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練字簿》44 感激
在夢裏,看見親近的人走遠了,心裏很傷悲。醒來,發現他/她其實還在,心裏的感激難以言喻;若發現他/她早已不在了,心裏還是感激他/她回來探我。(2019年1月15日 )
(Soul Song by JOANNE PROBYN)
陳明發·夢:推心置腹的解脫
你的facebook,有多少朋友?
再強的社交媒體,許多時候也未必套得住你要找的人,你所要談的話題。
也未必談得那麼起勁、稀奇古怪加fu。
夢境應該是頭號充滿surprise的社交媒體,每一晚都開機,而且給你連上你意想不到的人、事與物。
可是,這些人與事物構成的景象,居然不是胡扯的;它們是那麼的了解你、挨緊你
要你笑要你哭要你惆悵,High或low,你完全不自覺的,就跟着夢的故事走。
醒來,有一種與人推心深談後的解脫。(June 7, 2012 愛墾網)
陳明發博士·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風起雲湧海絲路,
智慧護航誰清楚?
政經文教各領域,
客家諺語說:“前人不講古,後人失了譜。”
智慧傳承靠歷史,個人無史,族群何來歷史; 社群無史,傳承何來智慧; 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今天的記錄,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有記錄,卻沒有推廣讓更多人理解,明天也是沒有歷史。
陳明發博士:2015年,是東盟經濟共同體實行元年,也是版圖覆蓋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的啟動元年。怎麼看,這都是一個新歷史的起點;怎麼想,也少不得華族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要怎樣經營呢?為盱衡新局而撫今追昔,說好自身的故事,有能力和共同體、更大格局裡的新夥伴更親切的互動和溝通,應該是比較踏實的做法。在新夥伴發現我們,以及我們的生意、社團、文化、教育、創造能量、價值倫理等生活前,讓我們首先重新發現自己。
中國歷史五千年,和世界各國比較大規模的往來、互動,進而一道開荒建設、分享努力成果,是近二百年華族大量下南洋以後的事。恰好,這二百年正是我們南來的祖上和我們這一代比較熟悉,在某個程度也參與過、見證過的“歷史”。
看看各地華商的奮鬥史,創始人有故事,工廠有故事,產品有故事,顧客也有故事。是什麼讓中華文化光耀全球?是誰讓我們感到驕傲?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只會歌頌功德有財有勢的人,表揚高人善事的不多;即使有,也多是眼下在位當令的人,至於過去有所貢獻的人,往往就忽略了。這是歷史文化工作者的失責。就算是寫當前"實力不凡"的人,寫的也只多是他(她)“名成利就”的一面,反而不像國外一些企業家的傳記,深入他們令人動顏的感情、心靈與生命存在的層面。
把馬來西亞社會近二百年來創業、創作活動做一番回顧、整理、評鑒,既有傳主的自我反省,也有專家客觀的批判性,這樣雙向辯證的「雙重視野」,不但可以保存文史材料,也為眼下與未來的世代建立一種學習制度,提供詮釋生命、匡正風氣、奮力精進的參考架構。
把各地先賢、社會賢達各項促進社會進步、民族和諧的奮鬥,透過學術的考證與肯定,並以各種敘事媒體與世界分享,而和“海上絲綢之路學會”的創會目標結合起來。我叫它“海絲典範”~~海上絲綢之路典範,並爭取我們在中國的大專夥伴來關注它、研究它,把它列為海絲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希望你和友好一起來努力。(原刊:《海絲大典》)
陳明發《書,謝謝。》
1960年代在我的文學記憶,是薄薄的一本臧克家詩集,還有一本香港每月出版的《伴侶》的幾頁詩。1970年六年級,接觸《學報》。因爲徐速在香港出版的《當代文藝》,開始似懂非懂地大量閱讀其高原出版社的小說,如《星星之火》、《星星月亮太陽》與《花鼓歌》等。當中也有散文集與詩集,包括徐速本人的《去國集》,還常常似模似樣拿來朗讀。上初中,因為在《兒童世界》、《南洋兒童》和《兒童樂園》等刊物畫畫與寫作文,拿了不少書卷當稿費,向新加坡世界書局郵寄換來不少冰心、朱自清、徐志摩與巴金等五四諸子的著作。周末或學校假期趁到新加坡大姑家,用表兄弟姐妹的借書卡向組屋前的女皇鎮圖書館大量借書;走向了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葉珊、周夢蝶、瘂弦等人。1970年代後期瘋狂地啃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1980、1990年代,因爲工作關係,和管理學、創意學大師們走得很近;1990年代尾,重回佛洛伊德,也接觸了海德格爾諸子,我想我明白我今天走向需要大量內在詮釋的敘事學,不是沒有理由的。好漫長的路,感謝書本一直陪著我。最懷念的是新加坡女皇鎮圖書館,那是我美好的少年閱讀的夢想。奇怪的是,似乎一直没想過在文學上有點甚麽作為。(2017年3月13日)
陳明發《63歳自勉》
自寫了《我的1997》(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cultaware091),隨後一頭栽進地方創生文創的蠻荒大地,轉眼已經過了24年。孩子都長大了,從他們小小跟著我和妻子四處流浪,大人是研究、考察之旅,小孩不明究理當是旅遊,他們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專長與工作。堪慰的是,過去在一家遊走時光的許多大小事,成了我們今天在飯桌旁可以彼此聯系的部分好材料,對刺激大家的工作想像,相信也大有幫助。過去跟妻子說,這輩子在談知識型家庭/創造型家庭,不知道對誰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至少至少,我們似乎看見那雛形。初嚐一點薄味。從窮鄉走出來的我這一代人,走到這一步,也值得安慰了。從一開始,我們就選擇了這樣的生活,也過上了這樣的生活,夫復何言?其他很多東西從沒出現在我們生命裏,是因為我們也從沒有認真看待過它們,他們不粘我們,也是道理,沒甚好遺憾。(21.3.2021)
(Feature Photo: Kangaroo Flip with Vincent Chenal by Tristan Shu)
陳明發《愛書人的大陸體驗》
網上讀到新加坡詩人懷鷹的帖子,提到他在咖啡店讀詩集,遭一移民到島國的大陸老人家嘲諷說:“現代讀詩的人是傻子,神經不正常。現在的人讀的是股票的書。”還搖搖頭說:“百無一用是詩人啊!”
我對這些話很有感觸。我30年前初到中國,書店裏賣的除了大量領袖思想言論集,少數翻譯本的西方管理學、心理學書籍,其餘的主要都是新舊文學。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開始大量翻譯外國文學與哲學出版物。而且,很多書都是一整套一整套出版的。現代與後現代同時出街,百無禁忌又毫不排斥地並列擺售,很有西方思潮在中國擺論壇對話起來。
約過了10年,輪到易中天、于丹、二月河這些央視百家講壇等名家的天下,學者轉身成杏壇超男、超女,書店裏都是他們演講光碟與結集。
比爾蓋茨接著紅了一陣子,書店樓層不久就讓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馬雲和馬化騰等科技新貴發光發熱了。一個個青年男女手裏捧著如何精明投資股票、樓房、外匯、網購、區鏈塊、虛擬幣、分享經濟.....的書。(馬雲的著作因故最近應該都下架了。)
暢銷的西方管理學、大眾心理學翻譯本,還是很暢銷。但也出版了很多中國人本身寫的《如何高分考進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孩子教養術》、《華爾街不外傳的商業秘訣》.......。
連憑抱著消失中的古跡跪下哭泣紅遍中華圈的余秋雨散文集,慢慢也不見了蹤跡。因為人手都有一本類似《怎樣遊走歐洲一個月只花三千人民幣》之類的仿文學、仿遊記、仿美食家、仿歷史學、仿人類學......,只要拍多多照片,個個都可能是下一位文化網紅了。
記得我1990年代初走大連,從中央大街火車站走到街尾,我似乎就是唯一的外國遊人。街邊書刊亭除了賣報刊、飲料、糖果與香煙,還有汪國真詩集等新書。捧著米蘭昆德拉小說的小妹擱下書,把剛送到的《讀者》雜誌擺在攤子最顯眼處,數量多得幾乎遮著了她的面孔。
陳明發《感性調適》
數字化的年代,隨時随地可上網。發訊、收件、互動與留言,無論是文字、圖像或影音,都不成問題。人們不管生活在地球那一个角落,全球化看来已實現了它的承諾:天涯若比鄰。隔閡在解除中。
可是,這樣的景觀,傷害了人們的想像力。對内容的過度消費,已造成了倦怠感。
過度的內容生産,真正的區別模糊了。感性分配與感性調適無法協調,所產生的厭倦感,造成更大的冷漠甚至疏離感。
從感性營銷的角度說回來,許多人心目中所謂的悠遊、“尋找自我”,其實只是熱鬧街道上、高級咖啡座裡,觀光客的自拍;無法面對生命體驗的一種自戀式躲藏。
文學可以是一一帖療愈。
寧願回到特朗斯特羅姆的1954年。那種孤寂,才是真正刻骨銘心的流放,除了詩,無以救贖。
文學不只是閱讀與寫作,更關乎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閱讀與寫作。
這要從哲學去找尋思考的路徑與方法;從而唤醒我们的感性。
借愛墾MOOCs慕課講堂和創意人交流,生活感受得夠深刻,故事才說得好。
(2015年11月8日)
陳明發《談情說愛茶水間》
茶友鬧婚變,我問何事。
他答:“婚姻如品茶,同一泡茶,
開始時香醇迷人,深味清心也提神;
可是,加多幾次水,最終就失去了茶味,
只好倒掉,再泡一壺新的。”
他挑釁的看著我,問道:“你不覺得嗎?”
我笑答:“我和妻子年紀都大了,不宜多喝茶,
在茶葉失去色澤以前,改喝別的飲料,
再喝開水,也有餘味。”
2016年8月2日
陳明發《為友誼一起活動》
今天聽了一位小夥子一番話,覺得現在新一代可比上一輩人精明多了。
他說,對於群體活動,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人之間不同的是:
上一代人為一個使命而活動;新一代卻是為了友誼而有所為。
Source:https://www.bizlibrary.com
意思是說,老一代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可能本著“大局為貴”的精神,而“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去參與某項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這麼想,他要是看不出某人有令人真誠喜歡的地方,他是不會和那人一道“打拼”的。
不管那所謂的“使命”有多偉大。
不過,喜歡也只是一個開始。
假如有人“假假的”地要和年輕人friend,企圖套他/她的想法假公濟私,或借花獻佛,第一次没看出其真面目,而讓此人討了便宜,起初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當著是學了一次乖就是了。
以後,可不會再這麼天真了,作賤了自己還被懵在鼓裏。
(June 27, 2012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