channels more directly, such as sight, sound, or touch influencing mood.

Evocative Objects typically engage cognitive and interpretative channels, prompting an internal narrative or emotional memory.

In essence, while both affective and evocative objects interact deeply with human emotions, affective objects do so by directly influencing and shaping current affective states, whereas evocative objects serve as prompts that draw out emotions, memories, and associations from within the observer.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Thursday

愛墾APP:作為「呼喚型内容」的古詩

在中國古代,書信不僅是交流工具,也常常在詩歌中被用來表達深刻的情感與思想。在這些詩歌中,書信成為了一種「呼喚型物體」,能夠喚起讀者對特定情境、情感和歷史的共鳴——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這首詞是蘇軾寫給亡妻王弗的悼念詞。盡管不是一封實際的書信,但它以書信的形式向亡妻傾訴思念。詞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表達,將對亡妻的思念與悔恨通過這封「心靈書信」傳達給讀者。這種書信形式喚起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和共鳴,成為呼喚情感的重要物件。

杜甫的《春望》

杜甫在《春望》中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裡的「家書」成為戰亂中維系家國情感的紐帶。書信的珍貴不僅在於它傳遞了信息,更在於它承載了戰亂時期親人之間深切的思念與關懷。通過這句詩,杜甫將書信的情感價值放大,使其成為讀者共鳴的「呼喚性物體」。

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這首詞中,李清照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表達了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雖然詞中沒有直接提到書信,但這種情感的表達形式與書信的情感功能相似。詞中的情感如同一封寫不出的書信,將思念和愁苦深深植入讀者的心中,形成強烈的情感呼喚。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在這首詩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送別詩可以看作是一封隱喻的書信,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和離別之痛。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喚起了讀者對友誼、離別和人生旅途的思考,具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效果。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在這組詩中寫道:「最是秋風管閒事,紅欄桿外萬重山。」其中,家書成為了詩人表達鄉愁和思念的重要媒介。書信不僅是思鄉的載體,更成為連接家鄉與遠方的情感紐帶。在詩人的筆下,書信作為情感的承載者,喚起了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刻懷念。

這些詩歌中的書信或書信形式的表達,不僅傳遞了信息,更深層次地喚起了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通過書信這一「呼喚性物件」,詩人將個人的情感、社會的動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深刻聯系展現在讀者面前,使得書信成為了情感共鳴的重要媒介。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3, 2024 at 11:40pm

爱垦APP: 情动转向下的诗性人力资源开发

从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RD)的视角来看,以上所探讨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和诗性功能(Poetic Function)可被整合并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培训品牌。这种培训品牌将情感和诗意作为核心元素,通过塑造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激发创造力,提升员工的个人与职业发展。以下是如何将这些概念发展成一个affective/poetic的培训品牌的几种方法:

情感驱动的学习体验

培训核心: 在传统的技能和知识培训之外,情感驱动的学习体验将情感和叙事作为关键工具。培训项目可以设计成通过讲故事、个人反思、角色扮演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这种方法旨在通过情感连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培训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和态度的改变。


实例:
利用情感叙事技术,让学员通过分享和聆听同事的真实工作经历来学习。例如,分享应对挑战或成功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激发集体情感,使学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诗意功能与创造力培养

培训核心: 结合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培训品牌可以专注于通过语言、视觉和符号的美学力量来激发创造力。例如,开发以诗意表达为核心的写作、绘画或即兴创作工作坊,帮助学员在自由的表达中找到创新的灵感。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在复杂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实例: 举办“诗意表达”工作坊,鼓励学员通过写作或艺术创作来表达对某一主题的感受和想法。这不仅能提升学员的沟通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富有创造性和敏感性。

品牌故事与情感认同

培训核心:
培训品牌本身可以通过塑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建立学员的情感认同。这个品牌故事可以围绕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展开,强调企业文化中那些具有诗意和情感共鸣的元素。通过这一情感驱动的品牌故事,培训项目可以更好地传达企业价值,并激发学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实例: 创建一个关于品牌历史和未来愿景的多媒体故事,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引用和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不仅仅在学习技能,更是在与品牌故事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

体验式学习与情感智慧

培训核心:
将体验式学习与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培养结合,设计以情感为中心的互动式培训模块。这些模块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和情境剧的方式,帮助学员提高情感洞察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种以情感为驱动的培训品牌能够帮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管理情绪,增强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实例:
设计“情感智慧体验营”,通过一系列互动游戏和情境模拟,让学员体验并反思情感在工作中的作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员学会如何在高压环境下管理情绪,并以富有同理心的方式与同事沟通。

将情动转向和诗性功能融入人力资源开发中,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影响力的培训品牌。这种品牌将情感共鸣和诗意表达作为培训的核心元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还能通过情感驱动的方式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种培训品牌,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出更加具有情感智慧和创造力的员工队伍。


在小地方的乡愁博物馆中,结合情感转向和诗性功能的培训品牌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战性的方式来推动地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以下是几种实战策略,说明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博物馆的地方人才培训:

地方叙事与情感连结的培训模块

培训核心:针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导览人员,开发以地方故事为中心的培训模块。这些模块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居民生活中的故事,帮助培训对象学会如何通过情感连结来讲述这些故事。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讲述激发参观者的共鸣,传达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情感。


实战应用:组织“地方叙事工作坊”,让参与者分享自己或家族的乡愁故事,并学习如何将这些故事融入博物馆展览中。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在博物馆工作中与参观者互动时的情感共鸣能力。

诗意表达与文化创意的工作坊

培训核心:
培训博物馆人员如何通过诗意表达和文化创意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例如,通过诗歌、艺术创作或多媒体表现的方式,将乡愁主题的展品或故事转化为感性丰富的体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或外地游客。


实战应用:
开设“诗意创作与展示设计”工作坊,指导地方人才如何运用视觉艺术、诗歌或故事讲述的技巧,创造出能够激发参观者情感共鸣的展览体验。参与者可以学习如何将简单的历史物件转化为具有情感深度的展品展示。

体验式学习与互动导览培训

培训核心:
通过体验式学习,培训博物馆导览人员如何设计和执行互动性强的导览活动。这个培训可以包括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帮助导览人员练习如何在实际导览中通过情感激发来提升参观者的体验。


实战应用: 举办“互动导览体验营”,模拟导览过程中的不同场景,让导览人员练习如何通过提问、互动和故事讲述与参观者建立情感联系。培训还可以涵盖如何在导览过程中适时引入个人故事或地方传说,以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和记忆度。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3, 2024 at 11:40pm

情感智慧与文化传播的社区参与

培训核心:
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培训融入地方文化传播和社区参与项目中。帮助博物馆人员学会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回应社区成员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利用情感智慧提升博物馆在社区中的影响力。


实战应用:
举办“社区故事共享日”,让博物馆人员和当地居民一同参与,分享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个人故事或家庭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人员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倾听和回应社区成员的情感需求,建立更紧密的文化联系。这种活动不仅能加强博物馆与社区的情感纽带,还能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丰富的本地素材。

品牌故事与博物馆形象推广

培训核心:
培训地方人才如何通过讲述博物馆的品牌故事来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这可以包括博物馆的创立背景、使命和愿景,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能够激发参观者情感认同的叙事。


实战应用:
开发“博物馆品牌故事塑造”课程,指导博物馆管理层和宣传人员如何在宣传材料、社交媒体和导览中一致性地传达博物馆的核心故事。这种方法有助于巩固博物馆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并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体验。


在小地方的乡愁博物馆中,结合情感转向和诗性功能的培训品牌,可以通过情感驱动的叙事、诗意表达的创意展示、体验式的互动导览、情感智慧的社区参与以及品牌故事的推广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博物馆人员的技能和文化传播能力。这种实战导向的培训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地方人才的情感智慧和文化创意,还能帮助博物馆在地方社区中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文化影响力。

相关:

梦想社会情动转折

人體彩繪粉紅系列01

扩大人文科学研究的视野

认知诗学、克里斯蒂瓦和雅各布森互动框

维柯评析克勞斯的詩《烈火中的惡魔》

美学、叙事、想象力

创意经济全球正统观念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0, 2024 at 2:13a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