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寫微博》 緣份與廣告

一對原來不認識的男女,在同一時間內,男的買了新車,女的添了幾套新裝。開著新車,男的產生了追求 異性的信心;在房裏把新裝試了又試,女的產生了約會的盼望。第二天開始,他們的眼睛睜得特別大,世界變成了狩獵場。很快的,終於有一天,兩對找尋的眼睛碰 上了,頓時天旋地轉,日夜無光 ,就只剩下兩塊磁鐵。後來,朋友問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他們說: “緣分嘛,很難說。 ” 其實,那種緣分,電視上的廣告,每天不知說上多少回。

(Photo Appreciation: ***by Stanislav Mironov, www.stanislavmironov.com/)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5 hours ago

愛墾APP:詩性非營利組織-社企 vs「呼喚型物體」

以下幾種方式可實現一個以詹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 Vico)「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NPO)或社會企業(Social Entreprise)轉化為「呼喚型物體」——

故事化的內容創作

根據維柯的「詩性智慧」,人類通過想象和象征性的思維方式理解世界。NPO可以通過講述象征性的故事,將哲學理念轉化為富有啟發性的內容。例如,創建具有深刻隱喻的短視頻或動畫,通過詩意的方式呈現維柯哲學中的核心觀念,如歷史循環、集體記憶人類創造力

延續閱讀:愛墾網·文創造物「body」 新文創就是詩性文創


哲學理念與社會議題的結合


將維柯的哲學思想與當代社會議題相結合,創造出能夠引發公眾思考和行動的內容。例如,NPO可以探討如何通過「詩性智慧」重新理解現代社會中的教育、文化和科技發展,將這些探討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呈現在TikTok等平台上。

象征性的視覺設計

使用具有象征意義的視覺設計,強化組織的品牌形象。通過獨特的標志、顏色和視覺風格,使觀眾在看到這些視覺元素時能夠迅速聯想到維柯的哲學思想。例如,可以設計一系列海報或短片,使用古典意象(如神話、英雄、象征性建築)來表現組織的理念。

互動性和參與性

鼓勵用戶參與到組織的哲學討論和創作中來。通過互動問答、創意挑戰或用戶生成內容的方式,使維柯的「詩性智慧」成為一種集體創造的過程。這不僅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也使組織的理念通過大眾的創作得以廣泛傳播。

文化和教育推廣

利用TikTok和其他社交媒體平台,推出簡短而富有哲學內涵的教育視頻,向大眾普及維柯的哲學思想。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使復雜的哲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同時鼓勵觀眾將這些思想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與藝術和文化的結合

維柯的「詩性智慧」強調想象力和創作力,這與藝術和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NPO可以與藝術家、作家或文化機構合作,創建跨界的藝術作品或文化活動,使維柯的思想通過多種形式的表達被廣泛傳播和接受。

通過這些策略,NPO不僅可以將維柯的「詩性智慧」轉化為一種能夠廣泛傳播和影響的內容形式,還可以在公眾中建立起一種深刻的情感聯系,使其成為真正的「呼喚型物體」。這種轉變將使NPO在推動其哲學使命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以下是五個可能的「詩性智慧型」非營利組織如何采納「呼喚型物體」(Evocative Objects)敘事的例子:

「時間之橋」(Bridges of Time)

敘事背景: 該組織致力於探索人類歷史中的詩性智慧,通過古代文化的象征物連接過去與現在。


呼喚型物體: 使用古代文物或建築(如古羅馬的橋梁、希臘神廟)作為象征,講述關於人類集體記憶和文化傳承的故事。通過沉浸式視頻和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穿越」時間,與古代的智慧對話,從而喚起對現代社會文化根源的思考。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5 hours ago

「詩性教育」Poetic Education

敘事背景: 專注於將維柯的詩性智慧融入教育體系,鼓勵學生通過詩意和象征性的方式理解世界。


呼喚型物體:
采用學生創作的象征性藝術作品(如詩歌、繪畫)作為核心內容,展示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獨特理解。通過社交媒體平台發布這些作品,並配以背景故事,使其成為觸發教育變革討論的「呼喚型物體」。

「心靈之聲」(Voices of the Soul)

敘事背景: 該組織聚焦於通過詩歌、音樂和敘事療法來幫助心理康復,特別是那些遭受創傷的人群。


呼喚型物體: 通過記錄和分享康復者創作的詩歌和音樂作品,展現這些作品如何表達內心的創傷和療愈過程。這些內容被設計為極具情感沖擊力的短視頻,配合真實的聲音與故事,激發觀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共鳴。

「記憶的象征」(Symbols of Memory)

敘事背景:
這個組織的目標是通過藝術和象征性表達,紀念歷史事件和文化遺產,並促使人們反思集體記憶的重要性。


呼喚型物體:
利用歷史遺跡和象征性物品(如紀念碑、紀念品)來制作視覺內容,講述與這些物品相關的歷史故事。通過互動展覽和虛擬展示,這些物品被重新賦予現代意義,引發觀眾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創意之源」(Source of Creativity)

敘事背景: 該組織致力於激發和培養青年人的創造力,基於維柯的哲學鼓勵想象力和創新。


呼喚型物體: 通過展示青年人創造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創新項目(如發明、藝術作品),來表現創造力與詩性智慧的融合。這些項目被設計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展品,通過社交媒體和展覽推廣,成為激發更多人參與創造的「呼喚型物體」。

這些例子展示了如何將「呼喚型物體」的敘事融入到「詩性智慧型」非營利組織的內容創作和傳播策略中,從而更有效地傳達組織的使命和理念。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yesterday

APP Iconada: Vico's Poetic Wisdom & Aesthetics

Tackling Vico's concept of "Poetic Wisdom" in the context of aesthetic philosophical study involves engaging with his ideas on the origins of human thought, language, and culture. Giovanni Battista Vico (1668–1744) introduced the notion of "Poetic Wisdom" (sapienza poetica) in his work "The New Science" (1725), where he argued that early humans express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myth, metaphor, and poetry before developing abstract, rational thought. Here’s how to approach Vico’s concept in aesthetics:

Understanding Poetic Wisdom

Core Concept: Poetic Wisdom refers to the way early humans made sense of the world through imagination, myth, and metaphor. Vico believed that this form of wisdom was not irrational but rather a precursor to rational thought, rooted in the need to explain and control the world.
Historical Context: Vico positioned Poetic Wisdom as a response to the Cartesian emphasis on rationality. He argued tha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etic and imaginative thinking rather than abstract reasoning.

The Role of Metaphor and Myth:

Metaphorical Thinking:
Vico emphasized that early humans understood their world through metaphor, see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natural phenomena and human experiences. For instance, they might personify natural forces as gods, creating myths that explain the world.

Myth as Explanation: In Vico's view, myths were not mere fables but profound expressions of a collective wisdom that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human experiences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ese myths were foundation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law, and society.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yesterday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Poetic Wisdom

Aesthetics and Imagination:
In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Poetic Wisdom can be seen as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t suggests that the human capacity fo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s centr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t as Expression: Vico’s ideas imply that art, like early myths, expresses fundamental truths about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symbolic and imaginative means. Art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poetic wisdom of early humanity, transforming raw experiences into meaningful forms.

Poetic Wisdo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Cultural Evolution:
Vico theorized that societies evolve from a poetic or mythic stage to a more rational, scientific stage. However, he did not see this as a linear progression but as a cycle where societies might return to more imaginative forms of thought during periods of decline.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
For Vico, language itself originated in the poetic stage, with early words and symbols carrying deep, multifaceted meanings. These poetic origins of language reveal the aesthetic roots of human cul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Other Philosophers:

Contrasting with Rationalism:
Vico’s Poetic Wisdom challenges the Cartesian emphasis on clear and distinct ideas by valuing the role of the imagination and emotions in human understanding. Comparing Vico with philosophers like Descartes or Kant can help highlight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is aesthetic philosophy.

Influence on Later Thinkers: Explore how Vico influenced later thinkers in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such as Friedrich Nietzsche, who similarly valued the role of myth and metaphor in human culture, or even postmodern thinkers who challenge the primacy of rationality.

6. Application in Modern Aesthetic Theory:

Modern Aesthetics: I
nvestigate how Vico’s ideas can be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ie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emphasize the role of narrative, symbolism, and myth in art and culture.

Art Criticism:
Use Vico’s framework to analyze works of art, considering how they might express a form of poetic wisdom that resonates with or challenges contemporary rationalist perspectives.

Vico’s Relevance Toda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Vico’s Poetic Wisdom can be examine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lenses, incorporating insights from anthropology, literatur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Cultural Critique: In today’s context, Vico’s ideas can be used to critique the dominance of rationality and technology in culture, advocating for a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the imaginative and poetic dimensions of human experience.


Engaging with Vico’s concept of Poetic Wisdom in aesthetics involves exploring how early poetic and mythic though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uman culture and art. It requires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imagination, metaphor, and ration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 By situating Vico’s ideas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aesthetic philosophy, one can appreciate the enduring significance of Poetic Wisdom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art and culture in human life.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yesterday

卡爾·克勞斯:格言

格言無需真實,但應該超過真實。它必須一躍而超越真實。

你不能對打字機口授格言。那需要太多的時間。

能寫格言的人不應該浪費時間去寫論文。格言要求深沉的呼吸。

書寫格言對知道怎樣書寫格言的人來說太難了。對不知道怎麼寫的人來說則要容易的多。

我言在己而意在理。彼人言在理而意在己。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埋怨我?因為要是他們贊美我的話,我就得埋怨他們了。

我的公眾和我相互理解:他們不聽我說的東西,我也不說他們喜歡聽的東西。

你不會相信把行動變成思想竟是如此地艱難!

通過諷刺,我使不重要的人變得如此高大以至於足以成為我諷刺的目標——任誰也不能再責備於我。

我已經是如此地流行以至於任何誹謗我的人都會變得比我更流行。

世界需要有人為它負責,而不是對(那個人)自己負責。

與我共享意見的人往往會把較大的一部分留給了自己,我學乖了,現在我只給人們提供思想。

對我來說,蒼蠅(在天上)灰比人(在天上)灰更成其為一個偉大的奇跡。

我聽見別人聽不見的噪音,對我來說,這些噪音干擾了球體的音樂,對於別人來說,這些音樂,他們,也聽不見。

常有人懇請我公正,從各個方面來審時度勢。懷著這樣的希望——從各個方面來看情況會變得更好——我照做了。但我發現結果完全一樣,因此我堅持只從一個方面來看待問題,借此以大大減少我的勞動與失望。

如果我確實地知道我不得不與某些人分享不朽的聲名,那麼,我情願單獨被遺忘。

我的讀者相信我只為這個日子寫作因為我只書寫這個日子。因此在我的作品過時之前,我必須等候。然後,這些作品可能就合時了。

色情就是所得即所失的性慾。

色情主義是對障礙的克服。最誘人也最流行的障礙,是道德。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Monday

色情主義把盡管變成因為。

不是被愛者在千里之外而是這距離本身被愛。

愛與藝術擁抱的不是美麗,而是那因此擁抱而變得美麗的東西。

女人的情欲是男人的心靈重生的根源。

男人疏引了女人情慾的洪流。它不再淹沒大地也不再使大地豐饒。

誘引者把女人引進性的神秘就像剛到車站的異鄉人主動提出要充當城鎮美景的向導。

法律中沒有任何條款反對男人基於誘引的許諾,在受害者的准許沒有進一步意義的時候與年幼、純真的女子結合。

他們像對待某種爽心之物一樣對待女人。他們不想接受女人飢渴這一事實。

道德責任是男人在向女人作此要求時缺乏的那種東西。

「可惡的男人」,她哭喊道,「給了我可愛的孩子。」

寡廉鮮恥的畫家,以意圖引誘女子為借口,把她引進自己的畫室為她畫像。

一個女性專家墜入愛河,就如醫生在病人的床邊受到感染一般。職業風險。

男人在戀愛關係中的優越是微不足道的,通過這微小的優勢(戀愛彼此)一無所獲而只有暴力,侵擾了女人的天性。

對她的完美來說唯一的缺陷是找不到(缺陷)。

她帶著謊言走進婚姻的殿堂。她是處女而沒有告訴他。

如果一個男人不與處女結婚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墮落的男人;對生活來說,他算是毀了,同時,他至少(還應該向對方或他人)索取生活費。

貞潔的理念是那些搶奪(貞潔)者的理念。

嫉妒是吸引盜賊的犬吠。

如果一個人沒有從為女人制作禮物中獲得快樂的話,那麼他就不應該這麼做。存在這樣的女人,與之相比,達那依德的漏勺不啻為純粹的錢箱。

太陽底下沒有比物神崇拜者更不幸的存在了,他渴求女人的鞋子卻不得不與完整的女人打交道。

化妝品是關於女性宇宙的科學。

他強迫她完成她自己的命令。

當男人確認:除你之外我什麼也不想因此我總是有新的念頭的時候,兩性之間的關係才是真實的。

在男人的愛情生活中,徹底的無序出現了。人們發現混合的形式,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理念的潛能。據說,最近,一位柏林的女性施虐狂說了這樣的話:「可恨的奴隸,我命令你立刻擊打我的臉!」然後被叫到的那位年輕的律師在恐懼中落荒而逃。

信任的最高境界:做一名傾聽告解的神父。

沒有任何邊界像年齡的界限那樣誘人走私。

維也納是貝多芬經常逃離的美麗環境。

來吧,別惹人討厭,維也納人對在他身邊感到厭煩的人如是說。

關於如何把我引回這個城市的建議:改變方言並禁止語言產生新的變化。

在一個人像一頭野獸那樣行動的時候,他說:「我只是人。」在他被當做野獸來對待的時候,他說:「我,也只是一個人。」

我們都只是人,這不是借口而是一種推測。

我在某個地方發現這樣的告示:「你必須像希望找到這個地方那樣離開它。」要是哲學家們也能對作為業主的人類說出有這一半精妙的話就好了!

我甚至常常為人類感到類似愛的預感的東西。太陽微笑,世界又再次年輕,如果這天有人找我借光的話,我會動心的,我差不多要想,我不會讓他要求很長時間,我會給他一道光,雪茄,利他主義者說,我親愛的朋友,我不能給你雪茄。但如果你需要光芒的話,請到我身旁;哥總在囧囧發光。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Monday

(續上)鄉村的奔馬會比環城大道上的行人更早地習慣於汽車。通過畏懼已有不少的事故發生。

我知道有個國家,吃角子的老虎機星期天休息,整周也不開。

民族主義是把我和我國的愚鈍者,我之是非感的冒犯者,我之語言的褻瀆者綁在一起的那種愛。

詛咒法律!我國公民大多是墮胎失敗的苦果。

惡魔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如果他認為他能使人更糟的話。

精神療法:在一個人健康完好的時候,通過被告知他所患的疾病為何,他能至多能矯正他健康的狀態。

精神分析是把自己當作治療的心靈之疾。

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診斷。

精神分析師是同時也渴望傾聽神父之告解的傾聽告解的神父。

藥:錢和命,都交出來!

他死於醫神艾斯庫累普之蛇的齧咬。

基督教的道德偏好對此前淫欲的懊惱,然後再渴望不去遵守(道德)。

基督教用好奇的開胃小菜來豐盛情欲的宴席,再用悔恨的沙漠來把它摧毀。

神學家怎麼能夠因為在長期的內心斗爭後決定不信教條而受到贊譽呢,這使我困惑不已。對於英雄的行徑,真正的酬謝,在我看來,總是應該給與那些斗爭之後得出虔信教義結論的人。

語言是思想的母親,而不是思想的侍女。

語言是思想之母?思想不是思想者的應得麼?哦,當然,他必須使語言受孕。

什麼生於主體問題,死於主體問題。什麼在語言中生活,以語言為生。

我的語言是公共的娼妓,我把她變成處女。

我只能掌握他者的語言。我的語言對我為所欲為。

一個人越是切近地看一個詞,這個詞也就跑得越遠。

為什麼有人寫作?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品性不去寫作。

言辭與本質——我在生命中尋求的唯一聯系。

不可能沒有後果的風流韻事。他把一件作品呈獻給世界。

狗先用鼻子吸氣,然後才舉起他的腿。人們不可能完全反對這種原創性的缺乏。但作家在他寫作之前閱讀,卻是可鄙的。

盡管人們沒有時間。同情那些沒有工作的人吧。但那些沒時間工作的人,他們才真叫我們羨慕!

在標點上——把感嘆號,問號和破折號當作鞭子,圈套和刺棒來使用——自我消耗的嘲弄是可鄙的。

最危險的作家是那些被好記心卸下一切責任的作家。他們情不自禁地把東西迎進來。我情願做一名誠實的文抄公。

許多天才直到老年還保留著他們的早熟。

年輕的讓·保爾的計劃是寫書,這樣他就能買書了。而我們年輕的作家的計劃,則是收到一堆作為禮物的書,這樣他們就能寫書了。

如果蕭先生攻擊莎士比亞的話,那麼,他是在正當地自衛。

今日的文學,是病人寫下的處方。

沒有自我表達的想法和能力——這就是記者。

記者想成為作家。文集出版了,對此人們除驚奇外無其他表情,作品在裝訂商手中竟沒有散開。麵包是用碎屑烤成的。什麼使他們有望永存呢?對他們為自己「選擇」的主題的持久的興趣。在人們閒談永恆的時候,只要永恆持續下去,他不也應不時地被提起麼?記者生活在這種錯誤的見解之上。它總有最偉大的主題,永恆在它手中可以成為時事性的;但它必然也以同等的便利變得過時。偉大的作家在這一天,這一小時,這一分這一秒流行。無論他的事業在時空上多麼地有限、有條件,他的作品越是遠離事件就越是無邊且自由;不要擔心作品現在會過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它會變得再次流行。

藝術的作品無需公眾的偏見。認為公眾對風格上的卓越感到憤怒就高估了公眾。他們才不在乎風格呢!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接受那些由於主題碰巧引起庸俗興趣而具有持續價值的作品。

所有的作家你都必須閱讀兩遍,無論是好的作家還是不好的作家。這樣,你就會認出前者並拆穿後者。

我不知道比閒讀更沉重的閱讀。想像撞擊在物質上並太早地消散以至於不能自發地繼續工作。於是人們沖破字句的框架,在這些文字中,花園的牆得到了細致的描繪,心靈則徘徊於大海。如果不是剛好在錯誤的時間裡無舵的船又一次在花園的牆上撞得粉碎,這自發的旅途航行該是多麼愉快啊。沉重的閱讀呈現人們可以忽視的危險。它盡全力利用讀者自己的能量,他者則鬆了一口氣把它留給自己。對低能者來說沉重的閱讀可能是一種危險。強力者對閒讀來說則是一種危險。對前者來說心靈必是敵手;對心靈來說後者則不是對手。

倘若我所有的時間都不讀這麼多,又會怎樣?

(卡爾·克勞斯 [Karl Kraus,1874年4月28日-1936年6月12日],出生於奧匈帝國境內的基欽(Jiqín),死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二十世紀早期最著名的奧地利作家之一。他是記者、諷刺作家、詩人、劇作家、格言作家、語言與文化評論家,並且提拔了許多年輕的作家。本文譯者王立秋;譯自Karl Kraus, No Compromise Selected Writings of Karl Kraus, edit. Frederich Ungar, trans. Sheema Z. Buehne, et al.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77. p. 221-230)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4, 2024 at 9:38am

錯覺

我的懷疑!唉,我原以為看不見阿爾貝蒂娜於我是一件無所謂乃至愜意的事,直到她出走時我才發現自己的錯誤。直到她去世時我才以為自己有時盼望而且設想她的死會使我得到解脫那是怎樣的錯覺。同樣,我在收到埃梅的信時才明白,我之所以一直沒有懷疑阿爾貝蒂娜的德行而痛苦萬分,是因為實際上那根本算不上是懷疑。我的幸福,我的生活要求阿爾貝蒂娜貞潔賢淑,於是我說一不二地肯定她是貞潔賢淑的。帶著這種預防性的信念,我就可以毫無危險地聽任我的思想去和各種假設瞎折騰了,在我的思想里這些假設有鼻子有眼但我並不相信它們。我對自己說:「她也許愛好女色」,就像人們說「我今晚可能會死去」一樣,他們說是說了,但自己都不相信,他們還在為明天盤算呢。

My doubt! Alas, I had imagined that not seeing Albertine would be a matter of indifference, even of satisfaction, and I had only discovered my mistake when she went away. I had imagined, too, when she died, that I had at times hoped for and pictured her death as a relief, but I had been mistaken. In the same way it was only when I received Aimé’s letter that I realised that I had never suspected Albertine’s virtue, and that what had caused me so much suffering had not been suspicion at all. My happiness, my very life depended on Albertine’s being virtuous and pure; so I had asserted it dogmatically. With that protective conviction I could allow my mind to play freely and without danger with hypotheses which were lively enough in my imagination, but in which I did not believe. I said to myself: ‘Perhaps she has a taste for women,’ just as one says, ‘I might die to-night,’ but without believing it in the least, while one goes on making plans for to-morrow.

[Found in *The Fugitive*, which is often combined with *The Prisoner* in various editions. In the Modern Library edition, this passage typically appears around **page 529-530].

這個段落探討了敘述者在面對阿爾貝蒂娜離開和死亡時的自我懷疑與內心掙扎,反映了普魯斯特對人類情感和心理的深刻洞察。


時間錯覺

時間的流逝逐漸導致忘卻……而由於反作用的緣故,忘卻也不會不使我們的時間概念發生深刻的變化。空間上存在視覺誤差,時間上也存在視覺誤差。比如我心中久已有一個願望,想工作,想彌補失去的時間,想改變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想開始生活,這個微弱的願望在我心中一直存在,以致使我產生一個錯覺,以為自己始終還那麼年輕;但另一方面,回憶阿爾貝蒂娜逝去前的幾個月我生活中陸續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心靈中陸續發生的事情,因為當一個人起了很大變化便會以為自己度過了很長時間——曾經使我覺得這幾個月比一年還要長得多,而現在那麼多東西被遺忘,仿佛若干空白把我和新近發生的事隔開,以致這些事就像是很久以前發生的,既然我已有人們稱為的「時間」去忘記它們。我的記憶里插入了片段的、不規則的遺忘——猶如海洋上籠罩的濃霧隱沒了周圍事物的標記——它攪亂、破壞了我對時間距離的感覺,有些地方縮短了,有些地方又拉長了,使我和事物之間的時間距離在感覺上要比實際上時而近得多,時而遠得多。由於在我尚未經歷、尚未認識的未來時間里將不再會有我對阿爾貝蒂娜的愛情的痕跡,正如在我剛剛度過的、業已逝去的時間里,看不到我對外祖母的愛的痕跡,這就形成了一個個連續的階段,相隔一定的時間以後,前一階段賴以存在的東西在後一階段竟蕩然無存,因此,我覺得我的生活是一種空洞的東西,它是那麼缺少一個能作為支柱的統一而連續的自我,它的過去是那麼漫長,它的未來是那麼多餘,死亡可以在此時或彼時將它了結而不對它作結論,猶如修辭班的法國歷史課,可以隨便在某一階段結束,可以到1830年革命為止,也可到1848年革命或第二帝國滅亡為止,全根據教學大綱或教授的心血來潮而定。

好奇

我感到她正饒有興趣且好奇地打量著我……她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猶如外省人對著時新服飾用品商店的商品目錄冊,聚精會神地瞄著漂亮的畫中人大小恰正合適的套頭連衣裙(實際上,每一頁畫得都是同一個人,只不過由於變換服飾與姿態,造成錯覺,看起來像許多各不相同的人)。

I felt that she was looking at me with interest and curiosity. She stared at me as a provincial might pore over the catalogue of a fashionable milliner’s, gazing in rapt attention at the head of the same girl, drawn on every page, but wearing a different hat in each picture, so that one had the illusion that there were ever so many different women, when it was always the same one.

[Found in *The Prisoner*, Volume 5 of the translation by C.K. Scott Moncrieff. In the Modern Library edition (translated as *The Captive*), it typically appears around **page 170-171]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ugust 28, 2024 at 6:39pm

特拉克爾(Trakl)詩選·朦朧

小院,著迷於牛乳色的朦朧晨光,

虛弱的病人滑過秋風染黃的事物。

他們圓圓-蠟一般的目光追憶黃金年代,

有著夢想,寧靜和紅酒。

 

他們的沉痾鬼魂般隱藏著。

星星宣說白色的悲愁。

恐懼里滿是錯覺和鈴聲,

看,可怖者何其倉皇地逃遁。

 

流形的點影無聲而過,它們

在十字交錯-不祥的小路上蹲伏,撲騰。

啊,牆邊悲傷的幽靈們!

 

其它的逃經黑暗籠罩的拱門;

每當深夜星風的紅色顫栗

它們跌落如同瘋狂的女人。

 

譯者:pyrrhon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ugust 27, 2024 at 9:01am

[頭髮 ]

於是他鼓動她把頭髮留長,而她也就開始留長頭髮,從眉毛到耳際,到後頸,然後蓄留到脖子的長度,直到肩膀。髮絲隨著他倆的戀情繼續增長,簡直是在平行地發展;到了兩人分手時,長長的髮辮已在脊骨上晃來蕩去的。 —— 引自第72


[分曉]

厭惡,是因為看的透徹,佔有之後,男人的愛始見分曉。 —— 引自章節:第十五章北方神秘之旅

[玩具]

莫德和莉奧諾拉從林肯一家商店走出來,差點被一輛大車撞到,當時車子一聲不響地高速倒車。她們拿著木馬,馬頭以絨布包著,綁在堅固的掃把柄上,制作精美,上面有飄逸的絲質馬鬃,還有邪門的繡花眼睛。莉奧諾拉買來這些木馬,打算送給幾個乾兒子乾女兒,她說這些東西很有英國味道,有奇幻色彩。正在倒車的司機透過灰藍色的玻璃看到她們兩人,覺得她們外表怪異,有點像信奉邪教的女人。她們身穿長長的裙子,頭上裹著頭巾,還拿著圖騰似的野獸胡亂揮舞。他用輕蔑的手勢指著水溝。莉奧諾拉舉起木馬,搖動上面的鈴鐺,指著他大罵。被她這麼一罵,他猛地快速倒車,嚇到了一個嬰兒,一個老婦人,兩個騎單車的人,一個送貨員,以及一輛科蒂娜。這輛車子被嚇得倒回去整條街。莉奧諾拉記下車牌號:
ANK66。 —— 引自第380頁

(摘自《隱之書》(Possession),作者: [英] A·S·拜雅特;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譯者: 於冬梅 / 宋瑛堂;出版年: 2008-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