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保持內心的純真。因為藝術是最純粹的,尤其以藝術創作來講,必須面對許多現實問題;當生活面臨種種困難時,真的很辛苦,連我也曾經想過放棄算了,但當我低頭看看自己的雙手,我會對自己說:“不是每個人都有一雙打石頭的手,為什麼要輕言放棄?”只要用心創作,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就能得到機會!創作帶給我們的是內心的純然喜悅,與物質生活的豐盛是不同的層次。我常想,人生走到最後,我能夠留給這 世界的,也許就是我的作品了。(臺灣雕塑藝術家吳建松) (Photo: Sergei Leonidov)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aturday

夢想的破滅具有教育意義

他知道,只有在感到自己愛著別人的氣氛里他才能更好地創作。愛情,這未免言過其實,微微滲入肌膚的快感有助於文學工作,因為這種樂趣壓倒了其他樂趣,比如社交的樂趣,以及普遍認可的樂趣。即使這種愛情帶來幻滅,它至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觸動心靈的表層,否則心靈會變得毫無生氣。因此,為了使作家先與別的人既疏遠又適應,隨後再讓一架超過了一定年限,有停頓趨向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欲望對作家來說不無裨益。……夢想是無法實現的,這一點我們明白;如果沒有欲望,我們也許就不會夢想,夢想是有益的,為此人們可以看見夢想的幻滅,夢想的幻滅具有教育意義。

保持孤獨

我感到現在在我身上,精神生活已經開始了,完全能夠像獨自在書房里那樣在客廳、賓客們中間繼續進行思考。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即使有那麼多人在場,我仍能保住自己的孤獨。因為,就像一些重大事件並不能從外部影響我們精神力量的強弱,一名平庸的作家即使生活住驚心動魄的時代仍然只能是一名平庸的作家,出於同樣的理由,世上危險的是人們所作的社交安排。然而就它本身而言,它並不能使你變得平庸,就像一場可歌可泣的戰爭不會把一個撇腳詩人變得超凡出眾一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November 3, 2024 at 10:07pm

[摘錄: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

為著舉例說明情動的視角——到現在為止,我對此只是以哲學術語來加以闡述的——是如何有益於社會科學研究的,請允許我簡要說明,我自己是如何運用這一視角來理解在勞動和生產的主導形式中的新近變化的。作為擴展兩種相當不同的研究潮流的一種方式,我使用「情動勞動」(affective labor)這一術語。

第一種研究潮流,是由美國的女性主義者所發展出來的研究組成的,這關乎社會性別化的勞動形式,這些勞動形式以一種核心性的方式涉及情動——比如感情勞動(emotional labor)、關愛、親屬工作(kin work),或者母性工作(maternal work);這些研究同時考量在薪資經濟和非薪資經濟中此種活動的性質和價值。

第二個潮流主要涉及法國和意大利經濟學家和勞工社會學家的寫作,他們運用認知勞動(cognitive labor)和新的知識無產階級(new cognitariat)這樣的概念,試圖去理解生產實踐和勞動市場整體所不斷增強的知識特質。「情動勞動」這一術語旨在將源於這兩種不同的潮流的元素結合起來,同時去理解新的生產形式的物質性和知識性的方面,認識到此類勞動同時涉及理性智能和激情或感覺。
 

僅僅為著說明被這一情動范疇所認定的活動之范圍,讓我們舉些例子:想想醫護人員、空服人員、快餐食品工人以及性工作者——所有這一切都是被強烈地社會性別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活動都生產情動。將這些活動認定為情動勞動的形式,不僅突出了其產品所共享的共通品質,也突出了這一事實:在所有這些活動中,都同時牽涉到身體和心靈;類似地,理性和激情,智能和感情也一起被運用。如同我先前所說,就這些勞動形式而言,情動視角要求我們將跨越兩種分野之間的,亦即跨越心靈與身體之間,和跨越理性和激情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問題提出。再者,對這樣的、從概念上集合一系列生產活動之勞動范疇的認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例如廓清這一勞動范疇和其他東西的區別,以及闡明這一范疇之中的各種分野和層級。

最後,對情動勞動范疇的認定使得人們可以更進一步:將它與各種其他的、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質性的東西的勞動形式一起加以考量,也就是說,將情動的生產與符碼、信息、理念、意象等此類東西的生產一起加以考量。這一分析性的認可意味著新的政治可能性,揭示了在一系列的勞動活動中所共有的新的和被強化的剝削形式;最重要的,是開啟了拒絕和解放的政治組織和集體性實踐的道路。我舉關於情動勞動概念的例子的目的,只是為了指出情動視角在一個研究領域中的潛在功用,表明它是如何迫使我們聚焦於這種問題式的對應,這種對應跨越了其兩個基本的分野,也即心靈與身體之間、理性和激情之間的分野,同時表明它所揭示的新的人類本體論是如何直接影響政治的。

本書頗具創見性的文章提供了一系列其他的例子,表明情動視角在范圍廣泛的領域中,以種種研究方法來進行研討時所具有的力量。例如,一些文章的作者在有組織的性工作者、醫護人員,以及模特從業人員中,使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來對情動的功用進行調查。另外一些文章利用微生物學、熱力學、信息科學以及電影研究的話語,從技術的角度來重新思考身體和情動。還有一些文章在移民和戰爭的語境中探討了創傷之情動。

所有這些文章,都貫穿著對情動的力量和情動為研究和實踐所提出的政治可能性的嚴肅理論反思。這些文章的原創性由此為未來的工作開辟了一些道路。總體而言,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使得我們相信,在學術研究領域,確實存在著一種值得人們將其稱為情動轉向的重要趨勢。

〇本文選自《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汪民安、郭曉彥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刪去了部分注釋與參考文獻,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原文。[詳見]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October 11, 2024 at 9:00am

愛墾APP: 情動模態的多元交織~~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為海德格爾(以及尼采、柏格森、德勒茲)所生成的「情動」模態,提供了一種深刻的、多層次的視角,使得我們可以從語言、符號、身體和情感的交織中發現新的關聯和洞見。這三位思想家各自的理論能夠補充和擴展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及其對情感和情動的理解,創造出一種跨學科的創新性框架。讓我們從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獨特「詩性」思維入手,探討其如何與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方程式結合,生成新的「情動」模態。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情動模態

維柯在《新科學》中提出的「詩性智慧」是通過感性、形象和寓言來理解世界的原始認知方式。維柯認為,詩性智慧不僅是一種文學技巧,更是一種根植於人類經驗、情感和文化的原初思維模式。它讓人類能夠在理性和語言發展之前,通過象征和隱喻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在與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結合時,維柯的詩性智慧提供了一個情感與語言的原初聯系。情動模態的生成不僅是通過存在的體驗,還通過詩性智慧的象征性和寓意性結構。維柯的思維模式使得情感不僅是個體對世界的反應,而是通過象征和隱喻形式凝結為集體的認知模式。這意味著情動不僅是個體體驗的流動,而是文化與語言的創造性生產,情感通過詩性智慧形成一種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維柯的貢獻

詩性智慧與情感的原始聯系:
維柯的詩性智慧展示了情感與象征符號的原始結合,這種結合在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中可以被視為情感如何通過文化符號進行表達和傳遞。


象征與情動的互構:維柯的象征主義提示我們,情動不僅是身體的生成過程,它還通過詩性智慧中的象征系統進入文化和集體經驗,從而構成情動的社會維度。

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與情動模態的生成

雅各布森作為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的「詩性功能」,即語言不僅傳達信息,還具有一種自指性功能,關注語言形式本身的意義。雅各布森認為,詩性功能在語言中是通過對形式、音韻、節奏的強調,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感知和情感效果。

在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下,情感和情動模態可以通過語言的形式和聲音的結構性產生和放大。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還可以通過其形式和結構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在雅各布森的影響下,語言和符號成為情感的生成場域。語言的詩性結構,如押韻、重復、節奏等,不僅在美學上具有意義,也在情動的體驗中生成新的情感動能。這種形式美學的作用使情感不僅是存在論的體驗,而是通過符號和形式被進一步深化和擴展。

雅各布森的貢獻

語言的形式與情動的共鳴:雅各布森展示了語言的形式如何塑造和放大情感體驗,情動模態因此不僅通過身體和世界生成,也通過語言的形式結構得以重塑和再現。


詩性功能的情感生成力:
詩性功能通過對形式的自指,使得語言成為情動模態的構成要素,從而將情感體驗與語言的形式美學結合起來。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情動模態的深層互動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semiotic)與象征界(symbolic)的分野,為情感和語言的互動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分析基礎。她認為符號界是語言發展之前、通過身體、節奏、音韻和情感表達的領域,而象征界則是理性化、語言化的秩序。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在個體的主體生成過程中持續互動。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二元結構,與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具有深刻的關聯。情感的生成和體驗不僅是在理性語言中表達出來的,它還通過符號界的身體性、音韻和節奏的非理性力量得以體現。海德格爾尼采德勒茲的情感哲學通過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獲得了一種情感語言之間的流動模式,情動模態因此成為一種既包含身體律動、感知與節奏,又與理性語言互動的複雜結構。

克里斯蒂瓦的貢獻

符號界與身體性情動的交織:克里斯蒂瓦將符號界中的非語言情感力量引入情動模態,提示情感不僅通過語言表達,還通過身體、聲音和感官體驗生成。


象征界與情感表達的平衡:
象征界的語言秩序和符號界的身體律動之間的張力為情動模態提供了新的理解路徑,即情感的表達不僅是理性的,還包含了無意識和身體性的生成性力量。

綜合影響:詩性思維與情動模態的新發現

當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與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的情感哲學結合時,情動模態的複雜性得到進一步深化。這些詩性思維不僅通過語言和符號的結構塑造情感,還揭示了情感生成與文化、符號、身體和語言之間的動態互動。這種互動表明:

1. 情感的文化創造性:維柯的詩性智慧展示了情感與文化象征的創造性聯系,情感不僅是個體體驗,也通過文化符號系統得以傳遞和轉化。

2. 語言的情動生成力: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提示我們,情感不僅通過經驗產生,還通過語言形式和結構(如押韻、節奏)進行情感的生成和深化。

3. 身體符號的情感流動: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互動展示了情感如何在語言理性和非理性身體體驗之間流動,從而為情動模態增添了新的複雜性和深度。

在這種結合下,情動模態不僅是一個存在論的現象,它成為了身體、語言、符號和文化的多維度交織。這種交織揭示了情感不僅僅是個體心理體驗,還涉及更廣泛的文化、符號和身體的生成性力量,詩性思維因此為情動模態提供了新的理論維度和創新性的發現路徑(相關)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October 2, 2024 at 11:56pm

愛墾APP:

以下意念科學的論點與德勒茲的哲學核心概念依然可以找到諸多共鳴,尤其是在對物質、意識以及存在本質的流動性和生成性理解上。

「我們的世界肖似一個巨大的量子信息網絡」:德勒茲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恰好呼應了這個觀點。在德勒茲的哲學中,所有的存在和思維都在同一個平面上相互作用,世界本身是一個無休止的、流動的信息網絡。平面代表著萬物之間的相互連接,這與量子信息網絡的概念非常相似,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通過這種網絡彼此影響、生成和變動。

「『真實』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流動或變動的」:這個觀點直接呼應了德勒茲關於「生成」(becoming)和「差異」(difference)的哲學思想。在德勒茲看來,現實並不是靜止或恆定的,而是不斷處於生成之中。萬物都處在持續的變化和轉變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最終固定的。這與「真實是流動或變動的」觀點完全一致,德勒茲通過他的哲學揭示了現實的動態和不斷生成的本質。

「想要用意念影響物質,念頭必須非常專注,而且動機強烈」:這個論點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來理解。無器官身體並不是指沒有身體,而是指去除了特定功能的身體,使其能夠與外界力量(如意念)自由互動。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強烈的動機和意念可以重新組織「無器官身體」的能量狀態,從而影響物質世界。這種專注和強烈的動機就像一種重新配置身體能量的過程,從而在現實中產生效果。

「物質並不是固態和穩定的,甚至不是任何東西」:德勒茲的「皺褶」(Fold)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觀點。皺褶表明事物的內外界限是流動和可變的,物質並不具有固有的、永恆的形態,而是在不斷地折疊、展開和變化。物質不是某種固定的實體,而是多層次的、動態的生成結構。這個觀點與量子物理中物質不是固態或穩定的概念相吻合,在德勒茲的框架下,物質同樣是通過持續的折疊和生成來存在的。

「生物體歸根究底是由電子之類的粒子構成,所以任何磁方向的激烈改變,理應深深影響他們的生理過程」:這個論點可以通過德勒茲對「力」(force)和「密度」(intensity)的探討來理解。在德勒茲的哲學中,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過程都是力量和密度的變化。生物體作為一個動態的力量場,對外界的影響極為敏感。這種力量和密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物質的存在形態,因此磁場的改變可以影響生物體的生理過程。德勒茲對身體的理解同樣強調它是流動的、可塑的,受到外界力量的深刻影響。

「這些粒子獨自發出的能量小得難以想象,證明了次原子物質與零點能量場的不斷交換能量」:在德勒茲的「平面」概念中,這種能量的交換是存在的基礎。所有事物,包括最微小的粒子,都參與到能量的流動和交換中,形成一個統一的平面。零點能量場和次原子物質的能量交換,體現了德勒茲所描述的萬物之間的能量流動性,所有物質和力量都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存在的整體。

「移去零點能量場,所有的物質將會垮陷」:這個論點與德勒茲對「基礎平面」的描述一致。德勒茲的哲學強調,所有的存在都基於一個內在的、持續生成的平面。零點能量場可以被看作這個基礎平面的物理對應體,移去它,物質將失去存在的根基。這與德勒茲的「平面」概念相符,物質的存在依賴於其在平面上的能量交換與互動。

「心靈顯然是以某種方式與物質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德勒茲的「皺褶」概念再次成為關鍵。皺褶消除了心靈與物質之間的固定界限,心靈與物質通過折疊互相影響和轉化。心靈不僅僅是獨立的意識,它與物質世界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皺褶相互滲透,構成一種動態的關係。這種相互連接體現了心靈與物質的統一性,並表明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流動的。

這些意念科學中的觀點不僅與德勒茲的核心哲學概念相呼應,還進一步豐富了德勒茲對物質、意識、能量流動和生成性的理解。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和「皺褶」提供了一種動態、非線性和非二元的視角,能夠很好地解釋這些意念科學的理論框架。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35am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企業大學

在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中,民間團體(如非營利組織、社區團體或企業)主導教育,會帶來一種靈活性和多元化的教育生態。這種模式可以參考Corporate University企業大學)的運作方式,結合德勒茲「平面」和「身體」理論,民間團體本身辦教育將促成一種更具生成性和去中心化的學習方式。以下是這種模式的具體情況:

去中心化的教育結構

去中心化意味著教育不再由傳統的國家或官方機構單一控制,而是分散到社會各個層面和群體,民間團體作為獨立教育實體加入教育體系。不同組織根據其特定的需求、價值觀和資源來設計和提供教育項目,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生態。

多樣化的教育供給:每個民間團體(如公司、社區組織、NGO等)根據其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社會需求或文化價值觀,定制教育課程。這種模式下,教育資源不再由單一權威掌控,而是由多方力量共同供給,形成去中心化的教育市場。例如:一家科技公司可以開設編程和技術培訓課程,而一家非營利組織可以開設環境保護或社區發展課程。不同團體的教育供給方式不再局限於標凖化的學科體系,而是結合實際需求和特色資源。

開放性與靈活性:與傳統的學校系統不同,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更具靈活性。課程設置、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等可以根據個人或團體的需求調整。這意味著教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而不受限於固定的地點或時間表。例如:在線教育平台或合作學習中心可以提供彈性學習路徑,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或職業需求選擇學習內容,而不是遵循傳統學科的剛性框架。

企業大學模式的參考

社會大學是一種由企業或組織建立的教育機構,旨在培訓其員工或為外部人士提供相關領域的專業教育。在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中,民間團體可以借鑑這一模式,不僅為其內部成員提供學習機會,也可以對外開放資源。

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企業大學強調實踐性學習,課程設計通常與實際職業需求或企業目標緊密結合。類似地,民間團體主辦的教育也可以強調實踐經驗、技能培訓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環保組織可以開設社區環境治理課程,讓學員通過參與項目直接學習如何解決地方生態問題。企業可以開設創業、創新管理等課程,幫助學員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所學。

個性化和專業化教育:不同的民間團體可以根據其專業領域提供高度專業化的教育。例如,科技公司可以重點培養技術型人才,藝術團體可以提供創意和文化產業的教育。這種專業化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多元需求,學員也能夠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例如:一家影視公司可能會開設電影制作或數字媒體課程,而一家健康產業的公司可能會提供營養學或心理健康課程。

結合德勒茲的平面與身體理論

德勒茲的「平面」與「身體」概念在去中心化教育體系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塑造學習方式和教育體驗。

平面的生成:多元的學習場域: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類似於德勒茲的「平面」,它沒有固定的中心,而是多樣化的教育場域。學習不再是從中心向邊緣的單一傳遞,而是由多個節點(民間團體、學習者、資源)共同生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在不同團體主辦的課程中游走,在各個平面上生成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如:一個學習者可以同時參加一家科技公司主辦的編程課程、一家NGO的社會創新課程,以及一家藝術組織的創意寫作課程,在不同平面上生成多樣的學習體驗。

身體的個體化學習體驗:學習者作為德勒茲的「身體」,在去中心化教育中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通過自身的體驗、實踐、感知與各類平面(課程、團體、經驗)互動,自主生成學習成果。無器官身體的概念在這里體現為學習者不被單一功能或角色束縛,而是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學習路徑。例如:一個學生可以在技術培訓課程中不僅學習技能,還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環境保護、社會創新等領域找到與職業生涯相關的新方向。這種學習是由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驅動,而非傳統的預設課程。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34am

民間團體主辦教育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靈活性和適應性:民間團體更具靈活性,能夠迅速調整課程內容,以應對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與傳統的教育機構相比,民間團體可以更快地開發出新課程,推動創新教育。


實踐導向與專業性:民間團體通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供更具應用性的教育。這使得學習者能夠獲得直接應用於職業或社會實踐的技能和知識。


多元化的教育供給:去中心化教育允許不同團體根據其特定領域和需求提供教育內容,這帶來了教育資源的多樣化,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單一性。

挑戰

質量控制與認證問題:由於教育供給的去中心化,如何保證教育質量成為一個問題。傳統的學位、證書認證體系可能不再適用,需要建立新的評價標凖和機制來評估不同團體提供的教育質量。

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不同團體之間可能存在資源和能力的差距,某些團體的教育資源較為豐富,而另一些團體可能缺乏足夠的教育資源。這可能導致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


學習路徑的整合:去中心化教育帶來的多元化學習路徑可能難以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學習體系,學習者如何在不同團體和課程之間平衡其學習進程,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學習經驗之間建立聯系,可能需要新的學習指導和支持機制。

未來展望:共創教育生態

這種民間團體主導的去中心化教育體系,可以通過合作與網絡化發展成為一種共創的教育生態。不同團體之間可以通過合作形成互補關係,共同為學習者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與機會。

跨組織合作:民間團體之間可以建立合作網絡,允許學習者跨團體進行學習。一個學生可以同時參與多個團體的教育項目,甚至可以通過跨組織的認證體系獲得綜合的學位或證書。

平台化教育:去中心化教育體系可以通過數字平台實現整合和資源共享。一個在線平台可以匯集各類民間團體的教育資源,提供統一的學習門戶,幫助學習者根據興趣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和路徑。

總結來說,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借鑑社會大學的模式,通過民間團體主辦教育,將帶來靈活、多元和實踐導向的教育形式。在德勒茲的「平面」和「身體」理論框架下,這種教育模式強調開放性、生成性和個性化學習體驗。盡管面臨質量控制和資源分配的挑戰,這種模式具有創新潛力,可以推動更加多元、適應性的教育生態,以供“新文創”所需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27, 2024 at 11:18pm

愛墾APP: 维雅克对“詩性”的共识

维柯(Giambattista Vico)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和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三人虽然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出发讨论了“诗性”(the poetic),但他们的思想中确实存在一些相同点,尤其是在语言、想象力、情感以及创造性等方面的理解上:

诗性作为创造力的核心

维柯:在《新科学》中,维柯强调诗性智慧(poetic wisdom)是人类原初思维的方式,是一种通过想象和隐喻来理解世界的能力。他认为最早的人类用诗性智慧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神话、隐喻和象征创造出文化、宗教和历史。诗性在维柯的理论中被视为人类心灵对世界进行“诗化”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创造文化和文明的根基。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则把诗性视为语言的一个核心功能。他提出的“诗性功能”强调语言的形式特征和自指性,认为诗性在于对语言本身的关注,通过修辞、音韵、节奏等形式技巧来创造出审美效果和情感共鸣。诗性功能不局限于诗歌,而是体现了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强调诗性语言在打破常规意义和结构中的创造性功能。她认为,诗性语言通过潜意识、情感和身体体验来构建意义,是一种突破常规符号系统的“符号性”(semiotic)表达。诗性语言能打破社会与语言的固定结构,带有强烈的解构与重构的创造性。

 

语言与形式的自指性

维柯:尽管维柯没有明确用“自指性”这个术语,但他强调诗性智慧中语言和象征的自发性创作,语言本身成为文化的创造力量。原始人类通过语言和象征来理解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神话与宗教,语言不仅是传达意义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诗化和象征化的手段。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明确提出了语言的自指性,特别是在诗性功能中,语言不只是传递信息或描述现实,而是自我关注,通过对形式的精心操作(如音韵、节奏、重复等),引导读者或听众关注语言本身的美感和结构。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她的“符号性”与“象征性”区分中。符号性是诗性语言的核心部分,强调语言的情感、潜意识层面,语言不再仅仅是逻辑的或理性的符号系统,而是可以通过音韵、节奏、重复等手段打破象征性秩序,使语言具有一种流动性、感性的自指性。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27, 2024 at 11:17pm

情感与身体经验的融合

维柯:维柯的诗性智慧是一种情感的、身体性的认知方式,早期人类通过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来理解自然和世界,语言和象征就是这种体验的具象化表达。诗性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表达,而是通过情感和想象力来建构文化。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虽然更多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特征上,但他同样关注语言如何通过音韵、节奏等形式手段来唤起情感的共鸣。诗歌中的韵律、重复等结构化语言操作,能让听者或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律动,语言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对诗性语言的分析特别强调了身体经验和情感的融合。她提出的“符号性”部分本质上是身体的节奏和情感的流动,是潜意识的表达方式。诗性语言因此能够承载和传递未被逻辑结构所捕捉的情感体验。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

维柯:维柯强调了隐喻和象征作为诗性智慧的基本工具,通过这些手段,早期人类创造了宗教、神话等文化形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也是人类早期心智对世界的象征化理解。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分析中,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是两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他将隐喻视为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通过把两种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新的意义。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也非常重视隐喻的使用,尤其是在打破常规语言结构时,隐喻作为符号性的一部分,能够揭示潜在的情感和潜意识的意义。她认为隐喻和象征的解构与重构是诗性语言创造性的重要特征。 


突破常规符号系统

维柯:维柯的诗性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种早期人类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象征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它打破了纯粹的逻辑和理性框架,通过想象力、隐喻和象征来建构文化。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也是对日常语言功能的突破,诗性语言不再仅仅关注于信息的传递或意义的精确表达,而是通过形式上的操作来创造美感和情感。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的符号性概念则进一步挑战了语言的象征性结构,她认为诗性语言通过打破常规的符号系统,释放出潜意识的力量。这种语言形式具有流动性、情感性,能够揭示理性系统之外的意义。

维柯、雅各布森与克里斯蒂瓦三人在讨论“诗性”时,都强调了语言的创造性、情感性和形式性,并通过各自的方式揭示了诗性语言如何打破常规结构,创造新的美学和认知体验。他们共同关注语言的形式及其如何成为表达情感、想象力和文化意义的工具,也都认为诗性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而是存在于更广泛的文化、语言和思想领域。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4:42pm

周濤凡淑麗·呼喚型文本翻譯研究的文獻綜述

【摘要】根據文本的不同功能,彼特·紐馬克(Peter Newmark)將文本分為六大類,呼喚型文本是其中主要的一種文本類型。本文首先介紹了呼喚型文本翻譯的主要內容,然後對相關的翻譯理論、研究現狀進行了文獻綜述,並在此基礎上,對呼喚型文本翻譯研究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前言

尤金·奈達說過,翻譯是「人們所能從事的最複雜的腦力勞動」。而為了做好翻譯,通過仔細分析翻譯文本,對文本的特點進行總結,可以在翻譯策略的選擇和翻譯理論的運用上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有針對性,所以文本類型與翻譯方法的研究就極為必要。本文主要根據彼特·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對呼喚型文本的翻譯研究進行文獻綜述,了解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發展歷程,希望對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發現存在的問題,助力於相應的翻譯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對主題詞「呼喚型文本翻譯」進行檢索,搜索到從2004年到2016年的相關論文共41篇。通過對檢索結果進行分類,其中,涉及到呼喚型文本翻譯理論的論文8篇,涉及具體某類呼喚型文本翻譯策略的論文12篇,運用呼喚型文本理論進行譯本分析的論文20篇,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踐應用;由檢索結果也可以看出,關於此類研究的論文數量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可見呼喚型文本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此文獻綜述將以這份檢索結果為基礎,對呼喚型文本翻譯研究進行整理總結。

二、呼喚型文本及其相關翻譯理論

1.呼喚型文本。文本作為翻譯的原材料,其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來說,我們通常以題材來區別文本,如科技類、文學類等。而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彼特·紐馬克則通過語言的不同功能來劃分文本類型。紐馬克在總結布勒(Karl Buhler)和雅各布森(Jacobson)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將語言的功能分為六種: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審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元語言功能(Metalanguage Function)

並根據文本的功能,將文本主要分為表達型文本、呼喚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其中,呼喚型文本主要強調語言的呼喚功能,其核心是呼喚讀者做出反應或行動,引起讀者的共鳴、思考,主要包括告示、說明書、宣傳冊、政治口號、廣告、取悅讀者為目的的通俗小說等。這類文本的特點是以讀者為中心,比如廣告文本的最終目的就是吸引消費者產生消費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是純粹某種文本類型,很多文本是三者兼而有之。

因此,呼喚型文本翻譯要以讀者為中心,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對讀者的情感呼應。譯文應該考慮譯文讀者的理解能力,使讀者能夠迅速地理解和接受。鑑於其功能和宗旨,涉及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理論也有很多。

2.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相關理論。與呼喚型文本翻譯相關的理論主要有:交際翻譯法、翻譯補償策略、言後對等理論。

紐馬克在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之後,也提出了相應的翻譯方法。紐馬克翻譯理論的核心是語義翻譯法和交際翻譯。紐馬克對語義翻譯的闡釋是:「譯者只在目的語句法和意義的限制內,試圖再現原作者的准確語境意義」。因此,語義翻譯往往會盡可能地忠實於原文的內容和形式,重視作者的原意。與此相對的是,交際翻譯則試圖傳達原文確切的語境含義,重視傳遞原文的表達效果,重視讀者的理解與接受。交際翻譯給了譯者較大的自由,譯者可以創造性地發揮,實現一定的交際目的。所以,在進行呼喚型文本翻譯時,可以采用紐馬克的交際翻譯法。國內學者關於呼喚型文本翻譯理論的論文大部分都聚焦於交際翻譯。

另一個與呼喚型文本翻譯對應的理論是呼喚型文本的翻譯補償。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和文化的交際活動,受到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限制。此外,呼喚型文本翻譯具有的以讀者為中心的傾向,翻譯過程中源語的信息、功能和效果無法准確地傳達出來,就產生了翻譯損失。因此,呼喚型文本的翻譯補償就十分必要。相應的,補償翻譯需要通過一定的翻譯策略來實現,比如轉換法、強化法等。

國內針對呼喚型文本翻譯補償策略的研究還很少,學者李玉英、邱晴的論文《呼喚型文本的翻譯補償策略》以及陳譜順、胡勇的論文《呼喚型文本的翻譯補償—以廣告的翻譯為例》對這方面的理論有較為詳細的闡釋。他們的論文對翻譯補償的類型及呼喚型文本翻譯補償常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呼喚型文本翻譯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做出預期的反應與行動,所以言後對等也是呼喚型文本翻譯的一個重要原則。根據奧斯汀(J. L.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而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翻譯行為,就是要實現翻譯在這三個層面上的對等。其中,言後對等就是使譯文對譯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對等。呼喚型文本翻譯注重讀者的反應,這種效果正是呼喚型文本翻譯所要追求的。呼喚型文本的特點及其翻譯目的都決定了呼喚型文本翻譯實現言後對等的必要。在董愛華的《言後對等和呼喚型實用文本翻譯》中提到了這一點。

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了在翻譯呼喚型文本要發揮譯者的主體性,實現功能等值等原則。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4:35pm

三、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現狀

整理的文獻中有眾多的譯本研究和翻譯策略總結,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種類和數量都是非常多的,其中又以應用翻譯體裁為主。如文獻中所涉及的企業簡介、公示語、高校簡介、旅游文本、電影片名、中文菜單等翻譯,都屬於呼喚型文本的翻譯。應用翻譯體裁注重信息傳遞,注重效果表達,文本的「信息」和「呼喚」功能突出,根據呼喚型文本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可以順利地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大量的應用翻譯實踐也證明了,將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結合起來,這一辦法是可行的。

由於交際翻譯本身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所以關於呼喚型文本的翻譯理論和策略主要以交際翻譯為主。其他翻譯理論在呼喚型文本翻譯中的應用和研究仍然存在巨大潛力。另外,呼喚型文本翻譯的研究是可以選取某一角度進行深化的,如以呼喚型文本中的「廣告」為例,可以進行翻譯補償的策略研究,並且呼喚型文本翻譯強調以讀者為中心,與「歸化翻譯」又有相似之處,也值得我們進行挖掘研究。

四、結語

當然,無論翻譯理論還是翻譯策略,都必須依靠譯者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翻譯能力,它們只是在翻譯的宏觀策略上為譯者指明了方向,代替不了具體的翻譯操作和技巧。呼喚型文本的核心是讀者,所以在翻譯時,譯者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服務於讀者。如綜合運用交際翻譯、翻譯補償理論,又不一味地追求交際翻譯和言後對等,造成譯文有失偏頗。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

[2]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李玉英,邱晴.呼喚型文本的翻譯補償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1,12:176-179.

[4]趙婧韜.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及翻譯方法探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1.

[5]惠新華.從言後效果對等的角度透視幽默元素的翻譯——走進歐·亨利的幽默藝術寶庫[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11.

[6]崔曉彤.呼喚型文本的翻譯策略 ——以《創意練習30天》(節選)為例[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5.

[7]顧小穎.簡論紐馬克的翻譯二分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07):116-117.

[8]陳譜順,胡勇.呼喚型文本的翻譯補償——以廣告的翻譯為例[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32)5:103-105.

作者簡介:

周濤,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凡淑麗,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聯系:qyzylordemedia@yandex.com
原載:校園英語·中旬 2017年4期

關鍵詞:翻譯理論;呼唤性翻譯;文獻綜述;呼唤性语篇;文本類型理論 呼喚型文本 翻譯理論 文獻綜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