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柯昭興: SEASIDE @ KOTA KINABALU CITY CENTRE

Harry Quah, born in Penang, enjoyed his thrilling life in the 1970/80s: A Britain-trained designer,American-trained Zoo Manager, an established advertiser.....earned his fortune in Johore & Kuala Lumpur, and finally in early 1990, found his peace of mind and conviction of life in Sabah. With camera in hands, he shares the beauty of Sabah's nature.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rásná duše 10 hours ago

[愛墾文創學術]海德格爾:文創事件

一、藝術在海德格爾思想中的地位

在〈藝術作品的根源〉(1935–36)中,海德格爾已經開始轉向「存在的開顯」這個問題。

他說:「藝術是真理在作品中發生(Geschehen)的方式。」

也就是說:

藝術並不是一種主觀創造或審美活動;它是存在之真理自身開顯(aletheia,非隱蔽)的一種「事件」。

而到了後期的「Ereignis」思想中,這個「發生」的概念被徹底深化成為存在與人互屬的「appropriation」——

藝術即是 Ereignis 的一種具體展現方式。

二、從「表達」到「開顯」:Ereignis 的轉向

在一般理解裡,藝術創作被看作是「人表達內心」的活動。

但海德格爾會說——這仍然是以「主體」為中心的思維。

他要我們換個角度看:藝術不是「人創造出作品」,而是「存在透過人而發生」。

也就是說,在藝術創作中,存在本身讓自己顯現(開顯)出來,而藝術家只是那個「回應此召喚」的人。

這就是「appropriation」的意思:

存在「取用」藝術家,使他成為表達存在的通道;藝術家在創作時,也「回應」存在的召喚,讓存在得以顯現於作品中。

這是一種互相的歸屬,一種「Ereignis」的事件。

三、從藝術到「文創」的理解:存在的開顯vs.商品化的遮蔽

現代「文創產業」往往被理解為「文化+創意=商品價值」,但若用海德格的思考來看,這樣的理解仍屬於「技術時代的思維」——

它將文化當作「可被操控、可生產的資源」。

「Ereignis」的視角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意(創造)並不是「製造新奇的產品」,而是讓存在之真理以新的方式開顯。

也就是說:文創的核心,不在於「創新(innovation)」這個技術概念,而在於「開顯(aletheia)」——讓某種存在樣態得以顯現,讓人重新與存在相遇。

例子:一個文創設計若能讓人重新感受到某種「生活之真實」或「存在之情調」(Stimmung),那它就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Ereignis」——讓存在在當代重新發生。

四、Ereignis 與語言、藝術、文化創造的共通基礎

海德格後期說:

「語言是存在的家。」
「人居於詩意之中。」

這些句子都可以在「Ereignis」的框架下理解:語言、藝術、詩、文化——都是存在自身「適成」的方式,即存在透過它們「使自己為人所屬、為人所現」。

於是文創的最高形式,不是「生產文化產品」,而是讓存在發生、讓真理顯現的文化實踐。

五、總結一句話

「Ereignis」理解藝術或文創:它不再是「人創造世界」的活動,而是「世界(存在)透過人而顯現」的事件。

藝術家或創作者是「事件的場所」——存在在他之中「appropriates」自己,讓真理得以以作品的形式出現。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