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 LEARNING : Embracing AI for Creativity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ugust 5, 2023 at 5:39pm

〈美學與審美不管是從其近代産生的深層背景看,還是從其存在的價值意義看,(審)美學——尤其是作爲基礎理論學科的(審)美學概念連同其研究內容,本質上不只是普通意義上的一門知識學問或科學,更是對近現代人的一種現代性反思意識的獨特表達,是人看待自身、自然與社會的一種獨特視角。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作爲感性生存論的審美問題實際定位於哲學家和詩人們面臨現代型社會形態的困境時所思慮的種種難題。從這種意義上説,‘美學’不是一門文藝學問(甚至不是一門哲學的分支學科),而是身臨現代型社會困境時的一種生存態度。……審美(感性)形態涉及個體生存意義的救護。”(21)因而,人們研究或學習(審)美學的根本旨意不是創造或掌握一種關於審美與美的實用基礎知識,而是要以人的感性的情感領域爲獨特視角,來理解人的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及其人文本體意義,並在現實生活活動中獲得對審美活動及人生審美意義的深刻認識與自覺回應。或許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審)美學才作爲一門哲學性的學科或哲學分支學科在哲學內部獲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並像哲學、倫理學、宗教學一樣成爲一門不同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人文學科。(摘自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原載《人文雜志》2007年6期。)

註释:(21)劉小楓主編:《現代性中的審美精神:經典美學文選》,學林出版社,1997年,“編者前言”第1-2頁。

                                                                 (Source: Classy Woman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22, 2023 at 10:20am


書能救命——喬治·艾略特


作家自己也是文學書籍的受益者。喬治·艾略特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來,靠的是和年輕朋友約翰·克勞斯一起讀但丁的詩《地獄篇》。後來他們結婚了。克勞斯寫道:“神聖的詩歌引領我們來到嶄新的世界。生活煥發了新貌。”維多利亞時期的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米爾在自傳第五章《我心靈史上的危機》——也是全書中最精彩的一章——裏寫到他在1826年不知何故突然精神崩潰,“一束微光照進幽暗,偶然之
間我開始讀馬蒙泰爾的《回憶錄》”。馬蒙泰爾父親去世的場景一下子擊中了他,他淚濕雙襟,內心卻光明起來,不再感到無望。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a list of my masterposts)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22, 2023 at 10:19am


讀書療法
(Bibliotherapy

美國短篇小說雜誌《Electric Literature》曾做過一個實驗:哪一本重量級小說能為你擋住冷槍?

給出的書目有大衛·米切爾的《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480頁,美國版頁數,後同)、喬納森·弗蘭岑的《自由》(562頁)、里克·穆迪的《死亡的四指》(736頁)、亞當·萊文的《The Instructions》(1030頁)、約書亞·科恩的《Witz》(800頁),以及一部存了上千本書的Kindle

你以為一本厚達千頁的硬殼精裝書會是最佳的防彈裝備?你錯了,子彈將《The Instructions》鑽出了一個大洞,大到能把手指伸進去。《自由》、《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死亡的四指》(這書名起得好)、Kindle都未能擋住子彈。

唯獨《Witz》表現最佳,毫髮無損,在左胸前放一本,足以保命。不過,最好的防彈背心還是《聖經》,一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服役,遭遇狙擊手伏擊,是左胸口袋里的《聖經》救了他一命。


書籍真的能拯救你的生命嗎?這不好說,如果單純把《聖經》當經典文學來讀,倒是足以提高心智。經典文學作品有助於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能把我們拉回到柏拉圖時代——這已是共識。

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俱樂部,把文學圖書作為“藥方”幫助病人康復,讀書療法(Bibliotherapy)的應用在圖書出版大國英國正呈上升趨勢。D·H·勞倫斯曾寫道:“在書中,一個人可以擺脫他的疾病。”現在就連全科醫生都會建議患者,去圖書館吧,你總能在某個書架上找到對症的“閱讀藥方”。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22, 2023 at 10:18am


與書中角色交流:情感得以具象化


研究者發現,相比編織毛線、打橋牌,讀小說、詩歌能讓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這在康復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患者在與文學角色的交流中情感得以具象化,也會被詩歌的節奏、韻律所刺激。

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身在何處,對他們念詩,他們卻能背出70年前上學時學過的詩歌,並指出你哪一句背得不對,很明顯他們放鬆了。


懷疑論者稱,讀書療法為江湖郎中的吹噓之辭,但20多年來相當多的支持性研究結果表明,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康復效果,而文學則是針對性地產生作用。阿拉巴馬州的一項研究證明,讀書療法比單純服藥更能降低抑郁症復發的概率,甚至對心血管病也有正向作用。

曼徹斯特大學老年病學教授雷蒙德·塔利斯(Raymond Tallis)持謹慎態度:“我做過多年臨床醫生,所以不會誇大文學在醫療中的作用。也不會有醫生送重病號一首詩。”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他的老板在臨終前最後幾週要靠海洛因泵來鎮痛,閱讀《戰爭與和平》也起到了巨大的臨終安慰作用。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愛懇編註:交互解構與比較羅蒂/德裏達的詩性哲學;海德格爾的詩意棲居;福柯的審美超越/自身完善/自我技藝)
閱讀:激發自我中最好的那一部分


好書有助於自我完善,這論點早已有之。古代的柏拉圖說,繆斯女神創造藝術,不是為了讓我們沒心沒肺地歡娛,而是要幫我們提升心智;近有馬修·阿爾諾和F·R·李維斯討論,偉大的文學作品“應該被傳播到全世界”,因為它們能激發出“自我中最好的那一部分”。讀書療法其實也算不得是新鮮事。阿波羅神兼藝術和醫術之神,古希臘的醫院、護理所被安置在劇院旁邊,並非偶然。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22, 2023 at 10:13am


慢讀·情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刺激

研究者發現,相比編織毛線、打橋牌,讀小說、詩歌能讓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這在康復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患者在與文學角色的交流中,情感得以具象化,也會被詩歌的節奏、韻律所刺激。

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身在何處,對他們念詩,他們卻能背出70年前上學時學過的詩歌,並指出你哪一句背得不對,很明顯他們放鬆了。


懷疑論者稱讀書療法為江湖郎中的吹噓之辭,但20多年來相當多的支持性研究結果表明,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康復效果,而文學則是針對性地產生作用。阿拉巴馬州的一項研究證明,讀書療法比單純服藥,更能降低抑郁症復發的概率,甚至對心血管病也有正向作用。

曼徹斯特大學老年病學教授雷蒙德·塔利斯(Raymond Tallis)持謹慎態度:“我做過多年臨床醫生,所以不會誇大文學在醫療中的作用。也不會有醫生送重病號一首詩。”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他的老板在臨終前,最後幾週要靠海洛因泵來鎮痛,閱讀《戰爭與和平》也起到了巨大的臨終安慰作用。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22, 2023 at 10:10am


Get into Reading:書療心,也療病


在英國,影響力最大的閱讀公益組織之一是Get into Reading,它覆蓋了整個英格蘭。閱讀小組分布在看護中心、日托中心、神經疾病康復之家、精神病院、小療養院、收容所、圖書館,參加人群有閱讀障礙者、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運動神經元損傷者、心理疾病、囚犯、青少年、戒毒人員、護士和他們照顧的病患,每個小組人數不超過10人,所以組裏往往有種親密的氛圍。

小組選擇的書目多為經典文學,《卡斯特橋市長》、《簡愛》、《湯姆叔叔的小屋》、《蝴蝶夢》、《遠大前程》、《亞當·比德》、《人鼠之間》,也有當下受到好評的新作,如羅伯特·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小組每周活動一次,模式一般是大聲朗讀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如果選了本狄更斯的小說,就意味著要花半年時間才能讀完。組長會對組員進行閱讀指導,由義工、醫護人員擔任,Get into Reading的發起人、利物浦大學閱讀中心老師簡·戴維斯(Jane Davis)也擔任了一個小組的組長。

某一周,這個小組在讀莎士比亞的浪漫劇《冬天的故事》第一幕第二場戲,這場戲講的是西西裏國王利昂茨和王后赫米奧娜,竭力勸說他們的客人波利克塞尼斯不要返回波希米亞。

這場戲的很多臺詞理解起來頗有難度,經戴維斯解釋,大家逐漸領會莎士比亞的意圖,討論的話題也多方面展開,諸如男人的嫉妒、女人的賣弄風情、王室的禮節約束,甚至還有如何應付待得太久不知道回家招主人煩的客人。

高揚的閱讀熱情讓人很難想像組員中有無家可歸的人,有15年未工作過的陌生環境恐慌症患者,一人深受躁郁症折磨,一位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症,有一位努力走出喪夫之痛的孀婦,有一兩人自離開學校後這還是第一次讀莎士比亞。

延續閱讀 》BOOK STORE BY HANSONG GU

(Source:people by midnightdancing)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22, 2023 at 10:06am


英國
Get into Reading:讀書修復腦損傷

英國影響力最大的閱讀公益組織之一是Get into Reading,它覆蓋了整個英格蘭。他們雄心勃勃要做一個康復試驗:閱讀是否能減輕心理、精神、身體上的痛苦。組員們認為答案很清楚:一旦走進書裏的世界,註意力就集中在發掘、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再只關心自己的問題。有組員說,讀書一段時間後他不再去看醫生,也減少了用藥量,和病友們談論疾病無濟於事,和書友討論生死、衰老這兩個永恒的文學主題則有巨大的收獲。


醫護人員也有發現。一位神經疾病患者在他的小組裏數月不開口講話,讀了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聖喬治·赫伯特的詩歌《花》,竟然發表了10分鐘的獨白,最後他稱自己“覺得好多了”。一位腦損傷患者加入了讀書小組後,詞匯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在旁觀者看來,這樣的康復成果不值一提,對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而言,則是突破性的。
(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anuary 23, 2023 at 8:30pm


走路的科學|在城市中行走


文:
Shane O’Mara 謝恩・歐馬洛
譯:謝雯伃

在城市中行走是瞭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當你在開車或是坐在車上時,你無法知道一個地點的氛圍、它散發出的能量以及它的步調。用雙腳行走,你可以直接在這城市所有的汙垢以及榮耀之中,接觸到城市生活的氣味、景象、人行道上輕敲的腳步聲、在不同地點與位置與你擦肩而過的人、街燈,以及對話的片段。

我不是唯一熱愛優質城市的人。文學史上最知名的都會人,可能是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漫遊者—他是一位隨性的散步者,也是一個身處十九世紀巴黎的觀察家以及記者。當然從那時起,城市已經改變許多,其中一項改變就是城市現在由交通主宰,讓我們的漫遊者必須站在人行道上等待綠燈亮起。更戲劇性的一點是,現在全世界有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預估這個趨勢只會持續增長。最新的聯合國報告估計,接下來三十年內,全球人口會增加二十九億;到了本世紀末,可能會超過三十億。二○五○年那時,我們可能會成為逐城市而居的人種,80〜90%的人都住在城市裡。

那麼,大規模的都市化對於我們在城市中行走的能力而言,意味著什麼呢?在都會環境中行走容易嗎?在城市中行走的實際經驗為何?在城鎮中行走,當然存在著與在鄉村地區行走不同的挑戰。爬山的時候,你往往跟隨前面許多世代所留下的數百萬個腳步所踏出的路徑行走。這與我們在現代城鎮中的行走不同;在城市中,我們行走之處以及我們行走的平面都不是人類自然活動造成的,而是經過特別的設計與製造。人行道各有獨特材質以及設計,有些鋪上水泥,有些則以大型石板鋪成。必須要有人坐下來思考、做出設計,並期待它們成為我們行走環境中一個美麗部分,將它們鋪設好。它們應該要為了天寒地凍的氣候設計成防滑步道嗎?這條走道設計會促進人們行走的樂趣,還是會增加反感呢?當然,人們必須支付費用,這意味著人們必須要納稅,而政府要適當使用稅收。

然而,在太多城市中,都市計畫的第一要務是讓車輛順利流動,讓我們的城市適於行走則往往是後見之明。就彷彿工程師以及其他規劃者將我們的生活設想成是在箱子中度過的—移動的箱子(汽車)以及固定的箱子(建築)。行走被簡化為箱子與箱子之間的短暫過渡。從某種面向上來看,他們是對的;我們大部分的生命都耗在汽車、公車、火車或建築中,讓空氣以及自然光籠罩我們臉龐的時間相對稀少。這種與大自然隔絕的狀況,是人工環境設計自然產生的結果,除非我們採取刻意的手段來反擊它。

都市設計者把步行者集中在路口,限制他們自然移動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步行者常常走自己創造出來的路徑,而不是被規劃好的路徑—無論是跨過都會公園或是繞到停車場後方。用設計師暨建築師安德魯.富曼(Andrew Furman)的話來說,這些小路與捷徑是「渴望路徑」。作家羅伯特.麥克法蘭(Robert Macfarlane)則稱它為「自由意志之路」。麥克法蘭寫道,這些是「步行者的意願以及腳步隨時間而走出的路徑與走道,特別是那些與設計和規劃完全抵觸的路。」

我們仍在學習都市化,以及都市化如何影響我們生活各個層面的種種課題。然而,都市設計是由建築師以及都市計畫者擁有並實踐的,而非神經科學家或心理學家規劃的。這很可惜,因為正如我們所見,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能為都市設計帶來的科學視角以及敏感度(用於改善都市可居住性以及行走便利性)非常重要。都市設計若能完全並正確地考慮步行者的需求,將會讓城市變成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居住與工作地點。邱吉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形塑我們的建築,而我們的建築形塑我們。」同樣地,我們形塑了我們的城市,接著我們的城市會形塑我們。繼續推衍下去,城市走過我們,而我們所創造的城市形狀,會決定我們在都會中行走的形狀,無論是好是壞。

對所有人來說,在城市行走的未來有很大潛力。我們需要的是能結合步行者需求以及都市規劃者、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專業又充滿想像力的構想。然後,科學、想像力以及實證都要被轉換為政策,再從政策轉譯為既美麗有趣又容易行走、具多樣性的高品質街道。至於跨越馬路路口的設計、街道上的擺設、人行道與道路的質感以及形式,還有汽車和公車的出現—這些全都會阻礙我們在都會中行走的能力。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anuary 23, 2023 at 8:29pm

(續上)有些城市帶有通透、流動的品質,行走其間乃一大樂事。但也有些城市古怪、令人不快,行走於中讓人耗盡體力,甚至造成危險。若思及我們如何在環境中行走,而對各個不同環境的行走經驗進行比較,就需要「宜行指數」(walkability index)這個有力工具了。設計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部分在於這指數要能測量出與其他交通形式相比,你以雙腳步行來完成日常生活所有工作的便利性為何。

一個宜行的城市是,當你踏出家門或旅館大廳時,生活所需的一切設施幾乎都在最多幾分鐘的步行範圍內。如果天氣允許,你可以走路往返當地餐廳或學校。高度宜行的都市讓你盡可能以雙腳來從事日常的所有活動,而非必須仰賴開車。某些城市,或是某些城市裡的某個區域,比起其他城市更容易做到這點。義大利的波隆那就是一個宜行的絕佳城市,被知名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評論為「全是質感,沒有多餘的物品……一個充滿公共空間、廣場、酒吧、商店的城市,在這座城市中,你的視線被引導到與店面、咖啡店小桌以及他人視線上。」

量表另一端則是高度仰賴汽車的城市,在此幾乎所有活動都需要汽車代步。在對幾個特定城市進行研究後,發現一個城市的宜行程度越高,活動不平等度(與該城市所有人平均步行距離的差距)越低,就表示整體人口的肥胖度越低。一項在美國單一州內進行的比較徹底闡明了這個觀點。加州的三座城市(舊金山、聖荷西和佛里蒙)有相似氣候,富裕程度相差無幾,人口組成也相對接近。然而,研究結果卻顯示,舊金山在宜行城市的評分上遠高於聖荷西或佛里蒙,同時活動不平等度也是最低的。(考慮美國整體時發現),紐約、波士頓與舊金山是全美最宜行的都市;相應來看,這三座城市的市民平均行走距離最長、肥胖度相對較低,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當然,在宜行程度低的城市中,這些全都相反。

知名都市規劃者傑夫.史派克(Jeff Speck)表示,「最佳城市最棒的部分就是宜行的程度。」根據史派克的說法,城市中的理想路徑應該要方便、安全、舒適而且有趣。他說,一條路徑要讓人感到方便,「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大部分面向都要近在眼前、垂手可得,並且依照人們的步行習慣和心理來安排規劃。」行走要是安全的,這不證自明但有時會被忽略。行人不該在快速移動的車流中冒險,因此都市設計者至少要將行人與車輛一視同仁看待。行走應該要舒適,在此史派克提出了重要的一點,即都市規劃者以及設計師應該把都會街頭看成某種「戶外起居空間」。我們這些城市使用者以及步行者,應該要覺得街頭景觀宜人,娛樂空間、座位規劃、休憩空間以及多元性應一應俱全。最後,走路應該也必須要有趣;史派克認為,為此我們的街道應該要有「裡面充滿友善面孔的獨特建築,以及人性化的號誌」。

城市中最明顯、通常也最令人享受的走路空間,同時也符合以上四個條件的,就是都市中的綠地。身處都市之中,難道有比倫敦的海德公園、都柏林的鳳凰公園、紐約的中央公園、巴黎的盧森堡公園、班加羅爾的庫本公園(Cubbon Park)或是羅馬的博格薩公園(Villa Borghese Gardens)更令人心曠神怡的都會空間嗎?然而,隨著持續的都市化,大眾普遍一個合理擔憂是,都市發展已經而且將會持續侵犯都會綠地空間的歷史區域。這表示減緩都會綠島效應的樹木以及綠籬正不斷減少當中。西歐擁有發展數世紀的綠地公園都會文化,挺過了饑荒、疾病以及戰爭。然而,這些綠地空間是否正面臨水泥以及瀝青風潮的威脅呢?

在檢驗歐洲三百六十六個城市(總人口達一億七千一百萬人)中綠地空間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這些城市在可使用的綠地空間上有很大的落差。在義大利的雷焦卡拉布里亞(Reggio di Calabria),綠地空間僅占約2%;至於西班牙的費羅爾(Ferrol),則有46%可使用的綠地空間。這是因為某些城市在擴張時使用了綠地空間嗎?還是綠地空間本身具有「黏性」,一旦成為綠地空間後就能常保青綠?根據該項研究,大部分城市的情況是建築的使用強度上升(即在現有空間上改建),而非建造出更多建築(擴張建築空間)。換句話說,儘管人口數量有所改變,但綠地空間仍保持相對穩定的數量。這是個好消息,因為輕鬆接近大自然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然而隨著都會人口數量的增加,每個人能分配到的綠地空間都減少了。

除了大規模搬到城市居住,當前人口分布的最大改變就是人口老化問題。普遍來說,現在人們活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長—全球平均壽命現在是七十一歲半,而羅馬帝國時期的預期壽命只有二十五歲。這群老化人口大都想要或必須要居住在城市裡,但對他們來說,居住在城市裡是安全的嗎?我們的身體以及大腦會隨著我們變老而有所改變,無論是走路速度或是反應時間都會變慢。將不可避免的人口老化現象列入考慮,也是我們設計城鎮時必需要思考的。才剛邁向老年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來不及過馬路,或是自己走不到商店;他們可能需要助行器或是其他輔助科技。看似無害的設計也可能對他們造成阻礙。舉例來說,十字路口的人行道路面若未降低,就會讓他們無法輕鬆過馬路而對他們造成阻礙。如此一來,我們會發現我們迫使一整個世代,以及接下來的世代,被困在自己家中,逐漸失去自主性、個人尊嚴以及這兩者所帶來的個人以及社會健康。

英國一項行走速度受損研究,針對三千一百四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成人調查,想瞭解當他們穿越設有信號燈的路口時,是否會因為年紀老邁變得困難重重,甚至無法完成。結果發現,接受測驗的人當中有84%的男性以及94%的女性有步行障礙。跨越馬路通常是為那些至少每秒能走一點二公尺的人所設計的。然而,大多數長者的走路速度遠低於這個速度。這告訴我們,他們可能只在交通流量極低的狀況下才能安全過馬路。因此,隨著年長者人口比例增加,他們遭到道路意外的比例也增加並不令人意外。

預計到了二○五○年,六十歲以上人口數會從地球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增加到五分之一(也就是二十億人)。毫無疑問地,這個日益年老的社會為都市設計帶來了挑戰,但只要小規模、少量、逐步調整成宜行設計,就能為大至社會、小至每個個體帶來龐大利益。讓年長者以及障礙者的步行生活變得更輕鬆的種種改變,也能讓所有人的生活變得更容易。步行斜坡以及降低高度的人行道,也能幫助拿柺杖、坐輪椅或其他助行工具的人,當然還有嬰兒車或娃娃車上的幼兒。直截了當地說,一個城市變得更宜行,無論是顯而易見或隱密不易察覺,都能讓所有人獲益—之所以明顯,是因為宜行會增加我們的整體幸福感;之所以隱密,則因為宜行當中隱藏著創意、生產力以及豐富我們生活的種種好處。

《走路的科學:走路背後不可不知的大腦機制,讓都會人更有創意、更會社交》
In Praise of Walking: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walk and why it’s good for us

作者:Shane O’Mara 謝恩・歐馬洛
譯者:謝雯伃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9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September 18, 2022 at 3:45pm

Dr. Tan Beng Huat: Singapore, Our Natural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Few months ago, I had watched a series of documentary on Singapore's nation-building experience. Many good stories are shared through their heritage of old paintings, photographs & black and white contents from TV archive. One of them is to explore Singaporeans' desire to learn Bahasa Malaysia in evening classes, attempted to be a Good Malaysian....... As a young kid in Southern Johore then, Singapore to me is just our neighbour town where my aunt stay. Many people of my generation who opted for Singapore citizenship have just retired in recent years with reasonable or even good saving. It's natural for them to be a rich tourist to visit Malaysia, where their relatives stay. In fact, all these years, Singaporeans make up around one third of our foreign tourists (excluding the excursionists who make daily trips across the JB causeway). After the Covid-19 close down, other than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Genting Highland, their destinations also include many Malaysian places that they have never considered before. Just to name a few, weekend city tour to Sibu, Sarawak, Off Shore Angling trip to Kuching, home-stay in Kuala Selangor......these were in fact my youngest sister's records with her family and family of my brother-in-law's siblings. Our nature and culture is a blessing to them too. Beside family tour, to my Singaporen nephews and thier peers, our seas are their diving paradise. One of them even become a coral conservationist of our under-sea world with funding from Singaporen government. Meaning? Before we go back to what we have in 2019 which have witnessed international tourism hit record high of 1.5 billion, of which China's contribution is 10%,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our hope. Other than Singapore, the number of Vietnamese's outbound tourists to South-East Asia is also going up. Afterall, to Sabah and Sarawak, tourists from Penisular is a ready market yet to be fully tapped.   (18.9.202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