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葉莎〈在心靈的黃昏低飛〉
去探望一個斑駁的人
她的世界仍是新的
溫暖紅和冷靜藍
不停堆疊
偶爾放出蝙蝠,零零
星星,在心靈的黃昏低飛
她說出的話語
植披今天的晚霞
我向她說一首詩的光照
溫度和雨量
她向我談及死亡和身心垢相
當最後一抹餘暉
爬上身,爬上心,爬上塵
我們靜靜為彼此磨鏡
祈願垢盡,光生
像是等待另一場黎明
(2021-09-18 / 見葉莎臉書)
《詩性生態·典範》
疫情裏,人人自危
在嚮往重投大自然懷抱的同時
更盼望不受無形威脋的自在
葉莎老師從日常身邊的“此在”
敞開了生命的“存在”
讓我們想得比雲霞的變幻更豐饒
又比“空中”来得更纯净
謝謝葉莎老師
學習了
借用到愛墾網《文化旅遊》羣组
詩歌語言的內在速度很多時候,代表著詩人的內省品質以及生命的本質狀態。同時,詩歌語言內在的速度變幻在更深的層面又常常受到文化氣質的影響或指引。法國的左拉(Zola)當年在討論馬奈(Manet)的作品時,使用了témperament這個詞,可以勉強翻譯成中文“氣質”。實際上,“氣質”是一個純中國式的理念,很難找到完全相對應的西方術語。它與人的個性、修養、風度、稟賦及靈動的思想緊密相關,同時也與涵養其人的整體文明本質互為表里。宋人張載在《語錄鈔》中寫道:“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這句話的意義在於,一個人、一個民族或一種文明,只有通過不斷向傳統學習、不斷向傳統吸取力量,才能造就自身的氣質。
就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而言,總的傾向是舒緩而內斂的(通識的例子如太極、書法、圍棋、古琴、禪坐等),其舒緩或緩慢的氣質滲透於詩歌之中,形成一種特有的詩學律動——它似乎更接近於詩歌的本質——甚至成為對抗時間飛逝的一種方式。即使是前面我們提到的李白、郭沫若或北島,在看似急速的表象中,仍然深潛著一種中國式的緩慢律動。就像孔子所感嘆的那條河流一樣,它日夜不停地流淌,仿佛是快捷的;然而在孔子看來,這條永恒之河,卻又是如此安祥,聽不到一絲消逝的濤聲。一條奔騰的河,在孔子的詩思中,也是一條緩慢的甚至趨向於靜止的河。
事實上,作為時間藝術的詩歌,其內在速度大多時候是緩慢而非快速的,縱然是面對快捷無比的物象時,詩人也會有意無意間將之變慢,使之停留片刻,成為凝神的詩章。因此,詩歌語言在本質上更接近於音樂。蘇姍·朗格(Susanne Langer)認為:音樂揭示的是一種由聲音創造出來的虛幻時間,這個虛幻的時間並不是由時鐘標示的時間,而是由生命活動本身標示的時間,這個時間便是音樂的首要的或基本的幻象;在這個幻象中,樂曲在行進,和諧在生成,節奏在延續。虛幻的時間在詩歌中,成為構成內在速度的基本的幻象,可以稱之為速度的幻象。速度的幻象同音樂一樣,不受“時鐘”(物理時間)的約束,詩人常常會努力使速度的幻象慢下來靜下來,然後以詩歌的方式獲得永生。(向以鮮:緩慢的隱喻——詩歌語言內在速度的文化觀照 / 2019年06月03日《詩刊》)
周作人《小河》
一條小河,穩穩地向前流動。
經過的地方,兩面全是烏黑的土;
生滿了紅的花,碧綠的葉,黃的果實。
一個農夫背了鋤來,在小河中間築起一道堰。
下流乾了;上流的水被堰攔著,下來不得;
不得前進,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亂轉。
水要保他的生命,總須流動,便只在堰前亂轉。
堰下的土,逐漸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這堰,—便只是想流動,
想同從前一般,穩穩地向前流動。
一日農夫又來,土堰外築起一道石堰。土堰坍了;
水沖著堅固的石堰,還只是亂轉。
堰外田裏的稻,聽著水聲,皺眉說道,——
"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憐的小草,
我喜歡水來潤澤我,
怯怕他在我身上流過。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經穩穩的流過我面前,
我對他點頭,他向我微笑。
我願他能夠放出了石堰,
仍然穩穩地流著,
向我們微笑;
曲曲折折的盡量向前流著,
經過兩面地方,都變成一片錦繡。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認識我了;
他在地底呻吟,
聽去雖然微細,卻又如何可怕!
這不你我的朋友平日的聲音,
—被輕風攙著走上沙灘來時,
快活的聲音。
我只怕他這回出來的時候,
不認識從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
我所以正在這裏憂慮。"
田邊的桑樹,也搖頭說,——
"我生的高,能望見那條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
他送清水給我喝,
使我能生肥綠的葉,紫紅的桑葚。
他從前清澈的顏色,
現在變了青黑;
又是終年掙扎,臉上添許多痙攣的皺紋。
他只向下鑽早沒有工夫對了我點頭微笑;
堰下的潭,深過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邊,
夏天曬不枯我的枝條。
冬天凍不壞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將我帶到沙灘上,
拌著他卷來的水草。
我可憐我的好朋友,
但實在也為我自己著急。"
田裏的草和蝦蟆。聽了兩下的話,
也都嘆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亂轉;
堅固的石堰,還是一毫不搖動。
築堰的人,不知到哪裏去了。
創作背景
《小河》一詩寫作於1919年1月,在1919年2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六卷二號上以頭條位置發表。當時正值“五四”運動的前夕,新文化運動已經興起,文學革命正在逐步深入,也是白話詩創作方興未艾之際。小河被土堰攔住、不能暢流,因而水稻和桑樹為之擔憂,隱喻出因違逆自然規律必將引起悲劇的發生,告誡人們要順應自然的法則,才能和諧完美的道理。
詩性内涵
教育是詩性的事業—詩性,大抵是因17世紀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在其《新科學》中提出了詩性智慧這個概念後逐步得到重視的。朱光潛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研究並翻譯維柯作品的專家之一。1986年《新科學》的中譯本面世以來,我國對詩性的研究逐步走向高潮。
在維柯那裡,詩性智慧的提出是相對於同時代的「有條理的懷疑和對理性的信賴」的笛卡爾主義的矯正,它是指義大利最古老的智慧,是對原始人思維方式的一種統稱。
從目前學界來看,對詩性的認識與理解大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作為表達的詩性
它是針對詞彙、言語和句法等外部形態而來表達詩意的,屬於文體學層面的。此時,詩性更多的是指其情感性或者文學性。
作為思維的詩性
這主要是相對演繹等理性思維方式而言的非理性思維方式。詩性智慧在認識論的意義上就是原始人的思維方式。這裡,詩性更多的是指在思維過程中強調形象、想像、直覺和整體性。
作為本體的詩性
這是從本體論上來認識詩性的,認為詩性智慧是人類原始時代所共有的智慧,詩性是人性的一種境界。如海德格爾提出「詩意的棲居」:人類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他們以審慎的思想(logos)關切他們的家政(oikos)。在這裡,詩性往往被認為是世界的本體。
詩性的內涵極其豐富,但是我們大體能從其哲學內在的本體、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表達方式來把握其要義。(原載:一讀平臺)
思潮庫
Margaret Hsing
韵文化:和谐的声音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藝術分界
藝術與非藝術的分界,由於藝術本身的不斷變化而很難劃清。就西方的情況看,起初古希臘時期所說的“藝術”包括了一切“技藝性”的活動,很明顯,這個所指範圍是比較廣泛的,諸如建築、雕塑、製陶、裁縫、戰術、醫術、論辯術、經商術、航海術等等,凡是一切依靠手藝的、有著既定程序的、需要某種特殊技術的活動,都被古希臘人看作是藝術。
但奇怪的是,像詩歌、音樂這些被現代人看作標準藝術的東西,反而未被列入藝術的範圍之內。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詩歌、音樂等同哲學一樣,都是依靠智力的、創造性的、高貴的活動,都不屬於“技藝”的活動,而被歸入“藝術”的技藝活動則是機械的、粗俗的、低賤的活動。
直到1747年法國學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藝術”的概念之後,藝術的外延邊界才隨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就是把原來被認為是藝術的那些純技藝活動排除出去,而把繪畫、詩歌、戲劇、音樂、舞蹈等具有審美意義的活動吸納進藝術的範疇,由此就形成了近代以來關於藝術的新概念。(王汶成·論“藝術審美經驗”的涵義,作者為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 / 本文同時珍藏於愛懇網·思潮庫)
遊記文體研究
有關遊記文體的探討,須涵盖其要素、發生、形態、意涵及體式,并指出遊程、遊觀、遊感是遊記文體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構成一個由下而上、依次遞升的金字塔結構;遊記文體的發生既需要“遊”的審美意識、實踐活動與文學創作三者的依次推進,又需要“遊”的文學創作中遊程、遊觀、遊感三大要素的同時具備,兩者同步完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遊記文體形態的分化與演變,突出表現為詩人遊記、哲人遊記、才人遊記、學人遊記的主潮興替;遊記文體的發生序列決定了遊記意涵以審美為本原和核心,同時又有巨大的文化涵化力與包容性;遊記文體樣式以記為主而賦、書、序多元並存。
基於“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以構建人與自然審美關係為核心的遊記文學創作可謂源遠流長,久盛不衰,並逐步匯聚成一個因時而進、別具一格的文學傳統。但與遊記創作的高度繁榮與卓越成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關遊記文體的理論研究不僅相對滯後,而且普遍缺少應有的深度。(梅新林·崔小敬:遊記文體之辨,2021-07-19《爱思想》)
工業化:無詩意的文化研究
法國政治思想家亞里克西思·德·托克維爾(Alexisde Tocqueville)早在1835年寫到英國的工業化城市曼徹斯特時作了這樣的描述:
從這汙穢的排水溝里,流出了人類工業的最大巨流,澆肥了整個世界;從這骯髒的下水道里流出了黃燦燦的純金。在這里,人性得到了最完全的,也是最殘暴的發展;在這里,文明表現了它的奇跡,文明的人幾乎變成了野人。
這里的話雖不多,卻揭示了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是雙重的“禮物”。一方面是物質的豐富,巨大的財富,想象不到的奇跡,才能的充分發揮;可另一方面是環境的汙染,生存條件的破壞,人的貪欲的泛濫,人性的片面的發展等。
後來,很多國家的工業化也產生同樣的問題。
在如此現實面前,作為人文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個作家、文藝理論家,他們能做什麽呢?難道他們就一味地加入到推銷那種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拜物主義這種行列中去嗎?當然不是,我們要用我們的作品去影響經濟發展,要制約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某些負面的影響。
基於以上的原因,在中國當前的學術界,就流行起“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西方引進來的一個詞,但是,它被引進以後,就成了中國當前的一種思潮。文化研究是對現實的一種回應,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在目前這種文化研究的對象轉了向,已經從解讀大眾文化等等現象,進一步地蔓延開,比如說去解讀廣告,解讀模特表演,解讀小區熱等,結果,解讀的對象就離開了文學、藝術作品本身。
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研究向所謂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蛻變之後,這種批評不但不是去制約消費主義,反而是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越來越成為了一種無詩意的和反詩意的社會學的批評,像這樣發展下去,文化研究必然就不僅要與文學、藝術脫鉤,要與文學藝術理論脫鉤,而且成為新的資本階級制造輿論,成為新的資本階級的附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提出了文化詩學的新構想。(童慶炳:“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原載《愛思想》2015-12-14)
生態方誌詩· (四川)鮮聖的散文詩《獻詞:水問》
(一)
我承認,是一滴水的光芒把我照耀,是一滴水的營養把我養育,是一滴水的聲音把我喚醒,是一滴水的從前,把我感動。
掌心裏的一滴水,來自天空,也來自於一葉草尖。
一滴水是晶瑩的,她反射著太陽的溫暖。
我認得這滴水,她就來自於我的眼裏,來自於你的血脈裏。
凝視,或者輕輕撫摸,一滴水光潔的皮膚,像月色一樣溫柔。
一滴水的光芒裏,有我的影子;一滴水的營養裏,有我的故事;一點水的聲音裏,有我的歌唱;一滴水的從前裏,有我的記憶。
一滴水停泊在我掌心的海洋裏,我在水的呼吸裏,感受一條河流,對奔跑的這滴水的思念與牽掛。
(二)
水,來自民間。
水,來自歷史。
水,來自一個愛的世界。
記憶裏的水,流向了遠方,一路上的波光像我的眼神,消逝在時間的背後。
水走過的路上,留下的,還是水的足印。很輕很輕的足跡裏,藏著水的依戀和水的呢喃。
水在奔走,水在尋找最底層的位置,水把自己的肩膀,靠在了一株水草和一粒沙石之上。
水是民間的女子,從裏到外,如此清澈明凈。
水是古典的瓷器,從裏到外,如此光潔細膩。
水,是我的世界,漣漪泛起,水在我的懷裏奔跑,讓一輪波紋去追趕另一輪,讓一段往事去覆蓋另一段。
(三)
水向前走,這是水的秉性,水無法更改自己的道路。
一路向前,水遇到的溝壑最終成為水的領空,這是水的勝利。
跟在水的身後,往事、幻想、憧憬、回味,也跟著起起伏伏,像波浪一樣,一漾一漾走向遠方。
水鋪開的道路上,一葉帆船快樂地行走,帆船的方向,被水的前行指引,水面上閃動著帆船幸福的身影。
(四)
在水的世界裏,沒有貧賤之分,沒有高低之分,水的世界永遠是一個整體,底層的水與表層的水,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相互托舉。
如果能成為水的一部分,如果血脈裏流淌的都是同一元素的水,誰都相信,身處底層的水,乾凈而有力。水把水托舉起來,底層的水,才是水的領袖。
事實上,水的世界,完整得無法劃分層面,就像躺在水裏,無法區分哪一片是水的過去,哪一片是水的未來。
(五)
是一個水手,說出了水的魅力。
也是一個水手,說出了水的威力。
水手的眼裏,水是他的敵人,也是他的勝利品。戰勝水,或者成為水的俘虜,水手的故事裏,水,都是他的主角。
對一個水手的表情,需要想象。真正的水手,臉上的波瀾,是一生的財富。
在水的籠罩下,水手活了一生一世。水,是他生活的物資,更是支撐他的精神。
我,是哪一片水域的水手並不重要,我看到了水手臉上的波瀾,浪花朵朵簇擁在身邊。
(六)
現在,水在蔓延,水在盛開,水在構建一個新的寓所。
水就在我的懷裏。與水擁抱,水用柔軟把一隻帆船、一個水手變得格外堅強。
與水舞蹈,水上的波瀾是最美的舞姿,水的歌唱,緩緩流過時光的隧道,緩緩流過愛的世界。
流沙河散文詩《草木篇》
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 — — 唐·白居易
白楊
她,一柄綠光閃閃的長劍,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藍天。也許,一場暴風會把她連根拔去。但,縱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誰彎一彎!
藤
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於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著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
仙人掌
它不想用鮮花向主人獻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園,也不給水喝。在野地裏,在沙漠中,她活著,繁殖著兒女……
梅
在姐姐妹妹裏,她的愛情來得最遲。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誘蝴蝶的時候,她卻把自己悄悄地許給了冬天的白雪。輕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別的花不配被白雪撫愛一樣。在姐姐妹妹裏,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麗。
毒菌
在陽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現了。白天,用美麗的彩衣,黑夜,用暗綠的磷火,誘惑人類。然而,連三歲孩子也不去採它。因為,媽媽說過,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賞析】 這是一組五首托物詠懷的散文詩。全詩通過白楊、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藝術形象,隱喻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立身處世之道。作者在篇首借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便是這一組詩的主旨。
作者賦予這些草木以人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它正是作者自己對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和感受的結果。作者對各種草木的贊美或鞭撻,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各種人生態度、處世哲學的褒貶。
如對 “白楊”縱然死去也不肯向誰彎一彎腰的詠贊,旨在啟示人們,在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要有“白楊”那種精神,在任何艱難險阻的環境下都要有骨氣,不向一切邪惡勢力低頭。寫 “仙人掌”沒有奴顏骨,不會阿諛奉承,雖被“逐出花園”,仍然頑強生活著,由此暗喻做人要正直,要不怕受打擊,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堅持正義的行動。寫“梅”不畏嚴寒,將自己許給白雪,一心等待冬天的到來,旨在啟示人們要具有 “梅” 那樣純潔高尚的品格,要有做人的真正的操行。
“藤”和“毒菌”是屬於另一類。“藤”為了達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損人利己的手段,甚至將別人置於死地。而“毒菌”則白天用美麗的彩衣,黑夜用暗綠的磷光誘惑人類,但是,她卻是 “毒蛇吐的唾液”,由此啟迪人們要警惕這種口蜜腹劍搞兩面派的偽君子。
上面兩組對立的藝術形象實際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兩種對立現象的反映,通過這兩組對立的藝術形象的比較,作者告訴了人們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也表露了自己強烈的愛憎感情。
這首散文詩有其獨特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作者不是將自己的思想、觀念標簽似的貼在作品裏,而是將它們化作鮮明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讓形象去啟發讀者; 感染讀者,打動讀者的心。
作者還善於尋找各種人的性格特征、氣質與草木外形、生長習性的共同點,將對自然物的生動的描繪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巧妙地溶合在一起,既含蓄又富有韻味,從而使讀者在品味濃郁的詩意的同時,不得不認真思索這裏所包含的人生課題,從而得到有益的啟示和教育。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
七.多遜溫浴
地心誰撥火,石罅出溫泉。
半畝方塘鑿,四時活水濺。
滄浪差可擬,溱洧有同然。
念彼華清水,貴人獨擅專。
這是位於蕉賴(Cheras)附近杜順大(Dusun Tua)的天然溫泉,毗鄰吉隆坡市區,稱作雙溪士乃溫泉(Kolam Air Panas, Sungai Serai)。“多遜”今譯作杜順。這里至今仍是“半畝方塘”出溫泉,遊人男女老少雜相浸身泡足;全然不定管理條例、未設規矩限制。宜乎詩稱“滄浪差可擬,溱洧有同然”。吉隆坡周邊的多處溫泉區,大體都如此同然“溱洧”景象;渾然不解滄浪水之“濯足”與“濯纓”。然而正是如此天然野趣當中,方顯得日夕飛鳥之“真意”。念彼富貴之流的獨樂專利,索然不解真趣。(摘自:林連玉基金網站 )
延續欣賞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一、降真觀瀑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二.鄧苑尋芳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三.尼山遠眺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四.情湖弔影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五.古洞探幽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