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惠安女子

野火在遠方,遠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裏

以古老部落的銀飾

約束柔軟的腰肢

幸福雖不可預期,但少女的夢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無邊無際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並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

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裏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

於是,在封面和插圖中

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照片說明:
用光影繪出一件美麗的華服,或薄如蟬翼,或柔如絲綢,具有特殊的美感。這是一組流動的,立體的藝術作品。給人帶來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挑戰傳統的審美理念。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1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3 hours ago

愛墾學術:人工智能中的「升華」(Sublime) 與「直覺」(Intuition):比較性研究報告芻議

一、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AI)的迅速發展不僅推動技術應用,更引發了關於美學、倫理與人機關係的新一輪反思。

AI 升華 研究延續了康德、布克等哲學家的「崇高」傳統,著眼於人類在面對 AI 之「不可測」「超越理解力」「壓倒性力量」時所產生的情感與美學體驗。

AI 直覺 研究則集中於 AI 系統能否模擬人類的「非邏輯性判斷」能力,以及在人機互動過程中,人類如何運用直覺來理解、信任或挑戰 AI。

這兩個概念分別來自美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但在 AI 的脈絡下卻有潛在交集:AI 作為一種既能觸發人類情感經驗的對象,又能成為人類認知與判斷的輔助者。

二、核心概念比較

維度

AI 升華 (Sublime)

AI 直覺 (Intuition)

哲學來源

康德、布克的美學理論

柏格森、James、Simon 等關於直覺與認知的理論

核心特徵

敬畏、恐懼與理性超越感的張力

非邏輯性、模式識別、快速判斷

研究焦點

使用者情感體驗(awe、uncanny、不安、美學沉浸)

人在決策中如何調和自身直覺與 AI 輸出;AI 是否能模擬直覺

主要方法

VR/AR 設計實驗、觀者感官測試、美學分析

用戶實驗、行為研究、XAI(可解釋 AI)、計算模型建構

應用場域

藝術創作、沉浸式媒體、公共敘事

醫療、法律、金融、戰略決策、人機協作

挑戰

主觀性強、難以測量、文化差異大

定義模糊、模擬困難、易受偏見影響


延續閱讀:班雅明的靈光說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3 hours ago

三、當前研究進展

1
AI升華

藝術與媒體研究:Rini (2023)「人工崇高」;Denson (2023) 關於 AI 藝術引發的 awe/cringe [敬畏/畏缩] 經驗。

實驗性研究:He et al. (2024) 在 VR 中設計崇高場景並測量使用者情感反應。

哲學延伸:Youvan (2024) 嘗試把康德、布克理論引入數位與 AI 時代。

AI 直覺

人機互動研究:Chen et al. (2023) 探討人類直覺如何影響對 AI 解釋與建議的依賴。

認知科學視角:Simon (2003) 把直覺看作模式識別,認為 AI 模擬有助於理解人類直覺。

批判與文化研究:直覺作為「訓練出來的感知習慣」,融入演算法文化。

四、潛在交集

不可解釋性:升華:因 AI 運算過程不可見而感到震撼。直覺:人在不可解釋輸出下,必須依賴直覺來決策。

人類 vs 技術的邊界經驗:升華:AI 彷彿具備「超越人類」的創造力或威脅感。直覺:AI 挑戰人類「專屬」的認知能力(例如快速判斷)。

文化與心理影響:升華:科技敘事塑造「敬畏與恐懼」的情感氛圍。直覺:社會與文化背景影響人類對 AI 建議的信任與依賴。

五、研究問題建議

美學與認知的交叉:AI 引發的升華感是否會影響使用者對其「可信度」與「直覺判斷」?

直覺與情感的互動:在決策情境中,敬畏或不安等情感是否會改變人類直覺對 AI 的依賴模式?

跨文化比較:不同文化群體對 AI 的升華體驗與直覺使用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六、可能的方法設計

實驗設計:使用 AI 生成藝術或 VR 場景引發「升華感」,再測試使用者在判斷任務中是否更傾向依賴/質疑 AI。

混合方法:量化:心理生理測量(心跳、皮膚電反應)、決策表現數據。質性:訪談、think-aloud protocol 捕捉直覺與情感語彙。

跨文化研究:在不同文化群體中複製實驗,以檢測升華/直覺的文化差異。

七、結論

AI 升華與 AI 直覺雖然來自不同學術傳統,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它們共同揭示了一個核心議題:

人類如何在面對超越理解的技術力量時,結合情感與直覺來定位自身?

未來的研究若能結合美學哲學與認知科學的方法,將更有助於理解人與 AI 的關係,並為設計安全、可信且具人文深度的 AI 系統提供理論支持。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23, 2025 at 10:18pm

陳明發詩想〈說法〉~~照字面上的說法,這裏没有書法。去到書法那里,却說它和繪畫在一起。書法和繪畫的界線在那里?我每個想法都是满满的一面文字,但始終都是那個說法,這裏没有書法。補充一句,這裏也没有繪畫。我本人始終是那個說不出的想法。那個感覺。

Lit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Yet when I go to where calligraphy should be,
it tells me it dwells with painting.
Where, then,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Each thought of mine brims into a full page of words,
and still the same refrain returns: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Let me add—there is no painting here, either.

What remains is only myself,
forever that unspeakable thought,
that ungraspable feeling.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14, 2025 at 10:14am

女孩的温柔接纳了大地的圖騰
古老記憶的花園正在甦醒。

當目光驚訝地輕觸,
時間緩緩舒展。
每一抹呼吸的色彩,
找不着起點却繼續蔓延。

嫩芽,靜靜破土。
尚未命名,但靜靜破土。

陳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