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可以說,抽象表現主義是猶太資源對西方視覺中心主義的表象暴力的批判。利奧塔在後期以抽象表現主義的「表象不可表象」批判了技術-圖像時代的視覺暴力。對於紐曼的精神實質,利奧塔評價道:這是一種希伯來的受難的模式——在生存和沒有發生的意義之間妥協。它回應被遺棄的問題不是「知道為什麼」,而是「存在(be)」,是「它發生著嗎」。利奧塔對紐曼在羅斯科教堂水池中的雕塑的評論再次肯定了紐曼崇高的風格與希伯來的受難精神的聯系:「倒轉的紀念碑的頂尖觸到了金字塔的頂部,『就像』上帝的手指在西斯庭教堂的頂部觸及了亞當的手指。這個作品在瞬間升起,但瞬間的閃爍擊中了它,就像一個最小的命令:Be」。 4
其次,抽象表現主義的崇高的精神風格與美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後工業社會經驗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像羅斯科等對六十年代流行的波普主義表示恐懼,紐曼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有著很好的私交。在紐曼去世後的不久,沃霍爾在1971年的訪談中說道:「……我是說他永遠會去另一個聚會……你不覺得他就在另外一個聚會嗎?也許他不需要做太多,因為他只需要畫一條線,所以他有時間去參加聚會。」5它表達了沃霍爾對紐曼的贊賞和懷念。我們甚至可以在好萊塢電影《鋼鐵俠Ⅰ》和《鋼鐵俠Ⅱ》中看到紐曼的作品,表達了該電影對紐曼的敬意。紐曼啟發了流行與大眾藝術以及大眾設計的極小主義風格,這是為什麼它和大眾文化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性。
實際上,只有紐曼對崇高的探索在抽象表現主義畫派中最為完整,因而也在最後成名,並在後期擺脫和超出了抽象表現主義的一系列理論。他在五十年代的展覽並不成功,1963年才引起注意,但已淹沒在波普藝術的潮流中。抽象表現主義流派初期,紐曼、羅斯科,戈特利布(Adolf Gottlieb)於1943年的集體宣言中聲稱:「我們認為,僅僅只有『主題材料』是合法的,它是悲劇和永恆,這是為什麼我們表示與原始和古代藝術的精神聯系。」例如,羅斯科和戈特利布用原始和古代意象解釋自己的繪畫,波洛克用印第安原始文化和沙畫作法等來解釋自己的作品。但在1948年左右,紐曼已經開始放棄了對原始精神、神話、傳說等的精神聯系,而是強調此時此地的強烈的當下體驗和感受,這是他譴責羅斯科仍舊是宿命論者的原因。紐曼的「崇高」的論述為後期美國經驗的合法性打下了基礎。如果說,對神話、傳說等的歷史根基的尊重在某種意義上仍舊表明這些美國移民後代對美國經驗缺乏自信,表明了對歐洲傳統的鄉愁一樣的懷念,那麼紐曼的崇高則是更徹底的對美國的新的經驗形式的肯定。據說,紐曼是一個十足的紐約客, 美國本土經驗對歐洲文化的擺脫纏繞在他的整個崇高的論述中。
最後,紐曼崇高的理論與後現代藝術方式的關係。紐曼的理論和作品風格的方式構成了紐曼的藝術方式,它更接近行為藝術。紐曼崇高的方式帶給後現代藝術的啟發不是首先質問「這是不是藝術?他會不會畫畫」之類,而是「什麼是藝術」。對這個問題的獨特的回應方式才能構成藝術風格的獨一性(singularity),因為只有這樣發問,才能徹底地改變對藝術理解的方式,這就是崇高的可能性。紐曼首先質問了「繪畫主題」這個嚴肅的問題,他認為,崇高是繪畫和藝術的唯一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對此時此地感覺的肯定,對神秘和不可表象的理性的尊重。或者這樣說,這個主題應該用一種矛盾的態度去理解,「繪畫的主題就是混沌」6,它是創始,或者是事件本身。這為成為美國藝術的試驗性和先鋒性打下基礎。紐曼30歲作畫,後來將43歲前的作品全部毀掉,只剩下一百多幅作品。紐曼的成熟風格——大塊平塗中劃上一兩根條子,據說是在他43歲生日時由於平塗了畫面後忘記撕下畫布上的膠布形成的。這個偶發的事件構成了紐曼系列作品的一貫形式。這種偶發性、系列性本身已經帶有強烈的行為藝術的性質。它啟發了後期繪畫對偶發事件的旨趣。他還表現出對主體的被動性的注重。他的畫面上只有色塊、佈局和材料自身。材料本身的自足的特征顯現出來,它可以作用於人的感情。紐曼寫道:「當我工作的時候,作品自身開始對我有一個作用。恰好在我作用於畫布的時候,畫布同樣作用於我。」7
4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88
5 《我將是你的鏡子——安迪·沃霍爾訪談精選,1962-1987》, kenneth Goldsmith 編,任雲莛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第270頁
6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82
7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geles, P.189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