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遇上·北婆羅洲 09婆羅洲海角
在中國新浪網上,讀到這麼一篇文章:《歷史、故事與苦思~~婆羅洲最北角:明朝建文帝發現海上江南的地方?》(blog.sina.com.cn/cmfbs)這麼說:
婆羅洲是世界上第三大島。其最尖端的東北角是屬於馬來西亞的沙巴州;英國殖民地政府稱沙巴為“北婆羅洲”。
這裡其實是馬來西亞的最北端,向南中國海伸延得最遠的地方。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稱北婆羅洲為“渤泥”,與英文的Borneo是相符的。
新浪那篇文章在探討,沙巴,是否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最後情歸、忘卻舊時山河恩怨的鄉土?
鄭和七下西洋。1433年7月22日,當第七次遠航海外的鄭和艦隊回到中國,在歸航的隊伍中,並看不見鄭和的身影;沙巴水域,是否鄭和最後葬身之所在?
沙巴是婆羅洲最北的地域;這最北的地域的最北角,是一個叫著“古達”(Kudat)的小鎮。叫著“古達”,是不是很“古”早“古”早以前,向南航行的北國人們,便已經到“達”了這個地方?
有機會,想和大家繼續談一談,這古達小鎮一個叫人情不自拔陷進歷史苦思--也就是歷史故事--的地方:婆羅洲之岬(The Tip of Borneo);對著浩瀚南中國海延伸出去的尖長巖岸。
最近在《愛墾納達故事城》文創玩家網站這裡,也看見一位叫Momogun詩男的作者,在敘說一位中國男孩和“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的異國戀情。
其實,在民間傳說中,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和一位杜順公主,確實是有過一段很悲壯、淒美的戀愛故事。
下次再談;先來看看一些照片,了解沙巴、婆羅洲之岬的地理概念~~
Tags:
Albums: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 》文化札記
Location: 北婆羅洲(沙巴)
Comment
李南林·釋「風下」
(按:《國際時報》“風下副刊”第一期在1989年4月9日星期四刊出,李南林特撰《釋風下》一文,今副刊上網,特附此文以明之一旨意。)
我出生在砂拉越,也在砂拉越長大,是道道地地的砂拉越人。
是砂拉越人,便會熱愛砂拉越。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對砂拉越存有一份特別的感情,熱愛自己的家鄉。然而,我們身為砂拉越人,能完全和真正了解砂拉越嗎?砂拉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真正懂得多少?如你對砂拉越懂得越多,你一定會更熱愛這赤道邊緣的國土。所以,我多年來一直想聯合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從事有關砂拉越的研究的工作,開辟一個副刊,來發表富有地方色彩的稿件。
目前,這個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決定開辟這個副刊,在幾個朋友的支持下,第一期的稿件己有了,但是要用什麼名字呢?我考慮了幾天,決定把這一個副刊稱為「風下」。
「風下」並不是我發明的名字,在幾十年前就有人使用了,據手頭上的資料,砂拉越的別名,除了「犀鳥之鄉」之外,還有一個,那就是「風下之國」。至少已有三位著名的作者,把砂拉越稱為「風下之國」。
卅年前,新加坡著名報人莫理光前來本州訪問,後來寫了一篇報導砂拉越情況的長稿,題目就叫做「風下之國紀行」。
再過一年,新加坡的另一位名報人王如明也前來砂拉越訪問,也寫了一篇長稿,題目叫做「風下之國紀行」報導砂拉越課題。
本州著名史學家劉子政先生,一九七三年間在詩巫大眾報上辟一專欄,以「風下雜筆」為名,寫有關砂拉越出版業、人物、掌故的文章。一九八○年,編成「 風下雜筆」一書,由新加坡群島文化社出版,列為「劉子政文史叢稿第七種」。
為什麼砂拉越會有「風下之國」的別名呢?劉子政的「風下雜筆」一書的前言中有一段文字可以找到答案,茲引錄如下:
張禮千著:「東西洋考中的針路」一書,新加坡許雲樵教授撰該書序,序中有一段云:「至東西洋之分界,據東西洋載:汶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然則兩洋何以必須以汶萊為之分界,則未詳也。昔高桑氏於其「赤土國考」引克勞福氏(Crawfurds)及玉爾氏(Yule)之言,謂馬來人稱其東方諸國曰:「下風之地」,西方曰:「上風之地」,而波斯航海家則以印度半島尖端以西曰:「上風之地」,以東曰:「下風之地」,逐以為明人之分東西洋者,亦依馬來,波斯之俗,以風向為準則。然則與汶萊何涉?而必以為兩洋之分界哉?或以為兩洋之分,實兩大貿易航線耳,即所謂東洋與西洋……」
上面的一段引錄,可知「風下之國」,泛指婆羅洲島,而砂拉越亦包括在內。因之,「風下之國」為砂拉越的另一名稱,是不容否認了。
作為「風下之國」的子民,實在有必要多了解「風下」,也有必要盡量協助他人了解,因此,我們希望「風下」能夠受到讀者和作者們的歡迎,協助我們搞好「風下」。
拜倫的詩選《海盜生涯》
在暗藍色的海上,海水在歡快地潑濺,
我們的心是自由的,我們的思想不受限,
迢遙的,盡風能吹到、海波起沫的地方,
量一量我們的版圖,看一看我們的家鄉!
這全是我們的帝國,它的權力到處通行——
我們的旗幟就是王笏,誰碰到都得服從。
我們過著粗獷的生涯,在風暴動蕩裏
從勞作到休息,什麼樣的日子都有樂趣。
噢,誰能體會出?可不是你,嬌養的奴僕!
你的靈魂對著起伏的波浪就會叫苦;
更不是你,安樂和荒淫的虛榮的主人!
睡眠不能撫慰你——歡樂也不使你開心。
誰知道那樂趣,除非他的心受過折磨,
而又在廣闊的海洋上驕矜地舞蹈過?
那狂喜的感覺——那脈搏暢快的歡跳,
可不只有“無路之路”的遊蕩者才能知道?
是這個使我們去追尋那迎頭的鬥爭,
是這個把別人看作危險的變為歡情;
凡是懦夫躲避的,我們反而熱烈地尋找,
那使衰弱的人暈厥的,我們反而感到——
感到在我們鼓脹的胸中最深的地方
它的希望在蘇醒,它的精靈在翺翔。
我們不怕死——假如敵人和我們死在一堆,
只不過,死似乎比安歇更為乏味:
來吧,隨它高興——我們攫取了生中之生——
如果死了—誰管它由於刀劍還是疾病?
讓那種爬行的人不斷跟“衰老”纏綿,
黏在自己的臥榻上,苦度一年又一年;
讓他搖著麻痹的頭,喘著艱難的呼吸,
我們呀,不要病床,寧可要清新的草地。
當他一喘一喘地跌出他的靈魂,
我們的只痛一下,一下子跳出肉身。
讓他的屍首去誇耀它的陋穴和骨灰甕,
那憎恨他一生的人會給他的墓鑲金;
我們的卻伴著眼淚,不多,但有真情,
當海波覆蓋和收殮我們的死人。
對於我們,甚至宴會也帶來深心的痛惜,
在紅色的酒杯中旋起我們的記憶;
啊,在危險的日子那簡短的墓志銘,
當勝利的夥伴們終於把財物平分,
誰不落淚,當回憶暗淡了每人的前額:
現在,那倒下的勇士該會怎樣地歡樂!
竺洪波:哪裏來的這隻猴?——孫悟空形象探源
事實與「假定」不是一回事。假定是否符合事實,需要證明。胡適列舉了一些哈奴曼與孫悟空的相同點(雖然還不夠豐富),這對認識孫悟空的來源是有意義的,但並未揭示出哈奴曼對孫悟空實施影響的線索和機製,「小心求證」的環節宣告闕如,其可信度就值得懷疑。為此,當代學者蔡鐵鷹先生考察了泰國的古代佛廟(印度佛教反而衰亡,很少保留古代佛教建築),發現了許多古印度哈奴曼文化的遺跡,並以攝影圖片穿插文章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遺憾的是,他依然沒有揭示出「哈奴曼對孫悟空實施影響的線索和機製」,反而無奈地表示:「無論在外形,還是性格上,哈努曼與孫悟空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讓大家接受『印度進口』說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在漫長的中印文化交流過程中始終沒有找到《羅摩衍那》曾經進入中國的證據。」
但是,這並非可以斷定孫悟空與外來文化完全無關。如果我們拓展一下思路,即不要局限在《羅摩衍那》和哈奴曼一端,並且從古印度史詩擴大到整個佛經,那麼印度佛教文化與孫悟空的對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當年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抵達北印度,又從南印度歸國,穿行了整個西域地區,完全可以設想佛教在西亞諸國以及我國新疆、西藏地區所發生的影響。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佛典或佛教題材與孫悟空直接相關的事實。如陳寅恪先生考出《六度集經》等佛經中的頂生王升天故事為「孫悟空鬧天宮之故事也」——也即孫悟空的原型之一(《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在泉州開元寺西塔第四層的石雕像裏發現了帶刀的猴形神將,顯見其唐僧取經的護法身份;在敦煌石窟(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發現了唐僧取經圖,其中牽馬者孫行者皆為猴身。據此完全可以相信,印度佛教通過玄奘取經路線、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為海上絲路開端)等多種途徑流入中國,並影響了唐宋間的佛教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其猴行者的形象則理所當然成為《西遊記》孫悟空的直接藍本。所以,《西遊記》孫悟空形象,既植根於中國本土豐富的猴精傳說,也受到了外來文化——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哺育,正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
由此想及,在很長時間裏,我們習慣於把「五四」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開端,所謂西風東漸、「別求新聲於異邦」,後來陳平原、王德威、李歐梵等人文學者前移至晚清,提出「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學界一時驚為奇論。現在看來,中國真正開啟現代思想啟蒙,發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還可大幅推進到晚明,因為此時不僅有羅明堅、利瑪竇、金尼閣等西方傳教士來華,李贄、焦肱開始學習、宣傳西方思想與文化,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譯著歐幾裏德《幾何原理》等著名事件,而且還有《西遊記》的特殊貢獻:孫悟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外文化融合的產兒。(愛思想網站2017-04-24)
廖文輝《馬新民間傳說初探》(二)地方故事傳說
地方傳說是指那些因地名的來源、地理特徵或者是地方的開闢和發展而出現的故事和傳聞。由於馬新地名涉及許多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如閩粵地區就有閩南、廣府、福州、潮州和海南等方言,而馬新地名也涉及馬來文、英文和華文,因為音讀的相近,故此常有錯讀,久而久之,不知其非,並將錯就錯的使用,砂拉越石隆門(Bau)恐怕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1857 年 2 月 18 日,為了抗議英殖民統治者的壓迫與強行施政,華工們推舉劉善邦為起義軍首領,在帽山揭竿起義。總司令王甲, 連同劉善邦的妹妹劉珍珍帶領六百多名敢死隊,採取水陸兩路進攻的方式,結果攻克古晉市,布洛克倉皇出逃。但是沒想白人拉惹重整旗鼓,聯合當時簽約的各方領袖和主教攻打起義軍,這時劉善邦、王甲的大隊人馬在回大本營的路上受到突擊, 劉善邦和王甲孤軍作戰,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王甲率先就義。接着在 2 月 24 日, 劉善邦和全軍也在新繞彎友蘭路營地壯烈犧牲。石隆門十二公司總部被攻下後,布洛克把數千礦工家屬集中在巴烏洞(gua bau)裏,放火燒山洞,裏面的婦孺活活被燻窒息而死。洞內傳出無法忍受的臭味,所以被稱為臭洞,加上許多被打死華工的屍體散佈四處,暴曬在烈日下發出難聞的臭味,一哩之外尚可聞到,砂拉越的河水也為之染紅,故此當地居民即以 bau(馬來文的意思為腐臭)命名此地。事實上,在石隆門事件發生前,Bau 一名即已見諸外國私人函件和著述中,至於其含義則不明,事件之前華人一般稱此地為金山頂。有者認為 bau 實際上是「帽」的音轉,那是三條溝公司立國的首都所在,即距離石隆門一英里的「帽山」,也就是華工首義之處,並謂「石洞門」才是原名正稱,不論是「石龍門」或「石隆門」都是「石洞門」的音轉,因為確實有石洞和石屋在此。32
另有一種是依據當地的地文特徵,而加以一番想像編製出來,富有浪漫情懷的地方故事,其中要以沙巴的神山傳說最為家喻戶曉。沙巴是馬來西亞各州最為特殊的一州,因為它最高的山和最高的河,都以「中國」來命名,最高峰為中國寡婦山(現名哥打京那峇魯山,Gunung Kota Kinabaru),也稱神山,為沙巴的標誌,最大的河流為中國河(Sungai Kinabatangan)。在中國河上游高山上的石洞,有這樣的一個傳說:「洞內有一個大石棺,是中國式的,有一丈多長,棺旁還有一面大鑼,鑼後有一個『狄』字,其旁又有長矛大戟一類的武器,都有一丈多長。」這樣的說法, 主要在證明在很早以前已經有武將一類的華人到此,並歿葬在此。33
至於與神山有關的逸聞,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浪漫的愛情故事,故事說中國漁民,因為颶風漂流到婆羅洲,並與當地女子結婚,因為思鄉回國,結果一去不返, 留下日盼夜盼的妻兒,終日守在高山之巔,遠望海上帆影,最後變成化石。有說是中國將領率軍到此,並和汶萊公主結婚,將軍後來奉詔回國,也是一去不回頭,公主天天登山北望,最後躍湖自殺。34
第二種則是奪寶一類的故事。在《汶萊王室世系書》(Salasilah Raja-Raja Brunei) 中有如此一段記載:
先是中國皇帝遣二官吏名曰王剛(Wang Kong 之譯音)及王三品(Wang Sum Ping 之譯音)至,以取中國寡婦山之龍珠,華人為龍吞者甚眾,龍蓋欲護其寶珠也,該山以是得名。嗣王三品思得一法以欺龍,彼以燭置玻璃盒中,乘龍不備以易其珠,而龍猶以為明珠無恙也。寶珠既得,即群起揚帆返國。離山不遠,王剛欲索其珠,乃相勃豁,王剛強奪之,王三品大恙,遂不返國, 轉棹回汶萊,後娶蘇丹穆罕默德之女,受禪,是為蘇丹阿瑪德。35
後來大概是兩個故事合一,在奪寶故事的後面又添上第一種浪漫傳說的故事。類似故事在流衍的過程中衍生了不少版本,但基本仍保持其故事主軸,只是男女主角身分不同,男主角可以是軍官、王子或商人,女主角可以是汶萊公主或杜順女子,總之不離一個華人和土著女子的悲劇愛情故事。因此依據角色的不同,可以有原住民版、華人版或馬來人版的故事。(廖文輝,2012 ,馬新民間傳說初探,成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九期 2012 年 12 月 頁 169-196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32 劉伯奎:《19 世紀砂朥越華工公司興亡史》,頁 45-57;劉伯奎:〈19 世紀砂拉越兩位華工領袖簡介─劉善邦與黃成際〉,《國際時報》,1990 年 2 月 25 日。黃堯:《星馬華人志》,頁 244-245。
33 黃堯:《星馬華人志》,頁 259。
34 類似「望夫石」的傳說,從最早的塗山氏女開始,在古代中國所在多有,其意義在於表現妻子對丈夫那種堅貞不渝的愛情,而沙巴的望夫傳說,其故事主人翁皆與中國有密切關聯,其故事原型或許源自中國,亦未可知。
35 轉引自黃堯:《星馬華人志》,頁 259。有關奪珠的神話,在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和王大海的《海島逸志》卷 2 中也有著錄,只是發生地點在印尼,內容也稍有不同。
廖文輝《馬新民間傳說初探》三、結論:傳說背後的意義
傳說是民眾記憶歷史的工具,也是民間文學的珠玉,這些本土化的民間傳說可以視為官方歷史論述以外的另一面。這些故事雖有其誇張不實的地方,但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瞭解華人移民的世界觀、社會價值及其背後的人類社會,這才是傳說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這些傳說的出現到成型,主要在 19 世紀,這時剛好是中國南方沿海華人大量移民的時刻,至於少數幾個出現較早的人物傳說,如鄭和和林道乾,故事的出現或許更早,但廣泛流通恐怕已經是 19 世紀的事情。以鄭和為例,其「遺跡」及神格化,大抵開始於 17 世紀,並集中在 19 世紀及其之後才廣泛流通。56 上面引述的各種不同的傳說,其背後皆有其意義存在,這些社會意義不外如下幾點。第一是南來華工精神寄託的象徵。南來先輩遠渡重洋,在茫茫的汪洋面前, 顯得如此渺小,即便安全抵達南洋,也得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自然就會將命運依託於神靈,以求安身立命,慰藉孤寂的心靈,除了將原鄉神祗帶來,同時也因地制宜, 供奉本土神明,不免就將除暴安良,有德於民的華人領袖,經過各種神化後,成為華人普遍信仰的神明。無疑的這些民間信仰也是一種文化的調適,期盼能獲得超現 實神祗庇佑,以求更好地適應異域艱險的生存環境。這些「偉大」的英雄人物,正好填補海外華人在「番邦」打拼與惶恐交雜的心理虛擬期待。57
第二是,具有正反兩面教材的功用。上述的傳說往往依據本土的情況加以一番合情合理的改編,以達到某種意圖,正面者則具有教育群眾的功能,如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觀念。此外,華裔先輩的不畏艱難,勇於開拓的艱苦創業精神, 無疑可以成為激勵華人戰勝各種困難的生動教材。例如鄭和的崇拜,就是把紀念鄭和與加強族群團結,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結合起來。58 另有一種牽強附會,甚至荒誕 不經的故事,如齋戒月禁食的來源、榴櫣是鄭和糞便等的故事,就不無詆毀或破壞的作用,進而挑撥種族情緒。這些故事創作的背後,所凸顯的其實是對相對弱勢族群的歧視偏見,以及傲慢的文化優越感。59
第三是一種民間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尤其是當權者有意無意地抹煞華人的貢獻,企圖在正常管道,諸如歷史記載和歷史教育中加以否認,無疑的民間傳說提供了另外一種民族集體記憶的管道。
馬新華人社會是移植的社會,民俗文化不是一切從頭開始,而是將原鄉固有的民俗文化同時移植過來,與原鄉有共同的記憶,即便落戶以後,依據地域的差異加以調整以後,其傳說的本質和精神基本不變,人物地點縱然相異,但故事形式和情節也仍然存在不少相似性,不難看出極強的移植痕跡,也因為這種移植特性,加上時間短淺,不免呈現出體裁類別的不完整。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南來華人的源頭活水在中國,這些故事不論其如何改編,情節即使有別於原鄉,但其背後呈現的中國文化本質基本不變,例如將歷史人物神格化,是「遺德在民者為神」的中國傳統鬼神觀。甚至在某些故事情節上也與中國的神話傳說似曾相似,盛明利降世的故事即為一個顯著的例子。由於馬新華人社會的歷史發展尚短,傳說成型後基本變化不大,除了少數的傳說其流傳時間較為久遠,如沙巴神山的故事,有繁衍出較複雜的情節和故事版本,一般上仍保留原型,沒有太大改變。馬新民間傳說主要以歌頌英雄人物和顯靈事蹟為主軸,其傳承主要來自中國,也有南洋各國和西方的元素, 但份量極少。(廖文輝,2012 ,馬新民間傳說初探,成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九期 2012 年 12 月 頁 169-196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張祖榮《百年潮汐》
張祖榮曾出版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小說,《百年潮汐》。由大眾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2007年8月30日在杭舉行首發式。
小說正面展現在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大時代背景下,鄭和從一個普通回族青年成長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航海家和他七下西洋的壯麗過程。還描寫了鄭和死後大明王朝在繼續開放走向海洋,和實行海禁閉關鎖國兩條路線的尖銳鬥爭,描寫了大中華從一個四海來朝的泱泱大國由於放棄制海權,而成為一個倍受倭寇蹂躪任人宰割、最後丟失了臺灣和澳門的弱國的變遷;揭示出閉關鎖國,喪失製海權必然導致喪權辱國走向衰落的歷史教訓;反映了中國幾百年的海洋大國夢。
小說中的鄭和,是世界遠洋航海的先驅者,在15世紀初的28年間,鄭和率領260艘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遊歷遠至東非和紅海沿岸的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航程可繞地球赤道三圈,堪稱世界航海壯舉。
中國今天要學的已不是造這樣一支船隊,而是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永遠保持鄭和的豪情壯誌。所以說,出版這部書具有較大的 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張祖榮是建德市文聯退休幹部,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通俗文學創委會副主任,曾出版長篇小說《東遊記》、《霜降青牛谷》與《大漠雄風》,在國內文學界具有較高聲譽。
張祖榮先生年近 70,經濟收入較低,生活水平不高,身體也不太好。10年來,張祖榮先生始終憑著一股生活熱情、憑著對祖國歷史的熱愛、憑著對文學藝術的追求,堅持把一件事做完,這是一種追求、一種執著、一種責任。他用自信、專注、堅持三個關鍵詞詮釋了「堅持把一件事做完」的豐富內涵。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篇小說《百年潮汐》終於正式出版。他為創作長篇小說《百年潮汐》,十年磨一劍,凝聚無數心血。小說由著名作家王連生作序。總字數110多萬字,分上、下部,史料豐富,情節曲折,可讀性非常強。(2008)
明代水師到過中美洲?
明代的水師是非常出色的,當時只有中國人到過中美洲。歐洲還無人知道,他們全都加起來都還不行,可他們還要做世界的霸主。中國不做霸主,是文化的關係。
哥倫布晚了90年才到達這里,而且船的噸位也差的多。三國孫吳時候就有萬噸極的大木船了,這種船到過臺灣、柬埔寨,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做了。
當時的南京水師有6 千艘船,很偉大。盡管這樣,海上的優勢不會利用,反而被人家利用了。我們在自豪過去的同時要問:這究竟是怎麽會停下來的?好漢不提當年勇,自成祖死後,皇帝就下令停止了航海活動。
經管有過一次暫停,但是這一次是徹底地停止了。航海船隊究竟到過那里?為什麽要停止?誰也說不請。有人說是經濟原因,每次出海都要花費大量的銀子,國庫空虛了。是梁啟超的說法,不能持續的。
不考慮經濟因素,只講政治不講經濟是中國的傳統,秦始皇派徐福去日本求長生不老藥,雖不知真假,但是在日本供奉有徐福的畫像可是真的。這就是典型的只講政治。
西方就不是這樣的,古代希臘是個一個島國,只有到外面去才能求的生存。哥倫布是和國王頂了條約的,他自己只化了大約10%的錢,在他們那里國王、海盜、商人三位一體,這里面有血腥,當然不值得提倡,現代所提倡的正是鄭和當年所做 的。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而講過,中國從不要求占領別國領土,侵犯別國主權。我們承認是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而不是鄭和。因為改變世界的人不是鄭和而是歐洲人!(取自汪品先教授在紀念鄭和下西樣600周年紀念活動中的演講)(2008-12-08)
Video Training for Local Food & Home Staying Program
With cultural creativity, home stay progra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vitalize local economy.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elements to home stay experience is the good foods, that not only fills the stomach, but also satisfies the taste buds. Above all, that warm the heart. It is sad to see that a homeland with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abah is economically broke due to the administrators' greed of wealth robbing and poor management. Some honest progressive community workers are on their struggle to introduce new order to Sabah. Based on their past leadership success when they led the government, they have formulated comprehensive programs to restore the state's glory, which were the most shining in the region before. Regarding the local economy that affecting most of the rural people, micro programs must be included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 Harping on global tourists' curiosity of North Borneo, home stay initiative could be a viable activity. As I have said earlier, foods is vital to the success of home stay program, our country folks mus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the arts of cooking. While improvement of local cuisine is important, it will be even better if they know how to serve a variety of other foods for gues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is internet world, YouTube is the fastest way to learn anything. As we can see from this video clip, we can learn how to prepare Japanese porridge without going to Japan, not even Kota Kinabalu. (May 27, 2013 in https://iconada.tv/video/onocsob004)
The Tanjung Simpang shipwreck
This shipwreck was found in 2003, 400 meters from the shore of Tanjung Simpang Mangayau in the north of Sabah and at a depth of 12 meters. It is likely that the vessel sank over coral rocks, which combined with pounding waves, caused it to immediately break apart.
Some small pieces of the ship’s broken and dispersed timber have been collected. The timber – probably pine, fir or cedar – indicates that the ship was of Chinese origin. 303 ceramic artefacts and 205 kilograms of shards have been recovered, as well as 61 bronze gongs and 76 copper ingo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ing company, many other objects had been looted. The whole cargo contained Chinese ware, which dates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mewhere between 960 and 1126 AD. Therefore, the Tanjung Simpang ship may be one of the oldest Chinese vessels found in the Malaysian waters. The place where the vessel was found suggests that it travelled from China via the Philippines to destinations in Brunei or Borneo. (Source:Silk Road Program)
“明鄉人”講越南華僑歷史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明鄉”(Minh Huong)這樣一個詞,在堤岸還有“明鄉會館”。“明鄉”原來叫“明香”,它源於明朝滅亡後,是一些不願臣服清朝的明朝遺民相繼亡命越南後建立的“明香社”組織。建社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明朝香火”不絕。其後,南來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楊彥迪、陳上川等率領明朝軍眷大規模集體移來南圻後,華僑人口更是猛增。
阮氏集團在安置這些新來的移民時,沿用了“明香社”的名稱,為他們建立了特殊村社聚落。阮氏集團於1802年統一全越南後不久,特令在全越北、南、中圻建立明香社,用以管理中國移民,這樣,明香社就在不少地方出現了。
明香社的成員最早是那些以“復明”為己任的明朝遺民,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朝統治越來越鞏固,“復明”已成泡影,明香社的政治色彩就越來越淡,其成員也就漸漸由那些遺民的後裔和清代以後移居而入明香社的新華僑所代替。
到了1826年,阮朝皇帝詔令,改“明香社”為“明鄉社”。明鄉社的成員稱明鄉(或明鄉人),包括中越混血兒在內的中國移民後裔。前邊提到的堤岸“明鄉會館”是明鄉人的社團,該會館內有一副對聯:“明聖先王,越國亦聞聲教;鄉黨宗族,亞洲同此冠群。”
此聯大致可以反映出早期的明鄉人的心態,雖然落戶“越國”,但念念不忘明朝皇上和宗鄉梓裏,割不斷和故國的聯系之情。
當時越南把華僑分為兩類,一類是新移民,稱“清國人”,另一類是明鄉人。從阮氏封建王朝到法國殖民政府,都對明鄉人實行不同於“清國人”的特殊政策。明鄉人可以有獨立的村社組織,並自主管理。明鄉人稅額較低,還減免徭役。可入試應舉,入宦海為官,因此明鄉人擔任中央政府尚書(部長)、地方經略大臣、外交使節的人不少。在行政管理上,不讓明鄉人混居於一般華僑之中。
1842年頒令規定,凡有五名以上明鄉人的地方,可以另立鄉社,但要單立戶籍,並且禁止剃發結辮。法國殖民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將明鄉人一律當越南人看待。明鄉人生於越南、長於越南,還保持了一些中國的風俗習慣和傳統,這一群體仍是越南華僑社會中頗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越化,融合於當地社會中,也是事實。(吳樂華《南洋華僑史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