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榴槤傳說
相傳古時一群男女漂洋過海下南洋,遇上了風浪,只有一對男女漂泊幾天到達一個美麗的小島; 島上居民采來一種果實給他們吃,兩人很快恢復了體力,再也不願意回家,在此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後來人們給這個水果起名叫“榴槤”,意思是讓人“流連忘返”。
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三下西洋,由於出海時間太長,許多船員都歸心似箭,有一天,鄭和在岸上發現一堆奇果,他拾得數個同大夥一起品嚐,豈料多數船員稱贊不已,竟把思家的念頭一時淡化了,有人問鄭和,“這種果叫什麼名字”,他隨口答到:“流連”。以後人們將它轉化為“榴槤”。
現廣東地區的人們也迷上了它,大到超市,小到水果攤點都擺滿榴槤,真是無榴槤不成果攤,銷量一路上升。
榴槤簡介:常綠喬木。葉子長橢圓形,表面光滑,背面生鱗片。果實球形,表面有很多硬刺,果肉味美,為熱帶著名果品之一。原產馬來西亞,我國廣東﹑海南也有。
榴槤(Durian),又名韶子、麝香貓果,臺灣地區俗稱“金枕頭”。屬木棉科熱帶落葉, 喬木,樹高15-20米,一般認為東印度和馬來西亞是榴槤的原產地,以後傳入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和緬甸等國,中國海南也有少量栽種。
榴槤葉片長圓,頂端較尖,聚傘花序,花色淡黃,果實足球大小,果皮堅實,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是由假種皮的肉包組成,肉色淡黃,粘性多汁,頭一次食用榴槤時,那種異常的氣味可使許多人“望而卻步”,但是,也有許多人自從吃了第一口以後,就會被榴蓮那種特殊的回味和質感所吸引。果肉含有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香味獨特,具有“水果之王”的美稱。
中文名“榴槤”並非源於“流連忘返”,“榴槤”是外來詞匯,同“咖啡”一般是音譯詞。
很久以前,有一位長相十分醜陋的國王,而他的王后長的卻是十分的美麗迷人。
國王擁有一切,但是他卻得不到王后的愛,這讓國王十分煩惱。有人告訴國王,有位仙人可以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心願。國王得知後就立刻帶人去見仙人,仙人看看國王後說:“我要白皙牛的奶,恐龍的蛋還有宓花的蜜。等你拿到這三樣東西時再來找我。”
國王回宮後就分派臣民去取白皙牛的奶,派將士去取恐龍的蛋。。。由於,國王親政愛民,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前兩樣東西。但是,第三樣宓花被花仙采去帶在了頭上。而花仙是位易怒的人,這可急壞了國王。
夜晚,善良的風仙子見國王展轉難眠,就幫助了國王趁花仙熟睡時取下那朵宓花。。。。。。
於是,國王終於可以帶齊三樣東西去見仙人了。仙人看到國王找到了那三樣東西,就施法把白皙牛的奶和宓花的蜜貯入恐龍蛋裏。接著,仙人把蛋交給國王並對他說:“你回去把它埋在院子裏,等它長成大樹接出果實,你只要摘下一顆拿給你的王后吃,她就會愛上你了。不過,等你舉國歡慶時記得要邀請我去!”國王高興的答應了仙人,帶著蛋回國了。
國王把蛋埋下的第二天,它就長成了一棵蒼天大樹,結出了許多的果實。國王取下一顆送給了他的王后,果實的外表十分光滑,切開後裏面的白色果肉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王后吃下果實後,奇跡發生了:她立刻愛上了國王。國王高興的大擺筵席。
當人們沈浸在歡樂中品嘗果實時,仙人在遠處憤怒的向王城看去,國王忘記了他的承諾。
就這樣,仙人施法了。。。。。。剎那間,漂亮果實的外表長滿了刺,而且果肉裏還散發著陣陣惡臭,但是吃到嘴裏的味道仍然是很好的。 (摘自 百度)
王潤華·吃榴槤的神話 (上)
鳳梨、柚子等等,在鄉村地區,水果與人民每日的生活有著極密切的關係。水果常用來治病,用來炒菜,幫助家裡的經濟收入。下午天氣炎熱,人們都喜歡在屋外過樹下談天或午睡。這些地區,水果種類不但繁多,每種水果的品類也多,像香蕉,在新馬常吃的就有幾十種,顏色、形狀、大小、味道都不一樣,所以南洋真是一個水果王國。
可是水果王國的君王榴槤,卻是外形非常醜陋,氣味古怪,令人看了不敢接近的一種熱帶水果。
榴槤原是馬來名字Durian之音譯,如果意譯,應該叫著刺果。榴槤的形狀,有的渾圓,有的橢圓,小的如木瓜或鳳梨一般,大的如人頭。小的有半公斤多重,大的一二公斤以上,果皮滿生堅刺,刺長者有一點五厘米,非常堅硬,也很尖銳。所以不能把榴槤捧在手上,通常是提著其頭部約一寸長的粗壯的梗。吃榴槤,被它的刺傷手,那似乎是應該付出的一種代價,受傷的人絕對不會咒罵榴槤。
可能是熱帶落葉喬木,它的原產地,大概是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現在以馬來西亞和泰國出產最多。以果核種植,需要九年才開始開花結果,樹身挺直,可高達三千多厘米,除了椰子之外,可能是熱帶最高大的樹木,而且也最長命,普通一棵榴槤樹可在五六十年內繼續開花結果。站在高大的樹下,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新馬的華人中,很多人迷信榴槤是鄭和下南洋時,在森林中餘留下的一泡尿屎所變成。說得難聽一點,榴槤殼內的肉,就像一小堆一小堆的糞便,安置在小舟一樣的莢裡。
不可用手採摘,需要讓它自落
榴槤樹每年開花一次或兩次,成熟季節有兩次,第一次在六七月間,第二次在十一月及十二月間。從開出小小的米黃花朵到長成碩大的果實,前後需要三個月。其他一切熱帶水果,都可以或需要在完全成熟前,以人工採下來,然後在運往市場途中,讓它繼續熟透。可是榴槤卻不能讓人爬上去採摘,它熟透了,會自然的墜落地面(聽說泰國榴槤有例外)。鄉下老百姓相信,榴槤一旦被摘離樹枝後,就不能繼續成熟,所以在新馬地區,沒有“採榴槤”這一回事,只有等候榴槤落地。據說榴槤很有人性,天生非常小氣。以手採下的榴槤,它的肉一定半生不熟,吃起來不甜也不香。像吃品種很差的番薯一樣,人稱這種榴槤為“生番薯”。不但如此,果子被人採摘過的榴槤會受創傷,從此以後,生產的榴槤就半生不熟,而且不太會結果。南大雲南園有一棵近二十歲的榴槤樹,一直沒有生產,有時出現幾個,不過也不能吃。一位同事告訴我,因為早期樹上的榴槤被人用手採摘,從此便成殘廢的榴槤樹。(20頁)
小時候,我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家有一個橡膠園,隔鄰有兩畝的榴槤園。在一個榴槤成熟的季節,有一天來了一群野猴子,他們爬上一棵近百尺高的榴槤樹,把正在成熟期的幾百個果子摘下來,因為榴槤落地後,便停止成熟,結果使園主損失重大。後來那棵榴槤是真的常常結出半生不熟的榴槤。小時候,媽媽也常說,如果在榴槤樹幹上砍它幾刀,或釘上一枚鐵釘,那棵榴槤便再也不結果,或結出半生不熟的榴槤。
住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鄉村的人都深深地記住這些禁忌,我們都知道榴槤樹是最小氣的樹木。
傳說中的神果,好像長了眼睛
榴槤結實成果時,小小如荔枝,滿身的堅刺就長起來了。成熟時,每個榴槤都有一公斤至二三公斤重,垂吊在粗壯的枝幹底下。成熟時,由綠色變成土黃色,表皮上的刺之距離稍微疏遠,也沒有小時候那麼尖銳。榴槤的肉比木瓜的瓤還要柔軟,但是深藏在一厘米左右的厚韌的殼內,即使從一百尺的樹上落下,也不會摔壞。
第一次看見高大的榴槤樹,和橫排地掛在粗大枝幹下的榴槤,每個人一定會聯想到,萬一榴槤墜下,集中地面的行人,不是會腦漿塗地嗎?可是,本地長大的人,都未曾聽說過有人被榴槤擊中的意外。我小時在馬來西亞唸書。在榴槤飄香的季節裡,天天從榴槤樹下走過,我們對榴槤有一種迷信,認為它是一種神果,榴槤都長了眼睛,不會盲目地掉落在善良的老百姓頭上,除非那個人罪孽深重。
小時候,我對榴槤也有這種迷信。原因不但自己上學和回家都要從榴槤樹下經過,更看見榴槤成熟時,榴槤園都有收集榴槤的看守人,他們用亞答葉(新馬鄉村地區的木屋,多用這種像椰子樹葉的植物做屋頂)蓋一間小屋,當作臨時的棲身之所。他們日夜在樹下巡視,可是卻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其實比較科學的解釋,是因為榴槤墜落有一定的時間,通常是在夜晚,白天如果颳大風,下大雨,偶爾也會在中午時分墜落。
身價最高的經濟價值
在新加坡,猶豫社會迅速走向工商業化,榴槤已逐漸消失。今天在馬來西亞野外的公路上,每逢榴槤飄香的季節,到處都可看見路邊果實累累的榴槤樹。路旁常有用竹竿和亞答葉子架成的小攤子,擺了一堆堆有刺的榴槤。鄉村地區的住家附近,像膠園中,經常都疏疏落落地總有幾棵榴槤樹。這些樹常常是無意中長成。平時吃了果肉,隨手把果核扔到門外或窗外。在開花結果以前,是自生自滅,可是一旦果實累累,村民便對它另眼相看。當然除了點綴著農家的榴槤樹,還有一些是大規模的榴槤園,通常都在橡膠園的周圍種植。(23—24頁)
榴槤之所以為果中之王,除了這種傳說、香味、古怪之形狀之外,其中一大原因,是因為它的價值最高。中小型的榴槤,直接向路邊的主人買,一個至少也要二三美元。通常一個人需要吃兩個才過癮。(24頁)
鄉村人家,如果屋邊有幾棵榴槤樹,一年兩季,他們便能過比較寫意的生活。一棵榴槤樹至少可以生產三四百個榴槤,每隔三美元,則對鄉下生活,可大大改善了,所以水果之王,他是照顧了老百姓的生活,才被大眾推舉出來當國王。(23頁)
榴槤出,沙龍脫
“榴槤出,沙龍脫”,是華族用來形容馬來人或娘惹與峇峇(土生華人)嗜好吃榴槤的瘋狂程度(沙龍是馬來民族傳統的衣著,衣褲兩用,平時多當褲子穿)。他的意思是說,榴槤成熟時,為了買榴槤吃,沒有錢,也得把褲子當掉換上錢買榴槤。其實現在對脫褲子有深一層的了解。由於後來發現榴槤含有激情素,常吃榴槤會增加性慾,所謂榴槤能滋補身體使到不育婦女懷孕,意即如此。由於過去的禁忌,保守的人都不敢有語言文字說明這是誘引人類最原始的慾望,勾起性慾,煽動並催情。
最令外地人奇怪的是此地很多人把榴槤當著正餐來吃,或者以榴槤肉拌飯吃。榴槤大概是最能抵抗飢餓的一種水果吧。
其實它是熱帶原始森林土族的重要食物,精力的來源。
榴槤與韓國的高麗参相似,既是高度滋補品,必然屬性燥熱。另一種南洋的熱帶水果山竹,被稱為果后,它的成熟季節與榴槤相同,吃濃烈的榴槤時必定也吃山竹,後者屬性寒涼,味道淡而香,能使人放鬆,抒壓,這種效果,是使人釋放或產生性慾的重要因素,所以兩者互相配合,前者讓你精力充沛,後者幫助把壓在心裡的情慾呼喚出來。(下續)
王潤華·吃榴槤的神話(下)能引發魔幻現實主義思考的榴槤
1928年歐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領袖布勒東到了美洲,他當時接觸了那種現實之後,驚嘆南美自然社會的奇怪現象,處處都呈現超現實的特質。歐洲超現實主義作家通過各種文學手段極力追求的東西,在南美現實環境中,俯拾皆是,令人目眩。
如果布勒東當時也到過南洋的熱帶叢林地區,他會更加驚訝,在南洋,更多的現實事物與大自然的景觀,都呈現恍惚迷離的神話境界,充分夢幻的效果。怪不得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 Realism)最先在南美洲的熱帶叢林產生。康拉德(Joseph Conrad)一直強調,熱帶叢林,不管在非洲或是東南亞,他往往使白人失去文明,尤其道德觀,回返原始黑暗的心靈,最後引誘白人在叢林中墮落和迷失自己。因為這種魔力,康拉德才創造出想《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那樣能探索人類心靈意識的小說。
我對吃榴槤的神話的形成感到興趣,因為它的意義很大。首先它說明熱帶叢林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發源地,吃榴槤的習俗與故事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篇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當我把記載有關吃榴槤的文字敘述與口頭流傳的故事編輯在一起時,他發揮了變現實為夢幻與神話的文學手法。吃榴槤之後,當地人民相信,不管用任何名牌香皂洗手,都無法消除手指間的榴槤氣味。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用榴槤殼盛水沖洗雙手。這種固然是出自本土習俗對抗外來科技的本能心理,但已成為當地人接受的生活方式。榴槤果實外皮密生硬刺,重達數公斤,如果是從樹下垂落,擊中人頭,肯定頭腦破裂,但偏偏至今沒有因榴槤墜落打死人的傳聞,因此人人相信這種神果長了眼睛,不會傷害人類。榴槤相傳為鄭和下南洋時留下的糞便所生長起來的果樹。這種神話說明華人渴望有一個強大中華民族的心理痕跡。鄭和艦隊遠征南洋與西洋,象徵中華文化的霸權,中國人的威嚴,因此把熱帶果中之王的榴槤與中華文化認同起來。想這類熱帶叢林的事物所帶來的思考方式,很容易引發作家走上魔幻主義的小說創作。新加坡近幾十年來,就有一群作家如張揮、希尼爾、梁文福從這種思維方式去表現新加坡的現實社會。
吃榴槤的神話是一種後殖民文學的文本
吃榴槤的神話所以值得重視,因為它本身就是具有後殖民文學(Post Colonial Literature)特點的一種文本。榴槤是本土化的象徵,喜歡吃榴槤的人才會在南洋永遠居住,落地生根,殖民者與過客都不能忍受榴槤的氣味。它意味著他們不能向本土文化認同,不能擁抱本土。相反的,本土住民由於榴槤是本地區獨一無二的特產,為別地區所沒有,他們特意尊它為王,代表本地人擁抱土地的情懷。後殖民文學就以擁抱土地作為它的一項特點。
榴槤季節,俗語說“榴槤出,紗籠脫”,各族人士,紛紛聚集街頭,各族人民在大街小巷,蹲在路邊大吃榴槤,這是個民族最喜歡的食物,榴槤在殖民時期,八被壓逼的各族同胞吸引在一起,這造成榴槤代表多元文化,多種族社會的象徵。在殖民時期,多元文化是反抗以歐洲為中心的單一文化意識的一種有力武器。這也是後殖民文學常出現的主題。(32頁)
由於殖民時期大飯店都是由白人所經營,因此規定榴槤不能帶進大飯店,至今仍然如此。這是殖民主義在獨立後仍然殘留的一個最好證據,這又是後殖民文學出現的主題。(32頁)
榴槤把俗文化帶進文學裡去
吃榴槤的故事,如果看作一種文學的文本,它也代表文學創作應該把俗文化帶進去,使文學更接近現實生活。吃榴槤的文本,不是單單由文化精英所撰寫的,它是集合了大眾的文筆與口頭流傳的故事所形成,所以它才會形成那樣有深度又有興味的一種文本。(33頁)
王潤華,《榴槤滋味》台北二魚文化事業,2003年7月出版
王潤華·榴槤
〈形狀〉
我的父親是熱帶雨林的酋長
他高達四十公尺
生下我後,看我結實魁梧
就給我披上堅硬多刺的盔甲
我武者的風度
我尖銳的志氣
常常使想念我的少女恐懼
常常使親近我的男人受傷
〈香味〉
我是果園世襲的貴族
小時候,不能玩捉迷藏
加冕稱帝之後
更不能微服潛行,隨處在民間遊戲
不管我藏在香蕉叢裡
或躲在旅店的密室中
我的子民
都能從空氣中探測到我的行蹤
因為我的威望和恩澤
如陽光一般,普照著大千世界
〈上市〉
為了萬世流芳
每年有兩個季節
我巡幸全國的疆土
禦駕所過,都架起牌樓
我的子民蹲在街邊或路旁向我禮拜
真是舉國歡騰
有些甘榜的村民
為了謁見君主
甚至當掉帽子和沙籠
而異鄉人往往掩鼻潛逃
我的威嚴使他們頭暈或嘔吐
所以我一直不駕臨大旅店的餐廳
使到他們在假期感到噁心
〈個性〉
異鄉人,你知道嗎?
只要你恩愛地吻我一次
你一定會奉我為君
而且拋棄家園
長久定居在我的國土
拒絕我的恩澤
必然做不成淘金的夢
必然嗅到世紀末的腐臭
貪心的人,你知道嗎?
一切的成果
千萬不要貪婪的爬上樹去採擷
當它熟透了,自然會掉落
為了不傷害你
只在子、午、卯、酉
眾人在家休息的時辰掉落
〈紋路〉
我的脾氣雖然燥熱
卻不是冷漠驕傲的暴君
我的國法已規定
凡讀通我盔甲上的文章
我才張開小口
接受士大夫的朝拜
(王潤華《橡膠樹》,新加坡:泛亞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頁23-27。)
陳明發《榴槤·婆羅洲·華萊士》
2013年,是紀念華萊士逝世一百週年的特別年份。全球熱愛婆羅洲大自然的學人與民眾,出席了由砂拉越大學、砂拉越森林機構與砂拉越博物館在十一月七至八日,假古晉舉行的華萊士國際大會。並重走華萊士在1854年11月至1856年元月在砂拉越、沙巴大森林裡走過的探險之旅。(見婆羅洲郵報)
1855年,也就是在白人拉惹詹姆斯·布魯克的邀請下,探索砂拉越洪荒莽野後一年,正在山都望政府渡假村做客的華萊士,花了三個晚上寫了一篇論文,提出聞名後世的“砂拉越定律”(Sarawak Law)。
此定律說明了: 每一個物種的存在,在時間上與空間上,與密切關聯的物種都是一致的(Every species has come into existence coincident both in space and time with closely allied species)。
(華萊士著作《馬來群島》書中插圖,他所走過的研究探險版圖)
這個研究結論很有趣,和進化論學者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宣告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原理,基本上是背道而馳的。
華萊士後來的著作都反復說明,物種之間的互相競爭,其實最終會造成大多數物種彼此間的相互合作;整個地球因而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華萊士曾在1848-1852年間在巴西阿瑪遜河流域做過研究。1854年到新加坡,緊接著到砂拉越,1856年到蘇拉威西群島、馬來亞半島、東帝汶一帶做研究。
為時八年,路遙二萬三千公里,跋涉過漫無人煙、命運難測的無數蠻荒曠野,採集過十二萬五千個鳥類、甲蟲與動物的樣本,很有趣的是,最令華萊士的兩種植物,居然是婆羅洲森林的竹子與山榴槤。
華萊士生前發表過800多篇學術報告/文章以及22部著作,其中最廣泛流傳、翻譯,至今仍然常青的一部書,就是根據他在東南亞探險所寫成的《馬來群島》(The Malay Archipelago,1869)。
2013年,華萊士逝世百年;沙巴有一位年輕企業家劉一章,用他特別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自然學家與生物地理學家,創造了系列以ARW(華萊士名字簡寫)榴蓮王產品,包括榴槤冰沙 、炸榴槤與榴槤酥。(原載 August 20, 2014愛墾網)
陳明發:心智结合上技術
我們在心智上所認知、理解或領悟的事物,技術能力將其在實際行為上發揮出來。它牽涉到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例如,一位劇場售票員的工作技能包括劃位、打印入場券、算錢、收錢與找錢。而一位石雕師所需要的技術能力,就複雜得多;從找尋與鑒定石材,到動手粗雕輪廓、精刻細部、打磨、修補等等,各需不同訣竅與過程。(收藏自14.12.2006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經濟版專欄)
愛懇榴槤專頁
(Feature Photo:Durian by Sanjan Grero)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