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的變革,進入使用者的生活脈絡,

向他們的生活提案,提出一種願景。

讓設計回歸到該字原本賦予事物意義的角色。

~~ (摘自《設計力創新》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Kartell Bookworm 牆上書架)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8, 2021 at 4:10pm


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

“詩和遠方”的旅遊本質解讀

文化和旅遊融合,不少媒體將其稱作“詩和遠方”走到了一起。“詩”代表文化體驗的深度,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審美追求;“遠方”代表時空的廣度,是旅遊活動所進行的時間過程和空間位移。“詩和遠方”走到一起,生動地反映了旅遊者在旅遊過程的時空轉換中,實現對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觀照。“詩和遠方”,本質上都是一種美化的生活方式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種高級的精神需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遊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成長方式,因而更加有必要從旅遊本體論的角度,對“詩和遠方”的旅遊本質進行深度探討。

“詩”來自心靈自由的最深處。“詩”亦即“詩意”,“詩意”可以理解為人的身心自由體驗。旅遊與詩都追求“美”,因為它們都是人生的美學散步,使人生更富有詩意。旅遊是審美的詩意對話,是人對“詩意棲居”生活方式的追求與向往。旅遊的本質是人對生命自由和諧的追求或異地身心自由的體驗,是一種“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生活狀態。

旅遊與詩是相通的,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之處。旅遊與詩都是休閑的產物,注重精神追求;旅遊與詩都追求“真”,使我們觸摸到內心不敢作假的人性,因為它們都追求身心自由的體驗;旅遊與詩都追求“善”, 因為它們都是凈化心靈的藥方,使人對大自然和生活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旅遊與詩都追求“美”,因為它們都是人生的美學散步,使人生更富有詩意;旅遊與詩都追求“意境”,因為它們都追求主客交融、物我同一,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由“在場”洞見“不在場”;旅遊與詩既是人生的一種奢侈品又是人生的一種必需品,在物質生活豐裕和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我們都需要休閑與詩意。既然旅遊與詩是相通的,因此我們在旅遊中就需要用一顆“詩心”去觀照大自然與世界,與旅遊審美對象進行詩意的對話。


“遠方”實際是指旅遊具有“異地性”特征。旅遊活動一般是旅遊者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發生的一種旅遊體驗行為,旅遊活動的發生要以行為主體的空間移動為前提。旅遊源於人們“遠方崇拜”的天性和異地向往的心理情結,旅遊是人類轉換生活空間的理想途徑,是使人詩意棲居在大地的另類生活方式。“異地”主要是指與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相區別的特殊空間場所。旅遊異地性內涵豐富,既包括地理上的區別,也涵蓋文化與心理上的差異。正是異地的陌生與神秘,才使旅遊具有誘人的魅力。常言道:“熟悉的地方沒風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旅遊是“見異思遷”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新奇或新異為核心的刺激追求是旅遊的主要動機之一。

異地是相對於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而言的,不僅是地理空間的概念,而且是心理的、社會的、感性的概念,不可能精確地、理性(或量化)地定義。筆者曾經提出用“樊籠理論”闡釋旅遊的本質。“樊籠”比喻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將小鳥關在鳥籠裏,小鳥囿於鳥籠的束縛,總是向往著飛向可以自由翺翔的藍天,一旦打開鳥籠,鳥兒就要飛出去。這正是陶淵明所說的“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人也是一樣,慣常生活與日常工作環境像樊籠一樣對人具有束縛作用。


從日常時空特征來講,日常生活是一個相對凝固、刻板、封閉的世界,而“遠方”的旅遊世界是活潑、變化、新奇的。這種窒息人類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韋伯稱之為“理性鐵籠”。正是慣常生活與日常工作單調乏味、狹隘封閉的時空局限,束縛了人類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由此埋下了旅遊的種子並孕育萌發了旅遊動機。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生活程式化、精神空虛化、人際關系異化等,對大眾旅遊的興起產生了巨大的助推力,促使人們衝出“理性鐵籠”,到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外的地方尋求身心自由的體驗。

“遠方”或異地是旅遊的重要屬性特征,它代表了人們對於空間的無限性與時間的永恒性的一種深層次內在追求。當然,我們對“遠方”不限於“異地性”的科學解讀,“遠方”也是一種詩意的文化想象,可以從旅遊哲學的視野對“遠方”進行詩意的闡釋。那就是,真正的旅遊應該目視“遠方”,仰望星空,努力創造一個“理想的旅遊世界”,讓旅遊實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功能與遠大目標。


“詩”和“遠方”之於旅遊,二者缺一不可。僅有“遠方”而無“詩”(意)可能只是人的空間位移的事務性旅行,僅有“詩”(意)而無“遠方”可能只是人的日常性的就地休閑。“詩與遠方”,其根本在“詩”;心中有“詩”,就有“遠方”。心中沒有“詩”的時候,只在茍且。心中想起“詩”的時候,自然就成就“遠方”之夢。總之,只有“詩” 和“遠方”有機結合,才是真正體現旅遊本質——“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的旅遊。

(2021-07-21 來源:中國旅遊報作者:曹詩圖 鐘晟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政策創新研究”[20ZD01]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恒大管理學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6, 2021 at 9:26am


旅遊的本質·人詩意地棲居


(續上)
在這個世界上,真實性問題是否確實存在?如何辨析它就是真實的?它又是如何存在的?筆者認為,真實性由以下三個層次構成一個邏輯整體:信念的真實性,即絕對性真實性;認識的真實性,即相對性真實性;事實的真實性,即事實性真實性。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著信念的、哲學的和文化的三個層面,不同的層次所追問的真實性問題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

如前面所討論的舞臺化真實,遊客在目的地所看見的前臺的表演和生活場景的演示,遊客就某個事實、活動、場景的真偽判斷,屬於客觀性真實性範疇,它實際上是對旅遊地文化這一事實的真實性的判定。此外,旅遊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種事實。問題在於,舞臺化真實也不全是真實的。它帶有表演性質,不等於生活本身。即使後臺居民的生活的真實性,也不完全都是真實的,或者說,即便是真實的,遊客短暫的停留,也未必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真實性。


對大多數都市人來講,他們的日常生活枯燥到每天只是公司和住所之間的兩點一線。麗江大研古城狹窄的街道、獨立的庭院為來自各地的城市人,提供了一種高度集中的古城鎮體驗,體驗一種與日常生活毫不相同的狂熱的社交生活。遊客在此卸下了日常生活中的面具、焦慮、冷漠,與其他遊客、當地居民積極互動,喝茶、看書、聊天、曬太陽、聽音樂、遛狗、喝酒、泡吧、唱歌、跳舞、發呆、烤火盆、睡懶覺、騎馬、淘寶、學習納西文化等等,從中體會到一種真切的古城生活文化,安逸、閑散、隨性、自我,這正是他們真實生活中所缺乏的要素,也是吸引他們脫離他們慣常生活的真實動力。

一些遊客從最初的觀光客,到小住三五天,到長住一年兩年,成為古城新文化的創造者,他們與其說是真實性的尋找者,不如說是事實性真實性的創造者, 即「符號化旅遊」(即遊客參與旅遊社區文化創造,創造出新的文化符號,楊振之,鄒積藝,2006)。

這些個性化的創造,使第一次來到這裏的遊客恍如進入真實空間,產生迷戀,從而形成新的文化的真實,類似科恩(Cohen)的「自然生成的真實性」。對於那些來過又離開的旅遊者而言,麗江便會幻化為一個認知的真實性,即在我者中屬於相對性真實,麗江對於其本身是客觀真實性存在的,同時又激發出遊客在真實中尋找到自我,即所謂的存在性真實。遊客在麗江獲得了回歸,獲得了自我,並激發了自我,使我者詩意地棲居在麗江的大地上。


如此說來,我們這個世界還有無絕對的真實性存在?所有的真實性都是相對的嗎?筆者認為,這個世界存在著絕對性真實性,只不過它超越了哲學層面,不會為人們所關注,去追問它的人也不多,遊客就更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它屬於信念、信仰層面。

可以說,因為有相對性真實性的存在,事實性真實性才有存在的依據;因為有絕對性真實性的存在,相對性真實性也才有存在的依據。 旅遊者將興趣點集中在特殊經歷和旅遊體驗,通過體驗,在旅遊地完成短暫的「詩意地棲居」,從而實現了在迷茫的世俗生活中短暫的找回了自我,回歸了本我,發現了自我的生命意義。

所以,旅遊的本質是什麽?就是人短暫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正因為旅遊能讓人詩意地棲居,旅遊才成為世俗生活的人們生活之所必須,精神之所向往。僅此而言,旅遊對於人類生活,功莫大焉。(《旅遊的本質:人詩意地棲居》 原載:http://www.venitour.com 2016年01月25日)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24, 2021 at 9:45pm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三)後現代主義真實

後現代主義真實則完全否認了旅遊客體的“真實性”概念,認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實,已達到了一種完美的“超現實”。後現代主義真實的代表作是艾克的《超現實世界中的旅遊》,他認為真實性的參照已隨著技術的進步被打破,旅遊產品中現實與虛擬、真實與復制的界限也被打破,所以真實性已無從談起。迪士尼樂園的巨大吸引力和成功運營是此種觀點的最好例證。“麥格雷戈指出隨著遊客向後現代主義旅遊者的轉變,對旅遊客體真實性的要求將逐漸減弱。”(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 2012年第4期,第160頁)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希望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而無需像熱氣球等外在器械的協助。20世紀中期,“風洞”技術的出現,實現了這一夢想。它通過人工產生和控制氣流,對人進行可量度氣流的控制,進而可以讓人在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前提下,飛向上空。這種技術原本是用以模擬飛行器或物體周圍氣體的流動設備,比如汽車、飛行器、導彈設計領域,現在也開始運用於旅遊產業。我們可以通過“風洞”技術,設計一些空中舞蹈的場景,像“嫦娥奔月”“化蝶”等具有故事情節的舞蹈作品,把這種仿真的空中漂移運用到傳說故事的真實再現中,把不可能的虛構現象變成真實的情節舞蹈。


(四)存在主義真實

存在主義真實是以旅遊主體作為研究載體的真實性學說,此類學者對真實性的理解是從遊客而不是從旅遊客體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旅遊主體的本真體驗。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的真實強調的是旅遊主體(旅遊者)的真實存在狀態,即真實是遊客自身的一種感受,它與遊客真實的自我體驗相聯系。即使被旅遊的客體是完全虛假的,遊客可能還是在追求一種真實性,即一種潛在的、由旅遊活動激發的存在的真實性。“遊客在某種旅遊活動的激發下,毫不關心旅遊客體的真實,只是借助於旅遊活動或旅遊客體尋找真實的自我”。(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60頁)

“存在主義真實的實現,離不開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包括實時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廣角(寬視野)立體顯示技術、對觀察者頭、眼和手的跟蹤技術,以及觸覺和力覺反饋、立體聲、網絡傳輸、語音輸入輸出技術等。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網絡技術,可以將文化旅遊資源的展示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利用虛擬技術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化旅遊資源,借助計算機網絡在大範圍內進行營銷推廣,將為各地文化旅遊的發展創造一個新的騰飛機會。”(高志堅:《虛擬現實技術在蘇州文化旅遊中的應用》,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年24期,第78頁)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給遊客帶來多種感官刺激的虛擬環境,遊客以自然的方式與環境交互,產生置身於相應的真實環境中的虛幻感、沈浸感、身臨其境的感覺。虛擬現實系統有桌面式、增強式、沈浸式和網絡分布式四種。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是娛樂業,我們可以將其引入旅遊業中的娛樂產業和藝術產業中,通過設計虛擬技術的舞蹈畫面,來增進舞蹈藝術表達的力度。比如,很多演繹旅遊產業,舞蹈演員一天最多可能演出十場,他們的體力和精力都會因為上一場的演出而大打折扣,我們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以一個真人在跳舞來表現多個“真人”在跳舞的畫面,並且通過畫面的切換,達到不僅生動而且真實的效果。這種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到舞蹈演員身上,也可以運用到遊客通過肢體語言來感受到虛擬現實技術的虛幻與真實。


三、餘論

旅遊產業是人民實現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美的訴求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舞蹈文化是審美表達的生動形式。“隨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個體與族群需要,大眾旅遊者對文化真實性的要求不會像諸如民族學家、人類學家這樣的學者那麽嚴格與苛刻,他們更多地是在旅遊中追求美感、解脫感、自豪感、新鮮感、認同感等許多難以名狀的東西。”(邵玲:《移植性民俗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研究》,2006年,第16頁)

這就對真實性多了一份非理性的體驗與感受,進一步體現人文關懷與意義闡釋。舞蹈作為諸多藝術門類中具有動覺的藝術形式,留下了身體與文化的印記。舞蹈的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主要特征與實現旅遊者的真實感受與體驗密不可分,在這種欣賞與感受中,旅遊引導旅遊者感受文化的真實性,而旅遊者對文化的真實性感受又反過來加深了對精神的滿足。舞蹈的旅遊產業發展,可以促進當今旅遊業達到體驗異質化的目標,即:把靜止的變成動態的,把歷史的變成現在的,把虛擬的變成現實的,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的。(完)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2021-04-06 見《品詩文平臺》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22, 2021 at 12:22am


索爾仁尼琴《藝術並不因我們的所作所為而褻瀆》

音樂與美文的跨界混搭,你有調,我有譜。藝術並不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褻瀆

正如那個困惑的野蠻人揀起了——大洋中的一塊奇怪的廢棄物?——沙漠中的某件出土物——或者從天上掉下來的某個無名的物件?——它有著複雜的曲線,一開始單調地閃著光,然後又刺射出明亮的光。他在手中把玩著它,把它翻轉過來,試圖發現如何處置它,試圖在自己的把握中發現某種世俗的功能,卻從未夢想到它會有更高的功能。

我們也是這般狀況,手里拿著藝術,自信地以為我們自己是藝術的主人;我們大膽地指揮著它,更新它,改造它並顯示它;我們出售它以掙錢,用它取悅當權者;時而用它來消遣——徑直到唱流行歌曲的地方和夜總會,時而又為了轉瞬即逝的政治需要和狹隘的社會目的而抓住最近的武器,不管那是軟木塞還是短棍棒。但藝術並不因我們的所作所為而被褻瀆,它也並未因此而偏離開自己的天性,而是在每一個場合、在每一次應用中它都把其秘密的內心的光的一部分給了我們。但是我們能理解那道光的全部嗎?誰敢說他已經為藝術下了定義,已列舉了它的所有的方面?或許曾幾何時有個人已理解了並且告訴了我們,但我們卻不能長期滿足於此;我們傾聽著,忽略著,當場立即把它擲了出去,一如既往匆匆地把甚至最優秀的也交換出去——但願是為了換得某種新的東西!而當我們再次被告知那個古老的真理時,我們甚至將不記得曾經擁有過它。

有一位藝術家把自己看做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的創造者;他把這樣一個任務扛在肩上,那就是創造這個世界,讓它居住芸芸眾生並為它承擔包容一切的責任;但他卻在這個世界的下面崩潰了,因為一個凡人的天才是沒有能力承擔這樣一個負擔的。這完全就像普通人一樣,他宣稱自己是存在的中心,但卻沒有成功地創造出一個達到了平衡的精神體系。而且如果不幸壓倒了他的話,那他就責備世界的時間久遠的不和諧,責備今天的斷裂的靈魂的複雜,或者責備公眾的愚蠢。

另外一位藝術家看出天上有另外一種權力,於是樂得在上帝的天國的下面做一名謙恭的學徒;然而,那被寫出的或被繪出的他對一切的責任,他對感知到他的工作的人們的責任,卻比以往更為苛求。但是,作為回報,創造出這個世界的卻並不是他,也不是他指導著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其基礎來說是沒有什麽不確定之處的;這位藝家只須比其他人更加敏銳地意識到世界的和諧,意識到人類對世界所做的貢獻的美和醜,並把這一點敏銳地傳播給他的同胞。而當不幸的時候,即使是在存在的最深處——陷於窮困、入獄、患病——他的穩定的和諧感也從未拋棄他。

但是藝術的一切非理性、它的令人目眩的特色、它的不可預知的發現、它對人的毀壞性的影響——它們充溢著魔力,不會被這位藝術家對世界的想像所用盡,不會被他的藝術概念或者他的拙劣的作品所用盡。

考古學家們並沒有發現人類存在早期那些沒有藝術的時期。就在人類的熹微晨光中,我們從未能及時看清的手中接受了它。而且我們也沒有及時詢問:給了我們這個禮物是為了什麽目的?我們要用它做什麽?

那些預言藝術將會解體、預言藝術將比它的形式活得長久並死去的人們,他們是錯了,並且將總是錯。註定要死的是我們——藝術將永存。那麽即使是在我們的毀滅之日,我們會理解藝術的一切方面和藝術的一切可能性嗎?

並不是一切都有個名字,有些事情是不可言傳的。藝術甚至能使一個冷淡憂郁的靈魂激動起來,達到一種高度的精神經歷。通過藝術,不能夠用理性思維所產生的那種啟示,有時就來到我們身旁——隱隱約約地、短暫地來到我們的身旁。

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鏡子一樣:你只要朝鏡子里看,就會看到——並不是你本人,而是在一秒鐘之內看到那個難以得到之物,誰也不能奔到那兒,誰也飛不起來。而只有靈魂發出一聲呻吟……(收藏自《 如學傳媒》 2019-11-23)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21, 2021 at 12:18am


顧曉鳴·休閑的本真是“詩性勞作”

“休閑”在我國正恢復其人類生存的本源意義,休閑非但不是“工作”的對立面,也不是其簡單的補充和代償,而已成為以“勞動”為標志的“人類存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是勞動的特殊形態,認識這一點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經濟詩學”或“詩化的生產”。只有到了現當代,經過勞動者的解放運動,以及生產形態和經濟內涵互為因果的發展,“有閑者”的人數極大擴展,而這時正是群眾性三創活動——創意、創新和創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自身的要求,成為一國一地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根本基礎。

休閑民主和權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一個非常突出的指標,如何在勞動保護和消費者保護的基礎上,確立休閑者保護和維權的制度,采取措施使每一公民享受休閑、參與休閑。這一過程既是社會民主和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又能極大地擴大休閑經濟的規模和豐富性,同時極大地提高勞動者健康水平、素質和創造力,使社會經濟真正進入創新型經濟,從靠“體力”吃飯,進入靠“聰明”吃飯。(原載 2006年05月09日 東方網-文匯報)(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10, 2021 at 12:01am

(續上)記得去年媒體就“黃金周”話題采訪我,我不贊成“七年之癢”的說法和各種消極的見解,認為人們正通過多年實踐,開始學會“休閑”,“七年”正是一個重要的轉機。今年“五一”黃金周,盡管一些地方仍有不盡如人意的事故和一些負面的意見,但我欣喜地看到,一種健康的休閑生活方式正在慢慢形成,“黃金”效益更為顯著。

這些快速變化的新現象和新格局,都迫切要求與休閑和旅遊相關的理論工作者進行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甚至人類學在內的跨學科的研究,及早提出既反映我國和世界休閑實踐,又具有普遍學術意義的理論方法論,這對於休閑及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至為關鍵。

因為,從反方向說,我們也注意到,由於“休閑”的“效益”顯著,因此,不少地方正開始又一輪的大規模“休閑工程”,大興土木、大辦節慶,“軟事硬辦”,把本是生活方式和人生內涵的休閑,變成為一種大起大哄、人海戰術的表面熱鬧,也有可能如今日建設部已發現的人為“豪華綠化”的弊端一樣,成為爭相克隆簡單擴張的“豪華休閑”圈地土木和旅遊商業房地產。這種脫離了人生本真需求的“休閑景點”,有可能如保齡球、主題公園等等曾狂熱一陣然後冷棄的“項目”一樣,不但帶給當地沈重的財政負擔,使本身陷入“雞肋”的境地,而且會根本上敗壞“休閑”(和相應假期)的形象和味道。


擠來擠去鬧哄哄的價高品位不高的“休閑”,正好是個性化、清新、閑適、優雅的“休閑”的反面和相克之物。而片面的“集中消費、全民旅遊、商家主導”的模式,已不適應我國“休閑”及長假生活方式正出現的格局提升。近些年來,群眾性參與和互動的社區及各公園節日活動的大量增加,電視和網絡及手機的公眾參與互動的方式層出不窮,同期音樂節、美展和戲劇演出的匹配以及自駕遊自助遊的漸成氣候等等,都大大增加了市民休閑的場所選擇和“產品供應”。更出現了具有精神追求和創新性的休閑度假方式,像兩家公益網站組織的某地近30個家庭43位大人25個小孩組成的為貧困單親家庭送愛心的活動,正在不斷創造出來。這一切都說明“休閑”在我國正恢復其人類生存的本源意義,休閑非但不是“工作”的對立面,也不是其簡單的補充和代償,而已成為以“勞動”為標志的“人類存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是勞動的特殊形態,認識這一點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因為,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意味著人類不是簡單地出產和消費物資,而是將自己的精神和美感(及其需求),進入物質的生產及消費過程,從而產生極大的“文化附加值”。這一點已為人們熟知,這里要說的是,人類這種文化創造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經濟詩學”“詩化的生產”。任何有效的勞動生產,其實都伴隨著這種“詩的創造”,生產力和經濟成就的快速發展,其實都與文化藝術及相應的設計、品位追求乃至時尚的創造互為因果的,古今中外皆如此。只不過古代中世紀這種詩化的、創造性的活動,只能局限於極少數“有閑”的貴族和文人,到了資本主義興起之時,才出現為數已較多的“有閑階級”,但只有到了現當代,經過勞動者的解放運動,以及生產形態和經濟內涵互為因果的發展,“有閑者”的人數極大擴展,而這時正是群眾性三創活動——創意、創新和創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自身的要求,成為一國一地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根本基礎。(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4, 2021 at 1:28pm

今天我們說的知識經濟、體驗經濟、創意經濟正是與這一內在趨勢合拍的,並是人類勞動形態深刻變化的重要表征。不是巧合,在西文中,“Poetry”(詩),本意即為“勞作”和“創造”,這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有很深的論述,因此可以說,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群,與平常所說的“勞作”相對應的“休閑”,正是社會所安排和提供的集中“詩性勞作”的時間,一種人人都有可能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時機。活得像個人,活得像個藝術家,活得像個創意勞動者,可以成為我們休閑的口號。我就是帶著這樣的眼光在觀察“五一”長假中在大眾活動場所放歌的市民們,城市綠地附近跳舞的社區居民,群眾性唱歌比賽的“業餘”歌手們……更不必說在書城、圖書館的學習研讀了。休閑的形式和內容,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多彩。

所以,“休閑經濟”已切實成為“勞動生產”和“勞動者生存”的有機組成部分,彌散於生活的各個部分在根本上提高勞動和勞動者質量,創造經濟的全新價值。同時,每個個人的“休閑”時機,又是其充實提高、興趣激發和轉移、職業生涯的設計和變更的社會製度安排,是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及人力資源發展的動態機製。換言之,“休閑”製度的實現越充分、越健康發展,社會的經濟運行會越良好,進步越平穩而快速。而休閑活動本身所創造的產品和機會,又是經濟總量的極為重要而本質的部分;從現代經濟視野看:勞動者、產品和消費三個方面,都與休閑有著本質的聯系。

再進一步說,有意無意把休閑過度物化和消費化的心理和做法,既有可能粗放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又有可能擴大在休閑上的貧富差距。因此,對休閑本質的研究和探討要在這一更深層次上著眼,並直接影響休閑形態和產品的創造和開發。最近中央有領導指出,要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休閑公共產品,我認為是非常及時的。休閑民主和權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一個非常突出的指標,如何在勞動保護和消費者保護的基礎上,確立休閑者保護和維權的製度,采取措施使每一公民享受休閑、參與休閑。這一過程既是社會民主和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又能極大地擴大休閑經濟的規模和豐富性,同時極大地提高勞動者健康水平、素質和創造力,使社會經濟真正進入創新型經濟,從靠“體力”吃飯進入靠“聰明”吃飯。

有一句俏皮話,我講了多年:“後現代的生存應當是勞作像休閑,休閑像勞作”,雖說講得早了點,但確是真的。許多企業已在創造一種更人性化的勞作形態,也許今天我們努力要做的恰恰是,更具有勞動、學習、創造內涵的休閑生活。餘地大著呢。(作者為復旦大學旅遊學系教授、博導)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3, 2021 at 7:23pm


舞蹈旅遊産業—
旅遊產業是人民實現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美的訴求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舞蹈文化是審美表達的生動形式。“隨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個體與族群需要,大眾旅遊者對文化真實性的要求不會像諸如民族學家、人類學家這樣的學者那麽嚴格與苛刻,他們更多地是在旅遊中追求美感、解脫感、自豪感、新鮮感、認同感等許多難以名狀的東西。”(邵玲:《移植性民俗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研究》,2006年,第16頁)這就對真實性多了一份非理性的體驗與感受,進一步體現人文關懷與意義闡釋。舞蹈作為諸多藝術門類中具有動覺的藝術形式,留下了身體與文化的印記。舞蹈的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主要特征與實現旅遊者的真實感受與體驗密不可分,在這種欣賞與感受中,旅遊引導旅遊者感受文化的真實性,而旅遊者對文化的真實性感受又反過來加深了對精神的滿足。舞蹈的旅遊產業發展,可以促進當今旅遊業達到體驗異質化的目標,即:把靜止的變成動態的,把歷史的變成現在的,把虛擬的變成現實的,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的。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2021-04-06 見《品詩文平臺》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7, 2021 at 5:37pm


林燕妮《為我而生》現場

朋友去洛杉磯看奧運,問他去來幹什麼?人頭湧湧,坐位又遠,看得見什麼?朋友舉列非去不可的三大原因:第一看奧運是他的重年夢想,如今有個夢想成真的快感。第二是要體驗現場氣氛,那種氣氛,入骨入毛孔,又怎可跟看電視相比?第三他此生都可以說:我去看過奧運,你去過沒有?

他這三大理由,我完全接納,事實上,那的確不是看得清楚與否的事。我去歐洲看時裝節,不也是被人擠得東歪西倒,看衣服款式還不及看雜誌照片來得清楚?但是現場那種台上模特兒優雅美麗,台下的人爭位推踢,大失儀態的情景是雜誌上所看不到的,確是另一種趣味。

1972年世運在慕尼黑舉行,開幕之前我剛巧在慕尼黑,雖然不是去看世運,但慕尼黑整個城市已有了世運氣氛,紀念品滿街都是,遊客四方而至。有時碰見選手們在街上踏單車,認得他們的便擁上去友善地打氣一番,預祝成功,而選手們也渾身是勁滿眼希望,身歷其境,免不了也沾了很多興奮。

迪斯尼樂園氣氛勝於一切,由於進去的人都是準備去開心的,所以每個人都笑容滿臉,失去了九千年的童真都回來了一點點,坐在園內路旁飲冰看小孩子們歡笑,看成年人返老還童,實在似是走進了個善美和平的童話世界,而人物卻都是那麼活生生的普通人,雖不是公主王子和小鹿班比,卻又個個都純善美麗起來,迪斯尼樂園又怎會不可愛呢?現場環境都是有其特殊的魅力的,不然又怎會有人去湊熱鬧呢?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4, 2021 at 10:01p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