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旅遊考[南北朝]沈約《悲哉行》
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曉凝津。
時嚶起稚葉,蕙氣動初蘋。
一朝阻舊國,萬里隔良辰。
解說
旅遊:外出旅行遊覽。
媚:嫵媚。明媚。
年春:新年的春天。來年春天。
遊人:遊覽遊玩的人。
徐光:柔和緩慢的春光。徐徐的春光。
旦:早晨。
垂彩:垂下光彩或彩色。
和露:和熙的露水。春天的露水。
曉:拂曉。
凝津:謂天地精靈之氣相合而凝成津液。
時嚶:應時的鳥啼聲。嚶,象聲詞,形容鳥叫聲或低而細微的聲音。
稚葉:稚嫩的樹葉。
蕙氣:蕙草的香氣。
初蘋:初期生長的白萍。
一朝:一旦。某一天。
阻:阻斷。
舊國:舊時的國家;故國。故鄉。
隔:隔斷。
良辰:良好的時辰。美好的時光。
白話譯文
行客留連春天的美景,春景也在取悦着遊人。早晨散開的陽光垂下霞彩,晨露在津渡旁凝結。嫩葉間不時傳來鳥鳴聲,帶着蘭花香氣的風吹動着水面的浮蘋。可是我正遠離故國,在這美好的時節裏與它相隔萬里啊。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齊、梁朝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是齊、 梁文壇的領袖,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説,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的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作有《宋書》、《沈隱侯集》輯本二卷。又曾著《四聲譜》、《齊紀》等,已佚。(百度百科)
愛懇註:在中國歴史上,這首詩是較早(南北朝)出現“旅遊”一詞的文獻。
延續閱讀 》旅遊體驗誌 (1)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
Khalak Khalayak
《文學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紀伯倫《另一個流浪者》
有一次,我遇到了另一個流浪者。他也有點兒瘋瘋癲癲的,他對我如是說:"我是一個流浪者。我時常覺得,我行走於塵世林儒之間。因為我的腦袋同地面的距離較之他們的腦袋同地面的距離,還要高出一百英尺光景,所以我的腦袋創造出更高更自由的思想。
"然而,說實在的,我並不是行走在他們之間,而是行走在他們之上,他們所能見的,不過是我在他們的開闊的田野裏留下的足印而已。
"我時常聽到他們在討論我的足印,為我的足印的形狀和大小而爭論不休。因為有些人說:那些是遠古時期猛象在大地上浪遊的腳印。而另外一些人說:非也,那些是隕石從遙遠星球上落到地面上的遺跡。"然而,我的朋友,你卻完全明白,它們不過是一個流浪者的足印罷了。"
愛懇編註:對地方詩性來說,走在當地人當中、上面與前面,都重要,偶爾還要在外面、後面,更了解整個地方與群體。
The Other Wanderer
Once on a time I met another man of the roads. He too was a little mad, and thus spoke to me:
"I am a wanderer. Oftentimes it seems that I walk the earth among pygmies. And because my head is seventy cubits farther from the earth than theirs, it creates higher and freer thoughts.
"But in truth I walk not among men but above them, and all they can see of me is my footprints in their open fields.
"And often have I heard them discuss and disagree over the shape and size of my footprints. For there are some who say, These are the tracks of a mammoth that roamed the earth in the far past. And others say, Nay, these are places where meteors have fallen from the distant stars.
"But you, my friend, you know full well that they are naught save the footprints of a wanderer."
延續閱讀 》 詩性古達
延續閱讀 》 詩性古達
歷史文化語境
把作品放到原有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加以解讀,這一點也是文化詩學的一個要求,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群雞正亂叫”一句,大家一定覺得這不是詩,這算什麽詩。其原因就在沒有把這句詩放到原有的歷史文化語境去把握,所以你覺得不是詩。其實,這句詩是杜甫的《羌村三首》第三首的頭一句,“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羌村三首》寫在“安史之亂”即將結束,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的時候,經歷過血與火的戰亂,看到人和人之間的那種殘酷的斗爭,現在回到了自己的故園,杜甫看到的已經不是人在斗,是雞在叫,“群雞正亂叫”,這個畫面很典型地表達了杜甫對和平生活的神往,已經享受到了和平生活的溫馨。如果把它放到原詩里邊去,又把原詩放到“安史之亂”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當中去解讀,我們就會解讀出許許多多東西來,所以我覺得文化詩學提倡解讀作品的時候要有文化語境,要文化語境化,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童慶炳:“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原載《愛思想》2015-12-14)
詩性發作
在燈迷會上,一上海大學生出了一則上聯: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順唸倒唸完全一樣,難度極大!恐怕是絕句,無人對得上。
可是轉眼間,反應聲此起彼落——
一北京大學生對曰:
香山碧雲寺雲碧山香。
山東大學生對曰:
山東落花生花落東山。
山西大學生對曰:
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
湖南大學生的對子:
湖南繡花女花繡南湖!
安徽大學生對曰:
黃山落葉松葉落山黃。
江西大學生對曰:
江西明月山月明西江。
海南大學生也不示弱,對曰:
海南護衛艦衛護南海。
掃地大媽聽了隨口說到:
三塊五花肉花五塊三。
詩性可以成為各種藝術結合的切入點
空曠的舞臺上,垂落下幾百隻“窗子”,在舒緩的音樂聲中,“窗子”又漸次升起;電子大屏幕上,被拆散的字體不斷飛舞、變幻,最後定格為一個大大的“詩”字。
這是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打開窗戶——新詩探索40年”活動現場。活動的主辦方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和《詩探索》編輯委員會別出心裁地,把本次活動辦成了一場以“詩”為主題的劇場演出,詩歌論壇、詩歌朗誦會都在這個劇場進行,同時還穿插了多場戲劇、演唱會、現代舞等詩意演出。
詩歌朗誦會如一場演出:女沙畫家現場作畫,通過投影儀投射到大屏幕上,女性朗讀者排坐在一起,觀賞著“畫意”,醞釀著“詩情”;每一幅沙畫完成時便由一位朗讀者站起來吟誦出她心中的詩。綠色的舞臺燈光、纏綿的音樂背景與低回的朗誦,共同營造出一個詩意盎然的、女性化的藝術天地。
活動主辦方通過這些形式探討著“如何表現一首詩歌”,他們相信詩意無處不在,“詩歌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詩歌”。活動的策劃者之一、詩人林莽表示,優秀的詩歌大部分都是可以朗誦的,因為它們都有著優美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旋律。而且,好的藝術都是有詩性的,而詩性可以成為各種藝術結合的切入點。因此,應該不斷去尋找各種藝術之間融合的可能性,探索詩歌朗誦的新形式,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記者 饒翔 2012年12月27日)
詩性人類學—埃利亞斯·卡內提(Elias Canetti)在他的《群眾與權力》一書中提出的是一種詩性人類學的群眾理論。卡耐提於1925年開始研究群眾,受到奧地利散文家和詩人克勞斯(Karl Kraus,1974-1936)的影響,克勞斯告訴他,無論什麽思想,語言表述一定要清晰。他還受到朋友瓦丁格(Fredl Waldinger)的影響,瓦丁格研究的是佛教和引渡哲學,他的研究讓卡耐提悟出兩個道理,第一,研究群眾不一定要全身心地泡在群眾之中;第二,研究群眾的視野越開闊越好。卡耐提的群眾理論借助了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歷史、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材料。〔註1〕卡耐提從1925年到1959年,斷斷續續一共花了34年時間才完成《群眾與權力》一書。他在書中闡述的群眾理論幾乎完全沒有所謂的科學分析範疇,是一種勞森(Richard H. Lawson)所說的“非範疇性歸類”。〔註2〕這形成了卡耐提群眾研究與其它群眾理論以及社會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它缺乏人們普遍認可的“科學性”,但卻富有一般群眾理論所缺乏的特殊人文想像和魅力。
卡耐提在引述各種歷史記錄和人類文獻的同時,不斷作出他自己的解釋,他采取的是一種夾敘夾議的方式。跟著他的思路,讀者自會感覺出其中的道理。但是,期待清晰論點的讀者卻會覺得從卡耐提那裏得不到那種理論的滿足。耐倫(Tom Nairn)曾就此抱怨道,“卡耐提博士從來不用他的資料來論述關於群眾、歷史、心理學或別的什麽的論點。他只是在做雄辯的演說。”〔註3〕耐倫在卡耐提那裏尋找論點,得到的卻是辯才。但是,正如羅卜遜(R. Robertson)所說,我們不妨把卡耐提群眾理論中的那種高度混合的“描述”和“解釋”的表述看成是一種“歷史人類學”的“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註4〕
深度描述是美國人類學家葛茲(Clifford Geertz)提出的術語,來源於英國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論行為描述的一篇文章。萊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兩個孩子同樣做擠眼睛的動作,其中一個是自己不能克制的習慣動作,另一個則是向別人悄悄示意。如果從生理學理論來看這兩個行為,它們並沒有區別。但是,如果對它們分別作描述加解釋的密集描述,它們便有了不同的行為意義,一個是“眨眼病”,另一個是“暗示”。〔註5〕葛茲用這個例子進一步提出,人類學家在描述它文化和社會中的人們行為時,必須也要加入解釋,這樣才能說明行為的意義。這就叫密集描述。按照對行為者所具有的意義來描述行為。〔註6〕
在實際運用中,如在葛茲自己的名篇論文《深層遊戲;巴厘鬥雞筆記》中,萊爾所觀察的眨眼和葛茲所觀察的鬥雞,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不只在於後面的現象遠比前面的複雜,而在於,眨眼睛的人多少能夠解釋自己的行為,而葛茲對巴厘鬥雞的解釋卻是巴厘人自己所不能做的。葛茲對巴厘鬥雞作了這樣的解釋:血淋淋的鬥雞使得壓賭註錢的旁觀者極度興奮,其實是一種“藝術行為”,成為一種對“死亡、男性力量、憤怒、驕傲、失敗、善行和機遇”的表述。巴厘人觀看鬥雞是和英國人觀看莎士比亞戲劇演出相似的公眾行為。〔註7〕有論者指出,葛茲的解釋中含有太多的想像成分,有牽強附會之嫌。〔註8〕但這個解釋卻很能說明密集解釋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這種解釋一般超過了行為者自己所意識到的行為意義,涉及到了行為的半意識或者無意識(下意識)意義。解釋到什麽程度必須適可而止,不至於「過度闡釋」,那要看解釋者自己如何拿捏分寸。
密集描述在人類社會學和人類文化描述學(ethnography)中有許多廣為人知曉的例子,如社會學家霍布金斯(Keith Hopkins)描述羅馬的鬥劍士格鬥,他所作的心理意義闡述包括觀眾感覺到的性吸引,觀眾在比賽中認同的是勝者的光榮而不是敗者的痛苦。〔註9〕慶典參與者雖能理解這些像徵意義,但卻無法對之作出解釋。這種密集描述往往得借助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記錄,這些記錄是否準確當然會影響密集描述所提供的闡釋。由於卡耐提對自己所引述的大量原始材料的可靠性並沒有直接評說,所以有論者對他的闡釋可信度存在疑慮。〔註10〕也有論者認為,卡耐提有選擇地運用原始材料,不妨把他對這些材料的闡釋當作一種與文學闡釋相似的表述,只要闡釋本身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即可。〔註11
1 Thomas H. Falk, Elias Canetti.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3, pp. 85-6.
2 Richard H. Lawson, Understanding Elias Canetti.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1, p. 57.
3 Tom Nairn, "Crowds and Critics," New Left Review 17 (1962): 24-33, p. 29.
4 Ritchie Robertson, "Canetti as Anthropologist," in David Darby, ed., Critical Essays on Elias Canetti. New York: G. K. Halls, 2000, pp. 161-168.
5 Gilbert Ryle, "The Thinking of Thoughts," in Collected Papers. 2 vols.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71, vol. ii, p. 482.
6 Clifford Geertz,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p. 3-30
7 Clifford Geertz,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p. 443.
8 See V. Crapanzano, "Hermes' Dilemma: The Masking of Subersion in Ethnographic Description," in J. clifford and G.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p. 68-76.
9 Keith Hopkins, "Murderous Games," in Death and Renewal. (Sociological Studies in Roman History, vol. 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1-30.
10 S. Schmid-Bortenschlager und Hermann Broch," in K. Bartsch and G. Melzer, eds., Elias Canetti: Experte der Macht. Graz: Droschi, 1985, p. 118.
11Ritchie Robertson, "Canetti as Anthropologist," in David Darby, ed., Critical Essays on Elias Canetti, p. 168
(徐賁 2007《詩性人類學的群眾理論:兼及卡內提和阿多諾關於群眾問題的對談》2007-09-18 爱思想平台)
馬来西亚華人虚擬文化街
2017年4月15日,我在臉書發了一個有關“馬來西亞華人虛擬文化街”的帖子:
大家說,馬來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華族,可是,我們沒有一間華人博物館。千辛萬苦,總算找到了這條百年老街,不僅可以有族群的綜合歷史博物館,各行各業,各商各號,各鄉各鎮,各館各會......,光輝歲月,偉大傳統,可誦事蹟都有了一方天地。
這話是說得早了些,因爲在第二年三月,華總便把籌備多年的實體華人博物館辦成了。我們團隊當時還特地拜會了發起人丹斯里吳徳芳,聆聽他寳貴的展望與經驗。
帖子發出後,登嘉樓(2017年)全國華人文化節顧問荘發明回應說:“我記得砂拉越詩巫有間文化館,至於博物館好期待哦。我最近向登嘉樓大會堂建議,向政府申請唐人街申請一片地建文化館,其實登州擁有很多天然的景色但少了一些文化的靈魂。”
另一位網友補充,根據一位在登嘉樓巳80歲的長者說,華族落腳登州至少巳有215年了,這位老者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前人在登州的文物與資料。
文化街計劃包括美術館,以展出藝術家的心血。
自2008年為商團策劃過在光華獨中辦的“肉骨茶嘉年華”,並啟發了一些肉骨茶店成功走上連鎖店生意,臺灣多家大學曾邀我到寶島講學,分享相關經驗,並上電臺清談節目。從最北的宜蘭到南部的恆春,發現肉骨茶是挺受關注的大馬美食。在各大學教授陪同下,我也實地考察過他們輔導過的一些文創鄉鎮,獲益不淺。
經營地方磁吸力(1)老地區 新經濟
2000年前後幾年,我擔任雪州政府投資委員會諮詢委員,也擔任過商團的黃金海岸委員會主任,曾積極為巴生發展大藍圖的旅遊項目,做過不少實地調查與建議,到過巴生五條港與吉膽島等處與居民談民宿等建議。可能是走得太早,大家接受不了也就不了了之。現在受到韓國、臺灣的影響,欣喜的是大家比較有概念了,自動投入地方創生。
2009年,創立愛墾網之初,我設想一個在巴生城南左岸經營文創活動的生態,眼看現在越來越多人關心原是文化城的巴生的文化遺產,覺得很多事情真的需要時間醞釀。
延續閱讀 《文創技能係列 71》 YOUTUBE 華商》
大家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像一些在地團隊那樣,開始關心自己居住的地方,並很努力在做地方經營與行銷。這樣的熱忱發揮了它的正能量。接下來的挑戰是,怎樣把這種努力的體驗整理、結構成大家可以參考、可以學習的知識系統。“虛擬文化街”就是設法打造一個平臺,讓大家更方便、更完整地親近地方經營的專業學習。
幾經多時構思與籌備,這項構思實體版在2019年10月以“海絲館”之名,在沙巴亞庇市郊的打里卜鄉鎮落實,於馬中與南海東盟東部成長區數鄰國百餘位貴賓見證下正式落實,並獲得中國駐亞庇總領事館代總領事章禾閣下蒞臨主持開幕。
延續閱讀 》沙巴海絲故事館
海絲故事館裏,除了展示著各種珍貴歷史照片,也有沙巴州原住民的傳統手工藝品,見證著本地華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緊密聯繫和歷久不衰的友情。
我在會上介紹時表示,館內收藏各種書法、文物、紀念品、舊時海絲路發展史等,使參觀者了解在1913年中國客家紫金人從沙巴州古達上岸後,開始在舊時婆羅洲生活的足跡,與原住民建立起非常好的 友情。海絲路不僅教育中華民族,也教育當地土著,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胸襟。
沙巴如今擁有更高推廣中華文化的地位,而海絲會也將持續推動東盟經濟成長區經貿發展,並計劃以海絲故事館為出發點,推動本區域經貿等各領域來往。以故事館成為基地,將來希望促進不同媒介與材料合作,成為經濟生產文化產物的合作中心,讓本區域有心人一起合作,未來將海絲路發展推向另一個境界。
我也特別感謝楊秋立,他認為要推動一帶一路,就必須帶到沙巴最偏遠的地區,讓人們知道一帶一路。至今,沙巴海絲路學會把一帶一路推廣遍佈沙巴各個角落,甚至已到了印尼邊界地區。
奈何一個多月後的2020初一場冠毒爆發至今,多少願景的跟進工作都耽擱了。暫時在網路上保溫與探索。期待災難早日結束。
延續閱讀 》沙巴海絲故事館
林語堂·幽默
第一個將英文單詞“Humour”譯成中文的是王國維,翻譯為“歐穆亞”。此後,“humour”出現多種譯法,李青崖意譯為“語妙”,陳望道譯為“油滑”,易培基譯為“優罵”,唐桐侯譯為“諧稽”,林語堂譯為“幽默”。最終是林的譯法普及開來,林也被稱作“幽默大師”。
在上海,林語堂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誌,提倡幽默文學。他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林語堂(1895-1976年)認為,中國人除了正經話只有笑話,所以,他提倡:“在高談學理的書中或是大主筆的社論中,不妨夾些不關緊要的玩意兒的話,以免生活太乾燥無聊。”
林語堂說:“幽默也有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露而愈俗。幽默固不必皆幽雋典雅,然以藝術論,自是幽雋較顯露者為佳。”
林語堂在《一夕話》中寫道:“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幹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林語堂的幽默感大概來源於父親。林父是個牧師,一次下午佈道,教堂裏的男人困得打瞌睡,女人則在聊天,無人聽講。林父在講壇上向前彎著身子說:“諸位姊妹如果說話的聲音不這麽大,這邊的弟兄們可以睡得更安穩一點兒了。”
童年時,林語堂和二姐看了林紓翻譯的小說,便一起口編長篇小說,講述一位法國偵探“庫爾摩斯”的故事,騙母親取樂。等母親發覺孩子們在逗她,才喊道:“根本沒有這種事,你們說來逗我樂的。”到廈門上學後,林語堂則和哥哥一起捉弄母親。一次,他們從廈門回家時,打算由一個人扮成乞丐,到門口向母親討水喝,其他人則從背後撲到她身上,嚇她一跳。
林語堂在杭州玉泉買一銅雀瓦,付款後對攤主說這是假的。攤主嚴詞詰問:“你為什麽要買假古董?”林回答:“我就是專門收藏假古董的。”
法國的公園或街上,常有男女熱情擁吻。林語堂見了,便笑嘻嘻地用法語大聲叫喊:“1、2、3、4、5、6……”數他們親吻的時間能維持多久。
一次,林語堂赴美國紐約夜總會,因著長袍、銜煙斗,某美國紳士誤以為他是唐人街洗衣店的老板,故問他開什麽店。林怒答:“我是林語堂。”然而對方追問:“那麽,做點什麽買賣?”林幽默答道:“我出賣《吾國與吾民》。”
二戰期間,面對法西斯的威脅,林語堂竟異想天開,想以幽默來防止戰爭。他說:“派遣五六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幽默家,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給予他們全權代表的權力,那麽世界便有救了。”
辜鴻銘論男子多妻,曾以一個茶壺可配四個茶杯作比。林語堂以《金瓶梅》中潘金蓮之語:“哪有一隻碗裏放了兩把羹匙還不沖撞的麽”加以反駁,可謂旗鼓相當。
林語堂有時發刻薄之言:“不管怎樣,無論怎樣混法,能混過這上下五千年,總是了不起的,說明我們的生命力很頑強。”
林語堂又言:“文人不敢罵武人,所以自相罵以出氣,這與向來妓女罵妓女,因為不敢罵嫖客一樣道理。”
赫塔·米勒:手帕在,母親就在
“你帶手帕了嗎?”每天早上在我出門之前,母親都會站在大門口問我這個問題。我沒帶手帕。正因為我沒帶,所以我要回到屋裏取一塊。我從來不事先帶好手帕,是因為我總是等著她問我這個問題。手帕是母親早上關心我的一個證據。一天中的其餘時間,我都得靠自己。“你帶手帕了嗎?”是母親對我的疼愛的一種間接表示。任何比這直接的表達都會讓人感到不自在,也不是農民們所擅長的。愛藏身在一個問句中。那是將愛說出口的唯一方式:實際上,用的是一種命令的語氣。那種生硬的語氣甚至強調了一種親切感。每天早晨我都會不帶手帕就走到大門口,然後再返回去取手帕。只有這樣,我才會走到街上,似乎帶著手帕就意味著母親就在我身邊一樣。(赫塔·米勒 2009 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辭《你帶手帕了嗎?》)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