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9年,晋朝,法顯法師以六十五歲高齡發跡長安,涉流沙、逾蔥嶺,徒步數萬里,遍遊北印,廣參聖跡,學習梵文,抄錄經典,歷時多年,復泛海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經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亞而後返國。時年已八十歲,仍從事佛經翻譯。

公元515年 中國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極力提倡佛法,其聲望因而遠播於東南亞許多崇奉佛教的國家,狼牙脩亦是其中之一,依照《梁書》卷五十四的《狼牙脩國傳》中記載,在公元515年(天監14年),當時狼牙脩國的國王"婆加達多",派使者阿撤多出使南京,拜見梁武帝。並交給梁武帝國書。狼牙脩的使者阿撤多交給梁武帝國書全文記載在《粱書》。

627年正月,貞觀元年,玄奘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公元671,唐朝咸亨二年,唐朝名僧義淨大師曾經由海路到印度取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蘇門答臘巴鄰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聖跡後,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後又至蘇門答臘遊學七年。歷遊三十余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公元695年回國,期間極可能曾在同樣信奉佛教的狼牙脩(Langkasuka 吉打/泰南)停留。

1854
11月至1856年元月,華萊士在砂拉越大森林裡走過的探險之旅。


1855 在山都望政府渡假村做客的華萊士,花了三個晚上寫了一篇論文,提出聞名後世的“砂拉越定律”(Sarawak Law)。


2013 紀念華萊士逝世一百週年的特別年份。



照片说明:砂拉越華族與加央族百年前的的樟腦貿易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4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 2022 at 4:46pm


上下遊的華人勢力

古晉的華人和石隆門的華人,在歷史上是否有所來往?史料有限,我們無法看到詳細的記錄,但古晉華商普遍上與拉者的關系較為密切,因此相信拉者和石隆門華人的關系,牽動著兩地華人的關系。

華社的史料上有兩筆比較明確的記錄,非關貿易,但值得提一提。

1856年,古晉壽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廟重建落成,石隆門華工特地乘船下來,到廟裏進香,向大伯公道賀;另一件有關一位叫阿四妹的女子,不堪被丈夫施以暴力,而愛上另一位年輕華工,雙雙離開石隆門私奔到古晉。

無論如何,華工事件暴發,古晉的華人與石隆門的華工劃清界限,當拉者在石隆門屠殺礦工時,並未波及古晉華人。此後,拉者政府盡管對華人長時間有所戒備,但還是必須依賴華人的勤力和經商頭腦,這才促成了華人大批進入砂拉越,成為砂拉越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

第二代白人拉者查爾斯布洛克曾經不止一次公開認可華人的貢獻,1883年時就指出:“要是沒有華人,我們什麽也不能做”。

 

1864年的古晉老巴剎。

1864年的古晉老巴剎。Source: Kuching in pictures, 1840s-1960s by Ho Ah Chon

 

老巴剎vs新巴剎

Pasar是馬來人對市集的叫法,華人南來後入鄉隨俗,因此有了“巴剎”一詞。古晉的百年老街區,有“老巴剎”和“新巴剎”之分,兩個巴剎剛好以舊法庭建築群作為分界。

最初的巴剎以靠河的海唇街起頭,帶動後街小巷的形成,估計在1860年代以前出現。到了1880年代,拉者查爾斯布洛克開發舊法庭另一邊,原本是印裔穆斯林與爪哇人的聚落,甘蜜街、印度街等隨即出現,菜市場也搬遷到甘蜜街的河邊。

為便於區分,當時人們將這個新區稱為“新巴剎”,而海唇街這一帶自然就是“老巴剎”。 

1920年的古晉老巴剎。

1920年的古晉老巴剎。Source: Kuching in pictures, 1840s-1960s by Ho Ah Chon

1952年的古晉老巴剎。

1952年的古晉老巴剎。Source: Kuching in pictures, 1840s-1960s by Ho Ah Chon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30, 2022 at 10:28am

蔡羽《華人在大馬砂拉越歷史足跡:劉直與廣惠肇公會》

華人在砂拉越的身影,就考古的發現來說,最早可以推測到中國唐宋時期,在砂拉越河灌入南中國海沖擊而成的三角洲地區——山都望(Santubong),曾經有個華人聚居的繁華商港。這個商港在元朝時期沒落,到了明朝時期則時有鄭和船員在沿海活動並與當地人通婚的說法。再以古晉大伯公廟為例,建廟年份至今仍是謎,有說可以推算到1800年前後,如果屬實,那華人在砂拉越也肯定早於這個年份。

然而這些都是“身影”,模糊不清,考證工作甚為艱難。

比較清楚的英文記錄,也得到官方認可的,是廣東人劉直與其同鄉在1830年(清道光10年)從廣東乘搭帆船抵達成邦江(後來的砂拉越第二省,今斯里阿曼),而後再遷居至古晉砂督地區,以種菜和蓄養牲畜為生。

及至1841年,詹姆士布洛克在古晉建立政權,雇用劉直為其隨身侍從,兩者因而結緣。劉直的其他同鄉,據說則繼續務農。


砂拉越最早的華人會館

1840年到1850年代,是清政權陷入動蕩的時代,先有鴉片戰爭,後有太平天國,廣東都遭禍連,迫使很多廣東人避走南洋。其中,廣州、惠州、肇慶人經常結伴同行,互相照應。想是由於南來同鄉人數迅速增加,為安頓同鄉和襄理病逝同鄉的後事,劉直和劉烈(另也寫“劉力”,有一說是劉直之兄弟,曾經創辦廣瑞生寶號)等先賢就發起籌組廣惠肇三屬之會館,並在185312月開始運作,是為砂拉越最早的華人會館。與其他籍貫華人早年結社建館同一做法的是,有關會館內供奉廣府人最普遍的民間信仰——關聖帝像,因此老廣府皆將會館稱為“關帝廟”,所知地點在亞答街。

數年後,即1857年,華工事件爆發,石隆門(帽山)華工與拉者詹姆士爆發慘烈戰爭,導致帽山被滅鎮,血流成河。在這場戰事裏,古晉華人是如何反應,我們所知資料很有限,唯相信是人人自保。其時在拉者身邊的劉直,有一說他參與對抗華工的戰役,然似乎未見具體記載。按照史學家朱敏華先生訪問已故鄺卓卿先生的口述記錄《早期古晉廣府人掌故》一文,老人家聽聞“劉直、劉力是兩兄弟。據說當石隆門客家人作反時,劉直曾經背著拉者王走難躲在椰山避難”。但是,鄺老又說“他(劉直)在客家人作反時傷了一只手不能工作”。可見故老相傳,說法不一。

無論如何,劉直看來始終和拉者維持著不錯的關系,而且也開設本身的公司寶號。有一本同樣由朱敏華先生編輯的《砂拉越歷史文件集》裏,就收錄了拉者政府於1866年發給劉直的地契影印本,上有劉直署名以及其“聚隆直記”寶號的蓋章,地段坐落於古晉中國街。

我也曾經在之前為文分析,推測古晉“中國街”一名或也與劉直有關。(請參考2017430日古晉筆記《從中國街到大井巷的百年足跡》)廣東地區在史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出了最多革命志士,比如清初出現的天地會、清末出現的以孫中山和海外華人革命志士組織的同盟會等,廣東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作為粵籍人士在砂拉越的老牌會館,古晉廣惠肇人士也傾向於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曾經在1909年配合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的要求,安排孫氏身邊的大將汪精衛到古晉演講,並成立“啟明社”作為革命的後援組織。後來,在拉者政府的施壓下,啟明社在1913年被撤銷註冊。

創辦學校 成立瑞獅隊

1914年,拉者政府推出新的社團註冊法令,廣惠肇會館以“南洋砂拉越廣惠肇會館”的名義註冊為社團。

會館設在亞答街門牌12號,相傳這店屋是第二任拉者在1873年賜贈的。會館除了作為聚會、辦公和活動用途,也創辦私塾。到了1917年,由於原空間不敷應用,會館加蓋一層成為三層樓的大廈,也就是今天所見。隔年,廣惠肇會館將私塾提升為現代學校,於是有了益群學校。二戰以後的1946年,益群學校響應古晉華校統籌統辦的概念,納入古晉中華學校。也在那一年,該會更名為“廣惠肇公會”,總理之職位則易名主席,向政府重新註冊。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該會100周年慶,廣惠肇公會在1953年創辦瑞獅隊。在很長一段時期,廣惠肇的瑞獅和武術表演名震江湖,備受好評。我向該會的相關負責人請教,有關瑞獅與武術的根基系出佛山,乃廣府正統血緣。這個部分,值得再加研究。

和古晉其他許多社團的情況類似的是,許多有關19世紀廣惠肇的老記錄極為有限,比如劉直其人的生平軼事僅寥寥數筆,誠屬可惜。我想原因有三,其一是1884年的古晉大火災造成大批史料損毀;其二是日據時期許多資料再遭人為破壞;其三是會館在搬遷時可能導致不少資料散落。(蔡羽,2018年05月07日 來源:中國僑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3, 2021 at 9:22pm

古吉打:5世紀–9世紀

外文名稱:Kedah Tua(馬來文)。

地理位置:吉打州。

歷史簡述:它在古代印度文獻也被稱為逝陀訶或羯荼訶(Kataha)、Kalagam、Kadaram、Kedaram、KidaramKalagram;暹羅人稱為Sa;阿拉伯人則稱為KalahKalah Bar;根據中國唐代高僧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則稱為羯荼(Cheh-Cha/Chieh-Cha/Kaccha)

是馬來半島著名的早期王國之一。根據《吉打紀年》(Hikayat Merong Mahawang-sa)的記載,該國存在於630年–1136年間,建立者瑪哈拉惹勒峇拉惹原是波斯日曼侖王國的王族。

7–8世紀,受三佛齊所管轄,三佛齊單方面攏斷商業利益至11世紀。吉打、注輦和(Chola dynasty [朱羅王朝])三佛齊曾有一段長期的和平往來和交流。然而1025年,輦國王拉真陀羅在率領大支軍隊侵略吉打和三佛齊,在經過這次戰爭以後,吉打承認輦為它的宗主國。11世紀晚期,三佛齊派遣特使向宋朝進貢,獲得宋朝的協力將註輦驅出馬來群島。

1136年,原是信奉印度教的國王皈依伊斯蘭,建立吉打蘇丹王朝。

古吉打建有港口,如早期一個重要的港口是雙溪馬士(Sungai Mas),後來轉移到穆達河畔的布章谷(Lembah Bujang)。古吉打的港口成了來自沙特阿拉伯、印度、斯里蘭卡、波斯和歐洲的水手和商人前往東方前的貨物集散、轉運和修船之地。它也成為了商業中心,當地居民生產各種物產,如錫、金、大米、胡椒、象牙、樹脂、柳條、角等。雖然它是一個沿海王國,可是在平坦的低地地區所生產的大米也很著名。

古吉打受佛教影響,隨後受印度教影響,位於布章谷的寺廟可以證明。布章谷是整個馬來西亞最豐富的考古遺址。

吉打州最高山日萊峰(Gunung Jerai)是重要的地標,它起著引導貿易商前來古吉打港口(雙溪馬士或布章谷),進行貿易。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2, 2021 at 11:17pm

古彭亨:5世紀–15世紀

外文名稱:Pahang Tua(馬來文)。

地理位置:彭亨州。

歷史簡述:關於古彭亨,最早的記載見於中國《唐書》,稱為婆鳳。其它有記載到它的中國史冊有宋朝《諸蕃誌》;元朝 《島夷誌略》;明朝《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清朝《明史》等。

根據《宋書》記載,449年–450年期間,古彭亨國王Sri Bhadravarman曾派使節帶上40餘類產品到劉宋朝;在456年–457年期間,又派了另一名使節造訪了現在中國的建康。

古彭亨被認為是曾經存在的城邦(Meang),古彭亨曾受到狼牙修的控制,期間狼牙修還控制了馬來半島沿海線,對於羅馬、印度和中國的貿易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貿易的增長為這些城邦帶來了外來文化,這一時期印度的影響力強大。

8世紀初,狼牙修就受到了三佛齊的支配。隨著三佛齊逐漸衰落,狼牙修便崛起。直到11世紀狼牙修被南印度註輦國攻擊後,所留下的權力真空是由Nakhon Si Thammarat王國(俗稱為Ligor)所填補的。13世紀,該王國成功控制了馬來半島大部分地區,包括彭亨也成為了該王國的12城邦之一。14世紀初,該王國的財富後來幫助了泰國佛教力量的崛起和泰國史上首個王朝素可泰王朝向南擴張。隨著伊斯蘭教傳播到馬來群島,古彭亨在這時期也開始鞏固其在馬來半島南部地區的影響力。
根據葡萄牙歷史學家Manuel Godinho de Erédia介紹,古彭亨是半島上兩個王國之一,疆域遠達北大年,並在15世紀馬六甲蘇丹國成立之前就繁榮起來。

其他記載包括,1379年國王Tajau遣使奉金表朝貢;1411年國王Parameswara Teluk Chini也曾派出使節;1413年中國鄭和出使古彭亨後,古彭亨再次遣使朝奉;1415年古彭亨使節連同科澤科德及爪哇兩國使節一同朝貢,而鄭和也再次出使古彭亨。

15世紀中葉,馬六甲蘇丹國崛起。1470年,古彭亨成為馬六甲蘇丹國的附庸國,成立了彭亨蘇丹國,繼前王公的孫子加冕成為第一任彭亨蘇丹。


蘇丹國崛起馬来半島


隨著伊斯蘭教傳入馬來群島,在現今馬來西亞這片國土上也出現了眾多蘇丹國:

吉打蘇丹國1136年–至今)

1136年,原是信奉印度教的吉打國王皈依伊斯蘭教,建立吉打蘇丹王朝。

隨後受暹羅(泰國的舊稱)管治至到馬六甲王朝在15世紀興起為止。

吉打蘇丹國曾臣服於馬六甲蘇丹國之下,在馬六甲蘇丹國被葡萄牙殖民者所滅後,吉打先後又成為了葡萄牙、亞齊領地。

為了避免暹羅的侵略,吉打求助英國的代表法蘭西斯·萊特,並在18世紀先後把檳城和威省割讓給英國。然而,暹羅最終還是於1821年侵占吉打。

1909716日,英國和暹羅簽署《曼谷條約》,吉打成為英國保護國。自此以後,先後又在參組了馬來屬邦、馬來亞聯邦、馬來亞聯合邦。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吉打(和吉蘭丹)被日本侵占。日本於19431018日把吉打交於暹羅管轄,吉打被改名為Syburi。1945814日戰爭結束,吉打又重歸英國。

1957831日,吉打與其他馬來亞聯合邦州屬從英國統治下獨立。

1963年9月16日,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州。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1, 2021 at 5:06pm

馬六甲蘇丹國(1402年–1511年)

14世紀末,室利佛逝(音譯自梵文Sri Vijaya,簡稱佛逝。宋代後,中國史籍改稱三佛齊王國(Samboja kingdom)。是7-14世紀,存在於巽他群島的一個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強國。被滿者伯夷(Majapahit)國攻占。室利佛逝巨港(Palembang)的王子拜里米蘇拉逃至淡馬錫(Temasik,現今新加坡),刺殺當地酋長並自立為王。此事導致了暹羅軍隊要追捕他,他逃往北方的馬六甲,才建立的王國,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馬六甲市。

初期,馬六甲每年必須交納40兩黃金給暹羅國以避免遭受侵略,而南面又有滿者伯夷國的威脅。

1403年,拜里米蘇拉隨京官尹慶到大明國拜見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國進貢,當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迷蘇拉為馬六甲國王,並贈予詔書和印璽。明史中稱為滿剌加國。

全盛時期的國土範圍覆蓋北大年(今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對馬六甲蘇丹國進行侵略,並在1528年殖民馬六甲直接促使王朝滅亡,末位蘇丹為蘇丹馬末沙(Sultan Mahmud Shah)

1528年,原王朝法定繼承者蘇丹阿拉烏丁沙二世建立了柔佛蘇丹王朝,而蘇丹馬末沙的長子Raja Muzaffar Shah在霹靂河畔建立的霹靂蘇丹王朝。


柔佛蘇丹國
1528年–至今

1511年前,柔佛是馬六甲王朝領土的一部分,但自從葡萄牙占領馬六甲之後,當時的馬六甲蘇丹馬末沙被逼逃離馬六甲。雖發起幾次反攻,他都無法取回馬六甲。

1528年,蘇丹馬末沙的兒子蘇丹阿拉烏丁沙二世建立柔佛王朝。當時的柔佛王朝控制了柔佛、廖內與蘇門答臘的一部分。領土自巴生河一帶延伸至LinggiTanjung Tuan、麻坡縣、峇株巴轄、新加坡、Pulau Tinggi,以及其他馬來半島東部海岸的一些小島,像是大卡里蒙島、民丹島、林加群島等地。

在英國殖民時期,柔佛王朝在馬來半島的部分被英國統治,外島則歸荷蘭。

1946年柔佛蘇丹國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員;1948年加入馬來亞聯合邦;1957年聯同其他馬來亞聯合邦州屬脱離英國統治而獨立;1963916日,成為馬來西亞一州。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September 24, 2021 at 5:07pm


吉蘭丹蘇丹國:
1721年–至今

13–14世紀,吉蘭丹先後淪為滿者伯夷和三佛齊的朝貢國之後,又受控制于暹羅。1411年,吉蘭丹王國脫離暹羅政權。隨後在1499年又選擇成為馬六甲王朝保護邦。1511年,馬六甲被葡萄牙攻陷後,吉蘭丹陷入割據混戰的局面,解體成了幾個小封邦,多數君主選擇歸順北部強大的北大年王國。

1760年左右,擁有北大年貴族血統的Long Yunus統一了各個小封邦。

1795年,Long Yunus逝世,國家被登嘉樓蘇丹控制。

1800年,Long Muhammad自稱莫哈末一世,最後在1812年被暹羅國王承認了統治地位。

1835年,蘇丹Muhammad二世擊敗自己的叔伯後繼位。莫哈末二世與強盛的暹羅王國友好往來,隨後在吉蘭丹河口建立哥打巴魯(意為新城)。

1909年,暹羅王國跟英國簽訂《英暹條約》,暹羅宣布放棄吉蘭丹、玻璃市、吉打和登嘉樓的宗主權,將其轉讓給英國。吉蘭丹於是和其他三邦(外加柔佛)組成由蘇丹統治州屬,並由英國人擔任顧問的馬來屬邦。隨後又與其他王國組成了馬來亞聯邦、馬來亞聯合邦。1957年隨著其他馬來亞聯合邦州屬從英國統治下獨立;1963916日,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州。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September 23, 2021 at 2:29pm


歴史上的馬來西亞古國

登嘉樓蘇丹國:1725年–至今
雪蘭莪蘇丹國:1743年–至今
森美蘭蘇丹國:1773年–至今
玻璃市蘇丹國:1843年–至今

影響國馬來西亞歷史發展的周遭古國計有——

末羅瑜(Melayu Kingdom):4世紀–13世紀
三佛齊(Srivijaya):650年–1377年
滿者伯夷(Majapahit) 1293年–1527年
汶萊蘇丹國(Brunei):1368年–至今
亞齊蘇丹國(Aceh):1496年–1903年
北大年蘇丹國(Patani):1516年–1902年


                               (北大年蘇丹國地圖及國旗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4, 2021 at 11:12pm


《海國圖誌》—— 中國有關世界文明最早的百科全書


在清朝林則徐、魏源之前,中國人並不是不知道世界,事實上,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知道大九州、小九州,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且此後千百年,中國人也通過各種方式與域外文明打交道。只是到了清代,特別是到了康乾盛世,物質上的繁華讓中國人飄飄然,周邊的藩屬也給予足夠的尊重、羨慕,奉中國為“上國”,於是中國人也自以為世界中心,自詡為“天朝”。
(馬勇《欲製外夷者,必先悉夷情》,(2017-08-07 愛思想平臺)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4, 2021 at 12:01am


魏源·墻內開花墻外香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赴鎮江,與被清廷遣戍伊犁的林則徐相會,從後者那兒得到《四洲誌》和大量珍貴的圖表資料,並且遵從林則徐的囑托,開始編撰一部長達百卷、務出己意的《海國圖誌》

此書是中國近代首部較為完備的世界地理書籍,其宏大的篇幅還涉及到世界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曆法、風俗、宗教等眾多門類,堪稱一部集大成的百科全書。


魏源在《海國圖誌》的序言中闡明了,他編纂此書的意圖和目的:“是書何以作?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他可不想玩什麼炫人眼目的虛招,他編纂此書是要促使國人睜眼看世界,“悉其情節,知其控馭”。

《海國圖誌》確實令數千年拘束於此土此域,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中國人飽飽地開了一回眼界,這種類似於醍醐灌頂的直輸式的啟蒙對於久患自閉癥的國人無疑具有振聾發聵蕩心滌肺的作用。英、法、美、德、俄、意、西、葡、荷、比、日的國情如何?

讀了這本書,中國人至少可以增長一點知己知彼的理性認識。其中,魏源對美國民主制度的稱贊可謂不吝其詞,更見出作者取法乎上的政治眼光。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進思想即在此書中首次脫穎而出,一鳴驚人。數十年後,梁啟超仍然極口稱贊《海國圖誌》為“不龜手之藥”,肯定它“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凈盡,則其在歷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


《海國圖誌》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洋務派、早期維新派和戊戌維新派,是他們奉為圭臬的教科書。這部皇皇大著很快就流播扶桑,日本明治時期的政治改革家吉田松蔭、橫井小楠等人從中所得的借鑒甚至比中國政治家還要多。說是墻內開花墻外香,也並不為錯。


在《翻刊海國圖誌序》中,日本鹽谷世弘甚至為懷才不遇的魏源抱屈含恨,為有眼無珠不識國之重寶的清道光皇帝、咸豐皇帝感到悲哀:“嗚呼!忠智之士,憂國著書,其君不用,反而資之他邦,吾固不獨為默深悲,抑且為清主悲也夫!”


魏源勤於撰述,著作等身,一生共編書著書二十餘種,其中《海國圖誌》和《聖武記》影響至為深遠,它們是那個時代中華愛國者強烈要求變革的先聲,由於外患日亟,清政府過於腐敗無能,好一陣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折騰之後,終於以沈淪慘敗而收場。魏源的藥方夠好,無奈清王朝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王開林:魏源:強國夢【3】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ly 28, 2021 at 5:11pm


疫情當前:命運共同體

楊光:
《聖經》裏的諾亞方舟和中文的成語“同舟共濟”,都表達了一個類似命運共同體的意思,即在威脅到整個人類衛生安全的災難和瘟疫面前,人人平等。我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命運,而且有著同樣的焦慮和期望,也就都在同一艘船上。

莫蘭:我們確實應該把全球性的共同體,視為所有人類健康的共同體,因為我們共同存在、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分享著相同的命運。現象學家胡塞爾也曾引用諾亞方舟這個意象,來說明地球像諾亞方舟一樣,是贈予我們的禮物。生態學家和建築師巴克明斯特·福勒,曾把地球比作宇宙飛船。這些意象都顯示了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命運。不管我們有什麼矛盾,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必須學會共處共在,才能存活和繁榮發展下去。原題:“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必須學會共處共在”——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後疫情時代的哲學思考,楊光 德莫特·莫蘭【Dermot Moran】轉自:2020年11月03日 雲南網 / 來源:光明日報)


延續閱讀:

Dymaxion Map

莫蘭:新冠危機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