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 》文化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 》文化札記

大法師很驚訝的說:“明明我的小女兒的一滴眼淚,就足夠你們生活得很好!不需要再牧羊了嘛!”

牧羊人笑嘻嘻的說:“可是,我捨不得讓她哭啊;再說,不牧羊,我們幹什麼呢?”

一位北京為了心靈上的療傷,來到大藍天大藍海的沙巴亞庇;住在加雅老街的一家背包客旅棧,碰上一位河邊族女巫師的杜順外孫女,戀情一發不可收拾,他是否會第二度受傷呢?

他們的戀歌回溯到明朝遜位後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他們可能打開600餘年的華族、杜順族之間的魔咒嗎?

這裡是一些他們發生戀情的北婆羅洲一些文化筆記。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23, 2021 at 10:46pm


慢讀運動

慢讀,是指用足夠的時間,沈潛在一本書中,不急於“趕路”,而是“慢慢的欣賞”。美國教授托馬斯·紐柯克正在提倡“慢閱讀”,他認為這是從文字中發現更多意義和樂趣的一種方式。(Newkirk, Thomas (2011)· The Art of Slow Reading: Six Time-Honoured Practices for Engagement·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米德馬 (Miedema, John [2009])稱,“慢閱讀”運動正在發展壯大。


2004
年出版的《放慢生活腳步:全球化減速運動如何挑戰速度崇拜者》一書開啟了“慢生活”運動,此書作者卡爾·奧諾雷撰寫此書的靈感來自一次購書經歷。當時,他正在考慮是否要給孩子們購買一套《一分鐘睡前故事》的圖書,然而他突然意識到,他的“速度狂”問題已經失去控製了。


慢些,我們才能快些;因爲更準確 。慢下來才知道自己要什麼,才不會被這個紛繁的世界困擾,找準了方向看清了事情的本質,才能排除障礙勇往直前。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的說法是: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 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22, 2021 at 9:51pm


慢讀·情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刺激

研究者發現,相比編織毛線、打橋牌,讀小說、詩歌能讓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這在康復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患者在與文學角色的交流中,情感得以具象化,也會被詩歌的節奏、韻律所刺激。

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身在何處,對他們念詩,他們卻能背出70年前上學時學過的詩歌,並指出你哪一句背得不對,很明顯他們放鬆了。


懷疑論者稱讀書療法為江湖郎中的吹噓之辭,但20多年來相當多的支持性研究結果表明,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康復效果,而文學則是針對性地產生作用。阿拉巴馬州的一項研究證明,讀書療法比單純服藥,更能降低抑郁症復發的概率,甚至對心血管病也有正向作用。

曼徹斯特大學老年病學教授雷蒙德·塔利斯(Raymond Tallis)持謹慎態度:“我做過多年臨床醫生,所以不會誇大文學在醫療中的作用。也不會有醫生送重病號一首詩。”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他的老板在臨終前,最後幾週要靠海洛因泵來鎮痛,閱讀《戰爭與和平》也起到了巨大的臨終安慰作用。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21, 2021 at 5:23pm


洪子誠·慢讀對專業讀者的要求

相較於普通讀者,慢讀更是對專業讀者的要求。當然,普通讀者與專業讀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對於文學研究者來說,閱讀的有效性首先來自感受力,但也是閱讀經驗艱苦累積的推動。

一個人長期閱讀會自然形成前面所稱的記憶庫。由於文學與特定政治、社會、經濟、哲學等相連,記憶庫里這方面相關的外緣性知識儲備不可或缺。


但文學也有自身的經驗、模式、成規的歷史,一部作品與其他作品在主題、情節、語言上的關係,作品細節背後的原型、模式、成規,以及如何從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種種,需要調動記憶的辨認能力和聯想能力。

因此,有效的閱讀者不僅要有歷史文化視野,也要對文學各文類的特質、它們的演變脈絡、它們帶有原點或準則性的經典文本形態,具有超越普通讀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達到這一目標沒有速成的路好走。從這個意義上說,慢讀——作為一種方式,作為一種閱讀能力——將是一輩子的事情。
(洪子誠《談談慢讀傳統》)(2019-01-16 / 來源:人民日報)

                                                                               (Source:The Aureus Press)

延續閱讀 》

陳明發·放慢腳步

新加坡《慢讀》運動

陳明發《時間病患》

聚焦與聯想:慢閱讀革命

陳明發·慢而美 深而透

慢與記憶,快與遺忘

沙巴教育小鎮

讓想法在大腦中沈澱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19, 2021 at 10:10am


工作是樂趣,不是生活的支配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樂趣—把工作視為一種智力的挑戰、體能的消耗、一種社交活動,以及身份地位的體現。但如果讓工作支配我們的生活則是愚蠢的。生活中還有太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投入時間,比如,朋友、家庭、愛好和休息等。(奧諾德《放慢腳步》[35])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9, 2021 at 9:20am


傾聽:最好的策略

歐文·海勒是減慢時間學會的一員,他在自己的慕尼黑律師事務所,享受著放慢工作節奏帶來的好處。像眾多律師一樣,他過去奔波於同客戶的見面會,用10分鐘的時間去調查推斷案情摘要,接著就著手處理案子。

但他注意到過了不久,他總是要不斷給客戶打後續電話,有時由於出現方向性錯誤不得不(由原路)返回。"找律師的人心里大多有目標,比如為錢,還有他們不願明示的,如希望被承認,或為正義、為復仇等,"他說道,"要摸清客戶的深層願望需要時間,但你必須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以便竭力為他們做得最好。"

現在,他與客戶初次面談往往需要兩個小時以上,這期間,他要對客戶的個性、基本情況、價值觀、目的和恐懼進行充分了解。結果,這位56歲、留山羊鬍子、有著淘氣下巴、性情活潑的海勒工作效率更高,他的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客戶總是對我說,其他律師只給客戶5分鐘的時間解釋他們的需要,把材料交給他後,就得離開,"他說道,"雖然我的方法看起來緩慢而傳統,但傾聽是最好的策略,最糟糕的是草率行動。"(奧諾德《放慢腳步》【41】)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4, 2021 at 12:14am


慢讀·慢寫:缓慢得心安理得

2000年,一本歌頌放慢生活節奏的著作《慢活》(In Praise of Slow)問世。作者歐諾黑(Carl Honore)從飲食、運動、醫療、教育與閱讀等多個生活層面,宣揚慢活哲學,已被譯成30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掀起“緩慢革命”。

慢活提倡的,是在“慢”和“快”之間取得平衡,像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放慢腳步可以讓人看清方向。這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找個悠閑活動,如慢讀、慢遊,就是慢活的两個面向。

                                    (Source: https://weheartit.com/entry/263662824

(編註:因爲嚮往像畫家作畫那樣“慢寫”的狀態,我一方面既能欣賞別人寫作的多量、快速并無所不知,只是每個人的資質不一致,對個人生命的要求也不相同,也許創作精神的真髓就在這一點,我缓慢得心安理得。)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1, 2021 at 12:31pm

陳明發·放慢腳步

根據加拿大名記者奧諾德(亦譯卡爾·奥諾黑,Carl Honore)所著作的《放慢腳步》(亦譯《放慢脚步去生活》in praise of slow )一書,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西方多國政府有意識地為他們的民間,制定政策抵制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漫長工作時間文化,而提倡在工作與私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奧諾德說:


“雖然削減工作時數,意味著少掙錢,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代價是值得的。英國最近的調查顯示,渴望削減工作時數的人是渴望贏得彩票的人的兩倍。美國的類似調查也表明,在兩周的休假和兩周的額外報酬之間,選擇前者的人是後者的兩倍。

”在歐洲,選擇兼職工作(編註:馬來西亞一般稱“自由業者”、“打散工”,意思是沒有固定上班的職業)不再是恥辱之事,而是成為愈來愈流行的生活方式。1999年的調查發現,歐盟77%的臨時工選擇削減工作時數,以便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休息或從事自己愛好的活動。(奧諾德《放慢腳步》【37】)

參考:

1 https://www.slowmovement.com/

2 慢讀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ly 7, 2014 at 12:43am

劉玉玲:講師手記·沙巴的故事(42)赴一場豐收盛會

沙巴豐收節慶典從5月1日一直到31日為止,長達一個月。慶典多以傳統舞蹈助興,在女祭司的主持和帶領下進行,以傳達民眾與稻神的心願。卡達山杜順族群在祭拜稻神時,會給稻神提供食物,希望稻神保佑所種的稻不患病,並且豐收……

轉眼間又到了五月的豐收節,沙巴人迎來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雖然自1960年開始,每年的5月30日和31日被列為沙巴州公共假期,但其實沙巴的豐收節慶典,是從5月1日一直到31日為止,豐收節慶典長達一個月。

豐收節慶典多以傳統舞蹈助興,慶典在女祭司——Bobohizans的主持和帶領下進行。女祭司的角色,主要是與稻神溝通,傳達稻神的旨意,同時也傳達民眾的願望,女祭司是兩者之間溝通的媒介。人們的願望,主要是祈求年年豐收,無災無難。

(Feature Photo:沙巴豐收節 2014,劉富威,http://iconada.tv/photo/wui206

雖然今天的卡達山杜順族並不像早期那樣耕種自給自足,但女祭司帶領向稻神祈禱的儀式,始終保留了下來。慶典每年也都依時進行,女祭司在卡達山族群裡,擁有極崇高和重要的社會地位,在沙巴5月的豐收節慶裡,就主持多項儀式。

召喚稻神回歸靈體

今日的女祭司當然不可和古時相比,女祭司也遭受科技和社會進步發展的衝擊,卡達山杜順族群裡女祭司的繼承,也面對“斷層”的尷尬,古早的咒語經文已經失傳,今天的祭拜活動,已經偏向儀式和形式化。

雖然如此,豐收節期間有幾個慶典是極具意義的,其中一個是Magavau儀式,另一個是Unduk Ngadau競選活動(也即是選美賽),Unduk指嫩葉或峰頂,Ngadau指日正當空,引申為正熾熱美麗的青春少女。

先說Magavau,有的書說Magavau是豐收的意思,或許更應該被稱為“祭稻神”(Bambaazon或Bambarayon)。這個儀式主要由祭司主持,帶有極濃烈的物界祭拜宗教色彩。主要是帶領或招回遺失稻神的靈魂,回歸靈體。

稻神是何方神聖?

早期的祭拜儀式在收割後的第一個月圓日,在廣闊的稻田進行“招魂”,搜索和呼喚稻神的舉止極可能會不小心把居住在其他稻田“幽靈”給喚醒,因此在儀式進行的同時,會委任族群裡的勇士負責揮刀趕走寄居在稻田裏的惡靈。

後來招魂儀式從室外改為室內,一樣由祭司帶領群眾通過祈禱,呼喚稻神歸位。這個儀式在古時持續進行為期2至3天。

至於這位所謂的稻神到底是何方神聖?傳說她是Kinoingan(又叫Minamangun)和Suminundu之女。Kinoingan作為守護神,卻在族群遭受幹旱時無能為力,族群面臨饑荒,神祇好獻出了他的獨生女Huminodun。他的女兒死後,被埋葬在土裡,她的四肢分別孕育出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其中包括了最主要的稻米。

族人為了對Huminodun的犧牲作出紀念,於是稱之為稻神,並感恩她犧牲了自己,救活了大家。卡達山杜順人相信自然界有人類以外看不見的物體存在,這種物體可分為五界,稻神則是屬於kinoingan派系裡的其中一個支流。

美后是稻神象徵

此外,當選的Unduk Ngadau(美后)被譽為是稻神的精神化身。當選的人,將被作為稻神美麗漂亮,和不惜犧牲自己助人的精神象征指標。

當然,應屆當選的美後並不需要像古老傳說裡的稻神那樣被犧牲掉,更不必用自己的身體孕育農作物。她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接下來的一年,戴上後冠扮美美在下一屆的豐收節慶典布條裡,優雅現身就可以了。

所以,每年在KDCA看到的廣告牌裡,戴著後冠,穿著傳統卡達山杜順服飾的美人,其實就是上一屆的美后——Unduk Ngadau。

如果對沙巴豐收節有興趣,想進一步瞭解,可以查閱Hanafi Hussin的一篇田野研究報告《RITUAL PADI KOMUNITI KADAZAN DATARAN PENAMPANG SABAH》。

這份報告裡有非常詳細的解說,(Penampang要念做Pinampang,不要問我為什麽,沙巴朋友每次都糾正我要把pe-nampang的pe念做pi-nampang,但卻不曾告訴我原因)也提到卡達山杜順族群在祭拜稻神時,會給稻神提供食物,希望稻神保佑所種的稻不患病,並且豐收。

這樣的形式,看起來是不是很像華人的宗教信仰和儀式?神也需要食物,吃飽了,才有力氣保佑信眾。(作者劉玉玲為沙巴大學山打根分校漢語和韓語講師,收藏自《中國報》副刊)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ne 26, 2014 at 7:03pm

劉玉玲:講師手記·沙巴的故事(20)沙巴尋龍記

每當說起馬華文壇,我們絕對不能略過婆羅洲文學,沙巴馬華文學雖不及砂拉越的華文文學蓬勃發展和百花齊放,但沙巴作家在馬華文壇上,也同樣默默耕耘……

說起沙巴作家,第一個會想起張草,估計他是大馬第一位奪得台灣皇冠大眾小說首獎的得主。這個比賽的冠軍獎金是100萬新台幣,等同10萬令吉左右。

第二位大馬人創下在單一項目比賽奪下百萬文學獎金紀錄的是吳龍川,獲得第一屆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首獎獎金也是100萬新台幣。

到來沙巴工作前,只聽過張草的大名,但不曾見過他本人。至于吳龍川,則是在我還念本科的時候,就知道這號人物了。他也是號稱“大馬版諾貝爾文學獎”花蹤文學獎新詩組(忘了是第一還是第二屆)的首獎得主。他寫詩用的筆名是“龍川”。

透過牙醫友人尋訪張草

在沙巴落腳沒多久,執教于拉曼大學中文系的辛金順老師聯絡我,表示想去拜訪張草,順道收集研究資料。那時候,馮學良老師也在辛老師的訪問名單裡,我既然接到任務,當然要完成,我的任務就是去挖整個亞庇的牙醫診所,把張草的電話給挖出來。

張草本名不叫張草,這個我當然知道,找了好久始終沒找到張草開的牙醫診所。我靈機一動,拜託和我同一屋子住的兩位牙醫朋友。我的兩位牙醫朋友Lavin和Mary,都是從西馬過來的。她們畢業自國大牙醫系,被強制派來沙巴服務,而我是自願飛來沙巴。

我告訴她們,我需要一張沙巴亞庇市的牙醫診所名單,沒多久,神通廣大的她們,就通過學姐學兄把名單弄來給我。我仔細查閱名單,嘗試音譯張草的華文名至國文名,終于找到三個音譯是最接近他本名的,馬上打電話去診所“預約”。但很可惜,我找到的電話是舊診所的,張醫生在那個時候剛好搬了新診所。

極度失望的時候,第二天張草診所的護士因為聽到留言和我留下的電話號碼,打回電話給我。就這樣,我駕著小藍載著辛老師,摸去張草家作訪談。

冰谷管油棕園用水牛運輸

至于為何辛老師始終沒有和馮學良老師見面,是因為馮老師那時候剛巧在斗湖出差。雖然陰差陽錯,但我最終通過冰谷,在面子書和馮學良老師取得聯繫。

提到冰谷老師(見上圖右一),他也是書寫沙巴婆羅洲的馬華作家之一。他曾經在山打根呆了5年,從事油棕園管理。多年后,他重遊沙巴,路過山城,我有幸和他見面,聽他說以前在山打根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告訴我為何在油棕園裡都不用羅厘載油棕,而起用水牛,那是因為油棕園的泥土柔軟,羅厘一輾過,輪子就陷進泥土中。用水牛拉最恰當了,而且這些水牛都受過訓練,知道什么時候該使力,什么時候該轉彎。

上幾個星期從亞庇開會回來山城時,在飛機上看到一則報導,是關于馬華作家馮學良老師新書上架的新聞,這才一驚,啊!老師出新書了。

馮老師誕生于砂拉越古晉,卻定居沙巴,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對于讀者來說,馮老師更像是一位道地的沙巴作家。馮老師多以沙巴的風土人情入題,作為寫作的題材。(收藏自22 Jul 2013《中國報》)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ne 24, 2014 at 11:54am

劉玉玲:講師手記·沙巴的故事(29)把"肚臍"遺留在山上

在油站添油得排長龍,人自然會等到有點神經質,從山上滾下山后,再去添油時,才發現我把小藍的肚臍遺留在山上的油站,那時真是愧對小藍。原來這一路下山,小藍都敞開著肚子,飽受冷風吹。后來想,其實沒有肚臍也好,以后添油就更簡單方便了!


之前當導游的學弟來山打根游玩,順道把我叫出去一起吃晚餐。后來和學弟聊起,才發現當導游有很多趣事,還說如果能夠說幾種“稀有”外語,在旅游業是很值錢的。目前,旅游市場缺乏能說流利德語的導游,如果有導游資格還能說德語,那每天的導游津貼是高達三百令吉。

(Feature Photo: Kundasang Fresh Market by Clement Liew,http://500px.com/clementliew)

學弟想轉換跑道,把在西馬的大本營轉來東馬沙巴,既然人在山打根,那我就為他介紹山打根的必到景點。后來學弟說,他該去的地方都去過了,就沒上過昆達山。那天本來要參加學校的家庭日,為了載學弟,我就取消了家庭日的行程,開著小藍帶學弟到昆達山去。

昆達山上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波令溫泉、沙巴茶園、Luanti河魚、紀念公園等。路邊還有蔬菜水果攤位,出售新鮮蔬果。最好玩的地方大概是Luanti河魚了!到來找我的朋友,對充滿悲情色彩的紀念公園無動于衷,對遼闊的沙巴茶園也缺興趣,但去到Luanti河,就心甘情願地把雙腳交給魚兒糟蹋。

山上山下價不同

上兩個星期,學姐也到山打根來,我帶她上昆達山玩。我們七早八早起身,去了Dairy牧牛場,學姐就說:“怎么那么熟悉啊?很像子母牌奶粉廣告取景的地方咧!”沒錯,這個Dairy牧牛場在多年前正是廣告取景地點之一。

后來去到沙巴茶園,喝了沙巴茶,跑進去紀念品店走走看看。不說不知,沙巴茶園紀念品店所賣的紀念品和書籍,和其他紀念品商店賣的都一樣,所不同的是價錢。就拿Agnes Keith的著作來比較,山上和山下的價錢真是天淵之別。之前載學弟上山時,看到Agnes Keith的書還是35令吉,兩個星期后價錢作了調整,升了10令吉,但還是比山下來得便宜。

昆達山上沒油站

在昆達山上,每個傍晚幾乎都下雨,下雨是因為昆達山長年被霧水圍繞,想要上山最好早點啟程,所以我每次都早上出發,無他的,小藍身輕如燕,駕得太快仿佛騰云駕霧,萬一有什么差池,小藍就撞山了。

除了怕下雨外,最應該怕的是汽車沒油。昆達山是個標榜自然的城鎮,油站只集中在蘭瑙一帶,所以車上了山,看到有油站,請不要猶豫,馬上去添油,錯過了就找不到了。后來經歷過幾次,差點油盡車不動的緊急關頭,因此在昆達山上一看到油站,我就馬上添油了,絕對不會再錯過“油”機。

小藍肚臍不見了

因為在油站添油得排長龍,人自然會等到有點神經質,從山上滾下山后,再去添油時,才發現我把小藍的肚臍遺留在山上的油站,那時真是愧對小藍。原來這一路下山,小藍都敞開著肚子,飽受冷風吹。后來想,其實沒有肚臍也好,以后添油就更簡單方便了!

但朋友都說,一定要給小藍再找個肚臍才行,這樣汽油才不會洩出來,怕萬一附近有人亂丟煙頭,小藍又一身汽油,一著火很容易完蛋的!所以下山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給小藍找個合適的肚臍。

去了相熟的汽車修理廠,老闆很為難地說,沒有哦!后來在我眼睛濕濕的攻勢下,老闆才說,我有一個很舊的,從別人的舊車摘下來,看看適合嗎?

我把那“舊舊的肚臍”拿來放在小藍肚臍的位置上一扭,哇,剛剛好耶!雖然沒有原裝的帥氣,而且肚臍又不常給人看,丑有什么要緊?雖說是別人舊車摘下來的,相熟的老闆,就這個髒兮兮的肚臍竟然要價三十令吉!為了小藍的安全,哪怕是三百令吉,我也會甘願付款啦!

住宿蔬果應有盡有

雖然不時到昆達山去,卻是第一次把小藍的肚臍遺忘在山上。另外,出版社的同事,上兩個星期也找了一團人到來山打根,我隨他們再次去了Agnes Keith的家,這是第九次去Agnes的家,卻是第一次免付費。去了九次才知道,原來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免費入場的,我真是后知后覺啊!

各位讀者,如果你是學生、老師的話,來到山打根游玩,請記得帶著學生證、職員證一起來。

當然,如果是開車上昆達山的話,要早點上山,也不必擔心住宿問題,山上蔬菜水果多,酒店、民宿更多,實在不必害怕沒有落腳的地方。

儘管山上應有盡有,什么東西都可在山上遺忘,但別把誰的肚臍遺留在山上了,相信我,這絕對找不回來!(收藏自 25 Nov 2013 《中國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