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陳楨的散文詩《喚醒》
在城塵中薰得太久,眼睛開始模糊;神智也開始幌忽。
直到你出現,煙霧散去;你的眸子喚醒了我。
你那時向我問路。
雨後的入暮時分,天色已經黑暗,燈火卻還沒全亮起。
我問你,你想去那家“我是神的舞姿學校”嗎?
你說:“你怎麼知道?”眼睛長得更大。
我其實正在猶疑,究竟要不要去報名;現在有了很好的理由去上課了。
我們于是結伴而行,途中一時興起,在路邊攤子吃了一餐晚飯,喝了兩杯咖啡,還沒把我們想說的話說完。
你最後說,我們別去了,那學校的報名處恐怕關門了;不過,你答應我,明天一定要去報名。
你揮一揮手走了,一會兒轉過頭來說:“記得去上課噢;我發現你對藝術真的很有自己的一套,你行的!”
我發現你的眼睛真的很神,尤其是在抬高眉毛時。我呆呆的看着你。居然忘記了跟你拿電郵或手機號碼。
回家找了一個晚上的臉書也沒找着你。
第二天,我去報名上課了。卻一直沒見着你;你是不是一位天使,在我彷徨的時候來鼓舞走下去?
(Top Photo Appreciation: Eye by Данил Снег)
Tags:
Albums: For Your Eyes Only
Comment
陳明發文創·政智=文化=敘說技藝
甲骨文裡的古字“智”,由三個字組成:口、人、干。(見下圖)
口在中間,就是今天“智”字下邊的“曰”,或白,言説也。告白,夫子曰;是大家常見的詞與句子,都是敘說的意思。
上面甲骨文裡的“智”字,右邊是個“人”。發揮一點“詩性想象”,它其實夠形象的,那個人頂上,戴有頭冠,就是長者、尊者、王者或今天説的領導。
左邊也很容易認,是“大動干戈”中的“干”字,武器也。或更廣義些,是工具。到了AI紀元,它更是無形的技藝、應用程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知識”。
人X口X干=有頭腦/受尊敬的人,以敘說語言爲工具,所發揮出來的一種能量,就叫“智”。
近年来,有一句話常繞耳邊:"說好中國故事"。這可不是一張口就來亂説一通的一件事;涇渭分明,畢竟不是政見不同而已,根本就是文化不同。
(7.7.2023)
陳明發的詩·爽約
我約了人在一家會館碰頭
那人遲到,我坐在書報架旁上網
四位老人在打麻將
聽他們閒聊,大概是很久以前
也可能是現在的交際主任、總務或會長
他們埋怨有的人有財有勢了就欺負人
埋怨沒有人再記得以前曾一起打拼
一位大伯說,國父以前還請我喝過茶
另一位說:他那次在小學的大操場擺茶會
成千上萬人一起和他高喊:獨立,獨立,獨立
洋人回去了,我們就擁有這土地
第三位問:改變真的那麼好嗎?
第四位答:你去年不是拉我去高喊:
改變,改變,改變
一切的災禍立即就不見
眼前不知幾時出現一位大嬸
手抖抖遞給我一份表格:
歡迎你加入會館
你有什麼事,我們會替你出頭
我答:我的事你們解決不了
我約好的人爽約了;得走了
(6.6.2014)
(Feature Photo: Torn copy by Ray Laskowitz,www.laskowitzpictures.com/)
陳明發·私有召喚—格麗克和布萊克
詩講緣份。像信仰,理性講不清。有些詩和詩讀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牽引。讀詩的人最終發現到,他是少數被遴選來真正欣賞某首詩,甚至是某幾行詩的人。能感受到這牽引,無疑是幸福的。不需要再以藏書幾本、創作幾首;讀書速度或寫詩效率,應酬各式奇怪但與詩性無關的裁決。
目的地不在那一首或那幾行一再欣賞的詩,而在於那天長地久的牽引。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是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在領獎演說中提到了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小黑孩》。五六歲時,她在奶奶家裏讀到這首詩,布萊克神秘的聲音便一輩子隨著她。
七十七歲獲頒全球最高文學榮譽,布萊克依然伴隨著她去領獎。說真的,這獎得和布萊克分享才是。格麗克說:“我知道他已經死了,但我覺得他還活著,我能聽到他對我說話的聲音,被偽裝起來了,但依然就是他的聲音。”
格麗克不只是聽到布萊克對她私有的召喚,那聲音早已偽裝(或“易裝、”重裝“)成她的個人魔法,把思維各種瞬間即逝的奧秘靈光給定格。任誰也不注意的霎那,卻是她洞察生命真義的咒語。
這世界不因為多一位桂冠詩人而變得更友善;但他們提供了多一個看待此世的視角,療方有效無效,看緣份。有心的讀詩人,總會明白格麗克從布萊克的聲音裏,領略了怎樣的躍動一生——
英國的孩子潔白得像天使一樣,
可我是黑的,像是被掠奪去光彩。
在一棵樹下我媽教導著我,
坐下來,白晝尚未炎熱,
她把我抱上膝頭親吻著我,
用手指著東方,開始對我說。
看那升起的太陽:上帝就在那裏居住,
放射著他的光,散發著他的熱。
人和獸,花朵和樹木
接受著黎明的舒暢,中午的歡悅。
把我們安置在地上一點點空間,
讓我們學著承受一點愛的光線。
這黑黑的軀體和這被太陽曬焦的臉,
不過是一朵烏雲,像蔭蔽的叢林一片。
因為等到我們的靈魂學會忍受酷熱,
烏雲便將消逝,我們將聽見他的聲音,
說:走出叢林,我的愛,我的寶貝,
像歡騰的羔羊般地圍著我金色的帳篷。
陳明發《佳句两首》
《一》
想法再年輕年紀也不小
無謂再想佳人
想想佳句就好
和晨霧有約起床起得早
天也朦地也朦
詩句在早茶中的紅棗
詩意在街燈瞬間熄滅的
鳥雀鳴叫,在園裏的樹梢
心境寧靜今早的詩獲不算老
《二》
光是做人就很開心
何況還可以寫詩蒸餾感情
不必設定鬧鐘或要妻子提醒
每天張開眼睛夢才開始上映
一生的路好長,幸而演的是自我
峰回路轉又峰回路轉又峰回路轉
沒找著那個想去的村落
也沒進錯不想去的天國
想想沿途采集了一些佳句
這出夢沒醒來也不算罪過
(31.5.2012)
(photo credit: Franz Bogner ) 延續閱讀 》《佳句兩首》
陳明發詩想《從大敘事到小敘事》
—比較魯迅、赫塔米勒和辛波斯卡的“小擺設”
文學裏的“小擺設”,這概念是從魯迅那裏學來的。(《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我同意他老人家著眼生理-心理健康,“鞭策”中華創作碩壯成長,不讓民族老是扮演“東亞病夫”的角色。“鞭策”是他那一代人的權威與天職;滿街遍巷都是病重呻吟的人已經夠煩,還來哥啊妹啊肉麻啊的無病呻吟,不敲醒他們怎麼行?然而,中華民族現在是營養過剩了,連文化自信都排山倒海,哪位創作人夠膽子再鞭策人,包他/她遭網民集體霸淩;體驗鞭人者人恒鞭之、策人者人恒策之,而且是千倍萬倍的回報,更株連九族。那位創作人怕疼捨不得自我鞭策,而又有點創造衝動,也無需衝過頭。最安全的,還是寫寫自己貼身的小擺設吧。別怕,赫塔米勒繞着一條手帕,就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儀式上發表了長篇演說,譯成中文足足有七千五百字,而且不需要湊上“親愛的主席”、“英明的評審”、“祝願諸位身體健康、幸福美滿” 、“謝謝”等等無聊的客套。找不到比手帕更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兒來寫詩?大一點點的東西也可以,例如家庭相簿、有玩具氣球的靜物畫等也無妨。辛波斯卡就專找小擺設來玩味。像古埃及人歌讃尼羅河;艾青歌讃光、舒婷歌讃祖國那麼地死心塌地、義無反顧。結果還是一樣拿諾貝爾文學獎。在同意魯迅的“大敘事”的同時,我其實也有些同情他沒遇上可以“小敘事”的年代。說不定,這與時代無關,關乎視角與心境。當然,少不得技藝。(9.7.2021 / 愛墾網制圖右起:魯迅、赫塔米勒、辛波斯卡)
陳明發詩想《自我入主》
人人心中都有一位(或多位)“上帝”,時時刻刻在告誡我們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在“是”與“不是”之間,我們的意識自動調整,往往就陷進固定的模式,忽視很多可能對我們自身創造力更有益的選擇。唯有當這個模式“鬆綁”、“移位”或“退下”,新的東西才可能進場。此時,又有一個危險,當“自我”入主心中,又在“新主權”的召喚下,引進許多“模式”、“規範”,單單忙這些“新秩序”就夠了,創造新景觀的事似乎反而次要了。忙著腌制泡菜,反而忘記了耕種蔬菜,更沒時間去想或可耕種水果。(18.3.202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