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平湖碧波清·百里川江古桔紅·重慶萬州打好三張牌做強萬縣紅桔地理標誌品牌

自2010年萬縣紅桔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功註冊以來,重慶市工商局萬州分局加強與區農委、質監、林業、旅遊等部門和萬縣紅桔主產地鄉鎮的聯系,結合當地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積極打好歷史文化牌、致富惠農牌、生態涵養牌,使萬縣紅桔價格由滯銷時的每公斤0.3元上升到每公斤2元多,實現了經濟生態兩相宜。

一是打好歷史文化牌。萬州紅桔的栽培至今已有4000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百齡古紅桔樹5000多株。按照打造長江三峽“紅桔谷旅遊”的思路,萬州區已鎮鄉建成了萬州古紅桔主題公園,舉辦了“古紅桔賞花節”、“百年古紅桔記者采風”、“萬縣紅桔走進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欄目”等活動,去年吸引了10多萬遊客。為保護紅桔這一世界著名的基因庫,當地政府決定為古紅桔樹群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二是打好致富惠農牌。萬州是紅桔連片種植最大的區域,其種植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萬縣紅桔產量全國最大,年產約1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三。按照“一樹三賣”(賣果子、賣風景、賣加工)的思路,萬州舉辦了以“振興傳統產業與三峽移民致富”為主題的古紅桔產業論壇,設立了中國紅桔網,通過網絡水果產地直銷平臺,暢通萬縣紅桔進市場、進超市渠道。去年,萬州區出口6000多噸紅桔到俄羅斯、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重慶出口最多的柑橘類水果。去年萬縣紅桔開秤價格為每公斤1.6元,比前年每公斤高0.4元。

三是打好生態涵養牌。萬州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集大山區、大庫區、大農村於一體,生態環境非常敏感和脆弱,直接關系到三峽庫區水質的好壞,事關庫區長遠發展,對於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長江中下遊的防洪與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目前,萬州成立了古紅桔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轄股份制合作社12家,入股社員1.9萬人,已經建成柑橘基地38萬畝,其中古紅桔15萬畝,培育紅桔產業龍頭企業9家,為匯源果汁提供加工原料,從桔皮中提取精油,並形成“三峽平湖碧波清,百里川江古桔紅”的自然人文景觀。(2014年04月10日,来源:中国工商报)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2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22, 2015 at 1:57pm

其次,關於補水:將烏梁素海補水工程與整治河套水利灌溉渠道進行整合,作為重大的水利系統工程項目進行立項,爭取國家支持。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是地球同緯度最大的濕地,是我國八大淡水湖之一和黃河流域最大的岸邊湖泊,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從生態意義上講,烏梁素海不僅僅屬於巴彥淖爾市和內蒙古自治區,更是屬於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共同的生態財富。同時,烏梁素海作為河套灌區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田退水、工業廢水及生活汙水唯一的承泄渠道,接納了河套地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對於控制土地鹽堿化、保護灌區水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烏梁素海面臨著補水來源不足、湖區面積急劇減少、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湖區汙染物長期積累、水體汙染嚴重、沼澤化進程加劇等問題。如果烏梁素海失去生物吸收與過濾的功能,整個河套地區的排水及廢水將直接進入黃河,這對小北幹流、三門峽庫區、小浪底庫區乃至整個黃河下遊的水資源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據國內外專家對烏梁素海的多年分析研究,烏梁素海每年需補水5.5億立方米才能保證水量基本平衡。目前,水源補給不足是烏梁素海治理面臨的最大問題。專家預測,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補水措施,烏梁素海將在10—20年之內完全幹涸,使我國西北地區的三大沙漠聯手,勢必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進而威脅京津冀、西北、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影響周邊數百萬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乃至基本生存。

因此,實施生態補水,確保湖區水量平衡和水質持續改善,搶救烏梁素海,時不我待。應結合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組織專家對巴彥淖爾境內的灌溉渠道和烏梁素海進行系統考察、診斷,站在蒙西經濟區乃至大河套經濟區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站在北京乃至華北生態安全和北疆穩定和國防安全的高度,拿出符合實際的項目方案,盡早上報,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第三,瞄準京津冀市場發力:京津冀地區人口密度大,消費市場巨大。巴彥淖爾的產業,尤其是農牧業、休閑旅遊業的發展,應首先瞄準京津冀市場來設計布局。

首先,以拓展市場、培育區域品牌為重點,建設好優質農副產品保障基地。巴彥淖爾憑借其天時地利,地廣水足,歷來是傳統的農業區和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加上沖積平原特有的土質,河套地區出產的農產品比如面、葵花、甜瓜、巴美羊肉等,品質優良,口味別具一格。但調研發現,河套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並沒有實現“優質優價”。更令人困惑的是,河套地區的農產品甚至需要由經紀人采購後,繞道900多公裏運到山東壽光等地批發,才轉運京津地區市場銷售。農產品的市場打不開,價格上不去,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提高和生產的積極性,影響農民投入再生產的熱情和農業發展後勁,繼而影響本地區總體購買力水平和商業發展,最終影響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筆者認為,河套地區的發展歸根結底應該是考慮如何把農業做大做強,做出大品牌,做出大市場,做出大名堂。對於河套地區而言,農業興則百業旺,而且百年旺。誠然,傳統農業區的發展速度是相對緩慢的,但有時並非是農業本身的弊病。產業本身不是決定貧富的最終因素,做農業、做工業、做IT業也都有興有衰,有富有窮。農業作為最基礎產業,發展不起來不是農業的過錯,而在於人怎麽去做農業。根據目前河套地區農業發展現狀,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加強農業發展的思路:一是通過政府行為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政府部門可以出面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大商場、大超市、大批發市場洽談合作,組織河套地區農產品以專櫃形式進場銷售。擴大駐外招商組的職能,激勵其積極推銷河套地區農產品。還可以利用內蒙古和北京對口支援關系的便利,爭取北京市支持,在北京地區建立河套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內蒙古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此擴大河套地區農產品的銷路與影響力。二是盡快申辦“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培育河套農產品品牌。三是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引導農戶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建立合作企業,實行規模化經營,逐步走上專業化、商品化生產路子,實現農工商一體化。在現階段,可以首先下功夫發展大棚農業。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冬季時間長,冬季對新鮮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快速增長,大棚種植很有前途,種植反季節蔬菜潛力不小,可引導有條件的農戶加大種植力度。

其次,依托京津市場,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和休閑業。旅遊產業是綠色產業、民生產業。產業帶動面廣,旅遊興,則餐飲、旅館、特產經營等就旺,就業人員就多。旅遊業還能聚人氣,人聚則財聚。

河套久負盛名,但巴彥淖爾卻鮮為人知。究其主要原因是巴彥淖爾目前尚未開發有全國著名或北方地區負有盛名的景點,也尚未發現極具特色與吸引力的旅遊景觀。然而,巴彥淖爾地區有山有水,草原沙漠俱全,田園湖泊齊美,風情野趣俱佳。而且,巴彥淖爾公路、鐵路、飛機通達。對於京津地區來說,距離適中,來去相對方便,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優勢和潛在條件。對於成長在京津冀都市的人來說,可謂“巴盟無勝景,卻是處處景”。才戲黃河水,又吃黃河魚;探險大沙漠,震撼又神怡;穿越大草原,看陰山神奇;領略葵花美,又賞蒙古情;再品河套酒,無心思歸期。凡是到過巴彥淖爾的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的朋友,共同的感受是“巴彥淖爾其實很美,很能放松心情”,來到巴彥淖爾,來到河套平原,萬般千種心結都豁然開朗了,真有“大海納百川,草原解千愁”的奇妙感覺。因此,巴彥淖爾發展旅遊業、休閑業潛力很大。由於發展旅遊意識不高,產業起步晚,旅遊基礎設施仍比較落後,產業質量和服務水平都相對低。振興巴彥淖爾旅遊產業任重而道遠。一是要提高幹部群眾對發展旅遊業重要性的認識,尤其是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對旅遊業要有足夠重視,把旅遊業視作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二是高水平、高標準地做好旅遊產業規劃,設計好旅遊產品。三是提議自治區協調整合蒙西的陰山巖畫、成吉思汗陵園、那達慕傳統文化等文化遺產資源,創造條件爭取賀蘭山加盟,策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升旅遊產品價值,提高區域知名度。四是積極主動地協調鐵路、民航部門,爭取增加巴彥淖爾境內運力,尤其是增加在臨河站的客運放票量。每年5-9月份,最好能安排一、兩趟客車始發站在臨河,同時增加北京、天津的航班數量,同時開通南方主要省市航線,以促進旅遊業起好頭、上臺階。四是搞好區域營銷(後文將進行專題討論)。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22, 2015 at 1:55pm
第四,主動對接京津冀產業:除了瞄準京津冀市場,做好農牧業和旅遊產業安排外,還要立足自身優勢,找準京津冀及內蒙其他地區的“短板”,做好與京津冀產業對接規劃,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形成良好的產業上下遊聯動機制。

首先,堅持寧缺勿濫原則,明確地域分工,有選擇地發展工業。按照“在把周圍盟市變成礦場和廠區的時候,把巴彥淖爾建成蒙西地區最宜居城市”的構想,積極主動地對接京津冀及內蒙其他地區的產業鏈,有選擇地發展巴彥淖爾工業產業。尤其是要“量水而行”,明確地域產業定位,做好產業規劃。

筆者不主張各縣旗都爭上煤化工、冶金等產業,而提議參照“一點一帶”思路,即五原為點、沿黃為帶。根據環境承載力和水資源容量,適度安排少量冶金、重化工在五原和沿黃邊的磴口、前旗。堅持寧缺勿濫原則,走“少而精”路子,重點培育少數幾家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營造產業集群。

臨河作為中心城區以宜居為主,不宜再安排重化工、冶金業、火電等可能造成重汙染的產業,重點應放在糧、油、肉、菜、奶、果等食品深加工,開發高、新、特功能纖維和高支高密面料、粗厚服裝面料及針織品,延伸紡織加工深度。中、後旗則應該下功夫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產業。

其次,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物流產業。巴彥淖爾市公路、鐵路、航空通達性好,是京津——呼包銀蘭經濟帶上重要節點,包蘭鐵路、京藏高速、110國道橫貫臨河東西,是橫向華北貫通大西北、縱向中原貫通蒙古國的重要交通樞紐。發展運輸、倉儲等現代物流業得天獨厚。巴彥淖爾物流業布局主要應抓好“兩點”:臨河和甘其毛都口岸。從產業成長的經濟、政治環境之穩定性和貨物吞吐量等角度看,其中重點應在臨河。

臨河作為西北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蘭鐵路、臨哈鐵路、110國道、丹東—拉薩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連接華北、西北、歐亞大陸橋的大動脈。內蒙古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和農畜產品交易中心—巴運物流配送中心,已建成投產。臨河火車站是包銀線間客貨流量最大的車站,年運量在220萬噸以上。臨河到北京、天津全程高速公路。臨河至哈密鐵路與既有的集通、京包、包蘭鐵路連接,形成貫通中國東北至西北邊疆的鐵路運輸大通道,大大縮短了東北、華北到西北地區的距離,臨河已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鐵路、公路樞紐站。呼和浩特——德國法蘭克福“如意號”國際集裝箱專列開通後,臨河到歐洲的貨物可在臨河車站報關,直接裝車運往歐洲。臨河的物流業方興未艾,必將成為臨河經濟的一大支柱。筆者認為,河套地區的發展歸根結底應該是考慮如何把農業做大做強,做出大品牌,做出大市場,做出大名堂。對於河套地區而言,農業興則百業旺,而且百年旺。誠然,傳統農業區的發展速度是相對緩慢的,但有時並非是農業本身的弊病。產業本身不是決定貧富的最終因素,做農業、做工業、做IT業也都有興有衰,有富有窮。農業作為最基礎產業,發展不起來不是農業的過錯,而在於人怎麽去做農業。根據目前河套地區農業發展現狀,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加強農業發展的思路:一是通過政府行為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政府部門可以出面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大商場、大超市、大批發市場洽談合作,組織河套地區農產品以專櫃形式進場銷售。擴大駐外招商組的職能,激勵其積極推銷河套地區農產品。還可以利用內蒙古和北京對口支援關系的便利,爭取北京市支持,在北京地區建立河套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內蒙古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此擴大河套地區農產品的銷路與影響力。二是盡快申辦“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培育河套農產品品牌。三是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引導農戶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建立合作企業,實行規模化經營,逐步走上專業化、商品化生產路子,實現農工商一體化。在現階段,可以首先下功夫發展大棚農業。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冬季時間長,冬季對新鮮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快速增長,大棚種植很有前途,種植反季節蔬菜潛力不小,可引導有條件的農戶加大種植力度。

其次,依托京津市場,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和休閑業。旅遊產業是綠色產業、民生產業。產業帶動面廣,旅遊興,則餐飲、旅館、特產經營等就旺,就業人員就多。旅遊業還能聚人氣,人聚則財聚。


第五,分享京津冀出邊國際通道的戰略紅利:在《京津冀向北:不該被遺忘的內蒙》話題中,筆者列舉出了內蒙古三條重點國際通道,其中西線通道就在巴彥淖爾境內。從口岸實際發展水平來看,西線的甘其毛都口岸今後的著力重點,應在口岸基礎完善和爭取國家及自治區政策支持上獲得突破,打好發展的設施基礎和產業基礎。

同時,其產業發展應該是聯動臨河,重點發展礦產與農牧產品的倉儲、運輸業;合理安排輕工產品貿易和餐飲旅館等服務業;有控制地發展礦產粗加工業;嚴格限制發展化工等高耗水、高汙染產業。產業配套基礎設施方面,除了繼續完善口岸服務基本建設外,一是加大堆場、倉儲建設力度,增強口岸礦產、農牧產品的儲備、調劑能力;二是建設一條北起甘其毛都口岸,直通臨河、連接京藏線的“甘其毛都—臨河”高速路,以提高口岸的通關效率和運輸通暢性,擴大口岸集散、輻射範圍。

為此,除了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政策、資金支持外,可以嘗試新的合作模式:一是將口岸產業發展配套如堆場、倉儲、礦產粗加工等關聯項目與高速路建設進行捆綁打包,交由經營礦產、能源方面的實力型企業投資運作;二是在口岸周圍劃出合適地塊,出租給西北地區和中原地區中有國際通商需求的省區,由租賃省區建立“產業飛地”。“產業飛地”交由租賃省區自行經營管理、稅費自收自管。“產業飛地”運作模式,對於解決急需的口岸建設資金問題和繁榮口岸經濟都應該有所幫助。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22, 2015 at 1:51pm

為此,除了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政策、資金支持外,可以嘗試新的合作模式:一是將口岸產業發展配套如堆場、倉儲、礦產粗加工等關聯項目與高速路建設進行捆綁打包,交由經營礦產、能源方面的實力型企業投資運作;二是在口岸周圍劃出合適地塊,出租給西北地區和中原地區中有國際通商需求的省區,由租賃省區建立“產業飛地”。“產業飛地”交由租賃省區自行經營管理、稅費自收自管。“產業飛地”運作模式,對於解決急需的口岸建設資金問題和繁榮口岸經濟都應該有所幫助。

第六,美化巴彥淖爾: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美化工程必不可少。巴彥淖爾的自然風光別具一格,隨著城市建設力度的加大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巴彥淖爾一定更加美麗。在巴彥淖爾變得越來越美的大趨勢之下,有一些細節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加以改善。

首先,城區美化。巴彥淖爾市主城區在臨河。臨河處在河套平原腹地,幅員廣闊,這給城市發展提供了比較大的地理空間。從空間格局上看,巴彥淖爾市的城區框架已經拉開,並初具規模。但從規劃藍圖與建設痕跡上看,城市擴伸方向與重點區域變化似乎過快、過大,這不利於財力的運用和城市的健康發展。再從美化上看,城市美化、綠化工程成績斐然。如果在城市建設中,能夠充分運用好水資源,利用好灌溉渠道,更好地設計規劃水系景觀,巴彥淖爾應該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江南城”。一是巴彥淖爾城區中可以更多地運用水系,建設獨特的水景觀。在不影響灌溉的前提下,可將灌溉渠道建設成繞城或“貫城渠”,還可建設面積較大的城區東西部“雄雌人工湖”:東湖為雄,西湖為雌,意涵臨河總在孕育新希望。新建、拓寬城市渠道和人工湖,使城市靈動起來;增加城區空間濕度和美化環境;豐富民眾休閑生活,夏天可以遊泳、戲水,冬天則可溜冰滑雪。二是利用海拔落差的地理條件,探討建設一條經過沈沙處理了的過城河,連接汙水處理廠。發揮其落差便利,定期沖刷城市主要街道,使城市更加亮麗。三是可以探討在城市建設的綠化中,引進更多品種的風景樹種,外墻裝飾和人行道鋪設可以考慮增加暖色調,材料色彩更鮮艷些,使城市總體上更加絢麗多彩,更加現代、更加動感。此外,應完善配套實施建設與管理,尤其加強市區人民公園的管理,清理雜草枯木,使其不僅成為市民晨練、休閑的好去處,成為市區難得的“綠肺”,更成為巴彥淖爾市區的一張形象小名片。

其次,沿道美化。前文說到,巴彥淖爾無勝景,卻是處處景。坐車奔馳在河套平原,真是美的享受。如果沿途再多種植些樹木花草,偶爾還能見到風情十足的蒙古包和民族文化韻味濃厚的塑像,就更加令人心曠神怡,陶醉不已,真正迷戀到“無心思歸期”了。一是平整主要交通路邊的廢渠舊溝,種上樹木花草。二是在意想不到的道點上,布置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具有地方歷史特色的大型雕塑。三是在自願的前提下,沿道農戶的庭院和墻體可以適當修飾,使其更具美感。

再次,庭院美化。或許是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相對而言,河套地區的大部分農村老百姓在整理庭院方面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院落整體狀況跟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跟“唯富一套”的歷史聲譽不匹配。從調查統計看,差不多每家每戶的院落占地都有一兩畝地甚至更多,但都用稭稈或葵花桿簡單地圍起來,前院雜亂地擺放雜物,後院則主要用於圈養家畜。整個院落既顯得雜亂,且似乎又不太衛生。如果條件許可,政府可以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院落美化工程”。在全市農村社區開展“美化院落,健康生活”運動。先辦點示範,采取自籌加補貼的辦法,動員廣大農牧民利用農閑時節規整自家院落。在推動庭院美化過程中,應盡量實現圍墻磚化,沒條件磚化則要求規整好柵欄;人行道實現水泥硬化或鋪設磚塊;院落內要求種上樹木,實現美化。通過以點帶面,全面推廣院落美化工程。

另外,還要進行形象美化。區域形象是人們對某一區域的總體看法。區域形象有積極形象和消極形象,有正面形象和正面形象。區域形象可以通過區域設施、區域廠商產品、人物言行等得以具體表現。有時一物一人、一景一色都能代表或體現區域的形象。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出一套從人到物、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城市形象美化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營銷巴彥淖爾:美化巴彥淖爾,還要向京津冀、向全中國、向世界推銷巴彥淖爾。事實上,當地政府一直都以不同的形式在營銷巴彥淖爾。最好的例證就是舉辦不同層次的招商會、推介會、懇談會、新聞發布會、文化節、瓜節,還有關巴彥淖爾的各種論壇、研討會等。這些活動對巴彥淖爾知名度的提升、形象的傳播等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近幾年,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加大了推介招商力度,派出駐外招商組,這對營銷巴彥淖爾和招商引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筆者就營銷巴彥淖爾戰略的措施略談一些膚淺的想法。

首先,整合政府營銷力量,規範營銷內容。區域營銷的主體涉及部門多、渠道廣,包括公共部門、私人部門、非贏利組織和公眾;專門化區域營銷機構如政府辦公室、宣傳部門、招商與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門、駐外機構、綜合性環境整治機構、高新區、開發區以及這些部門下設的專門性的對外營銷小組;區外利益相關者;等等。眾多的部門單位乃至企業、個人,在推介、宣傳巴彥淖爾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隱含或體現單位主管人對巴彥淖爾的理解和情感,不自覺地體現宣傳主體(如企業或個人)的利益訴求,這就難免會出現本義被曲解或情緒化宣傳傾向。因此,政府有必要規劃營銷方案,統一區域形象設計,統一宣傳口號和宣傳內容,統一營銷秩序和規則。一是確立營銷巴彥淖爾的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牽頭,拿出高水平的規劃營銷方案。二是強化新聞發言人權威和政府代言人地位,定期對外發出聲音。發言人的正式發言稿,應成為對外宣傳的範本。同時,賦予駐外招商組的第二發言人權利。通過口徑統一、逐級推進的宣傳,進一步擴大巴彥淖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擴大營銷範圍,增強推廣頻率。從營銷也是生產力,營銷就是效益的高度認識營銷工作,除了定期的多層次新聞發布會外,多走出去,多請進來,每年有計劃地到各地開展推介會、懇談會、招商會等,力爭以頻率和強度獲得優勢,贏得市場,取得進步。

其次,加強培育節慶品牌。每年夏天,巴彥淖爾都舉辦不同層次、節目豐富的群眾性消夏文化節,各縣旗還舉辦瓜節、那達慕節等群眾性文體活動,氣氛很熱烈。但是,參加這些活動的外地客人都不算多,節會大部分屬於當地“自娛自樂”性質的活動。誠然,我們舉辦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以豐富當地老百姓文化生活為主。但如果以政府行為舉辦的節慶活動中,能夠考慮經濟效益,力求通過活動既能活躍地方文化,又能使財政投入產生收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其效果應該更令人滿意。所以,是否可以在保持這些文化活動的同時,集中力量策劃舉辦巴彥淖爾擁有資源、參與人數多、影響面廣、能聚人聚財的節慶活動比如羊文化節,並試圖將其培育成為具有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品牌活動。另外,可以有計劃地爭取一些全國性的會議或論壇到巴彥淖爾召開,有必要時,可設立永久性會址。也可以邀請一些國際文化名人(不一定是影視明星)到巴彥淖爾活動,以圖通過會議和名人效應,增強巴彥淖爾的影響力。

再次,建議舉辦“國際羊文化節”。 建議提出的基本背景,一是從推動巴彥淖爾發展的意義來看,舉辦羊文化節是壯大羊產業和推動產業升級的需要,是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品味的需要,是建設沿黃經濟帶的需要,是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需要。二是從巴彥淖爾基礎條件來看,羊產業基礎雄厚—臨河是全國最大的肉羊集散基地,具備基本的城市基礎條件;文化背景相近—國際上對於羊文化有相近的理解,民眾對羊及羊文化有很高的認同感

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不難想象,巴彥淖爾曾經是物產豐美之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把巴彥淖爾放到京津冀蒙大協同格局,乃至更大的空間範圍進行區域審核,設計安排其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基本思路,以更好更有效地實現、提升巴彥淖爾的區域價值,特別是其生態屏障價值、水資源價值和國際通道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巴彥淖爾新的區域價值,使我們設定的“在周圍盟市變成礦場和廠區的時候,把巴彥淖爾建成蒙西地區最宜居城市”的願景變為實實在在的現實圖景,將巴彥淖爾市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建設成為我國內蒙古西部地區乃至西北地區最宜居城市。(來源:內蒙古新聞網-財經頻道 2014-05-19)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22, 2015 at 1:35pm

梅克保·把我國經濟發展推向質量效益時代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做到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習近平同誌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指明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前進方向和現實路徑,明確了建設質量強國的宏大目標和具體要求,是做好新時期質量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重要指針。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習近平同誌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我國是制造業大國,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由於創新創造不夠,“中國制造”總體處於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中低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制造”不僅需要量的擴張,更需要質的飛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創新的動力、活力和實力。

加快技術創新。習近平同誌強調:“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從世界範圍看,歐美等國家都在加大以創新為核心的科技投入。近年來,我國創新投入和創新能力提高較快,但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較少。面對新形勢,必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扭轉重制造輕研發、重引進輕創新的局面。加強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機構整合,建立完善質量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提供技術支撐。

推進管理創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必須推進管理創新,堅持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趨勢的質量管理新路子。加快建設以道德為引領、誠信為支撐、責任為基石的先進質量文化,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使“追求卓越、持續改進”成為人們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為。積極推廣應用現代管理科學和先進技術手段,嚴格質量控制,嚴格質量檢驗,努力實現中國產品不僅讓國內消費者喜愛,而且在國外聲譽良好的“雙滿意”目標。

促進人才創新。習近平同誌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必須把提高勞動者素質放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建設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提高一線工人技能水平。加強質量人才的教育和培訓,推廣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培養一批質量領軍人才。建立完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選拔、使用和激勵機制,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讓所有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形成合力推進“中國創造”的良好局面。

實施質量提升戰略,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

習近平同誌多次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進入速度換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速度終有上限,質量永無止境。質量是經濟含金量的試金石、國際匯率走向的風向標、發展方式轉變的晴雨表。在新常態下,必須牢牢抓住質量提升這個根本,正確處理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以質量提升“對沖”速度放緩,把經濟發展推向質量效益時代。

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習近平同誌要求:“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是提升質量的根本保障。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是發達國家提升質量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國質量工作的努力方向。美國、法國、韓國等對制假售假行為專門立法,既罰款又判刑,如美國最高可罰500萬美元,監禁20年。切實提升中國質量,必須註重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積極探索消費品安全法、質量促進法、產品責任法等立法工作,加快推動產品質量法、計量法、標準化法等的修訂。對質量違法行為“零容忍”,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實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做到法律面前無特權、違法懲戒無例外。

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當今世界,標準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標準之爭被稱為“贏者通吃”的競爭。近年來,我國標準發展很快,但一些領域仍存在標準缺失老化、水平不高、實用性不強等問題,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據2013年統計數據,在2.6萬多項國際標準中,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僅占0.5%。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標準化工作,大力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推進強制性標準改革,加大標準國際化力度,努力推動我國標準從基礎性工作向引領性工作轉變,從產品產業經濟領域向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擴展,從單一性、個體性向社會共性和全面推廣服務轉變,著力提升標準的適應性、先進性、有效性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標準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引領和助推中國質量提升。

發揮監管的推動作用。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的監管作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動質量提升,保障質量安全。創新監管手段,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加強質量風險監測、監督抽查、信用管理等,切實提高監管效率。突出監管重點,把監管力量集中到關乎民生福祉、安全穩定、國家形象的突出質量問題上,努力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消費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和國家安全。完善監管體系,探索建立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為核心、加強政府事中事後監管為重點的現代監管制度,不斷提升質量監管科學化水平。增強監管實效,把質量監管與質量考核、質量統計結合起來,研究建立國家質量評價發布制度,有效引導各地質量工作。

發揮共治的協同作用。社會共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質量的有效途徑。在質量上實行社會共治,就是要改變過去單一依賴政府監管的工作模式,建立各方共同關心質量、維護質量、提高質量的新模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質量治理格局。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督促企業牢固樹立“質量即生命”等理念,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和質量主體。大力支持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工作,引導行業誠信自律,促進行業規範發展。加強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鼓勵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用腳投票”,加大對質量工作的宣傳力度、對質量問題的曝光力度,營造“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濃厚氛圍。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22, 2015 at 1:34pm
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有關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擁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亟須把品牌建設作為發展戰略,通過打造品牌來提升競爭力,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加強品牌培育。制定品牌培育規劃,加快實施品牌發展工程、品牌價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推動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創新品牌培育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資本向品牌集中、技術向品牌集成、人才向品牌集合、資源向品牌集聚。發揮品牌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個品牌帶動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的良性發展格局。加快建立一套全球公認、科學公正的品牌評價發布制度,正確引導品牌發展。完善質量獎勵制度,鼓勵企業和個人爭創“中國質量獎”,鼓勵地方政府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市和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支持企業爭創世界級品牌。

加強品牌推廣。積極發揮市場主導、企業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大品牌宣傳和推廣力度,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幫助企業了解世界知名品牌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同類品牌產品標準,努力把更多中國品牌推向國際市場。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品牌走出去。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品牌,實現“買全球賣全球”戰略目標。

加強品牌保護。實施品牌保護,是推進品牌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客觀需要。應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地理標誌和原產地等保護政策,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保護力度,建設有利於品牌保護的長效機制和良好環境,形成企業自我保護、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三位一體”保護格局。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力度,加強產品防偽技術管理,讓名牌產品暢銷無阻、假冒偽劣沒有市場,有效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12月26日,作者單位:國家質檢總局)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19, 2015 at 8:49am

北京文博會地方展區主題各異產業融合促創新發展

在11日開幕的第九屆北京文博會上,文化和旅遊、科技、資訊等產業的融合是一大亮點,在省市文化創意產業展區內,地方文化被產業融合賦予新的內涵。

海南展區以“國際旅遊島——文化圓夢、綠色崛起”為主題,著力推介重點文化產業成果和知名文化品牌,重點展示“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特色文化產品。海南省文體廳市場產業處調研員張浩淵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使海南文化創意產業重新騰飛,海南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得以顯現,也使國際旅遊島更加具有內涵。

                                                                                     西藏展區獨特的墻星展示。攝影:寧菁菁

他還表示,海南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不斷地發展壯大,現在海南已經完全改變了靠自然資源發展旅遊業的模式,而是更加註重於吸引遊客來體驗海南的本土文化。


藏香製作互動表演和藏紙書法表演是西藏展區的重頭戲,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文化產業處副處長羅布次仁向記者介紹,與以往的展會不同,這次西藏圍繞“書香西藏”的主題,著重展示藏香和藏紙以及其衍生產品。

羅布次仁介紹,西藏的傳統技藝很多,以藏香和藏紙為代表的企業生產水準現在已經得到了整體提高,並形成了產業規模。目前不僅在國內,藏香和藏紙還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新疆展區的絲綢之路工藝品展示。攝影:寧菁菁

羅布次仁手指著展區墻上掛著的五顏六色的墻星說,“墻星本來是藏區小孩在初學寫字時所使用的木板,目前已經被開發成裝飾品和文化產品。”除此之外,還有藏香水、黑玉石香爐等產品也是從其他原始的形態中衍生而出的文化產品。


安徽省的展區主題鮮明並緊貼文博會主題,安徽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處黃會處長表示,“文化融合科技,創新潮湧江淮”是安徽展區主題,安徽通過打造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一批企業脫穎而出。

傳統唐卡、掐絲唐卡、皮雕、藏毯、黑陶等手工藝品在青海展區亮相,唐卡的價格為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據青海省文化廳負責人介紹,這次有26家企業組團參展,主要目的是面對不同群體進行展示和銷售。

結合地方資源特色,深挖文化內涵,大打“文化牌”,已經成為本屆文博會上地方省市的共識。同時,產業融合也為差異化的發展註入強勁的動力,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創新在將來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2014-12-13, 記者寧菁菁, 來源:國際線上)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16, 2015 at 5:40pm

桑貝爾:地理標誌與品牌互動

國際地理標誌協會主席路易斯·菲爾南多·桑貝爾、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知識產權總監。就讀於哥倫比亞安第斯大學,並獲得經濟學學士和碩士等學位。1998年,加入擁有超過56萬名會員的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1992年至1997年期間,負責美國和荷蘭的業務。1997年,桑貝爾先生加入哥倫比亞咖啡聯合會有限公司。

人們更喜歡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到咖啡館與朋友聚會。哥倫比亞咖啡的競爭優勢是市場細分,目前,中國許多咖啡消費者喝速溶咖啡,這是由於他們經常喝茶養成的習慣。因此,我們將在中國推廣和普及喝自磨的咖啡,並在中國開設咖啡館,星巴客咖啡不是我們的競爭者,而是推廣哥倫比亞咖啡品牌的一個渠道。

2007年影響力: 有著真人原型的標識,代表著哥倫比亞56萬名咖啡種植者的形象,經過大力宣傳和推廣哥倫比亞咖啡與“胡安瓦爾迪茲”品牌專利,並通過一個老漢和一匹馬的商品標識,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哥倫比亞咖啡真品。

路易斯·菲爾南多·桑貝爾在頻繁的世界商務旅行中,每到一地都會擠出時間轉商場,他的目標就是直奔咖啡櫃臺,挑選幾袋標有哥倫比亞字樣的咖啡,帶回哥倫比亞去做鑒定。“我們一定要保證向全世界消費者提供100%的哥倫比亞咖啡。”這位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知識產權總監說。

目前,他還擔任著國際地理標誌協會主席,桑貝爾向記者介紹了國際地理標誌在市場競爭中的價值,以及哥倫比亞咖啡是如何通過保護和推廣地理標誌,在全世界獲得成功的。

國際地理標誌協會創立於2003年7月11日,地點在瑞士的日內瓦。其成員主要來自於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歐洲等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萬家傳統產品生產商。

地理標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體現的是特定產品的品質,與氣候、緯度、溫差、土壤、水分、傳統工藝、產品歷史等緊密相連。因此,在市場競爭中由於差異化而更加具有競爭力,例如法國的波爾多葡萄酒、瑞士的手表、中國的紹興黃酒、西湖龍井、張裕葡萄酒等。

桑貝爾說,目前地理標誌已得到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可,世界貿易組織已經將地理標誌與商標、專利等作為平等的知識產權列入保護範圍。國際地標協會的重要職責就是向消費者普及推廣地理標誌知識,加強保護地理標誌生產商的利益等。

自從1989年加入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桑貝爾便奔走於世界各地,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不遺余力地推廣和保護哥倫比亞咖啡。桑貝爾向記者講述了哥倫比亞咖啡幾十年來不斷在全球市場獲得良好營銷業績。

1959年,只有4%的美國人聽說過哥倫比亞咖啡。為此,哥倫比亞人推出了哥倫比亞咖啡與“胡安瓦爾迪茲”品牌專利,並借此大力宣傳和推廣:一個老漢和一匹馬的哥倫比亞咖啡標識。這個有著真人原型的標識,代表著哥倫比亞56萬咖啡種植者的形象。桑貝爾說,我們要向消費者傳播100%的哥倫比亞咖啡真品,而不是混雜著其他成分的咖啡。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胡安瓦爾迪茲”這一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成功。哥倫比亞從美國市場發起推廣攻勢,1980年打入歐洲市場,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日本市場。其主要做法就是選擇在各個城市的車站建立咖啡銷售點。

“從事咖啡業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行為,因為種植咖啡樹需要兩年後才能開始結果,一棵咖啡樹的壽命是15年,咖啡業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所以從事咖啡業需要不斷地進行多方面的投資。”桑貝爾介紹說。

現在哥倫比亞咖啡每年在全球的銷量已達到1000萬袋,在哥倫比亞咖啡業是不打價格戰的,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根據市場行情制訂一個指導價格,只要價格比其他咖啡品種高1%,銷售額就能增長1300萬美元。

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哥倫比亞咖啡的認知度已經達到了92%,在中國,這個數字是72%。(摘自2008-04-03《V-MARKETING成功營銷》雜誌(整合傳播媒體顧問)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16, 2015 at 5:21pm

地理標誌有望成為中歐“互聯互通”新載體

12月11日至12日,由質檢總局與中歐知識產權項目聯合舉辦的“中歐地理標誌保護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歐雙方的地理標誌保護專家通過對各自地理標誌保護法律制度與保護實例的剖析,與參會代表們共同交流探尋中歐地理標誌保護管理與實踐經驗,促進雙方對地理標誌保護領域的溝通與合作。

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在會議致辭中回顧了中歐雙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地理標誌交流與合作歷程。他表示,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規劃和“互聯互通”建設要求的時代背景下,中歐地理標誌合作有望成為“一帶一路”的新亮點,雙方優秀的地理標誌產品有望成為新絲綢之路的新載體;在地理標誌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合作,是中歐地理標誌產品共享、文化共進、管理機制共促、“互聯互通”的生動體現。他相信通過在地理標誌保護領域的互信互認、合作與交流,有利於完善中國的地理標誌保護制度,有利於雙方優秀的地理標誌產品進入對方市場,也有利於雙方在地理標誌保護方面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歐盟駐華代表團公使銜參贊羅本諾表示,地理標誌保護是一種獲得世界廣泛認可的知識產權,很多國家都有進行地理標誌保護的傳統。中國在建立自己的地理標誌保護制度方面做出了持久的努力,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雙方都希望建立一個全面、平衡的地理標誌雙邊工作機制,這對歐洲和中國這樣擁有悠久歷史和眾多特色產品的地區和國家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據介紹,我國地理標誌專門制度經過10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目前獲保地理標誌產品達到1804個,其中國外地理標誌產品15個。今後,質檢總局將繼續完善地理標誌保護專門制度:加強地理標誌立法調研,推進中央、地方立法;加強地理標誌保護監管工作,開展執法打假活動,提高保護水平;加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宣傳工作,豐富宣傳形式,提高地理標誌產品的社會認知度和品牌影響力;加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推動和支持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將地理標誌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到新高度。

中歐在地理標誌保護方面的合作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中法、中意就開始了地理標誌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05年雙方又簽訂了地理標誌諒解備忘錄;2007年中歐開展10+10地理標誌產品互認試點;國家質檢總局還對法國幹邑、香檳酒、英國蘇格蘭威士忌實施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1年開始,雙方又醞釀實現中歐100+100的全面地理標誌產品互認互保,將雙方地理標誌專門體制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國際經濟 |www.howbuy.com 2014-12-18 11:00來源:中國質量報)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16, 2015 at 5:09pm

何濤·地理標誌 成農業“掘金”新法寶?

各地爭著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農產品故鄉之爭白熱化效果卻平庸

數百年前,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中講道:有些自然產物,必須有特殊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即便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土地都使用上,也不能滿足有效需求。所以,這種商品可以賣給願意出特殊高價的人,這一價格大大高於自然價格。這種高價往往可以持續幾個世紀。

法國波爾多的葡萄和葡萄酒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高價葡萄酒旺盛的生命力延續了許多個世紀。

站在自己投資的上千畝木瓜基地裏,郭偉光表露了同樣的雄心壯誌,他期待著陸河木瓜成為國內最好的品牌,因為陸河木瓜已經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技術審核,正在公示,廣東省陸河縣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二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

廣東的特色農產品如何打造品牌,如何發展壯大,申請地標成為了一些城市發展農業經濟新的著力點。目前,全國各地申請地理標誌產品的熱潮正在興起。對於許多地方政府來說,地理標誌如同土地一樣,是一種資源,要搶。但搶到手之後,如何用,仍然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兩年前,林少文給分管農業的副縣長連小珊下達了一個任務,將陸河木瓜申報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林少文是陸河縣委書記,他布置的任務讓連小珊壓力很大。隨後大量的申報工作展開,為了摸清陸河種植木瓜的歷史,陸河縣政府派出工作人員前往鄰近的陸豐縣找資料。25年前,陸河縣從陸豐縣中分離出來,經國務院批準單獨設縣。

收集資料用了半年

“要想申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要有歷史溯源、產品特色,還要有種植基礎。光收集材料就花了半年。”陸河縣質監局局長陳小雄說,陸河種植木瓜有幾百年的歷史,始於明朝,最早由下南洋的先輩們從馬來西亞引進,許多農家院前屋後都會種上幾棵。

陸河一帶成為中國最早的木瓜種植地。有史書記載,彭姓先祖如干先生於乾隆三十一年在朝為官,回家看到雖然連年鬧災荒,但是人口不減,因為百姓用木瓜、薯糧充饑。後來,他帶了木瓜與番薯回京,皇上、大臣們品嘗後,都贊不絕口,後來成了貢品。

“地理標誌最重要的是要有歷史淵源,有故事。”中南地理標誌研究院院長黎輝稱。

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簡稱地標,相比於大城市裏的高樓大廈來說,小縣城拿得出手的是特色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由於受到交通、區位、資源等因素制約,陸河縣是廣東省的貧困縣之一。如何發展農業一直是林少文苦苦思索的問題。曾任汕頭大學團委書記,在陸河工作了10多年,對於當地情況十分熟悉。由於經常思考,抽煙成為他的習慣。“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為什麽非要有那麽多高樓大廈,要通過工業來發展農業?”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16, 2015 at 5:08pm

申報地標誰手長誰拿到?

最開始向林書記建議申報陸河木瓜地標的是郭偉光,他是陸河縣新田鎮人,被認為是家鄉成功人士的代表。在深圳發展賺到錢之後,郭偉光一直想著回報家鄉。上世紀90年代,他與新田鎮的村民們一戶戶簽下租地合約,建了一座近2000畝的特色農產品種植與養殖基地。其中包括1000多畝有機木瓜,還有荔枝、芒果、菠蘿,還飼養了特色的雞和豬。

盡管自稱沒有多少文化,但在他的身上驗證了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自從投資農業後,郭偉光走遍了世界上百個國家考察農業。這讓他深知,搞農業必須要選好品種、形成特色,同時要擁有品牌。

1996年前他大面積種植荔枝和龍眼,改種木瓜也是考察後做出的決定。他受到了一個活生生例子的刺激,有一位老板引進臺灣木瓜品種,在海南和廣東中山等地種植,非典時賣到100多元一斤,賺了很多錢。加之木瓜營養豐富,被稱為“水果之王”,長年結果。此外,木瓜加工業也有很好的前景。

最終他選擇的品種被稱為“陸河一號”,是“本地木瓜與臺灣、夏威夷雜交的品種”,郭偉光說,全部采用有機種植方式,采用農家肥和植物礦物農藥(辣椒、煙碎、大蒜)。為證明自己真正做到有機,他每個月都把木瓜送到廣州的認證中心檢測。
有機種值成本會高很多,由於不用化學農藥除草,光是人工除草就花費不菲。普通木瓜兩三元一斤,他的木瓜零售價是10元一斤,仍然吸引福建、海南、浙江、廣州等地采購商上門采購。

2010年,郭偉光開始推動申請陸河木瓜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我們是土八路,但對社會發展方向很清楚,地理標誌產品受到保護。”但真正的推動力還是現實的利益,“韶關馬壩油粘米以前賣3元一斤,申請為地理標誌產品後賣10元一斤。還有一些地方的蓮藕、芋頭,以前少人問津,成為地標後,人們搶著要。湖南、四川、貴州的很多農產品都是如此。當時給林書記反映了一下,他特別重視。”

郭偉光說,在申請過程中,評審專家來了不少於6次,有廣東的,也有北京來的。“縣裏承擔申請的費用。支持政府做這件事,這是為我們宣傳。”

許多有木瓜種植歷史的地方都可以申請地標,為何非要給陸河?對此,郭偉光說,誰手長誰拿到。

讓別人按我們的模式做

2013年5月31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審查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與會專家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進行了認真審查和討論,同意陸河木瓜通過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審查。陸河木瓜成為繼陸河青梅之後陸河縣又一通過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審查的產品。

花了大力氣申請到地理標誌最終要轉化為現實的回報,拿到地標後,木瓜會否提價?“按照我的想法,就算不拿這個招牌,也要提價5%-10%,因為我們的品牌值這個價。我們的木瓜與別家的不同,以後還會提價。”老郭說。

提價擔不擔心銷售問題?老郭稱,“其實越貴越好。”

隨著陸河木瓜的賺錢效應逐漸顯現,有不少散戶開始跟進。生寶公司高管劉添富稱,現在新田鎮有10多家農戶改種木瓜,種植面積約100畝,他們產量不大也沒有采用純有機的種植方式。

老郭的計劃是收購這些跟隨的散戶,“按照我們的模式、方式方法去種植,采用我們的標準,在全縣推開。”但這種賺錢效應同樣面臨著考驗,由於種植木瓜還是靠天吃飯,公司去年木瓜有近2000萬元產值,純利潤200多萬。今年由於雨水太多,掉果嚴重,虧損可能超過500萬元。如果勢單力薄的小投資人或農戶面臨這種情況,壓力可想而知。

一旦形成品牌,就會遭遇假貨的沖擊,也成為考驗之一。

除了陸河木瓜之外,2006年陸河青梅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是該縣歷史上的第一個地標農產品,之前陸河縣已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青梅之鄉”稱號。記者上網簡單查了一下,稱為青梅之鄉的地方有4個,除了陸河之外,還有廣東普寧、福建詔安、浙江蕭山等。頒發稱號的有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等。除此之外,地標也成為農產品故鄉之爭一個有力的籌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