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31, 2020 at 1:12am


陳明發博士《文化遺産》


傳統的中國文化是怎麼來的?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的回答是,是從土地裏長出來的。(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 [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文化反映的,是人的生活方式;而那是人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互動的結果。早期農業社會的中華民族,靠土地過日子, 所孕育的文化自然離不開土地;住的、吃的、穿的、用的、樂的、造的,說的等,也自然蘊藏人與那個環境共在的特色。年月久遠以後,其意義反復沈澱、不斷澄明,便愈發深厚積累起來。可是,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與數字化等當代大浪潮沖擊下,原生環境逐漸消融的結果,既有文化最後也就隨同它寄予存在的場域而消失。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價值體制在變化的同时,原有的文化遺產也被冷落、放棄,最後遺忘。例如,鄉間節慶的酬神戲,它不只是一種娛樂,也是多元功能的平臺:關乎傳統倫理價值的傳播;歷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藝術美學的精進與提升;鄉人休憩時的相聚與交流等。這些生活方式及其原有意義,最後隨傳統戲曲的没落也變質了。保護非物質遺產如傳統戲曲,除了保護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也是在保護它蘊涵與體現人群生活于一個地方的特殊意義。
(31.12.2020)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1, 2020 at 9:28pm


陳明發《文化意義生成》


有何辦法促進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並促成文化資源的資本化轉換與增殖?結合多元文化產業的開發與經營,是其中一個有效途徑。然而,整體上需要謹慎規劃與推動,避免因為經濟效益的干預,而影響其生成與傳播,失卻原來的完整意義。
(參考:薛夢晨,2017,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